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歪想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歪想传- 第13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封孙胜为大将军武平侯,以贾诩为侍中尚书令,蒯越为军师,张福为司马祭酒,涂欢为司空仓曹掾,王磊为典农中郎将,催督钱粮,方悦、张辽皆为将军,阎行为校尉,郝萌、张俊皆为都尉;其余将士,都有封官”

一下子任命这么许多重要职位,无疑是重量级的这样的任命更是把皇帝的权力基本都交给了孙胜。自此大权皆归于孙胜:朝廷大务,先禀孙胜,然后方奏皇帝。

这样重量级的消息都没有引起底下众人的轰动,孙胜微微有些吃惊,暗道自己的军队是越来越精锐了。他哪知道这些大头兵早就放弃了去听懂那些晦涩难懂的话语,一个个都目视前方,摒除一切杂念

当然,这只是孙胜与贾诩的初步战果,真正的重头戏还是在昭告天下的诏书之中。

第二百四十一章:拭目以待

孙胜美滋滋地听着台上刘辨在那宣读一系列对自己极为有利的条款,时不时地回头冲贾诩眨巴眨巴眼睛,那眼神中分明写着:咱们“共度良宵”的战果是多么的可喜啊

而贾诩也是回以真诚的目光,那眼神中透露的意思亦是异常明显:主公你太猥琐了,小弟对你的敬仰之情犹如那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两位大佬在那眉来眼去,没有一个人发觉,因为此时众人的心里都是震惊异常,脑海里一片空白,竟是沉浸在了无尽的狂喜之中。

当然,这里的众人指的是那些被点名封了官的众人,至于那些士兵则是一脸的肃穆,双眼直视正前方,充分展现出孙胜手下士兵的精悍之气……

这一长串的任命基本上把孙胜手下当官为将的人才都一股脑地包括了进去,不乱大小,个个都加官进爵了

众人的喜悦之情无以言表。

而其中之最,当属张福、涂欢、王磊三人当然,如果郝萌在场的话,保不准这憨货当场就乐开了怀,放声大笑了哦,也不一定,这憨货可能像那些大头兵一样,听得迷迷糊糊,浑然不觉也说不定。

张福和涂欢内心激动是因为这两人在孙胜手下为官,干得竟是些见不得光的勾当,想不到有朝一日竟然也能身登大堂,在全天下地注视下受封领赏张福此刻的心思就仿佛一个疯狂的赌徒把全部家当押了下去,揭盘后霍然发现自己押中了,咸鱼翻身是此刻他内心最好的写照。

只见这货神情激动,双眼泛红,离得近了还能听到这货嘴中的喃喃声:“老天保佑,幸亏押中了……”

而涂欢与张福又有不同,此时这厮心中所想却是:看来把蔡昭姬献给主公是赌对了,最起码换来一身官袍不是?

当然,封了官,有了身份,并不代表两人的工作性质有所改变,以后两人还得在地底下工作。因为两人的名字是封了官,却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两人的相貌,以及具体的工作。

王磊又与这两人有所不同,他的想法要来得简单得多:时隔几年,终于是回到了大汉,也是如愿地要为大汉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了

一系列的任命结束后,站在高台上的刘辨有些恍惚,他忍不住开始怀疑,这到底是自己的登基大典,还是孙胜大军的封赏大会?

不过,好在这一切都要结束了。刘辨暗自松了口气,继续照着贾诩给的诏书一字一句地宣读着。

到得最后一句话时,刘辨却是第一次感受到了孙胜的“忠诚”而最后一句话也是他此次上台读得最有感情,最具渗透力的

刘辨语气的变化,甚至连那些正在神游天地的士兵也感受到了其中的不寻常。他们专心、用心、仔细地去听,努力地想抓住刘辨话中想传达的意思

可让他们绝望的是,台上的皇帝居然还是在胡诌些他们听不懂的书面话,他们竟然还是听不懂

孙胜虽然貌似也听读懂刘辨在那扯些什么,但刘辨言语中的真情流露还是能够充分感受到的:愤怒、无奈、委屈……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啊?竟然让人欺负成这样了这货完全不把自己刚才对刘辨所做的一切当成是对皇帝的欺负。这货心中认定了自己这么做完全是出于保护皇帝,保护整个大汉的目的

其实刘辨如此激动,就是因为贾诩给他的诏书中最后一句话是为他征讨主权的当然,这个主权不是向孙胜讨的,而是向远在长安的刘表征讨的

诏书中的语言“翻译”出来就是让刘表尽早把大汉的传国玉玺交还到刘辨手上

对,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意思,但刘辨说起来却愣是扯了一大篇

孙胜纳闷了,他记得这诏书最后一段应该没那么长才是,转过头去用询问的眼神看向贾诩。

贾诩此时也是一头雾水,额上的冷汗不知不觉也流淌下来。迎上孙胜递来的询问眼神,贾诩唯有露出苦笑,这段话可不是他事先准备的显然,这是刘辨的即场发挥。

贾诩心中着慌,生怕刘辨一时激动,说出些“大逆不道”的话来,直接污蔑自己的主公

不过好在,贾诩的担忧是多余的,刘辨这小伙还是很识时务的,仅仅只是围绕着传国玉玺在那说事,完全与孙胜无关。

孙胜也一下子猜到了原因,看向台上的刘辨,双眼中同情的光芒更盛

多可怜的皇帝啊,居然让人欺负成这样……

而此时的刘辨就连他自己都没发现,自己竟然围绕着传国玉玺的事说了如此之多自觉有些失态的他,也赶紧结束了自己这篇显得颇长“就职宣言”。

由此可见,一个人压抑得久了,一旦寻到一个发泄的机会那就绝对会抓得紧紧的刘辨此时就是在刘表身上充分地发泄这心中的不满至于是在哪吃了憋,刘辨心里清楚,孙胜心里也清楚,但他却绝对不会说出来……

“就职宣言”结束后,很快就进入了登基大典的最后阶段,祭天拜地,再换上一身连夜赶制的“皇帝套装”,一切从简,刘辨就这么正式地“走马上任”了

等一切搞定之后,孙胜带头,领着台下的众人山呼海啸般吼道:“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时的刘辨显得有些激动,过了许久才缓缓说道:“众爱卿平身”

在心中腹诽了一句:这小子公报私仇,居然让老子跪了那么久。孙胜面子上还是恭恭敬敬地说道:“陛下,臣已下令督造宫室殿宇,立宗庙社稷、省台司院衙门,不日完工眼下却只能让陛下屈尊金城太守府中请陛下恕罪”

刘辨大手一挥,说道:“那就有劳孙爱卿了”

装模作样地向刘辨禀报了一些近日的工作,整个登基大典就这么落下了帷幕。

待刘辨回“宫”之后,孙胜也下令士兵们各自回营去了。

不过,孙胜自己却没闲着,他与贾诩把早就准备好的第二份诏书通告了天下。

这样一份重量级的诏书下去,注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孙胜和贾诩这个**猥琐的贱人则是睁大了眼睛拭目以待。

第二百四十二章:转移仇恨

刘辨的登基大典终于是落下了帷幕,这也预示着这个汉朝最为倒霉的皇帝也终于是得偿所愿,或者说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大汉朝一个崭新的时代就此缓缓地朝世人揭开了其神秘而充满诱惑的丑恶嘴脸这注定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这注定是一个强者纷争的年代,这也注定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

而这一切,却是与刘辨这个名义上的统治者无关,反倒是与孙胜戚戚相关这样的局面不可谓不诡异,但在处在这个时代的人却并未有感到任何不适。不为其他,只为众人已经司空见惯了大汉朝廷早就已经名存实亡,这是任谁都看得出来的真理。

继董卓彪悍地结束了他的“职业生涯”之后,孙胜在万众瞩目之下重拾了他的衣钵。

又一段彪悍的传奇就此展开?亦或者是彪悍的气质就此失去真传?没有人知道。但是,众人心中都清楚,无论孙胜做得怎么样,都与大汉朝廷,与刘辨无关了

而备受瞩目的孙胜孙大将军走马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如此的特别,如此的出人意料……众人不禁开始怀疑,董卓就此失去了传人,彪悍的代名词难道就此消失?

其实,孙胜第二份诏书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还是一些列的任命以及……还是任命

仿佛是为了安抚天下诸侯的人心,孙胜把被董卓给予众人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任命重新给矫正了过来,来了一次彻底地拨乱反正而且对于一些表现突出的诸侯进行了一定的嘉奖。

这样的信号无疑是孙胜想向众人显示自己那颗纯洁善良的内心,仿佛是在告诉众人,他孙胜不是一个自私的人,有钱大家赚,有财大家一起发财是他的追求。

当然,这些任命其实本质上对众人没有任何好处,因为众人就不曾因董卓那番“乱点鸳鸯谱”而放弃自己经营许久的根据地去争夺人家赖以生存的土地。当然,这其中也有例外的,比如刘表。

全天下人都知道此时的长安城在刘表手中,可他的职位却是荆州刺史那么,这个长安城应该怎么办呢?众人不知不觉地把眼光再次投向刚刚经过战乱还是一片惨象的长安城。

而孙胜做的那些选择性嘉奖,更是有意无意地偏向当初刘表联盟中的众诸侯。虽然仅仅是些看上去比较虚的奖励,比如毫无意义地官位提升,皇帝的亲口赞赏等等,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奖励,但其中表达的意思已经异常明确。

就在众人以为孙胜只是在一味地示好,一味地安抚人心之时,诏书的最后也是严厉地指责了刘表与曹操的过失。这货也没有明确指出两人的“反贼”身份,而是以当今天子刘辨的口吻委婉地对两人表达了谴责:孙胜率仁义之师前往长安救援被董卓逆贼困住的天子,实为救国,却让刘表与曹操误会中伤,还百般阻扰,差点误了大事万幸现在天子无恙,但却酿成了长安城的一系列悲剧

孙胜这一招,旨在把刘表与曹操陷入不义之地,更是把长安城那一大悲剧直接推到了这两个倒霉蛋的身上。

为了达到恶心人的最大效果,诏书中还被孙胜加了一条:大将军孙胜为了保护天子的周全,率军奋力拼杀,致使军队损失惨重,这也导致眼下天子身边的军队力度不够,生命安全严重受到威胁。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刘表与曹操两人造成的

再是一番指责之后,孙胜首开先河,破天荒的提出了一道指令,让全天下人目瞪口呆。

“诏令刘表与曹操两人火速送来足够的钱粮,以供大将军招募更多的士兵来守护天子的周全”

这或许就是最早出现的赔款条例了吧?要不是条件不允许,孙胜真想狮子大开口:割地赔款一样都不能少。

这下众人都明白孙胜的意思了:孙胜只想为难刘表和曹操两人,至于其他人却是以拉拢讨好为主。虽然不明白孙胜这样做的意义在哪,可在不知不觉之中,众人却是对孙胜放松了警惕,转而一个个都虎视眈眈地盯着刘表与曹操两人。

与刘表和曹操有仇的可不止孙胜一人可以这么说,现在全天下人最痛恨的就属刘表了,其次就要属曹操了,毕竟这货本也想“黑吃黑”来着的,只是最后有些倒霉,替刘表做了嫁衣裳

没有成功,但不代表曹操这厮没有动害人之心,所以众人自然而然地对其充满了敌视。

而对于此次长安事件真正意义上的孙胜,众人却是不约而同地忽视了不知道是同为“受害者“之间的惺惺相惜,还是孙胜在获得自己理应获得的战果之后的那份慷慨无私共享利益的精神感化了众人总之,众人都选择性无视了孙胜。

这也是孙胜此举的最终目的,也是第二份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