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源泉-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源泉》试图告诉人们,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人:独立创造的个人──文明的生产者,以及对独立存在感到恐惧的寄生虫。为此,兰德在一篇写于1944年的文章里警告人们,集体主义并不是“明天的新秩序”,它生长于黑暗的昨天。但是,明天的新秩序确实存在,它属于独立的个人——人类明天的惟一创造者。    
    据说,安·兰德在《耸肩的阿特拉斯神》即将出版时,和助手沿着纽约麦迪逊大道朝兰登书屋大楼走去,几十年的写作、拒绝和贫穷在她的脸上交替闪过。看着这个她深深热爱的城市,安·兰德突然回头对助手说:“永远不要放弃生活中那些你渴望得到的东西。为之奋斗是值得的。”


第一部分兰德:自由主义的哲学代言人

    江怡    
    我初知兰德是在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名单之中:兰德被看作与哈耶克、弗里德曼和布坎南等人同时代的古典自由主义先锋人物;我再识兰德则是身处美国哈佛,“兰德研究所”、“客观主义研究中心”、“阿特拉斯研究会”等一大批专门从事研究和传播兰德思想的机构如雨后春笋涌现在我的面前。如今,只要你从网上检索“Ayn Rand”,就会有上千的网页条目蜂拥而至,令你目不暇接。在一般人看来,兰德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她的《源泉》、《耸肩的阿特拉斯神》、《我们活着》、《赞歌》等作品早已为人熟知;但事实上,兰德主要是一名哲学家,更准确地说,她是自由主义哲学的宣传者,她在哲学方面的著作更能代表她的思想主流:她的《客观主义》、《理性的声音》、《谁需要哲学》、《商人为什么需要哲学》等已经广为流传,她的《自私的德性》、《致新知识分子》、《新左派》以及《浪漫主义宣言》等著作也是当代西方知识分子的必读书目。    
    兰德小说的哲学基础是自古希腊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她把人类的理性能力归结为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而这样的意识活动则是通过感觉表现为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在个人的存在活动中,理性是起决定作用的支配力量。兰德的哲学主张叫做“客观主义认识论”,因为她反对传统哲学的概念化思维方式,强调以感觉经验为核心去理解我们的理性活动,并由此形成我们对外部世界以及我们自身的客观认识。她的哲学公式为“存在存在着”。她说:“存在存在着——把握这个陈述的行为就包含着这样两个推断的公理:人们感觉到的某物存在着,某个拥有意识的东西存在着,这种意识是感觉到存在之物的能力。”(《耸肩的阿特拉斯神》)套用笛卡尔的说法,兰德的哲学口号可以被叫做:“我感觉,我存在”。    
    我们的认识活动总是从个人感觉出发的。但要把不同的个人感觉上升为我们的共同认识,就需要人类理性能力的作用。兰德对个人感觉活动的强调,并不是要人们一切都“跟着感觉走”;相反,在她看来,一切感性活动都需要理性的支配;正是通过对人类活动的理性反思,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我们的生活意义。她在1971年的《客观主义者》杂志中写道:“我主要不是资本主义的拥护者,而是自我主义的拥护者;我也主要不是自我主义的拥护者,而是理性的拥护者。只要我们承认了理性是至高无上的,并始终如一地应用理性,其他一切都会迎刃而解了。理性的这种至高无上,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是我著作的主线,也是客观主义的本质。”一切都按照理性原则办事,一切都听从理性声音的召唤,这正是自由主义思想的最好体现。    
    根据经典作家的论述,自由主义理论的出发点是个人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但个人主义并非利己主义,而是基于人类理性能力之上强调个人自由的理性主义。个人主义的基本信条是,每个人是其自身利益以及知道如何促进这些利益的最佳判断者。如何赋予每个人以选择自身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之手段的最大自由和责任,并使得个人采取相应的行动,则是一个社会是否符合理性要求的重要标准。《源泉》的主人公霍华德·洛克正是体现了这种自由主义思想特征的现代人类缩影。    
    兰德虽然一再声称自己的小说创作不是为了传播某种哲学的或伦理的或宗教的观念,但她的文学主题以及对主人公命运的深刻描写,无一不透露出她内心深处非常强烈的哲学意识。正像我们所熟悉的作为哲学家和文学家的萨特一样,兰德同样具备这样的双重身份。不同的是,萨特在哲学上的成就依循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思想轨迹,而兰德在哲学上的工作则更多地是对传统思辨哲学以及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兰德的这种批判是以“完全理解和完全实现了人类的固有才能”为前提的,她要做的是对“自我灵魂”的彻底拯救。在我看来,这就是《源泉》为我们提供的深刻启示。


第一部分兰德名言

    1。 创造是一己私事,是天赋权利,维护创造也是同等天赋个人的权利。    
    2。财富是人类思想力的结晶。    
    3。当你判断某人德性的时候;请听他对金钱的理解: 诅咒金钱的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金钱;尊敬金钱的人则依自己的本事赚取金钱。    
    4。每个问题都有两面; 一面是正确; 一面是错误;夹在对与错中间的则是邪恶。    
    5。 你不能既想吃掉蛋糕,又想留着它。    
    6。 人本身就是目的。    
    7。 愿望本身是无法成为现实的。    
    8。 要想征服自然,就应该服从自然。    
    9。 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死。    
    10。 人类是真正的英雄:以自己的幸福作为生活的道德准则,以实质性的成就作为最高贵的行动,以理性为自己唯一的主宰。    
    名人论兰德:    
    我刚认识安·兰德的时候,是一个亚当·斯密式的自由企业家,满脑子理论体系和市场效率。经过与兰德长时间的讨论和多次争论到深夜,她使我明白,为什么资本主义不仅是有效率和可行的,而且是合乎道德的。    
    ——格林斯潘(美联储主席)    
    当我还是一个少年时,我就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建筑师——那是在读了《源泉》之后。    
    ——埃里森(甲骨文公司首席执行官)    
    兰德的小说虽然不易读,不易懂,但其主题却能投“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世界读者所好,因而长踞畅销书榜而不衰。她的四部小说作品平均年销量仍达30万册(1999年11月27日《经济学人》资料),相信今天仍有增无减。对于一本五十年前初版的“砖头”小说,这不能不说是个异数。    
    ——林行止(香港《信报》社长,经济学家)    
    当我看到兰德的头像被印在T恤、外套甚至咖啡杯、午餐盒、餐盘上时,我不仅不会感到大惊小怪,反而会为商家的精明而击掌。因为这恰好应验了兰德的名言:一种哲学只有在被人们需要时,才是最好的。    
    ——江怡(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安·兰德堪称公共知识分子的女性标本。不了解安·兰德,就很难理解美国精神。    
    ——刘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第一部分《源泉》二十五周年再版前言(1)

    《源泉》一书二十五年来连续再版,很多人询问我对此有何感受。除了藏在心底的满足感之外,还能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呢?关于这一点,维克多·雨果的一句话最能表达我对于自己作品的态度:“假如一个作家只是为他自己的时代而写作,那我就得折断我的笔,放弃写作喽。”    
    有些作家并不是就他所在的那个时代而生活、思考和写作,我本人也在此列。按照“小说”一词本来的意义,创作小说的目的并不是让它在一个月或一年之后便无人问津。现今,大多数小说就是这样,它们被写出来出版,仿佛报刊杂志一样地昙花一现,很快便消失了。这是当代文学最令人遗憾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对其审美哲学最清楚无疑的控诉:今天,那种求繁问琐的报刊式的自然主义已经在其无法言喻的恐慌中走到了终点。    
    历久弥新实际上是某种现今已然不复存在的文学流派的显著特点,尽管这种特点从来也不是浪漫主义所独有。但是,如果就本书来做浪漫主义小说方面的专题论文,那就是张冠李戴了。所以,为了做到以后有据可查,也为了那些从来没有机会发现这一点的莘莘学子们的利益——让我申明:浪漫主义只是一种“概念性的”艺术流派。它所论述的不是日常的平凡琐事,而是永恒的、根本的、普遍的问题和人类存在的“价值”。 它并不是去忠实地记载或逼真地描绘;它是进行创作或者将思想情感加以形象化和具体化。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所涉及的不是事物实际的状态,而是事物可能的或者应该所具有的状态。    
    同时,为了那些人的利益——那些人把自己与时代的相关性看得至关重要的人,我要补充一点,就我们的时代来讲,人类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这样,迫切地急需按其“本来面目”对事情进行一场统筹安排。    
    我并不是在暗示:小说创作伊始,我就知道《源泉》会连续出版二十五年之久。我并没有想过任何具体时间期限。我只知道,那是一部“应该”存活下来的作品。它存活了下来。    
    但是,早在二十五年前,我就知道《源泉》是可以存活下来的——而当时,它遭到十二家出版商的拒绝,其中有几家声称,它太过于“理性化了”,“太具有争议性了”,是卖不出去的,因为根本它根本不会有读者——那便是它经历过的艰难时期;艰难得让我难以忍受。我在此特意说起这件事,作为一个备忘录,提醒和我同类的其他作家们——他们可能必须面对同样的战役——这是可以做到的。    
    要谈论《源泉》或者其任何一部分历史,就不能不提一个人,是他令此书的创作成为可能——他就是我的丈夫,弗兰克·欧考纳。    
    我在三十出头时写过一部戏剧:《称心如意》。剧中女主人公埃迪尔是一位电影明星;她的台词道出了我的心声:“我想在有生之年看到,我创造出的幻象能够变成真实而鲜活的荣耀。我想要它变得真实。我想知道,在某处的某个人,他也是这么想的。否则,看着它有何用?为了一个不可信的幻影激动和辛劳又有什么用?精神也是需要燃料的。精神可能因被耗尽而衰竭。”    
    弗兰克是我精神的燃料。在我的有生之年,在创作《源泉》中的的人生观念时,他给我提供了一种现实环境,并帮助我在一段漫长的岁月里保留着那种人生观念:那段岁月里,我们周围只有一片灰色的人情荒漠,带给我们的只是轻蔑和反感。我们关系的本质是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俩谁也不想去,也没有受了诱惑,舍《源泉》的世界而取其次并因此满足。我们永远都不会。    
    如果说在我身上有一丝自然主义作家在其小说中运用“现实生活”对话记录的风格,那也是关于弗兰克的笔调。例如,《源泉》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几句话出现在第二部分的结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