《竞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竞底- 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后制订出“××时间完不成任务降工资、炒人”、“末位强制淘汰”之类的竞底政策。
  8。公共责任,这是中国竞底者想尽量回避的指标。他们认为这是一项净成本,越低越好,而那些表面上乐于承担公共责任的竞底者,内心只是把它当做另类的广告业务来处理:承担了某些公共责任,能带来多大的名声?
  通过这样的误读,中国人就将彼得?德鲁克的目标管理,变成了超级有效的竞底工具,尤其是因为这种竞底工具来自“大师中的大师”,因此特别能让下层员工心服口服,无话可说。
  竞优依赖于长期可持续的资源,它的目标是提升人的价值,而它所用的手段,也必须能提高人的价值。
  股神巴菲特说:“永远不要从事那些目前使人痛苦,但从现在起10年后可能会大有改善的事业。如果你今天不欣赏你所从事的事业,可能10年后你仍不会欣赏它。”
  竞底者常常号召为了将来的幸福必须牺牲眼前的幸福,同样为了达到某个目的,也必须使用暂时打压人的价值的手段,但实际上靠这种方式,幸福永远遥不可及。
  在现代社会,竞优主要体现于加大科技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而非劳动强度),从而整体提高经济活动的价值。对人类智力活动的科学开发和利用,显然是一种竞优,因为从长期来看,人的智力有无限的潜力,而对智力的开发,显然能直接提高人的价值。
  要进行可持续的发展,只有进行竞优。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中,也不乏竞优的璀璨事例,如鲁班发明了锯子、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只是这些星星点点的发明,在竞底社会远不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竞底技术”受统治者重视,因而没有形成持续不断的大势。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4)
为什么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竞底技术”?我们在第三章专门说明。
  和竞优相比,竞底比赛的是人对各种不良底线的忍耐力:对残酷的忍耐力,对贫穷困苦的忍受力,对污染、噪声、治安不良的环境忍耐力……它是一种全方位的超限战,任何对人类有价值的东西,如好奇心、纯真、信任、友善,乃至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创造性、安宁的生活,等等,都可以成为竞底的牺牲内容。
  在竞底战略中,人们靠着忍耐难以忍耐的不良,来赢得自己的竞争优势。用通俗的话来说,竞底就是打到底线,reach to the bottom。
  正如谎言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让所有的人相信一样。竞底也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让所有的人提升价值。因为底线的存在,竞底战略是不可能大面积推广,也是不可长期持续的:
  当信任被牺牲时,人们学会了“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当纯真被牺牲时,人们习惯了犬儒主义,玩世不恭到了极点;
  当人们失去安宁的生活后,四处群体事件频发;
  当环境被破坏后,人们不得不花更多的金钱来修补自己的健康;
  当发改委不准奶粉涨价时(政府对企业竞底),奶粉企业不得不添加三聚氰胺(企业对百姓竞底),当毒奶粉事件曝光时(击穿底线),百姓群起而攻之,再也不肯相信国产奶粉(百姓对企业和政府竞底),以致外资乘虚而入,控制民族奶制品龙头企业(外企民族企业竞底);
  ……
  正因为竞底,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稳定的长期繁荣,永远是公民刚过几十年能吃饱饭的“好日子”,接下来就是横征暴敛,*频仍,直到“人相食”的底线。
  为什么经济学者大力提倡“幸福GDP”、“绿色GDP”,就是因为我们的GDP中,有太多用于修复被破坏的底线。
  修复底线引起的GDP增量,实际上是对人们的幸福无效的,一个竞底社会有大量的GDP,都是这种无效GDP,这也是中国人勤劳而不富裕的根本原因。
  案例:富士康抢夺订单的秘密,和郭台铭的“血尿哲学”
  在电子制造行业,深圳富士康是名副其实的竞底高手。目前它的全球员工超过50万,堪称“世界代工大王”,许多世界级厂商,如IBM、摩托罗拉、诺基亚、戴尔、思科、惠普、索尼、苹果都是它的客户。它与对手争夺订单时,有一个公开的诀窍“赤字接单,黑字出货”,即以亏本的价格接下客户的订单,然后通过大规模采购、工艺改进等各项措施全力压缩成本,最终使订单在出货时达到赢利。
  富士康是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打工妹的劳动尽量充分低廉地有效使用,是其存在的前提。
  郭台铭的“血尿哲学”,就集中体现了富士康的竞底观念,这位典型的工作狂通常每天工作15小时,除了对自己抓得很紧外,他还经常如此追问下属、经理和员工:“你们现在有没有血尿?还没有?啊,这说明你们还应该更努力。”
  于是,他的手下怀着愧疚感,更加诚惶诚恐地埋头于工作。
  当然,判定富士康主要是竞底企业,并不仅仅从郭台铭的问话和行业性质,而是大量的竞底事实。
  竞底者有太多的共通之处,和郭台铭的“血尿哲学”相对应,任正非也常用这样的话鞭策下属:“为了这个公司,你看我这身体,什么糖尿病、高血压、颈椎病都有了,你们身体这么好,还不好好干!”

第一章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5)
志强厂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个竞底的典型,因为他赢得订单的竞争力,主要建立在打工妹们低得不能再低的工资,和长得不能再长的加班上,竞底所依赖的资源,在长期来说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工人加班时间是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而工资太低则将影响打工妹们的生存,这些底线都是非常明显的,它的竞争资源是不可持续的。
  但在整体的竞底中,不排除局部的竞优。李志强的加重块故事,是整个竞底中的局部竞优,因为研发加重块虽然靠的是不眠不休的加班和苦熬,但在研发定型后,这种智慧成果显然可以大规模地持续使用。
  由于竞优的结果可以大量被复制使用,因此竞优能造就伟大的企业和伟大的企业家,如微软和比尔?盖茨、IBM和老小沃森、沃尔玛和山姆?沃尔顿,因为他们的事迹是可以见光的,可供人学习的。
  而竞底是难以持续的(如任正非不可能把“毛巾”永远拧下去,郭台铭的手下“血尿”多了,也会开溜,不开溜也得住院),靠竞底成功的经验,是不可普遍推广的:
  1。竞底经验见不得光。李志强能自豪地四处吹嘘“我的打工妹一天能干16小时”吗?柳传志能到处推广“联想的成功利益源于彻底的价格战”?当然不能!
  所以,中国历史上没有关于“成功人物”的成功理论,只有他们的“成功事典”。谁敢把李世民杀兄弟,夺父亲皇位的事例,总结成理论教育后人?当然不能!
  2。竞底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竞底精神。如任正非在搞万门程控时,“不成功就从五楼跳下去”的决绝。这种竞底精神是很难通过学习得到的。
  由于竞底经验的不可推广,中国很难像竞优社会那样,出现伟大的企业和企业家,只会出现过眼烟云般的、以规模取胜的“成功企业”,和一些后人看不清面目的知名企业家。胡雪岩和盛宣怀是近代我们看得清面目的两个知名商人,人们知道他们的成功,取决于他们的“官商勾结”玩得最有成效。但对现代人而言,“官商勾结”显然是灰色的,因此现代中国商人着意用文化、理念等等涂抹自己,让世人只看到他们想示人、能示人的一面,但实际上,这一面很难让人看清真实的全貌。
  案例:日本经济起飞时期的管理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日本受儒家思想影响也很深。但实际上,日本人最信奉的是神道教,其次是佛教,儒家思想也许只是他们在中国人面前作秀的一个道具。
  日本政要不顾中国人感情,时时参拜的靖国神社,就是神道教最大的国家神社。
  作为日本国教的神道教,其最高宗旨就是武士道,武士道的本质是武士可以随时为效忠主人献出生命,尽管普通的日本人不是武士,但武士道却是他们骨子里的信仰。
  中国人对武士道最直观的记忆是剖腹自杀,那血淋淋的场面,虽然日本人感到无比凄美,却充满了竞底色彩。
  也许正因为日本人有如此强烈的对内竞底特点,在他们经济腾飞的20世纪50—80年代,日本人的管理反倒没有太多竞底色彩。可以说,他们的竞底早已内化了。
  只要看看世人对日本企业界的评价,就可见一斑:“官民通力合作体制”、“稳定的劳资关系”、“充满敬业精神和忠诚的高质量的劳动力”、“从长远观念考虑的积极的设备投资”、“终身雇佣”、“通过轮换制进行内部晋升”、“论资排辈的工资制度”、“以信赖为基础的集团主义”、“通过长期评价来形成熟练技能”、“重视人际关系的经营理念”……

第一章二、竞争的两种模式:竞优和竞底(6)
凭借这些手段和常常引发“过劳死”的竞底式苦干,日本国民生产总值GNP从1950年的仅为美国的1/13,追赶到1980年的接近1/2,叫嚷着要“收购美国”,使美国人大为震惊。
  但美国毕竟拥有强大的竞优实力,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通过IT技术的创新,将日本人的攻势打了回去。
  海内外有太多的短见的经济学家,常常将美国这次“打败”日本,归结为1985年美国压迫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他们之所以短见,一是因为这些经济学家大多没有经营过企业,没有体验过企业家头脑中的决策过程,他们喜欢从报表中研究企业。但报表显示的是决策结果,而决策过程中企业家头脑中各种方案的博弈,他们是看不到的。二是经济学家缺乏自然科学家的实证精神,只要结论符合他们的常识和感觉,就容易流于人云亦云。
  实际上,日本人为何不得不签订“丧权辱国”的“广场协议”呢?是美、德、英、法等“列强”用坚船利炮威逼的结果吗?显然不是。关键是因为日本人知道:自己的成功主要来自于竞底,自己的竞优能力不如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个明显的标志是,日本产业得以腾飞的所有核心技术,都是来自西方,尤其是美国。因此日本人不得不在“广场协议”上签字,认可自己屈居“老二”的地位。
  案例:中国人利用潜规则竞底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能竞底。而竞底的方式五花八门,潜规则就是中国人的一种竞底利器。
  潜规则是吴思创造的词汇,他在同名的书中写道:
  “河南省开封地区的农业生产资料部门的领导人大量批条子,把国家按计划分配供应的平价化肥批给了自己的私人关系。他们的‘关系’又将平价化肥高价转卖,转手之间,关系就生出了暴利……使我惊讶的是,那些我以为应该掩藏起来的类似贼赃的条子,居然都保存完好,就像机关衙门里的公文档案,内部人似乎也没有见不得人的担心——你想看吗?请吧,这有一大摞呢。而且,哪一层可以批出多少‘条子肥’,每一层中谁有权力批多少条子,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