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序   

  文/陶继新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看来,从十五岁到三十岁,以及此后的每十年,孔子的生命都发生了一次巨大的飞跃。孔子,圣人也。让我们一直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他的精神生命的发展,对于整个人类都是一个巨大的启示。人之于宇宙,显得渺小而卑微;但是,人又有着巨大的能量,甚至是一个宇宙。生命个体如果有此体认且为之努力,就会发生巨大的生命飞跃。   

  这令我想到了苏静,她的生命发展就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识苏静,是在2001年7月上旬的青岛,当时她是一个只教了一年学的小学语文教师,因为采访两代人书友社执行社长马达同学,而意外地认识了她,且旋即对她的诗教产生了浓郁的兴趣。第二天我的城阳之行,便邀她同行,且在往返的路上采访。回到济南后,我很快写了一篇长达1万多字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苏静老师与青云斋、兰若轩的诗词情结》,并发表在2001年8月1日的《现代教育导报》上。〃9·11〃这一天,我又以《她教的学生富有诗才》,以将近一个整版的篇幅,在《中国教育报》上报道了她的诗意教学。   

  苏静,成了一个异军突起的教师新秀。   

  但是,那时候的苏静,还是一个小学教师,甚至还保留着大学生的那份浪漫与激情。不过,我感到,她在演绎着一个神话的同时,也在重新塑造一个新的苏静。   

  从任教到成名,只有一年时间。这对于苏静来说,无疑是一个生命的飞跃。   

  正是《中国教育报》的这个报道,引起了时任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的特别关注。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可以塑造的人才。2003年金秋时节,朱教授以特招的方式,将其招为学生。从此,苏静成了〃朱门弟子〃,一个未经考试便走进研究生课堂的特殊学生。   

  我认为,这是她的第二次生命飞跃。她开始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开始接触全国教育方面的专家,陆续在全国一些地方讲课。朱永新,将她推展到一个崭新的层面,使她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潜力。她的学习是刻苦的,也是快乐的。她的行走方式不同于一般学生,她甚至在每个假期都要进行独行侠式地到她所认为的最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她甚至专门考了一个导游资格证书,有的时候还在青岛做兼职导游;由于她的解说具有诗意,往往受到旅游者的特别青睐。导游的收入并不太多,可是,作为历练自己的一种行走方式,她格外开心而快乐。   

  在某种意义上说,她是一个〃另类〃的研究生。2006年,她毕业了。她完成的不只是学业,也完成了一次从小学教师走向研究生,走向全国名人的蜕变。         

§虹§桥§书§吧§BOOK。  

第2节:序(2)         

  2006年研究生毕业之后,她的生命再一次发生变化……她走进了青岛大学,一下子成了大学教师。   

  这是一个全新的工作,喜欢挑战的苏静,没有一点儿胆怯,而是欢欣鼓舞地走向新的行程。   

  如果说在读研究生期间是学习教育理论的话,这个时候,她就要将自己所写的理论,包括她特殊的实践经验,传递给与她年龄相差不多的大学生。很快,她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甚至激赏。她的课堂,有了大学教师的深度,也有了小学教师的灵动,有了理论的阐释,也有了实践的坚实。   

  不同于一般大学教师的是,她并没有与小学诗意教育告别。不过,她已不再是小学语文教师时候的苏静,她的理论水平、学术视野,都有快速提升,她有了窥观诗意教育的新的视角,有了理论与知识融合的从容。她在全国的报告多了起来,她的报告内容也更有智慧含量。   

  如果我们认真地拜读一下她的这本新著作,再与2005年2月出版的《麻辣学生酷老师》略作比较,就不难发现,她的思想与文化品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   

  可以说,一个大学教师、小学名师和教育专家融为一体的苏静诞生了!   

  有人说,苏静创造了奇迹。是的,她创造了奇迹。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在某种意义上说,人人都可以创造奇迹。但是,为什么人们大多还在平庸的层面徘徊复徘徊呢?   

  生命的发展需要机遇,苏静的成长也不例外。可是,所有的机遇,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苏静一直在做着生命飞跃的准备,每一个时段,她都为自己的发展积蓄着力量,她始终有一种蓄势待发的激情。   

  同时,每一个人都有着巨大的潜能,可是,人们大多漠视了这种潜能,更没有有效地开发这种潜能。而苏静,则是将这种潜能开发得淋漓尽致。就是她所教的学生,也被她的激情所点燃,一个个从原本对写诗一无所知的小孩子,变成了一个个即兴赋诗的〃神童〃。   

  每一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生命飞跃积蓄力量,都应当满怀信心地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   

  在未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每一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生命规划书,在最近一两年,以后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使自己的生命产生一次又一次的飞跃。这,也许是我们阅读《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这本新书和阅读苏静这个〃新〃人的重要意义所在吧!         

。←虫工←木桥 书←吧←  

第3节:深邃会成为一种习惯(1)         

  一、 课堂……让学生爱上你的才   

  第一章    

  第一节 深邃会成为一种习惯。   

  很多听过我课的老师,都会惊讶于我课堂的深邃和大容量。一个看似平淡的主题 ,总会被我旁征博引,其内容常常涉及到中学甚至大学。在一般老师眼里,小学 生怎么可能理解如此高深的内容,这似乎有悖于今天所倡导的〃简简单单学语文 〃的理念。而在我看来,深邃会成为一种习惯。当孩子们习惯于深沉的思考和理 性的分析,习惯于多元思维触类旁通的时候,语文的魅力自然彰显,所有难题都 可轻松应对。所以,我们不必担心孩子的理解力和接受力,他们渴望新鲜,乐于 挑战,他们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体验深邃课堂?通过以下我亲历的三个课堂片段,老师们或 许可见一斑。    

  案例一:《蟋蟀的住宅》 在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请孩子们总结蟋蟀的精神。对于蟋蟀〃用世界 上最柔弱的工具创造出了最伟大的建筑〃这一点,孩子们很容易地总结出诸如〃 坚持不懈〃、〃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等符合要求的答案,但我并没有急于 肯定,而是在黑板上写下了《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名句,并 解释道:〃所谓君子就是品行高尚的人。在古人眼中,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如同 天体的运行,恒久不息。而蟋蟀,用柔弱的工具建造出如此伟大的工程,不正是 这种精神的体现么?它堪称动物界的真君子。    

  所以,这句古代名言把我们刚才对 蟋蟀洋洋洒洒的赞美浓缩其中,可谓言简意赅,这也是古人的智慧所在。〃如此 一番讲解后,孩子们啧啧称奇,经典之语铭记于心,课文难点迎刃而解。    

  小结:用经典诗句来化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不失为深化主旨,提升课堂品质的 一剂良方。   

  案例二:《白杨》 在学习《白杨》一课时,我提出了一个总结性的问题:〃边疆这么苦,建设者为 什么还要建设边疆,扎根边疆呢?〃通过课文的学习,孩子们很容易就回答出了 《教参》分析的要点:〃他们为了祖国的需要〃〃他们热爱祖国的边疆〃〃他们 服从大局,不怕苦累〃等等。这时,我话锋一转,〃可是,同学们,你们是否想 过,除了爱国思想,他们是不是还有别的精神在驱使自己做出这样无怨无悔的选 择呢?〃孩子们沉默了,显然,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这样的命题。因为长久以来 ,学习此类课文早已总结出〃传统窍门〃,提到人物精神时,只要贴近〃热爱祖 国〃、〃热爱人民〃、〃顾全大局〃〃舍己为人〃诸如此类的字眼,一定不会有 太大问题,就像学习游记类的文章一定要扣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的〃大帽子〃,至于作者本身的意图,并不做太多揣摩。所以,我的问题让孩 子们困惑了:抛去我们已知的,还有什么可以主宰一个人的心?看着台下孩子们 渴求的目光,我挥笔写下了两句诗文:〃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然后解释道:〃同学们,自古以来,多少大英雄、真名士为后人称道,无不是源 自他们高尚的人文修养。正如孔子称赞自己的得意门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不仅在中国,外国也有许多 大人物具有如此的胸襟。例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创作《梦的解析》时正 饱受着癌症的折磨和身边人无情的攻击,没有人信任他,连曾经最好的朋友都认 为他疯了。而事后回忆这段痛苦的经历,他竟欣然说道:我最孤独的时候 也是我最光荣的时候,它成就了我最终的辉煌。这是何等从容的气度!再如蜚 声世界的西班牙抽象派画家毕加索一生的座右铭竟是:没有孤独,什么事都干 不成。虽然偏激,但也表现出他对生活的执著和对艺术独特的感受。苏老师写 下的这两句诗,是对边疆建设者心灵的观照。他们之所以能够扎根边疆,建设边 疆而无怨无悔,不仅仅出于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对生活的态 度,对人生的追求。面对着大都市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无穷诱惑,他们不为 所动,毅然选择了远赴边疆,为的就是寻求心灵的寄托,他们是一群如白杨般傲 立尘世的寂寞英雄,独饮一份孤独,于逆境中尽显本色;他们是一群如白杨般坚 守信仰的真名士,视苦难为人生高贵的财富,把清贫当人生永恒的享受。〃抛却 了单一乏味的说教,取而代之的是纵贯寰宇的鲜活。深邃,让人性的魅力与光辉 空前灿烂。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4节:深邃会成为一种习惯(2)         

  小结:面对〃经验依赖性〃的问题,运用广博的知识和个性化的表达,给孩子以 振聋发聩的心灵冲击,引导其转换视角,审视内心,对问题进行多元解读。   

  案例三:《燕子》 《燕子》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燕子,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讲完 课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性问题:〃既然这篇课文是通过描写小燕子来表 现一个光彩夺目的春天,那么在你心目中,春天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用一个词来 形容一下。〃孩子们的回答非常踊跃,大家都毫不吝惜地把最美好的词语赋予春 春暖花开、春风和煦、万紫千红、百花盛开……听完了孩子们的表达,我话锋一 转:〃看来,同学们心目中的春天和课文中的春天一样,无一例外都是美好的, 令人陶醉的,正如我们常说的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