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部分 
                              “华夏”的由来 
     我们中国人常常自称为华夏族的后裔,那么“华夏”是什么意思呢? 
     我国古书中对“华”和“夏”的解释可不算少,但一般都是分开来说的。 
如《左传》中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的话,而且 
 《书经》疏注中也说:“冕服彩装曰华,大国曰夏。”可见,古人是以服饰 
华彩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华”和“夏”到后来才被人合称为“华夏”,是古人对祖国的一种美 
称,盛赞祖国疆土的广袤和颂扬文明、讲道德、讲礼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炎黄子孙”的由来 
     根据古代传说,远古时的人逐草而居。有三个大的氏族部落进入到黄河 
中下游流域:一是西方来的以“炎帝”为首的氏族部落;二是东方来的夷人 
氏族部落,以“蚩尤”为首领;三是西北来的以“黄帝”为首的氏族部落。 
     炎帝大部落来自陕西,沿着黄河向东而来,到了河南、山东,传说炎帝 
姓姜,号神农氏。 
     黄帝大部落自陕西北部过黄河到了山西,沿着太行山,到达黄河之滨的 
河北涿鹿地区。传说黄帝姓姬,号轩辕氏。 
     传说蚩尤是夷人,是九黎族首领。他们自东向西移动,和炎帝大部落打 
了多年仗,炎帝败北,退到河北,和黄帝大部落结合,共同对抗蚩尤。蚩尤 
败后,南退至荆楚一带。从此,九黎人和南方苗蛮人相并结合,共同定居下 
来。 
     北方的黄、炎两族又争斗多年,结果炎帝失败。于是这两大氏族部落结 
合起来,共同开发黄河流域,创造了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 
     因此,汉人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或“炎黄世胄”,道理就在这里。 
                           主要朝代名称的由来 
     夏: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首领,因此,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叫 
 “夏”。 
     商 (殷):契是商部族的始祖,曾居于商(河南商丘),所以在灭夏后 
以“商”为国名。又因盘庚将都城迁到殷(河南安阳),所以商朝也叫殷朝。 
     周:因太王 (古公父)居于岐山下的周原,所以武王克殷后,以“周” 
为国名。 
     秦:周孝王赐非子“嬴”姓,并封“秦”(甘肃天水)地,以后立国就 
以“秦”为国号。 
     汉:刘邦原被项羽封为汉王。后国号叫“汉”。 
     三国:魏,曹操在汉献帝时封爵为魏王。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后以“魏” 
为国号;蜀汉,刘备在成都称帝时,国号“汉”。因都在蜀,故称蜀汉;吴, 
孙权建都建业 (今南京),为古吴地,所以称“吴”。 
     晋:司马昭在魏国先封爵为晋公,后为晋王。他的儿子司马炎为帝,国 
… Page 2…
号“晋”。 
     隋:杨坚原为后周之随王,后废周帝改“周”为“隋”,因讳“随”有 
走义,故省“辶”为“隋”。 
     唐:李虎在西魏时,被封为唐国公。李渊称帝后建立了唐朝。 
     宋:赵匡胤在后周时,被封为宋州节度使。因发迹于宋州,所以国号称 
 “宋”。 
     元:本无国号,称蒙古。世祖忽必烈始建国号叫“大元”,取《易》中 
 “大哉乾元”之义。 
     明;出于明教,明教有明王出世的传说。 
     清: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后,国号大金。皇太极继位后,为了避免汉族对 
历史上金国侵略的民族仇恨,改“金”为“清”(清即金的音转)。 
                            “三皇五帝”的由来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民族发生发展的历史,是从所谓“三皇 
五帝”开始的,所以,“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便成了大家 
的常用语。盘古,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巨人,是他挥起一把威 
力无边的神斧,将混沌的宇宙一分为二,从此才有了天地之别,日夜之分。 
至于“三皇五帝”,这个问题历来史学家所说不一。关于“三皇”,有六说: 
 (一)天皇、地皇、人皇(徐整《三五历》);(二)天皇、地皇、泰皇(司 
马迁《史记》);(三)伏羲、神农、女娲(《春秋纬运斗枢》、皇甫谧《帝 
王世纪》);(四)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五)燧人、伏羲、 
神农(谯周《古史考》);(六)伏羲、神农、黄帝(孔安国说)。关于“五 
帝”,有三说:(一)太昊、神农、黄帝、少昊、颛顼(《礼记·月令》); 
 (二)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司马迁《史记·五帝本记》);(三)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皇甫谧《帝王世纪》)。由上述诸说可见,由 
于时代和典籍的不同,“三皇五帝”所指也有所差异。其实,所谓“三皇五 
帝”,只不过是神话传说中我国史前时期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 
                             君位禅让的由来 
     传说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尧、舜、禹时代,曾实行过一种“民主推荐, 
先考核后任免”的选拔部落联盟领袖的原始民主制度,史称“君位禅让制”。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唐尧(陶唐氏, 
名放勋),曾设官掌管时令,制定历法,确定庄稼播种收割季节,推动了农 
业生产的发展。尧在位后期,天下发生特大洪水,他任用鲧治理水患,未成, 
诛鲧于羽山 (今山东郯城东北)。后四岳(四方部落酋长)推举舜(姓姚, 
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为继承人。尧命舜摄政,进行了三年考核。舜 
不孚众望,巡行四方,消灭共工、驩兜和三苗,尧去世后继位。舜又咨询四 
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禹继位后,又以 
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举伯益代替。后来禹死不久,禹的儿子启就与 
伯益争夺王位,杀伯益,自任首领。君位禅让制遂被破坏。 
                               世袭制的由来 
… Page 3…
     夏时,禹子启诛杀四岳推举的部落首领伯益,以世袭制取而代之禅让制。 
其后,商周因袭之,日益使之完善。周文王的祖父古公 父是周族的第一个 
首领,他有三个儿子,在率领族人迁居山下的周 (今陕西歧山北)时,大儿 
子泰伯和二儿子虞仲没跟随迁徙。古公 父临死时,把其首领地位传给了三 
子季历。季历 (一作王季、公季)接位后,师承古公遗道,又与商贵族任氏 
通婚,积极吸收商文化,加强政治联系。在商王朝的支持下,他对周围戎狄 
部落大动干戈,不断扩充军事实力,使周族由过去受压迫的地位跃入奴隶主 
贵族的行列。商王文丁时,受封为牧师 (一种职司畜牧的官),成为西方诸 
侯之长。后因权重遭忌,为文丁所杀。季历被杀后,其子姬昌世袭了王位, 
即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在任50年间,积善累德,礼贤下士,推进农桑,颇 
有建树。晚年,东进翦商,建立了新的前进基地——丰邑(今陕西西安西南)。 
文王去世后,其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他遵从文王“早图灭商”的遗嘱, 
亲率各方部落人马,进攻商都朝歌 (今河南淇县)。经牧野(今河南淇县西 
南)会战,与阵前起义的商奴隶兵配合,推翻了纣王的暴虐统治,建立了西 
周王朝,时为公元前11世纪中期。自此,王位世袭制度,便历代沿袭,贯穿 
于中国整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国号的由来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 
在奴隶制和封建制时代,国号就是王朝 (朝代)之号,亦即政权之号。国号 
的由来大致有四种情况。 
     一、根据发迹的地名以定国号。如汉是因其创建人刘邦曾受项羽封为汉 
王,活动在巴、蜀、汉中一带而来;宋是由其创建人赵匡胤在后周时曾为宋 
州 (今河南商丘)节度使而来。 
     二、根据所封爵号以定国名。这种国号直接来自创建人的爵号,而爵号 
又往往和某一地名相一致。隋的国号来自创建人杨坚称帝前曾承袭父杨忠的 
随国公之爵。 
     三、根据发迹地的特产以定国号。契丹人耶律阿保机所建王朝名辽,辽 
意为镔铁,因耶律阿保机的发迹地产镔铁,即用以为号,取其坚也,乃象征 
国家政权如铁之坚。 
     四、根据文义以定国号。元朝的国号取《易》中的“大哉乾元”之意。 
                               “春秋”的由来 
      “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及春秋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的时代。战国 
时人的历史年代学观点略有变化,在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名称 
的同时,他们把西周后至战国前的时代命名为“春秋”。因为自周王室东迁 
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战争不休,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 
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重要原因 
是,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故尔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也有 
自身的特点。战国时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 
… Page 4…
为“战国”,而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的特点, 
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 
谓。 
     也有人认为,“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 
                            “太平天国”的由来 
     洪秀全将其国号定为“太平天国”。据考,“太平天国”名称的来历, 
既是受了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影响,特别是清初“天地会”农民起义的影响, 
也是受了基督教的影响。 
      “天地会”自创始以来,就一直向往一个“天下太平”的社会。“天地 
会”的聚会地点叫做“太平圩”,办事公堂称为“太平庄”,开会的地方称 
为“太平广场”。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还吸取了基督教《圣经》中的“千载太平” 
之意。 
     太平天国的“天”,也是继承了“顺天”这个思想,并糅合了基督教“天 
父上帝”的教义。至于太平天国中的“国”,则意为代表上帝作人间的天王, 
居于天下之中。因此,“太平天国”这个名称,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建立人 
间天堂的社会理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