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
且不论薛家的女孩有多出色,多么出类拔萃,单单出身商家这一条就已经为人诟病,世家豪门娶妻,先看的就是媳妇的出身,过了门第这一关才论品格才貌等等。就因为薛宝钗的出身差了点,所以王夫人明明相中了她,虽有胆和贾母别苗头,但也不敢明仗目胆的将事情摆到明面上来,这不仅仅涉及到不孝,还关乎到贾府的门面,所以薛宝钗要当王夫人的媳妇,只能徐徐图之。
只是贾母突如其来的问了薛宝琴的生辰八字,又被凤姐那么一说,坐实了求娶之意,薛宝钗的宝二奶奶之路越加的困难了。如果真因为这事贾家把薛宝钗撂在了那里,那薛姨妈可会悔到肠子都青了。当初薛家进京,除了拜会了自家的亲戚,更在王夫人的带领下结识了一些京中权贵的妇人,在王夫人和薛姨妈有意无意的宣扬下,这些贵妇人大都知道薛家养了个好女儿,品貌出众,端庄娴雅。
因此有些得知消息的人家就上门说媒,所提亲的人家先不说男方的模样人品,单就根基门第上多是和薛家一样的商户人家,有那么几家官宦人家,也都是位卑官小的寒薄之家,这样的人家薛家如何看得上眼。勉强有那么一两户门第不错的,求亲的又是府中的庶子,薛姨妈自然是不能应。
有贾宝玉在那里比着,不管多少人上门提亲,求亲的人家怎样,就算里面有那么一两个条件不错的,可是综合一比,都比不上贾家,因此薛姨妈把这些求亲的都回绝了回去。日子长了,慢慢地不管是官媒还是私媒大家都知道,薛家虽然有个好女儿,可是心高着呢,轻易不能许人家。再慢慢的有那消息灵通的人得知了薛姨妈和王夫人的关系,再看到两家走的这般亲密,也都明白了薛家的打算,知道比不了,因此不管是媒人还是求亲的人家都不再登门了。
俗话说“一家女百家求”,女孩子再做姑娘的时候金贵,一般的时候都是男方主动求娶,若是女方找媒人觅嫁的话,无形中,女孩子的身价就掉了不少,这样的话,找寻的人家也跟着掉一两个档次也是有的。薛宝钗已经是待嫁年龄,如果贾府这边不成,那可就拖不起,等不等,本就是降了身价,再急着找人家,可是婚姻大事岂是能急的,只怕急切间找个相当的不容易,那么……
被锦绣这么一说,紫鹃手中的活计停了下来,刚才她没有多想,现在细细思量,明白了锦绣的话中之意,这事还真是麻烦。侧着头想了一下,紫鹃继续拿起手中的络子收尾,说:“不管事情多么棘手自有太太和薛姨妈去着急担心,和我们这边也没什么相干。你也别在这边看戏看热闹了,宝姑娘平日为人不错,这么背后嘲笑人家可不好,再说这话让人听见传出去还不知道让人怎么编排我们姑娘呢,还嫌我们这的事不多呀,你去把我们带的雪蛤和杏仁拿出来,一会炖上,晚上姑娘好喝。”
贾母想把林黛玉许给贾宝玉也是府上众所周知的事情,虽然这边林黛玉搬了出去,也隐晦的向贾母表明了心思,可是至今贾母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事情也未知可否,态度暧昧,就算林黛玉也摸不清楚贾母到底打得什么主意。贾母不吐口,这边王夫人薛姨妈和下面的人根本不知道贾母和林黛玉的谈话,自然也不知道林黛玉对贾宝玉全无意。再说,就算林黛玉无心又如何,从来婚姻之事从没有让子女自己做主的。贾母身为林黛玉的最亲亲长,林黛玉的婚姻自然要由贾母说了算,只要贾母坚持,谁也不能反对?因此不管林黛玉对贾宝玉有心与否,只要贾母不松口,她必然是挡在薛宝钗通往宝二奶奶位置前面的拦路石。
“切!宝姑娘好?我怎么没看出来?要真好,也不会看到琴姑娘受老太太的宠,说出‘我就不信我哪不如你’让琴姑娘离去的话来。哼,宝姑娘对人好,可是你也要看清楚她对的都是那些人,除了宝二爷房里的就是老太太房里的,再不就是太太房里的,那个态度可是好的不得了!不是整日里对着你端张笑脸的人就是对你好,笑谁不会呀,可是笑也分很多种,就宝姑娘那张笑脸,不稀罕!”锦绣虽然嘴巴还在这不依不饶,但还站起来进去准备炖杏仁雪蛤汤去了。
真是个牙尖嘴利的,这边紫鹃对着锦绣的利嘴拜服,屋里的林黛玉也把锦绣和紫鹃的话全都听了进去,也忍不住叹道。锦绣说的不错,本来薛宝钗成为宝二奶奶的前路本就艰难,经过这么一出,更是难上加难,现在只怕王夫人和薛姨妈相对而坐,各自摆着一张苦瓜脸再商议对策呢,因为让薛宝钗和贾宝玉成婚的心思她们是不会熄的。不过锦绣的话也让林黛玉注意到了她以前没有忽略的一件事。
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因为错综复杂的姻亲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经过几代传承,四大家族早已不复当日随太祖建功立业封侯拜将的荣耀。如今贾府里是一代不如一代,贾赦是个老不修,整个一个色中饿鬼,除了房里的丫头,一个又一个小老婆的娶。贾政虽然是读了书的,可是不过一介腐儒,不通事务,身边又收拢了一些只知道阿谀奉承的清客,也是不堪使用的庸才。
下一辈人中贾珍和贾蓉父子两个,整个就是只知道花天酒地靠着祖宗余荫过日子的两个东西。贾琏稍微知点世事,只是也没怎么读书,再加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身处在贾府这么一个环境,不管是长辈还是兄弟个个都是花丛老手,也有着一样的毛病,贪花好色,□奢靡,担不起贾府的这个重担。贾环跟着赵姨娘长大,眼界窄,眼皮子浅,上不得台面。众人寄予厚望的贾宝玉在贾母的疼宠下,厌恶仕途经济,只知道在内帏厮混,不管未来如何,反正就现在看,根本无法撑起门户。孙子辈中的贾兰虽然在李纨的督促下读书作文,可是年纪还小,就算将来有前途,一时之间也指望不上。
王家那边现在只有王夫人的兄长王子腾勉强支撑着王家,王家下面的小辈也是个个扶不起的烂泥,嫡子王仁更是不堪,个性凉薄,是个除了钱就可以六亲不认的主,人们背后都称其“忘人”。史家现在继承爵位保龄侯的是史湘云的叔叔史鼎,他是从早逝的哥哥手中继承的爵位,才能平平,只不过靠着祖辈的恩荫勉强支撑,下一辈也没有什么出色的子弟,连守成都难。史湘云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和贾家走的比较近,到了叔父这里,来往一般。亲戚,亲戚,越走越近,要不是有史湘云在这勾着,只怕史家和贾家早就生分了,四大家族就剩下三个了。
最后一个是薛家,林黛玉一直都纳闷为什么薛家以一介商贾能和其他三大家族并列。绝对不是钱多的问题,这天下间有钱的商户比比皆是,比薛家有钱的也有不少,如果仅仅比银子的话,薛家早被人替换了。琢磨来琢磨去,林黛玉想到了贾家的发家是祖辈随着太祖打天下,靠着军功起家的。打仗,打仗,一向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换句话也可以说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如果是这样,那么就可以说的通了,当初薛家应该是为太祖督办粮草的商户,从而立下了大功,又和其他三家连了姻,因此并称四大家族。
只是虽然沾了个“皇”字,到底是个商家,在祖辈的时候因为有大功世家高门倒也不敢小觑了去,不过到了薛蟠这一辈,传了三四代了,早就什么功劳都没了,就算沾了皇家的边,依旧是地位低贱的商户。薛蟠那个样子,完全一个五毒俱全不学无术的败家子弟,指望他顶门立户还不如寄希望猪会爬树更容易些。
薛蟠的从弟的薛蝌林黛玉虽没见,但是府上见过的人都称赞,说他像是薛宝钗的弟弟。和薛宝钗相仿,再加上林黛玉模糊地记忆中,那么这个薛蝌人应该是不错的,虽不能振兴家族,至少勉勉强强能做个守成之人,可是就因为薛蟠占了个嫡字,压住了薛蝌。大家族里的族长一般情况下都由上一位族长的嫡子继承。
想到这里,林黛玉心一动,当初薛家进京说是一为的是薛宝钗的采选,二是因为京中商铺欺薛蟠年幼,拐骗起来,因此上京加以整肃,顺便亲自入部销算旧帐,再计新支。三则望亲。只怕除了明面上说的这三个理由之外,还有一个薛蟠身为不成器,薛姨妈和薛宝钗一介女子又不能抛头露面,支应门户,上京来借着贾家之力保住薛蟠的地位和家业,免得落入薛家其他房中人之手。就算薛蝌不争,薛家还有其他各房,看见薛蟠这么不成体统,难免不生别的心思。
如此说来,只怕薛家各房并不和睦。比如,自从薛姨妈上京就没怎么见也没听说她和呆在金陵的薛家各方联系。若是真有联络,薛蝌和薛宝琴不会来的那么突然,薛姨妈也不会不知道。
再者,就像锦绣所说,大家族中,没个姐姐待字闺中,妹妹却先许了人的道理,况且这个姐姐不傻,也不缺胳膊不少腿,更不聋不哑也不瞎,好的很,并不是嫁不出去。比如贾家,迎探惜三姊妹,虽然出自各房,有嫡出有庶出,可是议亲的时候绝对是按照次序来,绝对不会越过哪一个。
不管薛宝琴的父亲多么看好梅翰林家,但凡要是知礼的,断没有越过薛宝钗的道理,毕竟薛宝钗是长房长女,何况当初薛姨妈他们上京的时候,薛宝钗还没有许人。除非是两家关系不好,所以薛宝琴之父也就不理会这边了。可是若是这样,也说不过去,若是两家关系不好,那么薛蝌和薛宝琴又何以到薛姨妈这里来呢?
可是若是通知了这边,得知薛宝钗还没有许人,那么就算薛宝琴之父和梅翰林再对心思,也不可能许婚。就算薛宝琴的父亲是个商户不懂,可是梅翰林身为读书人不可能不讲究这个礼。若说薛宝琴并没有许婚那也不对,因为如果是那样,这次薛宝琴上京就不是发嫁了,没个没下定就先出嫁的。
林黛玉翻来过去想不通,想来想去,那么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当初薛宝琴之父许婚的时候询问了薛姨妈,薛姨妈向薛宝琴之父说了谎,说薛宝钗已经许配出去,所以薛宝琴才定下婚事。那么由此而推薛姨妈所说的薛宝钗已经定下婚事,只怕指的就是贾宝玉。那是什么时候呀,只不过是王夫人和薛姨妈的口头约定,至少三年前薛姨妈就已经那么笃定薛宝钗一定会嫁入贾家了。只可惜这次薛姨妈说漏了嘴。
薛姨妈撒这个谎,不仅仅是确信自己的女儿一定会成为贾家的媳妇,恐怕还是更好的借住贾府的势力威慑住薛家其他各房蠢蠢欲动的心思,不过也未尝没有炫耀的意思。再者,薛宝钗早已经到了标梅之期,花嫁之年,到了京里这么些年还没有给她定下婚事,也未免有些说不过去。虽然贾府这边知道薛宝钗再等贾宝玉,可是薛家那边不清楚呀。
林黛玉一想到王夫人那么早就非常坚决的定下了薛宝钗做自己的儿媳,偏偏贾母非要拎出她在这边横插一杠子,难怪王夫人不管左看还是右看都看自己不顺眼,怪谁,谁让你碍着人家了呢!
不过薛姨妈和王夫人也轻松不了,经此一事,不管其他,贾母也对王夫人露出了一个态度:我知道你想让薛宝钗嫁进来,可是我没相中。你觉得我想把我的外孙女嫁给贾宝玉,你不喜欢她,觉得我偏疼自家人,总觉得薛宝钗哪都好。那我就告诉你,我的孙媳妇就算不是林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