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陵命运大揭秘之来龙去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代皇陵命运大揭秘之来龙去脉- 第3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境况很是同情,他认为,崇祯和他一样,也是有君无臣。可事实呢?崇祯帝真的有君无臣吗?崇祯其人
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个亡国之君可以逃过当时文人和后朝文人痛批的,崇祯,却是一个正常的意外。之所以说他不被文人批是正常的,因为他具备了一个文人眼中君236
王的特质。崇祯勤于朝政这在明朝后期的几个皇帝里是有名的。自明中期以后,皇帝怠政之风盛行,令天下臣民忧心。正德皇帝视国家政务为儿戏,今日出口外,明天下苏杭,寻花问柳,自不待言。嘉靖帝和万历帝都在位四十余年,他们笃信道教,整日在宫中做斋醮,曾连数年不上朝理事。天启帝爱木匠活,把国家政务尽委于大宦官魏忠贤。崇祯帝则一反过去诸帝的怠政之风,日理平台,像开国皇帝朱元璋那样忧勤不怠。不仅如此,如果没有极为特殊的急务,臣下进谏也按时举行。从这点来看,崇祯帝很合乎一个好皇帝的标准。这也正是人们所常称道之处。再加上他不好声色,所以不少人就认为他不应该是个亡国之君。另外,崇祯帝平时生活比较节俭,一次在御座讲课时,崇祯帝里衣的袖口偶尔露到外面,袖微损,崇祯就悄悄地将破损的袖口往里边塞了塞。一个讲官看到了,便奏道:衣之敝虽过于位,然美德也,何必讳?最后,他铲除了魏忠贤这个大太监,为百姓与官员除了一害,此举使天下人心大快。无论当时还是后世,这件事都是崇祯帝最可称道之处。在他死后,受到了士大夫、对手及史家等各方的同情,李自成就说他君非甚暗。历史往往是这样,不管他生前有多少可非议之处,而自杀可以算得上悲壮、惨烈的死,都足以博得他们的同情和好感。因为历来在亡国之际,少有君主死社稷的,所以,崇祯的死就让他们感到了意外,更感到了自豪。但是,他们似乎忘记了一件事:崇祯这个皇帝根本就没有受过帝王教育,他根本就没有做皇帝的能力。他太着急,急着换首辅,未等首辅展示才能就被他踢出了内阁;他急着想要扭转辽事,于是连连杀以守为主的督师;他急着想要知道大臣们是否在为朝廷出力,于是明朝的特务组织重新登场。他重用太监,但太监们在临走时却留下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顺口溜。他把自己的敏感多疑当做是英明睿智,把刚愎顺治皇帝的孝陵:与前朝皇帝崇祯心有灵犀237
来龙去脉自用当做是当机立断,把狠毒待人当做是乾纲独断,把反复无常当做是随机应变,把轻率妄动当做是机智敏捷。他曾经反复在龙案上书写:满朝文武皆可杀。却不知,最该杀的就是他自己。实际上,他铲除魏忠贤的行动,只是他手里握着皇帝的实权,而魏忠贤没有掌握军队。顺治何以要对这样一位皇帝有这么高的评价呢?除了在前面我们讲述的原因外,他还想要天下臣民们知道一件事:灭了明朝的不是他们满族,而是乱民李自成。他与工部和礼部的谈话中,都明白无误地这样说过。此举实乃欲盖弥彰!如同康熙遗嘱中说他们大清本不想进中原夺取天下一样。两人似乎都忘了他们的祖宗努尔哈赤对他们的另一个祖宗皇太极说的话:明朝就像一棵大树,需一斧子一斧子去砍。顺治评崇祯,一大部分原因是出于统治目的,一小部分是感同身受。孝陵一瞥238

第75节:雍正皇帝的泰陵:金头之谜

清朝皇帝的虚伪与作秀,是从顺治开始的。但无论怎样,顺治与崇祯选择了同一地点作身后的归宿,不能不说明崇祯这位亡国之君与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之间有着孽缘。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军阀混战,一个叫孙殿英的军阀被称为东陵大盗,这个绰号的获得就是他把慈禧、乾隆等陵墓挖了个遍。而孝陵并没有遭到严重破坏。个中原因说来很好笑,由于顺治皇帝是满族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其陵墓陪葬品还没有和汉人接轨。顺治实行的是满族人常用的火葬,墓里只有骨灰罐,没有棺椁,放陪葬品的地方不多。康熙把一些陪葬品都在顺治的葬礼中烧毁了;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清廷经济艰难,连孝陵本身的营建都是拆了北海等处的建筑才得以完成,没有什么余力再陪葬珍玩;最后,顺治皇帝有明确遗命,不陪葬金宝玉器。还有人说,顺治皇帝对崇祯皇帝的友谊让他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所以他的陵墓在老天保佑下一直安然无恙,这是迷信,但我们宁愿相信这是真的。顺治皇帝的孝陵:与前朝皇帝崇祯心有灵犀
挖掘就这样被停止了,挖开的坑被复原。﹃百年金头之谜﹄没能解开,许多人都很扫兴,但绝大多数人,还是得到了莫大的慰藉。虽然西陵的诸墓葬保存都较为完好,但总有被破坏的。可泰陵曾多次面临危险都化险为夷。难道真的是下葬之地的风水保佑了它吗?金头之谜雍正皇帝的泰陵:
挖掘就这样被停止了,挖开的坑被复原。百年金头之谜没能解开,许多人都很扫兴,但绝大多数人,还是得到了莫大慰藉。因为泰陵的确没有被盗过。迁陵之谜
泰陵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它坐落在永宁山下。整个陵寝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门、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但是,我们先不要看这些宏伟建筑,我们应该问的一个问题是:清王朝入关定都北京后,已在遵化县马兰峪开辟了清东陵,为什么雍正不随祖父顺治、父亲康熙葬在清东陵,而却另选陵址,在易县新开辟清西陵呢?对此真可谓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认为雍正改诏篡位,如果葬于康熙的景陵旁,会发慌。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康熙遗诏里说:传位十四阿哥。而雍正同党理藩院尚书隆科多把十改为于,使遗诏变成了传位于四阿哥。于是,当时是四阿哥的雍正就成了皇帝。但众所周知,这种说法没有历史根据。首先是清代诏书都以满文、汉文和满汉兼有三种文字书写。汉文可把十改为于,而满文就不能。另外,但凡对中国古文字有常识的人就知道,于在古代是写作於的。康熙和他的大臣不可能那么超前,在遗诏中用了几百年后才出现的简体汉字。另一种说法认为雍正好大喜功,杀戮成性,居功自傲,另辟陵区以突出自己。但这是他自己的内心活动,无据可查。所以,无论我们怎样认为与雍正迁陵都没有太大的意义。那么,雍正迁陵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事情还要从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说起,这一年,雍正派出怡亲王允祥和文渊阁大学士张廷玉会同工部办理从有关省份采办万年吉地楠木事宜,动用正项钱粮,并指示如果楠木实在难买,松木亦可。但有点雍正皇帝的泰陵:金头之谜243
来龙去脉头脑的人都知道雍正这是要建造自己的陵墓了,第二年闰三月初十,雍正就命总兵官李楠、钦天监监正明图带领精通风水之术的官员人等到遵化昌瑞山一带孝陵、景陵附近相度万年吉地,同时行知专司看护陵寝的马兰口总兵官协办此事。这些人运用平生所学,又经过踏勘研究,最后向雍正奏报孝陵、景陵附近没有理想的上吉佳壤,无可营建之处。雍正很着急,急忙又派怡亲王允祥等在遵化境内的其他地方卜择,该年四月,允祥出乎意料地发现遵化州城东北约四十里的九凤朝阳山风水十分好。他跟雍正说了这件事,雍正批示:将此所奏之地交与钦天监备记档案并行文该地方官不时巡查防护,禁止伐木挖掘及诸所毁碍之事。田地仍许照常播种,毋得拦阻,有妨农业。三个月后,九凤朝阳山就被正式确定为万年吉地。清政府这个机器开始了运作,采办木植、灰斤、砖块等建陵材料的事项同时进行。在此过程中,雍正一再谕令各地督抚官员动用正项采买,不许克扣。恐地方官员阳奉阴违,仍有扰累民间之事,应再行申饬。凡属需用各项物料俱著该督抚动用正项钱粮,遴选贤员采买,按时价照数给予,不许分毫克扣,务令小民均得利益,自然欣然乐从。可到了雍正七年(1729年)下半年时,问题出现了。施工人员在九凤朝阳山破土兴工时竟发现穴中之土含有沙石。穴即陵之穴位,将来地宫金井之位。营建陵寝开工破土之前要先确定穴位。破土时先从穴位开刨。对于穴中之土要求极严,要求土质纯洁,颜色纯正,土层深厚。穴中之土含有沙石雍正皇帝是历史上争议颇多的皇帝之一,有人说他,篡改诏书,弑兄屠弟,逼死亲娘,诛杀隆、年。不过,从史书中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出,雍正皇帝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是一个有魄力的改革家。他改土归流,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治;他摊丁入亩,减轻人民的负担;他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增加了国库的收入;他设立军机处,加强了中央集权;他实行秘密立储,缓解了皇子之间的争斗。有人说泰陵地宫中的雍正帝的是金头,他的头被吕四娘砍下来了。这应该是一种无稽之谈,如果泰陵有一天被科学发掘,谣言将不攻自破。《中华名人墓葬》244

第76节:雍正皇帝的泰陵:金头之谜

乃建陵之大忌。雍正不干了,他虽然不是非常迷信,但对风水一说却是极度地相信。他让精通风水的大臣对九凤朝阳山吉地再次详加相度,风水先生忽然又报告回来更不好的一件事: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但形局未全。最后,风水先生肯定地点头说,此地绝不可用。雍正就传谕:此地近依孝陵、景陵,与朕初意相合,及精通堪舆之人再加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沙石,实不可用。废弃九凤朝阳山吉地,另择他处。风水先生们倒霉了,因为这次重新相度万年吉地,范围之广让他们痛不欲生。经过一年多的勘察和筛选,最后认为易县泰宁山下的太平峪这个地方最为理想。相度大臣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说:相度得易州境内泰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实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和会之所,龙、穴、沙、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得知后传谕:但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且与古帝制典礼有无末合之处,著大学士九卿详悉会议,具奏。大学士和九卿查阅史料,列举禹、汉、唐等朝帝王远离祖先另辟陵清西陵示意图雍正皇帝的泰陵:金头之谜245
来龙去脉区的事实后上奏:今太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虽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易州及遵化州地界与京师密迎,同居畿辅,并列神州,其地实未遥远。据此,雍正皇帝决定在易州太平峪建陵,并派出内大臣常明、尚书海望等人负责陵寝事务。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营建,历经八年后于1737年竣工,命名为泰山陵,简称泰陵。这座耗时八年的泰陵共花去清政府二百多万两白银。从帝制社会的角度来讲,泰陵就可解释为:循理安舒曰泰,临政无慢曰泰。众所周知,雍正对康熙后期更治废弛,贪污横行的弊端十分憎恶,他继位后,严明法纪,严惩贪污,稳定了社会秩序,发展了生产力,呈现出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为乾隆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后世认为,他的陵寝用泰字命名是很符合事实的。泰陵景观
在西陵诸陵中,泰陵是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园建筑。一座飞虹跨溪的五孔石拱桥是泰陵最前面的建筑,桥宽1094米,87米长,拱高49米,由长方形青白石建成,蜿蜒曲折的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