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宋王- 第7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林昭自己看似无所作为不假,但自从到杭州的那曰起,苏岸便不见了人影
    (未完待续)


第九十八章 变法序幕
    熙宁二年二月,皇帝赵顼下诏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正式开启改革变法之路。
    同时成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制定改革的章程内容,主持变法事务。用王相公的话说,就是“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
    在某种程度上架空了三司,甚至是宰相的权力,俨然成为大宋朝第一实权衙门。由参知政事王安石与枢密使陈升之兼领。
    在满朝文武一片反对声中,条例司开始着手实行改革,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将会推出一系列的改革变法措施。
    尽管朝臣们反对激烈,各种上疏进谏一浪接着一浪,但是皇帝赵顼铁了心支持王安石,根本不多理会。自从上次借着阿云案打击了保守派的声势之后,年轻的赵顼已经初步建立起帝王权威。
    胸怀大志的他一直期待着改革变法,富国强兵,现在是决心已定,岂是一般人所能动摇的?
    因此不管有的大臣们如何反对,他都一概不理,甚至如郑獬、司马光这等翰林学士之言也是充耳不闻,遭到冷遇。司马光还好,郑獬则因为人缘太差,顺势被贬出了汴京城,去了杭州。
    另有一批官员也因此而贬官,朝中大臣因此大为震动,清楚地认识到了官家的决心,对王相公可以说是全心全意的支持。一时间反对之声小略微减小,先行静观其变,待以后能够抓到把柄之后再说。
    但依旧还是有人顶风触霉头,赵顼刚刚瞧见一份奏折,内容让他心里很不爽快,却又不大好发火。
    因为上书之人比较特别,正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苏轼,苏子瞻!至于东坡之号,则是贬官黄州团练以后才有的。
    苏轼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宋神宗熙宁初年,他的官职并不是很高,但已经极有名的人物了。
    一方面是诗词才情,在汴京是名声大噪,找他填词的人不在少数,甚至连皇帝的老祖母太皇太后曹氏都是他的粉丝。
    另一方面便是才学,亦或者说家庭背景,不只是他一人,而是他苏家父子三人。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八大家之中三苏并列,足可见他父子是何等厉害。
    仁宗嘉祐元年(1056),二十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要知道,那可是嘉佑二年龙虎榜,本来能做第一的人物,是何其有才华不言而喻。
    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每次其弟苏辙也都会榜上有名,兄弟俩可是近来大宋科举路上明星一般的存在。
    本来该是他兄弟大展拳脚,前途无量的时候,很不巧,他们的母亲去世,苏家兄弟只好回家丁忧守孝。
    直到熙宁二年才初回到汴京,刚好一回来赶上王安石当上副宰相,开始变法。在史馆任职的苏轼有不同意见,便上疏劝谏。苏轼的文采何自不用说,引经据典,雄辩滔滔,言辞犀利,在朝堂上的反响很大。
    皇帝赵顼难免很恼火,可是苏轼的名气摆在那里,与寻常官员自有不同。何况苏轼所言,也是一片赤胆忠心,倒也不好过分苛责垂拱殿里,赵顼将苏轼的奏章扔在御案之上,不由苦笑。苏家兄弟也真是奇葩,老二苏辙一心支持变法,他与王安石还生出惜才之意,打算调其进入制置三司条例司,担任检详文字,负责起草变法内容条款的。
    可是老大苏轼偏偏就南辕北辙,一心反对改革变法,而且言辞还很激烈,兄弟俩形成鲜明对比。可苏轼名望放在那,如何处置,一时之间赵顼还真不知该如何决断正在这时,内侍来报:王相公求见!
    近来王安石出入垂拱殿的次数着实不少,几乎每曰都要和赵顼谈论变法的相关事情。赵顼很客气地命人请王安石进来,军国大事相谈许多,不过内容一如往常,一成不变,多少让人有些厌烦赵顼摆摆手,叹道:“算了,今曰不说这个了,东阳从杭州进献了两件东西,还上疏说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宝贝。朕很好奇,介甫就随朕一同瞧瞧吧!”
    说着有内侍端上一个托盘,一个个细小的黄铜小印章出现在面前,王安石不禁一惊,林昭这是做什么?一般朝廷命官的官印才会用黄铜制作的,民间通常是禁止使用的不过林昭这个印章委实太小,而且每个上面只刻写了一个字,赵顼解释道:“东阳说这玩意是叫活字印刷,可以取代雕版刻印。准备足够的活字,印刷前按照需要排版就是了,简单方便,成本低廉”
    随后君臣俩人盯了半天,不断把玩,又按照林昭的描述尝试,似乎还有模有样的。
    王安石道:“此物甚好,如此便可印制许多书籍,如论是每年的农书历书,还是士子们读书温习的圣贤之书,印刷都会方便许多,当真是大有益处!”
    赵顼笑道:“这些都是东阳与沈括捣鼓出来的,没看出来他还有这方面的本事”
    “陛下,只是如此对铜的耗费是否会太大”制置三司条例司如今监管着一些财政问题,王安石多少了解一些情况,缺铜一直是宋朝的老大难问题。
    赵顼摆手道:“不会的,制作活字毕竟是少数,应用黄铜应该不多。何况他还给朕献了一道秘方,以后朝廷可以多增加不少铜产量”随即便将那胆水炼铜之法大概说出来。
    王安石也是激动不已,没想到苦涩的山泉水能够变成黄灿灿的铜。
    若是能够扩大铜产量,大宋朝的钱荒在一定上就可以缓解,经济势必更加繁荣。这对变法的实施是有帮助的,自然十分高兴,并且会大力支持。
    皇帝赵顼道:“这两项东西朕会吩咐工部进行尝试的,若当真可以,东阳与沈括可以为大宋朝做出了巨大贡献啊!”
    “不错,着实不错,东阳就是擅长奇思妙想!”王安石沉吟道:“不过陛下派他前往杭州,真实意图应该并不在此吧?”君臣近来很默契,因此王相公如此试探,换做其他人一定不敢如此冒然。
    赵顼略微迟疑,笑道:“看来介甫这个参知政事当得很称职嘛,想必你已经从三司的账目中发现问题了吧?”
    王安石试探着回答道:“不错,两浙路,甚至是江南东路一些地方的盐税似乎有些出入”
    “不错!”赵顼现实脸色阴沉,随即笑道:“朕也不打算瞒着你,两浙路盐税的问题是该查查了可那边的监察御史什么发现都没有,干净的有点过分了。
    所以朕才要让东阳去一趟,旁敲侧击,看能查出点什么端倪来只是最近他似乎都忙着搞这些东西,也不知朕的交代是否有进展了”
    “东阳办事有分寸,陛下放心好了”王安石对林昭还是颇为信任,颇为肯定的。
    赵顼点头道:“不错,有闯劲,胆大心细,朕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让他去的”
    王安石今曰知晓了皇帝的真实想法,不由担心道:“陛下,东阳虽然能干,可他毕竟是孤身一人没人帮他也就罢了,只怕两浙路的官员也不会有几个支持他的”
    “说起来倒确实如此,似乎真是有些为难东阳了”赵顼悠悠道:“可我们身边可靠之人有限,自己都用不过来,想要支持东阳也是有心无力啊!”
    王安石摇头道:“陛下,不见得非得派人去直接帮助他。只要两浙路有一批正直官员,他们能够站在正义的立场上,必要的时候支持林昭,情况可能会好很多。”
    “有道理!”赵顼眼神一动,目光恰好落在苏轼的奏折之上。脑中突然灵光一闪,刚还很为难该如何处置,现在似乎有办法了王安石叹道:“林昭那边缺人手,我们这边何尝不是呢?人才当真是缺乏啊只能等来年科举,看能否遇到几个好的”有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闯劲,思维也更为活跃,制置三司条例司里年轻的官员就不少。
    “科考在明年,怕是有些迟了”赵顼明显有些等不及了,说道:“不若这样吧,就提前到今年吧或者举行一次制科考试”
    想法虽然有些仓促,但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王安石顿时兴奋。他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人才,能补充一批新鲜血液,对变法的实施也是大有裨益的。
    熙宁二年科考提前的消息传开,许多士子措手不及,抱怨甚至是暗中咒骂之人不在少数。
    但汴京城里有一位闽中来的书生,得到消息后兴奋不已。去岁便早早出门,本来只当是游历长见识的,不想真碰上了这等绝好的机会!
    幸运女神多眷顾啊!书生因此信心满满,矢志金榜题名。
    同时想起,去岁年末在应天府外的尼庵里,遇到过一位骑白马的公子,吉言预祝独占鳌头,不知是否能真的如愿以偿?
    (未完待续)


第九十九章 从何入手?
    大宋王朝一系列的人事变动与机构改革,震动的何止只是汴京。邸报送到杭州,有如一块大石从天而降,平静的西湖上顿时波浪翻腾。
    虽说王安石入相势在必行,是迟早的事情,但消息传来,依旧让很多人震惊不已。尤其是制置三司条例司,几乎是控制大宋命脉的超然存在,让很多人不适应。杭州城里,各人有各自的想法,各有各的打算。
    “大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那林昭还不得更嚣张?”赵仲山忧心忡忡,他们虽然是宗室子弟,可就权力而言与宰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东阳郡公赵仲晔冷笑一声:“怕什么?赵顼还真是大胆,让他们折腾吧。我到要看看,他用王安石能闹出个什么动静来?”
    杭州知州郑獬从一开始便与王安石不对路,贬官外放与此有莫大关系,故而很是气恼。变法尚未开始,已经存在严重的抵触情绪。叹息之际哈欠连连,只觉得十分疲惫。眼下杭州政务全都压在他一人身上,也不知新任的通判什么时候能到啊?
    钱塘陈府,陈宏则愤愤不平,王安石为相,手掌天下大权,其“爪牙”林昭必须会更加嚣张,以后想要报仇岂非难上加难?还有,听闻江宁行首沐思虹来了杭州,美人如玉啊,可惜不曾一睹芳容,当真遗憾。一想到这些,他顿时心痒难耐,可惜被老爹禁足家中,出不去真是捉急啊!
    西湖边,雷峰塔上,一位而立之年的男子得到消息,一声冷哼:“赵顼如此不把祖宗基业当回事,这是要将大宋天下玩完啊!”
    身后一个美貌少妇缓缓走来,淡淡道:“不是自家一点一滴打拼下来的,自然不珍惜,你干着急又有什么用?此事暂时还不好说,兴许对我们是件好事!”
    男子迟疑了一下,一笑道:“是啊,若是搅得天下大乱,不得人心才是最好不过如此,我们的机会也就多上几分!”
    少妇语气平淡道:“眼下先别做白曰梦,取回我娘家的东西,积蓄力量最为重要。只是赵宗咏父子看的那么紧唉,当务之急,得把杭州这潭水搅浑了,让他们无暇他顾才是”
    “嗯,混水摸鱼乃上上之计。”男子深以为然,说道:“原以为这个林昭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