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陵命运大揭秘之来龙去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代皇陵命运大揭秘之来龙去脉- 第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下令禁止军人抢掠陵庙器物,并备置大礼,派人祭悼永定、永昭二陵。在盗掘得手后,为不留痕迹,还放火焚烧,陵墓地上部分和附属建筑全都烧毁了。当时,偏居于杭州的南宋政权闻讯后,大为惊讶,随即派出淮北宣谕使方庭硕到巩县谒陵,发现八陵全被盗掘毁坏了。见到抛在外的赵煦尸骨,方庭硕于心不忍,脱下自己的衣服把尸骨包裹了起来。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在地下很好地躺着的北宋诸皇帝们,被人拿到了上面来接受阳光的灼烧,他们所受的痛苦又岂是一个惨字可以评说的?当时的宋朝皇帝宋高宗赵构得知此事后,一改消极抗金的态度,急命河南镇抚使翟兴和英雄岳飞北上,赶走金兵,并修复了皇陵。可不久,金兵再度归来,北宋皇陵又一次遭到毁坏,本来就被刘豫淘得一干二净的北宋皇陵,最后彻底完了。而让北宋皇陵损毁的就是金人,这样说来,真有因果关系,所谓一报还一报不虚。160

第52节: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风景这边独好

孝陵位于南京钟山,是历代风景最好的一座皇陵。这种风景不仅仅表现在风水上,还表现在孝陵的命运上。迄今为止,没有一座皇陵能和孝陵一样不被盗墓军团所窥探。孝陵就像是一个安静的处子,安静温柔地注视着人世间所发生的一切。是什么让他享有如此优越的待遇?风景这边独好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
孝陵位于南京钟山,是历代风景最好的一座皇陵。这种风景不仅仅表现在风水上,还表现在孝陵的命运上。迄今为止,没有一座皇陵能和孝陵一样不被盗墓军团所窥探。孝陵就像是一个安静的处子,温柔地注视着人世间所发生的一切。无论是太平时节还是纷纭乱世,所有的人都对它表示出了好感。而孝陵之所以得到这么好的待遇,完全是因为里面住着明太祖朱元璋。风水学上的龙山祥瑞
据说,朱元璋在远处望南京的一座山时,总能见到有云气浮沉冉冉,红紫相间。风水师告诉他,这就是传说中的王气,真龙都藏在那里,等待机会腾空而飞。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和在风水学上造诣很深的刘诚意、徐中山探讨寝陵的地址。三人都把地址写在一张纸上,最后拿出来一对,居然都是龙山二字。朱元璋遂决定在龙山营建陵墓,而龙山就是今天的钟山,那座朱元璋经常看到有云气的山。事实上,朱元璋所选取的龙山真的是一风水宝地。早在东汉末年,龙山就被诸葛亮、孙权等政治家视为龙蟠之地。朱元璋虽然接近于文盲,但对这种外史还是略知一二的。我们可以想见,这位明帝国的缔造者生前一定经从朝阳门出城,在钟山脚下寻觅自己的归宿宝地。在无数次的踏看后,他终于勘察到了这个不宜多得的风水宝地,而他的臣子们对他也投去了附和的意见。钟山有东、中、西三峰,古代的风水学称其为华盖三峰。按照中国传统,以中峰的地位最高,而孝陵所处的独龙阜,恰好处于中峰南面的玩珠峰下。当诸葛亮与孙权将此地视为龙蟠之地后,梁代高僧宝志和梁武帝萧衍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就在他下令开始兴建寝陵时,有人报告他,宝志和尚在这里有个宝公院,阻挡了施工。他虽然当过和尚,但对自己曾经的同类一点都不客气,断然下令将宝公院往东挪。传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风景这边独好163
来龙去脉说,在搬宝公院时,宝志和尚的塑像没有人能搬动,夜幕降临时,塑像就会有金龙缠绕,龙的面目狰狞,吓得施工士兵逃跑大半。朱元璋得知此事后,亲自来到塑像前,朝塑像许诺,若可东挪以后香火不断,全由自己供给。宝志和尚的塑像这才被挪到了东面。这件事不久,施工的人再次报告他,遇到了孙权墓。他看着主体陵寝前面一个凸地的小土包,这里就是三国时吴国碧眼长髯的孙权的陵墓,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我守门吧。无论是当时还是今天,钟山都是一块风水宝地。朱元璋选择金陵龙脉以为葬地,是完全符合风水要义的。他先在钟山的南面建造自己的帝陵,又在钟山的背面陪葬功臣,让自己的臣子在死后也护卫着自己,南北对应,尊卑昭然。孝陵一瞥宋寝齐陵尽晚莎,英雄有恨欲如何!宝城石坏狐巢大,龙座金销蝠粪多。瞻像犹惊神猛气,禁樵浑仗帝恩波。萧条异代微臣泪,无故秋风洒玉河。(清)孔尚任:《拜明孝陵》164
孝陵开建的第二年,皇后马氏去世,遂被葬入孝陵。马皇后卒谥孝慈,对于母仪天下的女人来说,没有比这个称号更为尊崇、确切的了。这座明代最大规模的陵寝也因此被称作孝陵。在孝陵之西,有一座小山,人称小虎山,在以前,大家都不明白它的意思。而现在从风水地貌上分析,才知其正处于孝陵之右的虎砂位上,与孝陵之东的龙砂之象左右对列。而那位给他的陵寝看大门的孙权墓就是现在的梅花山,在渐渐演变的过程中,它逐渐成了孝陵风水中的案山,在文化象征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孝陵西南方向的前湖及逶迤南下的钟山浦也具有灵动的朱雀风水特征。这样孝陵陵宫及宝城就具备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四象,加之孝陵的三道御河都呈由左向右流淌的形式,这种水,在风水上称冠带水,不要说是在北方,就是南方多山水的地方也是十分难得的。如果我们略懂风水,就知道朱元璋和他的建筑设计师们是在刻意利用大自然。朱元璋因势利导,将三条河纳入自己的寝陵范围,既可以保留泄洪通道,又让河流为陵墓增色。这是朱元璋尊重自然规律使然。所谓风水学,说得通俗点就是,凡是屋宅,左边有流水的,称为青龙;右边有长道的,称为白虎;前面有水塘的,称为朱雀;后面有丘陵的,称为玄武。这四种条件都具备的就是最好的建宅地点。拿到今天来也是一样,试想,你所住的地方前面是水塘,后面靠着山,左右有河流,又紧靠交通方便的道路,环境宜人,任何人生活在这里都汉兵到处虏如崩,万马黄河晓蹴冰。直扫幽燕捣辽潘,昌平再告十三陵。近代爱国人士丘逢甲:《谒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风景这边独好165

第53节: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风景这边独好

来龙去脉很满足,古代的帝王当然更不例外。孝陵的选址是明朝初年并不重要的一件事,但它的风水却是各个朝代的皇帝寝陵所不能比拟的。朱元璋的眼光和南京城的地理促成了孝陵的产生,而接下来,将会在这座陵墓上孕育出哪些传奇呢?葬处之谜
为了修建孝陵,朱元璋动用了十万军士在钟山上劳作了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圈围了好几平方公里的陵园。终于在洪武十六年(1383年)完成了主体工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于是,传说就来了。据说,在朱元璋下葬那天,出现了迷魂阵。南京的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棺材,棺材一模一样。在朱国桢的《皇明大政记》中,这个传说被他大书特书道:而发引,各门下葬。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那么,朱元璋后人的这一把戏还是从民间学来的。据说,南京城里有钱的大户人家,为了干扰视听,防止有人盗墓,有意隐藏先人埋葬地点。大户人家一般出殡时都会采用两副或者三副棺材一起出城的办法来防止盗墓贼。这不仅让我们想到了曹操的疑冢,据说曹操死后为了不让别人找到自己的尸体,就设了七十二个疑冢。由此可见,中国的智慧结晶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连死人的棺材都不放过。这个传说还没有一丝消散的迹象,又一个传说接踵而至。传说,朱元璋不是葬在孝陵,而独葬朝天宫。就是今天南京王府大街向南一千米右手旁边的朝天宫,具体地点是世传三清殿下为明祖真葬处。既然有人这样讲,那么,就会有人来附会。清人全祖望在《从朝天宫谒孝陵》写道:钟阜衣冠是与非,朝天弓剑更传疑。难寻玉匣珠襦地,但见神功圣德碑。开国谅无惭汉祖,嗣孙底是学曹丕。当年可笑山陵使,乱命何人为弼违(自注云:世传高皇帝龙蜕在是宫,不在陵也)。166
他言之凿凿,拼命地认为明孝陵仅是朱元璋的衣冠冢,而真正阴间睡觉的地方在宫,也就是朝天宫。朝天宫在宋代时称为天庆观,元代叫它为元妙观、永寿宫,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改为朝天宫,当时,文武百官都在此朝贺。按照这种传说,朱元璋并没有葬进孝陵,那么,先葬进去的他老婆马皇后肯定不高兴。于是,传说又粉墨登场。有一段时间,孝陵内每到晚上就传出一个妇人的哭声,有人说,这就是马皇后的哭声。她每天都哭,闹得守卫陵墓的士兵无法睡觉,所以就找了一大法师搞了一场法事才算了事。马皇后为什么要哭?当然是因为朱元璋的缘故,他这个负心汉子把自己一个人留在孝陵里,独守孤坟,悲伤可想而知。后来孝陵传夜哭,应缘马后悲孤独,文人适时地给这个传说下了批语。但这个传说显然不符合逻辑,朱元璋并没有回到孝陵,她为什么就不哭了呢?一场法事真能解决生离死别这一古老的爱情难题吗?孝陵平面图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风景这边独好167
来龙去脉我们现在无法猜测这些传说的根基在哪里,有人说,十三个城门出棺材,那是开国的太祖皇帝哀荣的排场,举国志哀,京城葬礼的隆重,所有交通关卡都如同出殡一样肃穆。而见识不多的老百姓按自己的认知去想象:皇家的后怕跟一般大户人家差不多,也是盗墓;那么所有城门关卡出棺材,就会造成扑朔迷离的效果,让真正的陵寝形成永久的秘密。但是,清代文人甘熙却说,朱元璋花了几百万的银子,造了十几年,总不该只是为马皇后一个人造的吧。而且,朱允炆是一个很讲孝道的仁义皇帝,他怎么可能把朱元璋葬在陵外的地方呢?如果说,不把朱元璋葬在孝陵是为了防盗,那真是杞人忧天了。在孝陵的陵园里,守护的军士多达五千余人,日夜逡巡在陵墓内外,神烈山的东边至今还有名叫孝陵卫的驻军的地方。在明一代,这里都是和皇宫一样的禁地。不用说盗墓,连近前的可能都没有,皇陵的一草一木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是,许多人仍旧不肯放过朱元璋,确切地说,是不想让他葬进孝陵。这一版本的传说,说朱元璋不是葬在孝陵,也非朝天宫,而是离开了南京城,选葬在北京的万岁山上。清人赵执信《万岁殿》一诗这样写道:明祖手持一杯酒,布衣刘季真吾友(太祖祭历代帝王庙,惟汉高祖前加酒一杯,理由是只有刘邦和他一样,是从个平民老百姓当上皇帝的,即惟公与我起布衣而有天下一说);煤山万寿耸峥嵘,犹是因依万岁名。甘熙立即跳出来驳斥这种荒谬的见识:万岁山在燕京,其时方以会葬不从,兴师靖难,焉有奉移梓宫不远数千里而往之事?

第54节: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风景这边独好

康熙的顶礼膜拜
朱元璋死后葬入孝陵时,殉葬宫人十余名,妃子四十余人。他把已经绝迹多年的殉葬制度再次搬出来,可谓恶毒之极。明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为朱元璋立大明孝陵神功圣碑,孝陵建筑才算全部完成。在168
虎口余生亦自矜,天留铁汉卜将兴。于右任:《孝陵》阳宅须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骨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