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穿残汉txt》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凤穿残汉txt- 第12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据史书记载,渤海高氏发轫于东汉渤海郡,素有“天下之高出渤海”之称。渤海高氏于东汉末形成后,至西晋渐趋兴盛,并形成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等多个支系。待到南北朝时期,渤海高氏已成为山东(指太行山以东)门阀士族的代表,进入鼎盛阶段,并先后控制北魏、东魏政治。

    而将渤海高氏彻底推向权利顶峰的是高欢、高澄、高洋父子三人。高欢、高澄父子先是相继任东魏大丞相、渤海王。控制东魏军政大权。并最终由高澄之弟高洋,以相国、齐王接受东魏孝静帝的禅让,成为北齐王朝的开国君主,即北齐显祖文宣皇帝。不过北齐仅存在了二十八年便灭于北周之手。最后留给后人津津乐道的是北齐高氏的诸多淫乱典故,以及高欢那俊美得必须戴上面具才能上战场的孙子——兰陵王高长恭。

    后世盛传建立北齐的高氏素有淫乱、暴戾家族遗传性格。此刻的高纳举止得体,态度恭敬,看着倒是同这个时代世家子弟没啥差别。难道是后来和鲜卑人混血的缘故?撇开对北齐王朝的八卦。想到自己在三年前收服了琅琊王氏,今天又接受了渤海高氏的臣服,饶是蔡吉早已见多识广,这会儿也忍不住在心中感叹,自己帐下还真是虎豹成群。

    高纳见蔡吉收下了高氏奉上的粮草,心头的大石也随之落了地。高纳的父亲高延是渤海的名士,可老爷子并不打算在一个能当他女儿的女娃儿麾下出仕。然而是为了整个家族,必须得有人站出来向新统治者表示臣服。于是在向远在青州出任齐国相的叔父征询了一番建议后。高纳便毛遂自荐入幕太史慈帐下,并为此次接待齐侯驾临做足了准备。此刻看来高纳之前的种种努力并没有白费,至少眼前的女子接纳了高氏的好意,不会像曹操对付河内宗党一样拿渤海高氏开刀。

    田丰坐在一旁眼看蔡吉不动声色地收下粮草,同样也在心里长舒了一口气。曾任冀州别驾的他十分清楚渤海高氏素来不喜张扬,但其影响力却遍布冀、青、幽三州。若蔡吉不知深浅贸然动了高氏,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蔡吉并不知晓她收下这五万斛粮草,让在场好几人悬着的心都落了下来。事实上就算知道了,她也只会无奈地笑笑了事。蔡吉对渤海高氏的底细一清二楚,心知以她目前的实力还无法一棒子打死这等地头蛇。哪怕是凶名远扬的曹操也只敢拿较弱的河内豪强杀鸡儆猴,对于真正有实力的士族还是以拉拢为主。否则渤海高氏也无法一直逍遥到建立北齐才覆灭。所以对付这等地头蛇的关键还在于提升自身的实力。对此蔡吉则已然有了一套腹稿。

    "诸君在冀州主持屯田已一年有余,不知对屯田有何心得?"蔡吉收下粮草后,又将话题转回到了屯田上。

    就见太史慈沉吟了片刻说道,"不瞒主上,屯所所设分田之法太过苛刻,渤海肯入籍为屯户者寥寥无几。"

    对于太史慈反映的问题,蔡吉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屯户的租赋与编户的田税足足相差了十六倍。虽说屯户理论上不用服徭役,可在眼下这等乱世真要大战在即官府又怎会管你是屯户还是编户。之前蔡吉之所以能在徐州、青州两地顺利推广屯田,是因为这两个地区经过战乱、天灾滋生了大量无家可归的难民。在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情况下难民不得不接受官府苛刻的条件参与屯田。

    渤海的情况不同于徐、青二州,这里没遭受过大规模战乱祸害,人口众多,土地肥沃。渤海的百姓自然不会傻得去租官府的田,缴比原来多十六倍的税。事实上不仅是渤海,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后会有越来越多后方的郡县对屯田失去兴致,甚至出现大规模屯户逃逸事件。历史上曹操订立的屯田制虽几经修改,最终也不过仅存了六十八年而已。当然这并不代表屯田制就此被淘汰,事实上屯田制以不同形态在中国一直延续了一千八百多年。只是后续历史证明屯田制比较适合在边疆或偏远地区推广,而在较为富裕的地区屯田制必会自行瓦解。

    在场的其他官僚既不知晓蔡吉的态度,也没太史慈那般的底气敢质疑而今正如日中天的屯田制,所以多数人都选择了沉默观望。倒是蔡吉毫不避讳地颔首附和道,"不止渤海,东莱、北海两郡也有典农官上报有屯户弃田出逃。故而孤打算革新屯田制,先在冀州试行均给民田。"

    ——————

    最近两章可能有些枯燥,见谅,见谅。另外没想到写到渤海高氏,发现老公下载了兰陵王~~~咳~算了,不吐槽那烂片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

 第四十六节 均给民田

    "革新屯田?均给民田?"

    蔡吉的一席惊人之语令在场的文武纷纷抬起了头。须知眼下南北士林皆在热议屯田制,认为曹蔡实施的屯田制是解决自黄巾之乱以来天下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三空"恶疾的灵丹妙药。曹操麾下的谋士幕僚更是针对屯田中所遇到的问题制定不少实施细则,以求逐步将屯田制完善化、制度化。可谁曾想自家主上竟会在屯田制兴盛的时候提出要"革新屯田,均给民田",这可实在是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眼见在场的文武或神色诧异,或面露疑色,蔡吉坦然一笑解释道,"渤海有闲散丁口,河间有无主之田。孤打算将渤海、河间两郡无主之田尽数收编官田,并按丁口均分给两郡百姓耕作。此便是均给民田,亦可称之为均田制。"

    蔡吉所谓的"均田制"当然不是她自己一拍脑门想出来新制度,而是中国历史上一项极其重要的土地制度。按原有历史进程,均田制由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实施。北魏、北齐、北周隋及唐朝千叶三百年间都将均田制作为基本的土地制度,并衍生出府兵制、三长制等一系列配套的军政制度。直至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实行的基础——土地国有制破坏严重。才在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由当时的宰相杨炎主持废止均田制,转而实施两税制。

    简单点来说,均田制就是国家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当然地主的土地不在均田范围之内。并且实施均田制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要有足够的无主之田,从而有地可均。二、要有大量流动人口。三、要整顿户籍。因为户籍是实行均田和征收赋税劳役的主要依据。没有详尽的户籍管理就无法推行均田制。

    就目前来说,蔡吉治下的青、徐两州及冀州四郡都已满足施行均田制的三大条件。当然出于谨慎的考虑,蔡吉还是打算先在条件比较优厚的渤海、河间两郡试行均田制,待完善细节之后再向青、徐两州逐步推广。

    然而相比踌躇满志的蔡吉,在场的文武官僚的反应却透着一股子耐人寻味尴尬。但见太史慈剑眉紧簇,刘义逊欲言又止,田丰微微叹息,高纳则干脆低下头装作什么都没听见。面对众人如此回应,蔡吉不由收敛起了奋发之气,转而向众人询问道。"诸君觉得此法不妥?"

    "主上可曾听过王田制?"田丰板起脸冲蔡吉反问道。

    王田制之名取自于《诗经》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乃是由篡位西汉的王莽,根据古书上记载的井田制所立。王田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即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制,私人不得买卖;一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一井。即九百亩;一家男丁不足八口,而土地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部分分给宗族邻里;原来没有土地者,按上述制度受田。二是将奴婢改称私属,不得买卖。

    看得出均田制与王田制确实有相似之处。但均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在一定条件下买卖。是一种将土地私有制与封建的土地国有制相结合的制度。反观王莽的王田制,完全废除土地私有,不仅禁止买卖土地。就连土地使用权也不允许转让。过于理想化的政令让王莽得罪光了天下间大大小小的土地所有者。大到宗室王亲,小到斗升小民纷纷揭竿而起,王莽的新朝仅存在了十四年时间就被赤眉、绿林等农民军给推翻了。

    面对田丰的责问,蔡吉当即哑然失笑道,"诸君以为孤要学王莽重启王田制?"

    田丰紧盯着蔡吉一点都没有同她开玩笑的意思。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王莽乱政是上天降给大汉的一场灾难。若自家主上真有向王莽看齐的倾向。在场的家臣又怎会不心急如焚。

    "主上,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王田制更乃书生之论,不可行也。"继田丰之后刘义逊也向蔡吉劝谏道。

    眼见田丰等人个个表情严肃,意识到情况严重的蔡吉立马敛起笑意,郑重地向众人保证道,"诸君放心,均田制绝非王田制!均给之田皆为无主之地,孤不会动有主之地分毫。"

    高纳听到蔡吉亲口保证"不会动有主之地分毫",先前揪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只要不动他们手中的土地,那一切都还好说。毕竟渤海高氏虽在冀、幽两州有些根基,却终究不是蔡安贞这等大诸侯的对手。若双方真争个鱼死网破,蔡吉固然会深受打击,渤海高氏也免不了灰飞烟灭。

    不过坐在高纳对面的田丰并没有因蔡吉的一句许诺而放下心来,反倒是加紧追问道,"不知主上打算如何均给民田?"

    对于田丰的提问,蔡吉自是早有准备,就听她朗声介绍道,"孤欲将无主之田一分为二:一曰永业田,耕种满五年者,可世袭租售,以林荒之地为主;一曰丁口田,不准买卖,年老身死还归官府。"

    "永业田…丁口田…"田丰沉吟了一下又追问道,"如何分授?"

    蔡吉听田丰如此一问,便知这老爷子来了兴致,心中大喜的她又跟着补充道,"凡十五岁以上男丁,每人授丁口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寡妻妾授丁口田三十亩,若有子嗣则加授永业田二十亩。另有奴婢者,奴每人授丁口田八十亩,婢每人授丁口田二十亩,人数不限。"

    这一次蔡吉的许诺可算是让在场的文武官僚们惊艳了一把。但见高纳立连忙抬起头,两眼放光着追问道,"奴婢所得丁口田可归户主?"

    "当然。"蔡吉十分爽快地点头道。她现在需要的是足够的劳动力和稳定的税收。至于高纳等地方豪强宗党纳完税后如何同家奴分账那是对方的私事。不过若是豪强宗党盘剥奴婢引起民愤,那她蔡吉也不介意出手处置几家土豪劣绅以平民怨。

    一旁的刘义逊眼见蔡吉表现得如此大方,生怕自家主上一时大意让高纳这等地方豪门钻了空子,于是赶紧插嘴道,"主上。不知均田制如何纳税赋?"

    蔡吉手持折扇轻叩虎口道,"孤打算借鉴曹丞相的户调制。不论贫富贵贱,一律按授田纪录缴纳定额的租、庸、调。"

    "何为租、庸、调?"田丰再次追问道。蔡吉刚才一系列有关均田制的缜密对答,不仅让田丰好生见识了一番传说中"女中管子"的风采,同时也让他不再质疑均田制的可行性。因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