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善师父。”他轻声唤了那老和尚的法号。
那和尚猛地看见了他,肩头的担木几乎一歪,两担子臭熏熏的粪肥差点儿掉出些到地上去。他呆了一会,终于慢慢放下扁担,讪讪然用腰旁的布料使劲擦着手。
***
屋内比外头暖和不到哪去。
念善拿着一支木棍拨开盆内几块勉强有一点火红的黑炭,俯下头,颤巍巍吹了几口气。火苗从炭块的缝隙中窜出头,摇摆不定的光抽动了他下颌几绺灰色的胡须,邋遢不堪,甚是失态。他大概察觉了自己的狼狈,伸手把脸整个抹了一遍。蔡申玉放了篮子,挨着火盆在一张破旧榻席上坐了,静静看着他。
“吃点什么……”
“竹笋齑。”
每一回来,都是这一问一答起的头。
念善便不再说话。他有些驼背,在屋内走动也显得被什么重物压着脊骨,颇为吃力,但仍是不声不响走到墙角处,开了地上一个木头盖,将一个密封的黑陶缸子抱了出来。缸里是立秋后挖出的冬笋,切成细片,用盐和酱料细心腌制,放入缸中贮藏过冬,俗称笋齑。他取来碗筷,开缸挖了一大勺子弄进碗里,端到蔡申玉面前,递过去。
蔡申玉双手接过,低声道谢,闷头扒碗吃了起来。老和尚与他隔了一个火盆,面对面盘膝坐下,枯槁的手从怀中摸出一串持珠,却不诵念,只是紧紧攥在手心里,眼睛直勾勾盯着埋头苦吃的他。
“……大僧侣们,最近越来越不满。”念善将咽不下喉咙的话慢慢吐了出来。然后,他粗重地咳嗽两声,听对面端坐的青年毫无回应,才往下接,“小心才是。”
刚才在山门时的待遇,已经让他了然于心。箸尖仍旧漫不经心夹着笋片:“这味道好。”
念善沉默半晌,究竟还是眼中一闪,慢吞吞地说:“你的‘寔丰库’名声越来越响,私家质库能做到这份上,实属不易……这虽是好事,可毕竟……质贷典当的买卖,大部分还是归佛寺掌管。树大招风,他们见不得你生意做大,迟早要找你麻烦。”
“这个真是不错,”蔡申玉捧起碗,置若罔闻似地赞起他的手艺来,“下次多腌几缸,我好带一些回去分给伙计们吃。”
“蔡施主!”忍不住动了几分劲道。
蔡申玉轻轻抬起眼,屋外透入的光像在他脸上凝固了一般,纹丝不动,鼻头颧骨之处轮廓硬实,使一双眼睛极有坚固感。他口吻平淡:“我这哪算什么大生意。京中的私人质库哪一个派头不比我大,本钱不比我足?我铺里来往的多是贫苦人家,典押的不过是些家常旧物,比不得禅觉寺每年在达官贵人那儿收的金罂玉罂。”
“唉,倚赖捐赠之物,毕竟还是受人牵制。可寺里的质贷生意却是由僧侣们自行做主。大富大贵的人用不着上门典当东西,质钱生意本来就是冲着穷人做的。”念善面色严肃,手中挂珠链子发出轻微的绞动声,“你虽然总说你的铺子最穷最没资本,可人脉极广,除了大量供粮这一点比不上佛寺,然而平日里的换些急用钱的小本买卖,穷人都愿跟你做,而不来寺院。你利钱低,口碑好,而寺中赎物皆以双倍起价。久而久之,你倒是招了贫苦人家去,寺中客源少了,僧侣们怎能不记恨你?”
他没回答,搁开碗,动手去提自己带上山的那只竹篮。窸窸窣窣拆完了裹布,他一个一个将篮子里的东西摆了出来,微微笑道:“本想捎些熏好的腊肉过来……可是佛门戒荤,太可惜了。”
老和尚紧闭双目,枯瘦的手指慢慢拨开第一颗念珠。他脸庞上的皱纹比真实年龄多了一分沧桑,窗角的寒风有一缕漏网,劈面扫来,把它们吹得更皱了。
他自言自语一般叨念:“……这禅觉寺背后有不少朝廷命官撑腰。惹恼了诸位僧侣,你怕是躲不过去啊。”
“铺里存有前年酿的桑落酒,用的都是黍米和笨曲,不带荤腥,喝了冬天好暖身子。”蔡申玉浑然不闻他一番殷殷之辞,只管面带微笑,一心一意收拾着手边物什,“后来路过酤梦小馆,还添了几只素斋丸,馆子里最有名的肖师傅亲自操刀,那味道自然不消说,虽是素食,入口却滑美似肉,真假难辨——是京邑之内顶好的。”
念善微不可闻地叹了口气。
他放弃了继续,任凭那人一直自说自话,闭目打起坐来,手中的挂珠开始一颗一颗在指间后退,嘴唇翕动,似乎在默默背诵经文。蔡申玉将篮中之物清点整齐,没有打断他,也没有因为被冷落而气恼,习以为常似地起身把东西逐一入了木橱,惟独留下那坛桑落酒,揭了封,就着刚才的碗倒了小半盏。
老和尚阖眼静坐,石头一般定根不动,数他的珠,诵他的经。
两人相对而坐,再无言语。山坳的冻气从夹缝里匍匐而入,凉凉地浸着屋中的人。炭火奄奄一息。他坐了约有两刻钟,念善的经像是一卷没有止尽的书轴,越滚越长,听不到头。他终于自己拿起碗,一饮而干。
“时候不早,我回城去了。”他拍了拍膝头,徐徐而起。
老和尚手中的念珠单调地被拇指一个紧接一个扳下去。全没有送行之意。
他低下眼睛,转过身走向那扇每一次打开都会磕上槛木的门,把它推开时费了一点劲。不过膨胀的光线很快就迫不及待朝他涌来。从昏暗的屋中看过去,他的肩膀就像塌了似的,一块很大的白色随着光往下沉陷。他狭长的影子在地上一个四方的纯白色块中拖得很远,仿佛一根刺,笔直地指着席上念佛的老僧。
佛珠麻木不仁回转,周而复始。
“爹,”他的背影伶仃地立着,声音极轻,“娘坟前的茶花已经开了——你不去看一眼么?”
念珠的拨动声停了一瞬间。像被凭空抽掉一样。
但在短暂的消失后,声音回到原位,又像是从来没有中断过一样。
他微微仰了仰头。严冬的天在山坳间望过去压得更低,山外之山大雪临顶,都掩不住浓浓倦意,就着三尺冰霜昏沉沉睡去。朔风改不掉无情,擦肩而过,也要将他身上的皮削去一层似的,足以冷透骨头。地面余下的雪一如他娘亲坟前的茶花,纯白剔透。等这个冬天过去,气候回春,那些花便会慢慢谢尽。
沿路下山,他一步一步踏过那些石阶。
来的时候并没有留心。回途中朝下行走,他忽然想起了过往,仿佛他的一生在倒退的石阶上开始逆行。
二十一岁的时候,他杯中一枚圆月佼好,桌上落花飘香。醉过去的一瞬间有些庆幸,差一点打破了他的“糊涂”,差一点抓住了那只手,差一点让压抑的思念在那一夜盈满而溢。可偏偏半梦半醒之中,那只手安静地抚过他的发鬓。他闭着眼,不敢掉泪。
十八岁的时候,捧着那碗水引饼,一个人坐在墙角闷声吃光。仍记得自己舍不得合上的那扇窗户,暖阳斜照,窗口投进来一束干净的光,甚至看不见灰尘飞舞。只是白色,干干净净。他吃下最后一口,满足的笑容里有些发酸,抱着空掉的碗,呆呆坐了一下午,没有背书。
十四岁的时候,先生头一回冲他发火,赶了他到后院的墙下罚站。手背被板尺打得生疼,他正皱着眉毛吹气,那个人居然也溜了出来,陪着他站。两个人浑然忘了前因后果,嬉笑一日,三月的桃花谢在彼此肩头,粉白妖娆的一片,特别好看。
十一岁的时候,他在关上的屋子里对着窗外一只喜鹊发怔。四面封闭的感觉像极了那一年的四道院墙,他忽然觉得害怕,揪了被子,缩成一团趴上床,只拿眼瞧着喜鹊儿晃头晃脑唱曲子。一不留神睡了过去,醒来时却见那张脸凑到了跟前,目光狡黠地冲他直笑。
十岁的时候,他跌在门槛边的石板上,疼得直掉泪珠子。那人无奈地回了头,用糖葫芦哄了半日,他倒是撒开性子不起来,最后索性摊开手脚,横竖不离地。结果是被挠痒挠得直伏在那人怀里打滚。
八岁。
他仰躺在那株古樟木下,望着一片铅灰的四角天空。那一次,死亡与他不咸不淡地打了个照面。
很多时候他都会想,入殡之时,他的棺木便用那株烧死的樟树来做,黑色的木,黑色的漆。坟前也有茶花,从他母亲的墓碑旁长过来的,一样纯白,一样干净。他还是仰躺的姿势,头顶上有一面黑白对半的天空,只有那四个墙角不复存在。无界无垠,无边无际。
“小鱼,别怕。我一直都在。”
哥,其实我真的很怕死。
可笑吧,对不。
而比这还可笑的是,我更怕你不会来我的坟头看一眼。
***
放下手中的金钗,他把试金石拿到光下慢悠悠照了两下,研细的金粉颗粒澄亮,自是上乘的成色。便是开了首饰房,里头也未必能找出金质更好的钗子。
他不动声色,拿过案上的押木竖了起来,往桌台左上角一搁,身后的铜板儿见状,闷头不声响,只自己绕到前堂后面去,一眨眼功夫已不见了踪影,也不知去了何处。蔡申玉这时才抬起头,朝柜台那一侧翘首以待的人露出一个微笑:“果然是难得的上品金——你说这些首饰都是你祖母临终前托付于你的?”
“正是,”前来典物的男子身型瘦小,有些尖猴腮,穿戴倒是看得出几分富贵人家的派头。他睥睨一眼蔡申玉,口齿伶俐地答道,“奈何家道中落,如今惟有典押些金银饰物换几缗钱,不然日子实在不好过。”
“嗯。”他若有所思地应了声,却只管拿手慢条斯理地拨弄绢布中余下的金饰,不谈价钱。
那人又瞟了他数次,终是有些按捺不住:“这位老爷,若是看着中意呢,就快开个价吧。家里还等着钱开锅。”
“我当然很喜欢,尤其是这一个。”蔡申玉轻巧地绕开了话题,从金饰中拣出一支他头一眼便看上的扁簪。那支扁簪样式颇为新奇,簪身中弯,錾刻的纹路隐有腾云驾浪之景,又锤锻出几个形似神祈仙童般的人物,然而所着衣袍、所束发具、所执法器皆是前所未见。整个扁簪由一枚分作两股的细钗贯穿,钗头四四方方,竟用累丝包了一颗光泽极佳的海珠。
蔡申玉放在手中翻来覆去又看了几次。阅物数载,此般新巧别致的扁簪他还是头一回见,心里下意识默念——若是他见了,定不会说俗吧。
恍惚过后,发现自己走了神。他不免苦笑。见着精巧的首饰,总是习惯去猜测那个人看到时的反应。
“你祖母得了这等稀罕之物,真是好福气。”他重新将视线停在对面的人身上,口气放重,脸上似有几分难色,“只是……既是已故之人的遗物,我们得看日子收。若是隔得太近了,难免有些不妥,放在店中也不知会不会惹来秽物。你或许也有忌讳……”
听他这样一说,那人忙抢白了两句:“不打紧!不打紧!我那祖母早在十年前就闭了眼,这些首饰上绝没有不干净的东西!”
蔡申玉的微笑中有十分的客气。手指将簪子翻了个身,他低眼看货,嘴里慢慢说:“要说你祖母是十年前过世的,这些珠宝可就更不干净了。”
“什么意思?”那瘦子一愣,显然有些慌神。
“意思是,这些首饰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