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唐再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东唐再续- 第25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克用遂唤入刘仁恭道:“寄之力荐你掌幽州,然而众将不从,你姐姐提议,你须当众盟誓,则可将幽州政事托付与你,你可乐意盟誓?”

刘仁恭忙跪下,接过盟具,滴血起誓道:“仁恭今在大王伉俪及众将当前盟誓,他日若敢背叛大王,当受剜心极刑!”

李克用是个直肠子,听了之后对这个盟誓很满意,便不再犹豫,奏表刘仁恭为卢龙留后,掌政事;又以高思继为幽州马、步军都指挥使,掌军事;留五院军将燕留德监理军政。之后李克用便回太原。

刚回太原,便听说陛下身边近侍张承业已然在太原等候数日,他问自己回来,已然来府上拜访,如今正在花厅。李克用闻之,喜不自禁,跣足相迎,一见承业便笑道:“昨夜灯花报,今早喜鹊噪,某知定是有贵客来到,果然是供奉亲造。那年张浚伐我河东,我知是供奉暗中相助,却寻不得报答的时机,今日却被克用逮着了,来人,立刻备宴备酒!”

张承业忙道:“仆相助大王,不是要求什么报答,而是见大王乃我大唐复兴之臣,只因天子一时被奸臣蒙蔽而兴兵,我岂能眼看着国家落于奸人之手。如今,大家(“大家”是指皇帝,唐朝挺流行这个称呼,“官家”也有所用,后来到了宋朝,“官家”则成了主流。)已知大王实是我大唐股肱忠臣,因而深深自责!有墨敕在此,请大王接旨。”

李克用看了他手中敕书一眼,微微生疑:“斜封墨敕?”

张承业面色沉重,点了点头:“中书门下,未必不泄机密,大家不得已而斜封墨敕。”

要知道即便在封建时代,皇帝的权力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中书省主发令、门下省主核查。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拟定、门下复核之后发出,因此制敕的开头两字必然是“门下……”,这表示的意思就是,这封制敕已经得到门下省认可,具备最严肃的法律效力。古代凡属重要政事之最高命令,一定要皇帝下敕行之,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并不拟“敕”,而系中书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

但是毕竟唐朝皇权还是非常大的,也经常有不经中书门下而随便下命令的。刘炜就因为批评武则天擅自下命令而惹来杀身之祸。在武则天之后,唐中宗也想自己下命令,但是他自己一开始脸皮还嫩,觉得破坏制度有些难为情,所以写的“敕”不敢用朱笔,而是用墨笔,也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是斜封,因此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就表示此项命令没有经过中书门下两省,只能勉强让下面的各级各部门承认这意思是出自天子。

张承业解释说中书门下不可靠,李克用当然理解,这年头大藩镇谁在中书门下以及尚书各部没有“利益代言人”?于是再不迟疑,忙令摆上香案,率太原文武,躬聆圣听。

张承业开诏宣读,这斜封墨敕果然连制式都是不同的,开头就不是“门下”:

制曰:朕闻武将之勇者,呼吸而风云作气,指麾而草木成兵;武臣之忠者,御敌于藩篱,诛寇于国门。朔漠强宗,阴山贵胄。仰天指心,誓献赤诚;伏枥殴血,报效国家。彭郡乱起,亲驱锐卒,飞虎首建殊功;黄贼犯阙,复提义旅,鸦军克静妖氛。其后存易定,黜伪襄,保大朝之宗祧,垂中兴于简册。盖卿之忠勇,功绩可书,炳勋可载。

大顺年事,朕为奸小蒙蔽,误起干戈,今日思来,尚且自责!今四海之内,纲常沦丧。九贡之邦,强藩割据。昨者遽起岐、邠、华之众,引师逼阙。朕登楼北望,惟盼吾兄!但望爱卿勿念大顺之恨,兴兵诛讨无道藩贼,中兴宗室,复我纲常!

李克用聆听完天子求兵诏,得闻“朕登楼北望,惟盼吾兄”,那种身为李唐宗室的归属感使得他颤抖不已,跪地祷天,山呼:“陛下英明,万岁万岁万万岁!臣克用,身为宗室之王,惟愿天下承平,今陛下有诏,敢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继而霍然起身,眼中杀机凛然,对张承业道:“天子有难,我为宗室郡王,当即刻起兵勤王!”张承业闻言大喜,深感自己所托得人。

李克用扫视诸将一眼,将目光定在李曜身上,沉声道:“正阳!”

李曜立刻出列,少了几分平时的温文尔雅,多了些许英姿峥嵘,傲然抱拳:“末将在!”

李克用看着他的眼睛,道:“讨伐三镇之乱,你领本部,为前军主将!你须记得,尔军号‘开山’!”

李曜毫不犹豫:“我为天子勤王之师,自当遇山开山!此番某倒要看看,关中诸贼,谁敢与我河东争锋!”

李克用扬眉奋髯,长笑一声,对张承业说:“我家儿郎,都是虎将!”遂封李曜为先锋,大举番、汉马步兵南下,移檄三镇。

继而天子制敕又到,这一次是墨敕封官的:制以河东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师、中书令,兼太原尹、北都留守、上柱国、陇西郡王李克用为邠宁四面行营都招讨使。检校兵部尚书、邢洺节度副使、洺州刺史、河东掌军械监、陇西郡开国侯李存曜为招讨副使。夏州节度使李思谏充邠宁东北面招讨使,泾源节度使张鐇充邠宁西面招讨使,河中节度使王珂冲行营供军粮料使。

李曜自从开山军成立以来,还第一次率全军出战,此番作为大军前军,不仅领了本部人马,还带上了李嗣昭和李嗣源,他二人如今也分领了一军,不再在黑鸦军中锻炼打磨,如此便让李曜的前军人数达到一万六千以上。

大军一路南下,这日行至绛州。绛州刺史王瑶,系王珙的胞弟,虽隶王珂,却是心向王珙,闭城拒战。李曜领军兵临城下,告谕王瑶:“你兄弟都是王氏子弟,如何敢拒朝命!如今陇西郡王提大军勤王,还不速速泥首归降。若待我拿下绛州,你等恐无遗类!”

王瑶只是不理。

李曜此番也是示威之行,当即不说多花,即刻下令攻城。绛州这等中等规模的城池,在李曜手握军械监,军备齐整到全天下藩镇都要流口水的程度,根本没有装神弄鬼动用“天雷”,再加上他要看看麾下士兵是否有所松懈,于是直接下令强攻而上,结果王瑶不堪一击,河东军一鼓而破城。王瑶弃城逃命,正遇憨娃儿持棍立马拦于军门前,王瑶尚欲抵抗,被憨娃儿随手一棒打中,好似霜摧衰草,雨打黄花,当即死于马下,连挣扎一下的本事也无。憨娃儿面不改色,上前抽出腰间横刀割了首级,又奉命杀了兀自顽抗的千余叛军,绛州遂告平定。

第208章 再定关中(四)

绛州既然拿下,南下河中便是一路无阻。本来此时李曜完全可以在绛州等待李克用大军到达,然后随大军同向河中府。但李曜这次不知为何,显得格外积极,语于众将曰:“大王命我等为前军,岂能不奋力向前,为大军扫清障碍?某闻王珙严苛,虎视河中久矣,迟则恐他北上偷袭,河中一旦失陷,我等如何向大王言说?”当下只是休整一夜,次日清晨便领军一路南下,往河中府去了。

因知这一路必无大战,李嗣昭与李嗣源二人也在李曜中军之中,与李曜策马同行。午间埋锅造饭之时,李嗣昭忽然问道:“正阳,大王欲嫁女与河中联姻,你以为此事如何?”

李曜心中一动,面色不变,道:“寻常事尔。”

李嗣昭微微皱眉,又问李嗣源:“十弟你呢?”

李嗣源想了想,道:“河中要地,某恐王珂暗弱,不能守。”

李嗣昭看着李曜,缓缓道:“正阳,河中虽非我土,实我基石,既以盐池供我军需,又以地利扼控关中,此咽喉重地,非名帅大将不能固守。”

李曜假意沉思,片刻后沉吟道:“九兄说得在理,只是当初琅琊郡王(注:指王重荣)与大王曾为子女立下婚约,如今王珂年长,正是履约之时。一旦履约,大王仁厚,必不愿夺其父业,如之奈何?”

李嗣昭深皱眉头,试探着问:“不若杀之?”

这话一出口,李曜立刻摇头:“此非君子所为,必为天下不耻。况且,若我等将王珂杀之,天下人必以为此乃大王之意,皆言大王欲夺故人基业,如此大王如何不怒?倘若我等为河东谋计,却因此冤死,岂非不智?”

李嗣源听得连连点头,道:“正阳言之有理,王珂虽是黯弱无能,然则其事太原如事乃父,恭敬有加,杀之不详。”

李嗣昭愁道:“那便如何是好?”

李曜不语,李嗣源则问:“若非王珂,谁镇河中?”

李嗣昭看了李曜一眼:“若某为大王,必用正阳。”

李嗣源反问:“为何?”

李嗣昭道:“大兄二兄同时失宠,如今太原诸子,谁最显赫?”

李嗣源点头道:“此非正阳莫属,次则八兄(李存审)。”

“这便是了。”李嗣昭瞥了一眼四周,稍微压低了一下声音:“大王如今正全力培养廷鸾,此番出征前,调他去做了铁林军指挥使,这可是落落生前的位置。大王这么做,其意分明。既然要培养廷鸾,则以正阳之勋望,势必不能久留太原,否则廷鸾如何冒头?然正阳如今已然邢洺副使,他又不能真去邢洺上任,如此一来,原本能去的地方只有幽州,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幽州军政附与刘仁恭与高思继了,这一来正阳便没了去处,于是继续留在太原练兵……如今好容易等到河中出事,若不抓住机会让正阳留在河中,则各方都不好处置。”

李嗣源叹道:“那就只看大王心中如何决断了。”然后看了一眼李曜:“正阳,你自己怎么觉得?”

李曜微微一笑:“关键是要让大王知道,王珂实在守不住河中。”

李嗣昭忙问:“那该如何做?”

李曜略一思索:“你们说,若是朱温偷袭河中,大王怎么想?”

李嗣昭脸色一喜,李嗣源却摇头道:“朱温此时无论如何不会偷袭河中。”

“为何?”李嗣昭一时没反应过来。

李嗣源道:“如今我等是勤王之师,朱温若是偷袭河中,就变成了关中三藩的一丘之貉,这与朱温此前装作尊崇皇室的做派完全相对,会影响他在朝廷心目中的形象,某料以朱温之奸诈,必不会如此鲁莽。”

李嗣昭失望道:“如此说来,此计不成。”

李曜却不以为然,摇头道:“一件事做不做,关键在于收益与损失的对比。若是朱温觉得拿下河中,足以底定太原,或是使我河东一蹶不振,我料他必然会做,毕竟,他与我河东为敌,不是一日两日,这是生死大敌。”

李嗣源微微惊奇:“如何让朱温有这般念想?”

李曜道:“须得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我与大王都在关中,一旦他拿下河中,便能堵死我河东大军返回太原之归路;其二,他没有被其他事务绊住,能够抽出足够的兵力。”然后他又补充道:“而若是再有第三点,就更有把握:那就是他能找到一条出兵河中的关键理由,这条理由至少表面上能说得过去。”

李嗣昭蹙眉道:“前两者或有可能,这第三条如何应验得了?”

李曜冷然道:“张供奉若是不能回到天子身边,告之天子我家大王之忠心,待我河东大军临近长安,天子必不敢直入我营,也不敢任我大军进入长安而安坐不动。只要天子出奔,朱温便有了借口,说是我河东大军威逼天子,使天子乘舆,如此他便有了出兵的由头。就算日后天子相信大王只有忠心,并无二意,那时节朱温恐怕已然出兵河中,王珂危矣。”

李嗣昭倒抽一口冷气,自己想了这么多主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