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日常生活 作者:洛浮(晋江金牌榜推vip2014-11-10正文完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宫日常生活 作者:洛浮(晋江金牌榜推vip2014-11-10正文完结)- 第17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都将目光瞅到了李治的后宫中,所以李治能折腾出最好的局面就是眼前了。
    李治的怀疑,长孙颖伤心是肯定的,但伤心又不能当饭吃。之前就做过心理建设,等真看到时便不会伤的那么厉害。况且以我也别有打算为由安慰自己,多少也能自欺欺人些。
    转移一件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另外一件事,所以长孙颖现在就在做“别的打算”。
    长孙颖封妃的诏书颁下时,重臣都不敢看长孙无忌的脸。这消息等着上书省拟诏时他就知道了,但是又有什么办法。李治用的就是他替长孙颖造的势,列了长孙颖一串功绩,然后以此封妃。有理有据有节,就算是长孙无忌也不能反驳半分。因为长孙颖封妃是合法的,他本来就要李治依法加封长孙颖,自然不能厚颜无耻的说不行。至于觉得李治封小了这句话,他不管心里头多么恼怒,嘴上也不能张口。
    李治封了长孙颖为贵妃,在这后宫中就是仅次于皇后的存在了。这可谓是“皇恩浩荡”,他身为长孙颖的父亲,不但不能表露出半点不悦,还得“谢恩”。
    废后,一声本来让李治很郁闷的,但是看着长孙无忌那吃瘪的样子,他顿时觉得舒服了许多,想着长孙无忌表示感谢时,也更加“情真意切”。
    不过他很快就得意不起来了,因为长孙无忌显然被此所刺激,直接就上书称赞皇帝的皇恩浩荡,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后宫乱象都是储君未稳的原因,所以要求皇帝立太子。
    李治对此倒吸了口凉气,长孙无忌的报复来的真快,他跟着长孙颖想的一样,自己刚让他们如意,他们怎么也得让自己缓口气来逼迫自己才对。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长孙无忌如今的怒火竟然变得这么大,反击也这么丧心病狂,简直是逼着他撕破脸了。
    “此事容后再议。”李治考虑着跟长孙无忌撕破脸的代价以及立太子的代价,将着此事暂且押后之后,认真的觉得陪葬在父亲身边的舅舅才是好舅舅。
    但是如今,他真的不认为自己还能继续大度的,让着长孙无忌陪葬在昭陵。
    就在李治烦恼该如何办的时候,李忠出奇不易的上书了。
    李忠如今有自己的属臣,他也在上学,时不时也会写点不太重要的奏疏给李治,算是日常作业之一。但是今天李忠的奏疏却很奇怪,因为他并不是交作业,而是提了个建议,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他听老师说最近在进行科举考试,十分仰慕那些进士们的学识。请求皇帝能够在大殿上面见考核他们,让着李忠这一帮小孩子也见识见识。
    李忠这请求,有点孩子气,却也符合他的年纪。若是其他孩子这般,也算是有些瞎胡闹,他们自己想说,属官还未必为他们捉笔呢。但是李忠的身份有些微妙,他是皇长子,来服侍他的人身边没点想头的话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李治的上书,但凡有些闪光点的,这些人都会为他润色一二。今天这件事就是如此,这些人觉得虽然孩子气,但是却可以显示出李忠的“向学之心”,于是便把文字写的花团锦簇。
    李治看着之后,原本只是一笑而过,觉得也不是一件什么大事,就允了。但是等着真的快要召见新一批的进士时,听他说起这件事的长孙颖却忽然好奇的问道,“是否要准备一些特别的仪事?”
    “仪式?”李治有些不解,不过只是见几个进士而已,何必废如此周折?随便找间偏殿就够了吧。”
    “这是第一次由皇帝考核进士的事情吧?先前从未有人做过呢,在普通地方的话,被史书记着也显得不够尊重读书人呢。”长孙颖惊讶的反问,然后佯装不解的问道,“而且陛下问完总会给人家一点奖励的吧。那依照什么来呢?是与会的表现,是才学,还是每人平均一份?”
    “这,”李治被长孙颖这么一提醒,却也是忽然意识到自己先前的想法太简单了。
    他本来只是为了应儿子要求准备的一场“进士才学展示会”而已,但因为他皇帝的身份,以及这些被展示的人的身份,忽然就有了些别的意味。
    这种事情,是可以上史书的。
    能被记录在史书中的事情,便不可轻忽的。
    另外,他一直在搜集人手对抗朝中那些顽固势力,有什么是比这些进士们是最好的材料?以前他都只能等这些人进入中央后才能慢慢熟悉他们,现在却有个更好的法子让他们与自己绑上关系。
    “进士的名单虽然出来,但是却没有排名,”李治这么一想,心里头就有了谱,“你说我让他们在殿上再考一场,然后排定名次,如何?”
    “啊,那他们不是就得称呼你为老师了?”长孙颖“惊讶”的脱口而出,然后等着李治惊讶的看着她是,忙掩口佯装不解的说道,“我听着他们常嚷嚷,称主考官是老师什么的。若陛下你亲自考校他们,给他们排定名次,那不也就是他们的老师了?”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个主意倒是挺不赖。”李治想着想着,脸上露出了笑容,“天子门生,我想读书人大约没有几个能够抗拒这样的诱惑吧……”
    殿试,就在长孙颖跟李忠不动声色的引导下,提前几十年被弄了出来……

☆、第204章 考试

“广平县方有文,初娶结发妻室龚氏,生男如锦、如绣。中年不幸,龚氏死亡,幼子如绣相继而死。长子如锦,年方十九,读书守制,尚未纳媳。家下中馈,无人主持。事不得已,复娶欧阳氏娇女名曰玄娘者为继室。玄娘性子甚是凶悍妒忌,屡屡抗夫虐子,且时时搬运家财养赡自己兄弟。有文得知,每以良言反覆晓谕,玄娘始终偏私执拗,比前馈送更加殷勤,不顾家中有无,一一顾念兄弟为事,曾无忌惮。有文见知,不胜忿争,夫妇遂相殴打。玄娘一时发起凶性,手持利刀,一把将有文登时杀死于地。如锦痛父被杀,奋不顾身,遂夺玄娘手中利刀,亦将玄娘一刀砍死。次日传闻于玄娘母家,其兄大显即往方家来看,见有文与玄娘杀倒于地,极骂如锦一场,遂写状入县告之。求问如锦该判何罪?”
    这是长孙无忌的问题。
    不过相对于宰相大人文绉绉的问话,晋阳公主的提问却更加大白话,“我有二十六座学堂,十座田庄,每座学堂的人员分布和农庄可生产的数目都已经如下,请问如果在不再投入资金的情况下,靠着这十座田庄养活学校,我该如何经营这十座田庄?如果我想要再建立学校,那田庄的经营模式又该如何?”
    除了长孙无忌和晋阳公主,难的是江夏王李道宗也提问了,“府兵乃我大唐军备之根基,但是近年来府兵质量比立国之初时大大下降,服役者多半是老弱,人疲马乏,朝廷当如何处之?”
    “近年来北方干旱,南方多雨,田地连年欠收,该如何是好?”这是户部某侍郎的问题。
    “工部做出了许多筒车耧车,若是使用,可以让百姓每亩增加五成以上的收入,但是百姓却迟迟不愿使用,这是何故?”这是某位司农的问题。
    “这两年长安城中异族越来越多,与百姓时常发生纠纷,该如何处置?”这是长安县尹的问题。
    “长安久旱,文武百官常就食洛阳,为何不干脆直接迁都洛阳?”这是某个不敢具名的官员的问题。
    “……”
    这一场殿试的结果,比长孙颖想象的要好多了。
    确切的说,这几乎不算是一场考试,而是一场面试。
    被面试者,是大唐所有可能进入官僚机构的士子,而面试者,则是大唐整个上层机构。
    是的,当长孙颖建议李治可以多找几个考官问些比较“专业”的问题是,但让她没想到的是,李治将着这个做到了极致。
    他先是找了长孙无忌和李靖这一文一武来提问,然后又找了宗室中名望和功绩最高的李道宗来坐镇,并不说是考试,只说是应皇子们的孺慕之情,召着进士们来口谈一局,测测那些人的分量。
    因为李治并没有直接摆出干涉科考结果的姿态,而加上已经隐退的李靖与李道宗,于是长孙无忌也不好说什么,只能应允了。
    这个时候,晋阳公主来插一脚,看着是意料之外,但是既然宴会的规格订在了私宴的格调上,那晋阳公主要出席,也不是不可以的了。于是第五个考官,便成了晋阳公主。
    人选选定之后,接下来便是问题。李治强令五品以上的文武百官必须提一个问题上交,名单上可以不署名,用信封封着,介时再打开。各部尚书,卿,都必须提一个跟本部有关的问题。
    这样一来,他便收集了好几十个问题,这些都有御匣封着,等与会时再打开。而长孙无忌等考官,可以选择从匣中抽出问题问,也可以选择自己发问。
    这样一来,堂中虽然坐的只有五个人,可是这五个人背后,却差不多集中了整个朝廷的问题。
    李治当然没有指望这帮考生能回答出什么震聋发聩的良策,他要做的,只是观察,看出每个人的特长而已。
    李治规定了这次问答用抢答时,问题问完之后,第一个站起来的人会获得回答的权利,你可以选择口述,也可以领了纸笔去一旁写作。这不仅要考反应力,才学,更考验一个人的胆量。
    而且,这个过程还十分有趣。
    吵架本来就是容易让人忘记身份的,何况这些天之骄子们又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所以哪怕长孙无忌开始是抱着捣乱的心态来,后面也不得不认了真。
    毕竟以他的身份,辩倒一个小书生不算功绩,但是被那些小书生们问倒,却是十分跌份儿,于是不知不觉就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而对这些学子而言,就算是没办法考中科举,当官的途径也很多。但是不管是去自荐还是被人推荐,第一个就是要有名,而有什么是比打败*oss们更容易刷荣誉值的?于是除了晋阳公主之外,另外四个人非常受欢迎,不仅是他们的问题一堆人抢着答,更有一些人回答完问题,争辩过后还会提问,一时场面热闹非常。
    对于晋阳公主来说,没有人主动来她这里回答问题,她索性直接点人。因为她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实际生活中用到的问题,很多都是与教育经营相关的,所以一时间倒是她那里被难住的人最多,倒是帮着其他人分散了火力。
    李治原本是打算在甘露殿举办这场殿试的,但最终因为参加的人太多,最后举行在了太极殿。早上是两百人,经过抢答,答卷等方式,筛选出了五十位。那一百五十位在午饭时出宫,而剩下的这些不但被赐宴,而且还在下午继续进行答辩,一直举行到了华灯初上的时候。
    这天李治晚上回殿的时候,已经累得话都说不出来了,但是脸上却是满满的笑容,显然对这个结果十分满意,连带还夸了李忠几句。
    长孙颖给着他擦脸擦手的时候,心情也十分之好。因为今天的殿试用了不少她的点子,所以真正进行时,李治特例允许她坐在屏风后面旁听,她想问的问题,也偷偷写了下去,从晋阳公主那边问了过去。
    今天见到那些士子们,基本上都是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的,但是除了一些死读书的之外,他们其他许多人还是极其有才华的。
    我天朝泱泱大国,怎可能没有人才,不过是大多数没有出头的机会罢了。长孙颖在后面记下了人名,然后默默的想到,或者是今年,或者是过几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