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夺取- 第3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普通的凹版,是如何制作原版的呢?”

    对印刷一窍不通的我,提出了这么个最基本的问题。老头打开抽屉,从里面取出一本书,是《基本制版概论》。光看名字就知道这是本让人有些难对付的技术书。老头哗哗地把书翻到有黑白照片的一页。

    “现在一般都用的是,海里奥库里肖古拉夫,名字有些咬舌吧,这种机器来雕刻的。”

    那张照片大概就是那叫做什么海里奥库里……的机器的照片吧。一个长方形的台子上并排放着两个大滚筒,各自的前面都安装着一个带轨道的四方形盒子。

    “一个滚筒是扫描用的,另一个是用来卷做原版的铜板的。只要在扫描用的滚筒上放上原稿,就会自动进行色分解,刻制出洋红、黑、青绿、黄等基色的原版。”

    “是自动雕刻吗?”

    “啊。是把钻头靠在卷着铜板的滚筒上,刻入画像的。”

    “要是调节的好的话,不能使刻度加深吗?”

    “很遗憾,不会那么好。如果单纯是加深刻度的话,也许并非不可能的。但是,正因为是自动雕刻,滚筒和钻头的角度经常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要想画出平滑而细密的线,无论如何都会超出那一界限的。”

    我们要对付的是仅仅一毫米里就刻有十一根细线的精品,要是可以用机器来雕刻的话,恐怕早就被人模仿了。

    幸绪把手叠放在脑袋后面,很干脆地补充道。

    “而且,咱们这儿不搞照片凹版印刷。”

    “哎?那么,不能进行凹版印刷吗?”

    这么说来,那小工厂里挤着的三台机子都是offset式印刷机了。

    “这点你放心。凹版用的平台正在仓库里睡大觉呢。”

    老头打包票说。可是,我越发不明白是啥意思了。

    “哎?平台,不是平版印刷吧?”

    “当然不是了。你还记得吗,工厂里印刷机是按照四种基色,每种颜色各成一个印刷组。而平台,正如其名,是在平平的台子上放一块版来进行印刷,必须每印一种颜色就换一块版。总而言之,是简易印刷台。”

    “哎——另外一种,是凸版……吧,那种是怎么印刷的呢?”

    “很简单嘛。只需制好版,用凹版用的平台,就可以印刷了。”

    凸版印刷的部分,应该只有纸币号码和红色的日银总裁印。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么制造假钞用的版就费不了多大功夫了。

    老头看着自己的右手,遗憾地说道:

    “要是有法子在开工前复原的话,就好了……”

    “可是,”

    我还有些疑问。老头和幸绪都把视线集中过来。

    “我记得以前曾在电视上还是哪儿的看过印刷钞票的情景,要没记错的话,好像一张纸上并排印十张或二十张钞票吧。”

    “啊,竖着五张,横着四张,每次共印二十张。不过,这又怎么了?”

    “是吗,还真是一次印好多张呀……可是,最初的原版该只有一个吧?”

    听了我的话,老头眼眯了起来。

    “啊,这样一说,应该是那样吧。”

    “要那样的话,应该是用最初的原版再复制出一些版吧。”

    “是呀……有那法子!”

    幸绪跳了起来,好像明白我要说啥了。

    我接着说道:

    “刚才说的那个海里奥库里……什么的机器,也许的确不能雕刻深凹版。但是,大藏省印刷局里,确实把原版复制了,制做出了深凹版。如果用这种方法,不管多么细密、多么平滑的线,理论上都能刻到版上吧,我这么觉得。”

    老头和幸绪的眼睛像快镜头播放绽开的花苞一样张大了起来。

    “真不枉我把你给物色了来。”

    “仁史,看来你不只是个电脑虫呀。”

    虽然我对两人佩服我的方式不甚满意,但这样多少会另眼看待我了吧。我看看两人的脸,询问道:

    “那,大藏省是如何复制原版的呢?”

    只听老头跟幸绪齐声说道:

    “那就拜托你了!”

    那声音好像充分发挥了立体声音响的左右音箱的效果。

    深夜一点。接着昨天,我们又开始了第二晚的印刷辅导课。

    今天的教室在工厂的二楼。这里分管的是从色彩分解到制版等的作业,且各种作业都被分别设置在一个小小的房间内。

    接待我的是其中的彩色扫描仪室。当然,今天也顾及附近人的耳目,只开着工作台上的一盏小台灯。

    房间中央,一台跟印刷机一样也是半新的彩色扫描仪,沉甸甸地趴在那里。旁边配备着自动显像机,它负责把扫描后的画像转成胶片。

    扫描仪中央安着滚筒,直径约三十厘米,上面还绷着透明的胶片。在它的左边,是显示屏和键盘,就跟电脑的一样。

    “喂,听好了,仁史,这就是系统扫描仪。”

    今夜的主讲,不是老头,而是幸绪老师。要说起来,那些用线条画原版试印的假币,原本就是幸绪用这里的扫描仪进行色彩分解后才得已印出来的嘛。

    幸绪按下扫描仪开关,显示屏上出现了一些洋字母。

    “凡事重在实验嘛,让我输个什么进去做原稿呢。”

    “那——当然还是这个了。”

    老头从钱包里抽出张万元钞票来。

    幸绪接过来,揭下滚筒上的透明胶片,把钞票夹在下边。然后把钢笔尖粗细的扫描头搁在钞票边上,用细细的手指轻轻敲击起键盘。

    “就这——样,让机子知道原稿的起止点,再调好焦距,然后选择清晰度,按——开关。”

    滚筒无声地转了起来,扫描头慢慢地向右移动着。

    “真正做的时候,要事先进行一次扫描,一开始就得输入高光浓度或质感等。不过,今天先就不用了。”

    “清晰度大约是多少?”

    为我解答这个问题的是老头。

    “这个因印刷品而异。彩印时,报纸是八十五线,杂志和书籍是一百五十线或一百七十线。”

    “等一等。那个‘线’到底是什么?”

    “噢,那个呀,门外汉了吧!”

    所以我才问的嘛。

    “把网点转印到版上时,以前使用的是网眼细小的网线板,这我告诉过你吧。用来表示其细小程度的就是网线板线数。”

    “就是表示一英寸内有几条线的数字。”

    “那么,这跟电脑里的dpi一样了。”

    我这么一说,老头发出几声怪声,像被谁捏住了鼻子似的。

    “底一皮一暖?”

    “dotperinch的简称,是表示一英寸内点的密度的单位。”

    虽然我已做了术语解释,但老头仍然挠着他那斑白的头。

    “对不起,请问那个‘刀陶’是什么意思?”

    “总而言之,跟网点一样,也是点吧。将电视做特写放大来看时,都是些点的集合吧。那一个个的小点就是dot。”

    “噢,原来电脑也用跟印刷一样的表示方法呀。”

    老头在那里啧啧称赞着。这时扫描结束了。滚筒左边的显示屏上出现了扫描进去的万元钞的图像。

    幸绪边敲着键盘边说:

    “好了,搞定了。这还只是四种基色印刷的图像。不过,每按一下键,就能变换一种颜色,并且还可以进行浓度或色调的补正。”

    如她所说,每敲一下键,显示屏上万元钞票就变换一种颜色。我看着它,又向幸绪老师问道:

    “请教一下,这用的是多大的清晰度输入的?”

    “最大的二百线。”

    “哎?”

    刹那间,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

    “就只有二百线吗?”

    也许是觉得我太小瞧她们家工厂的设备吧,幸绪撅起了嘴巴。

    “可是,一般印刷品最多也只不过一百五十线或一百七十五线罢了。”

    “等一下,电脑用扫描仪一般需要300dPi或600dPi。有的通过变焦,清晰度甚至达到1000dpi。”

    我这么一提出疑问,幸绪夸张地仰头望望天。

    “真太幼稚,太幼稚了。仁史,你呀。”

    “为什么?既然同样都表示一英寸内点的密度,清晰度不也应该是同样的吗。”

    我也忘记对方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小鬼了,不知不觉跟她较起真来。

    幸绪老师依然一付满不在乎的表情。

    “我说,仁史呀,网线板线数与dot印刷密度根本就是两码事嘛。”

    “为什么?”

    “嗯,找个什么呢?”

    幸绪好像要岔开话题似的,环视了一下狭小的房间。

    “有了,有了。这下好办了。”

    说着,拿过自动显像机旁挂着的使用说明书。那正中间印着扫描仪和显像机的彩照。幸绪用她那唯一还能让人感到她是个女孩子的细细的手指“咚咚”地敲着那照片。

    “你再把这张照片跟显示屏上的画面比较一下。”

    我接过她递过来的说明书和放大镜。对电脑可以说一窍不通的老头,从刚才起就一直默默地注视着我和幸绪的唇枪舌战。

    我透过放大镜仔细端详起说明书上的彩照。好像是用offset机印的,四种基色组成的网点清晰可见。

    “嗯……?”

    我把脸从放大镜上移开,又贴到显示屏的画面上。

        “呶,明白了吧。”

    幸绪老师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真是那么回事呀。”

    我佩服道。网点和显示屏上的点,在图像表示方法上是有很大差异的。

    网点,正如其名,是一些小圆点的集合。要想加深浓度时,只需把小点放大。相反,要想变浅时,缩小就行了。点与点之间,留有空隙,与其他颜色的点重合时,就出现馄合色。那些小点之间,也就会表现出层次感或浓度的变化。但是,dot则一律是大小相等的长方形,而且都用的相同色彩和浓度来表现。因此不可能同周围的点形成混合色。这就是说,虽然同样都是表示一英寸内点的密度的单位,网点由于层次感和棍合色的缘故,所包含的信息量确实要大一些。

    我又向得意洋洋的幸绪老师问道。

    “网线板线数和dot之间在清晰度上,差有多大呢?”

    “一般来说,大概是二比一的比率吧。也就是,一般印刷品常用的一百五十线相当于300dpi,一百七十五线大约要有350dpi的清晰度。”

    这么一解释,我也就明白了。电脑用扫描仪多数都至少拥有300dpi的清晰度,这跟网线板线数是一百五十的印刷品是对应的。

    “当然,要想印刷的更漂亮,提高网线板线数也是有必要的。不过,offset印刷还容易受纸张种类左右,所以普通印刷品只要有二百线就足够了。”

    “这样的话,仁史,”

    由于谈话总围绕电脑,老头一直插不上嘴。这时,突然插话进来。

    “在专业印刷美术书时,必须有高清晰度的扫描仪。因此,你的就职单位也必须好好挑选。”

    确实如此,谁让咱阴谋着要偷偷使用人家的高清晰度的扫描仪呢。

    “不过,像我这样的门外汉,能到专印美术书的印刷公司就职吗。”

    “哪个说要当正式职员来。”

    “哎?”

    “跑跑腿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