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败-我挑战了麦当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永不言败-我挑战了麦当劳-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后我要求他们,不管信不信我的预估,必须要按日8000元的销售额准备食品和原料。
红红的高粱,高高的面
  4月15日中午11点40分开业典礼开始了,我们的计划是:首先让嘉宾们品尝红高粱烩面,13:00开始对外正式营业。
  可是12点左右,门前的顾客早已排成了长龙。因为这里是交通要道,已经引起交通堵塞,不少警察在外维持秩序。来宾们本想多呆上一会儿,好跟我们谈谈品尝以后的体会和感想。可是看到门外这种场面,来宾们纷纷提前离去。
  于是,我们提前了30分钟正式对外营业。
  自营业开始,四台收银机就忙个不停,每个收银机前面都是人山人海,整个餐厅座无虚席,人满为患。每个员工、每个工作站都像在打仗一样,忙得不可开交。帖总监负责出品质量,王副总负责营运、协调,而我在一旁计算着每服务一个顾客的平均时间,检查各个流程、环节的配合以及出品速度,专找问题。
  到了下午3点半左右,红高粱仍是顾客盈门、人流如潮,顾客一点没有减少的趋势。而且,用餐的顾客对这种清洁、明亮的用餐环境和方便、快捷的方式感到特别满意,大加赞赏红高粱的这一创新。消费群中,不仅有工人、商人、知识分子,而且还有军人以及省、市领导,他们都是慕名而来,并被这种新的形式所吸引。他们对环境、卫生、服务以及“红高粱”这个店名都很满意,不过,更令他们满意的是——“红红的碗、高高的面、美味的汤”(这是我们当时的广告语)。
  突然,帖汉卿和王福林急冲冲地过来找我,支支吾吾地说:“对不起乔总,所有食品全部卖完,连我们为晚餐准备的食品都卖出去了。”
  我急切地问:“能不能重新生产一些?”
  他们说最快也要四个小时才能准备好。于是,只好提前打打烊了。我们带着万分的歉意一一向客人道歉,说明了原因,希望得到谅解。
  客人们很不情愿地、慢慢地离开了红高粱……
  打烊以后,全体员工就像打了一场大胜仗似的,无不笑容可掬。会计告诉我们,中午仅仅3个小时的营业,销售额已达6600元,平均一个小时是2200元。
  这时,王副总和帖总监你看我、我看你,都惊呆了。
  “6600”,多吉祥的数字!
  帖总监笑着对王副总说:“老头,看来你得学驴叫了。刚卖3个小时,就卖了6600元,不是亲眼看到,打死我都不信。”
  王副总高兴地说:“没问题,我学驴叫,我彻底认输!”
  接着,我们召开了一个全体员工都参加的“诸葛亮会”。
  会上,王副总兴奋地告诉大家,这种火爆的场面,30多年来他从未见过,由于他的保守,造成下午3点多钟食品断档,他表示歉意。
  最后他向全体员工宣布,和我打的赌,他彻底认输!
  这时,帖总监插话说:“王总说,他输了要给全体员工学驴叫。”
  员工们一下子被逗得哈哈大笑,并热烈地鼓掌!
  第一个月,我们的营业额果真是24万多一点。第二个月,我们的销售额猛增至68万多,平均每天销售2。3万,比第一个月增长了183% ——这个结果,也远远超过了我原来1。2万元的预估。我为红高粱的这个结果而自豪!
 
  一天,我在餐厅看见刚用完餐的亚细亚总裁晋野,立即走过去跟他打招呼。说实在的,看到他的光临我特别高兴,因为自打离开亚细亚以后,我一直想念着他,他是真正让我学会创业的人,我很尊重晋总。我更想在他面前证明自己的价值,想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原来对我的任用是没有错的。
  今天终于见到了他,我说:“晋总,你来怎么不打个招呼!我要好好招待你一下。”
  他说:“我就喜欢排队等候的感觉,我真为你自豪!”接着,他问我,“一天卖多少钱?”
  我反问道:“你是经营高手,你猜猜呢?”
  他非常肯定地说:“记住:一天不卖3。3万,就不算成功。”
  瞧!这就是把我从军人变成商人的老板。
  见到晋总以后的第二天,我接到他的电话,他约我在亚细亚大酒店吃饭。
  一见面,他就开门见山地说:“我非常喜欢红高粱这个概念。我已经去吃了十几顿了,每一次差不多都要排上15…20分钟的队才吃上,生意实在太火爆了。我知道,你下一步肯定要发展连锁,记得你在杜康当副总时,我们第一次见面你就说,你的真正理想是做快餐,要把烩面开向全世界。怎么样?跟我合作吧!”
  接着他谈了下一步发展红高粱的连锁策略和计划。
  他希望,在全国所有的亚细亚商场里,都开设一家红高粱快餐,以后他提供红高粱连锁发展的所有流动资金;固定资产(装修和设备费用),则由他选择的一家装饰公司负责。当时这家公司的老板也在场,他表示非常愿意用他的装修和设备作为股份,与红高粱分利,而不是去垫资装修。晋总告诉我,我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全力以赴搞好连锁店的经营管理,去创品牌,不需要我再投一分钱,由我控股并出任董事长。第一年先发展50家分店,第二年再开设100家,第三年再开设150家——三年共发展300家,要做成上市公司。
  我对晋总的发展计划大加赞许,我们三方基本达成了合作意向。当时决定一个月内把这个方案详细化,然后签订正式合同,对红高粱公司进行增值扩股重新注册。
  遗憾的是,这件事过后约半个月光景,亚细亚集团内部领导层出现了一些问题,晋野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红高粱的事他也只好暂时搁浅下来了。
红高粱有了“加盟店” 
  红高粱开业后短短两个月,就在郑州及周围的几个城市像新乡、许昌、焦作等地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时我的社交活动也突然多了起来,差不多每天都要接待一批一批的来访者。有的是前来祝贺的,有的是慕名而来交朋友的,还有一些是记者。
  不过,让我最难忘的是新乡的两位来访者,一男一女。我记得是红高粱开业第二个月的一天上午,他们两人找到我和王副总,一见面就说,他们决定要在新乡开设红高粱加盟店。他们说,红高粱开业以来,几乎每天都来这里考察,上午到,晚上返回。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他们认为,在新乡开这样的快餐店,一定会取得成功。
  当时我们并不想马上开设加盟店或分店,我和王副总的意见是,多积累一些管理经验后再发展连锁。
  也许我和王副总都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经过几次谈判以后,我们答应抽时间先去新乡考察一下位置和市场。
  其实,去新乡之前,对如何开设加盟店,我只有一点皮毛知识,而王副总和帖总监甚至还没听说过这个名词。我先给他们“上了一课”,讲了什么叫加盟店,有什么特点和要求,以及我们到了新乡以后,应该考察哪些内容,达到什么标准时才能同意他们加盟红高粱。
  真是当“教师”的料,自己都不太懂的东西,讲得还是“绘声绘色”,弄得两个老人不停地点头。我以为他俩听明白了,谁知他们正在打瞌睡……
  1995年6月中旬,王副总、帖总监和我一起来到了新乡,我们一本正经地考察了一整天,对加盟商刘梅小姐的印象不错。
  她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想自己创业,很有事业心,很想加盟红高粱,我们对位置也比较满意。三天后,我们同意了她的加盟申请。很快我们就起草了加盟合约。
  当时,虽说红高粱刚开业两个月,其实已经有了无形资产的价值。我们还特意在合约中规定,加盟金为5万元,必须在开业前交付总部。在制订这一条条款时,原以为她会讨价还价,可她却欣然同意了。
  当我知道,她为了开红高粱分店把自己要结婚的嫁妆都卖了时,我心软了。于是我们对合约的执行条款做了适当的修正:
  同意新乡红高粱开业后三个月内,分批付清5万元加盟金;
  总部再支持她5万元的流动资金,确保新乡分店开业成功。
  我这个决定遭到了王副总的坚决反对,帖总监则保持沉默。可是,我还是一意孤行地执行了这个决定。
  我深知第一家加盟店的重要性,我更理解没有钱创业的心情,我更清楚人在关键时候能被朋友扶持一下是何等的重要!
  他们私下对我的评价是:“心太软,人太善,肯定影响公司赚钱。”
  1995年10月,新乡加盟店开业了,生意异常火爆。一天,刘梅兴奋地拉着帖总监的手说:“非常感谢总部,是你们给了我这个好的机会!我会努力的。不过帖总,你要告诉我,怎么才能一直保持这样的生意呢?”
  帖总告诉她:“你要学学乔总,他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他能容忍每个人的缺点,但就是不能容忍食品质量出问题,不能容忍对客人服务不好,不能容忍店铺卫生不好。”
  通过开设这个加盟店,给我的启发是:选择加盟主时,不是看他有多少钱,而是看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态度如何。
  新乡店后来的经营业绩证明,我们没有选错加盟主。大家对刘梅的管理和经营基本是满意的。开业一个多月就把5万元的加盟金交给了总部,第二个月,又偿还了5万元的流动资金。
  一天晚上,她给在海南出差的父亲打电话说:“爸,我们发财了,我每月能赚10万元!”
  新乡分店开业四个月左右,刘梅不仅还清所有的外债,而且手头又有了几十万。她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在新乡继续发展。
  一天,她在电话里对我说:“乔总,我还想再开一个分店。位置都看好了,在最火爆的商场里面,请王总你们来考察一下。”
  结果,在第一家分店开业后的第四个月,她又开了第二家分店。
  这时的刘梅,在新乡已经是小有名气的“富婆”了。
“秘密武器”——羊肉烩面配方 
  通过筹备这个加盟店,帮我解决了心中最大的“难题”——配方的标准化问题。
  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红高粱烩面之所以好吃,是因为有一个“秘密武器”——羊肉烩面的配方。这是我们的技术总监帖汉卿所独有的。说起这个烩面配方,还有很多传奇故事。
  这个配方是她师傅传给她的。几十年来她经过不懈的努力,根据我国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对原有配方又不断加以改进和发展,最后形成了现在的烩面配方。过去她曾在郑州最有名的合记烩面馆工作,退休以后“配方”跟人一起都离开了那里。
  然而,几十年来,这个烩面大师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做一次配一次,既不让任何外人看到,也从未考虑过配方的标准化问题。
  这也不足为奇,因为我国的“民间艺人”中,都自觉遵守着不成文的法则:艺不外传。
  其实,我国民间有很多好东西,像偏方、绝活等,因为不愿意外传,结果不仅没有演变成生产力,而且往往还失传了。比如,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父亲有一个治疗尿毒症的偏方,他治过许多非常严重的肾病,都是医院裁定为“不治之症”的病人,结果用了他家的偏方,就奇迹般地把病给治好了!据说这个配方非常简单,可效果却是那样神奇。帖汉卿无疑也坚守着这个决不外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