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根儿,胡同从这里出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皇城根儿,胡同从这里出发-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序    850多年的文化传承让北京这座城市有了无与伦比的辉煌与自豪,即便经年沧桑的市井老街,也满载了时代赋予的历史印痕,和代代生息于此的老百姓共同造就了悠扬淡雅的风味。北京的都城文化可以追溯到金王朝的中都,而城市文化则更加久远,即便今天,这座老城里还有着唐代的坐标,虽然模糊,但毕竟是岁月的回眸。  历史就是无数个巧合的堆叠,一条奚西古道使金兵突破了重兵把守的居庸关,宋家江山的燕山府变成了金中都,从而开始了北京作为都城的岁月。而时值今日,古老的奚西古道的由来早已无从寻觅,留得的只是当年的青石点点,伴随着历史延伸。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首《登幽州台歌》让历史记住了时代的片段,虽然唐幽州城在如今的宣南还有着地理的坐标,但古老的城垣早成了地层下面的泥土。每一个时代的北京都有着自己的“城根儿”,后来成了都城便又有了“皇城根儿”,只是在今天,历史最短的明清王朝的皇城墙也成了碎片,留下了皇城根儿遗址公园那一片地层。  千百年来,没有变的是淳朴的民风,以及纵横交错的胡同。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胡同由天子脚下的皇城根儿出发,四散开来,编织了一幅生动的市井风情画。


第一部分第2节:什刹海1

    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指从德胜门西顺城街以南至北海公园以北的一片水域,包括前海、后海、西海三个相连的湖泊,总称什刹海。前后海之间有银锭桥,“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色”之一。    

                                                  


第一部分第3节:什刹海2

    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指从德胜门西顺城街以南至北海公园以北的一片水域,包括前海、后海、西海三个相连的湖泊,总称什刹海。前后海之间有银锭桥,“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色”之一。


第一部分第4节:什刹海3

    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指从德胜门西顺城街以南至北海公园以北的一片水域,包括前海、后海、西海三个相连的湖泊,总称什刹海。前后海之间有银锭桥,“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色”之一。


第一部分第5节:什刹海4

    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指从德胜门西顺城街以南至北海公园以北的一片水域,包括前海、后海、西海三个相连的湖泊,总称什刹海。前后海之间有银锭桥,“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色”之一。


第一部分第6节:什刹海5

    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指从德胜门西顺城街以南至北海公园以北的一片水域,包括前海、后海、西海三个相连的湖泊,总称什刹海。前后海之间有银锭桥,“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色”之一。


第一部分第7节:什刹海6

    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指从德胜门西顺城街以南至北海公园以北的一片水域,包括前海、后海、西海三个相连的湖泊,总称什刹海。前后海之间有银锭桥,“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色”之一。


第一部分第8节:什锦花园胡同1

  什锦花园胡同较为曲折。过去,胡同中曾有一座适景园,为京城著名私家园林之一,清朝乾隆年间称为石景花园,宣统年称什锦花园。


第一部分第9节:什锦花园胡同2

  现在的什锦花园胡同已经没了太多旧时的表情,所有一切都很平常。胡同里面的老宅院已不是太多,无论是住宅还是单位的所在地。新式的建筑搭载在古老的胡同里,总让人觉得有些落寞。时代的变迁让胡同本身成为了见证体,古老的消失了,或者成为了残存的化石,而新鲜的相伴在繁华的街市之间。   


第一部分第10节:什锦花园胡同3

  在这条胡同曾住过一位风云人物,他曾经亲历了很多个著名的事件,当时的年代也就是一部风雨交加的历史。他的名字叫吴佩孚。  吴佩孚,山东蓬莱人,清朝光绪年间曾中过秀才,后来进入袁世凯所办的测绘学堂,再后来,追随曹锟,成为其得力部下之一。1915年,在四川与护国军作战,1922年,参与第一次直奉战争,1923年,用武力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酿成“二七惨案”,此后,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兵败如山倒,从此亡命四川。1933年,他北上北京养老,七七事变以后,他坚决不当汉奸,保存了自己的民族气节。1939年去世,据说他的去世也是日本人的阴谋。    

 


第一部分第11节:什锦花园胡同4

  今天,去回望几十年前的历史,感慨,也无奈。吴佩孚在他的军旅生涯中,可以说没有做过什么好事,尤其让后人不能原谅的是他一手制造的“二七惨案”。但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我们又必须去公正看待他的整个人生。在他养老北京的日子里,他坚持和日本人抗争,保存了自己的尊严,也得到了让历史认同的一笔。  在什锦花园这条包容了太多历史细节的胡同里,回味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建筑本身逐渐老去了,但地理依然,述说着,继续着。


第一部分第12节:前海北沿1

  前海北沿在银锭桥之东什刹海前海南岸,是一条依湖而成的街道。这一段路上,一边是什刹海特色的杨树,另一边则是高矮层叠的房屋。  这里的房屋多是普通的居民小院,墙垣门和如意门占了多数,建筑也都不高大,不过和海子旁边高大的杨树搭配起来,却又非常协调。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里成了酒吧一条街,由前海北沿开始,一直延伸到后海之滨。


第一部分第13节:前海北沿2

  据说郁达夫曾住在什刹海之滨,具体的位置大概是今天的前海北沿11号院。院子紧邻着什刹海的北岸,岸边高大的杨树把院子笼罩起来,搭配上远处的湖心岛,实在是一幅恬适素美的图画。  郁达夫,1896年出生于浙江富阳,1913年,随兄到日本留学,在此期间,接触了大量东西洋文学作品,开始了小说创作。1921年出版了中国新文学的第一部小说集《沉沦》。回国后,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与鲁迅合编《奔流》,发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他赴南洋,任《星洲日报》编辑等职,日本占领南亚后,后来在日本投降后,他于苏门答腊被秘密杀害。郁达夫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作品,《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等都是传世之作。  很早以前就读过先生的《故都的秋》,当时并不知道这篇散文就写于美丽的什刹海之滨,只是觉得郁达夫的文字很美很细腻,那句“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使所有的秋意在这一瞬间便已经凝固成了生活的颜色。  如今,什刹海的一池碧水没有变,只是周围房舍变得老迈,银锭桥的观山图画还在那里,包容这穿梭于此的人。历史痕迹越来越少,哪怕是郁达夫曾经的故宅,也没了清晰的坐标。


第一部分第14节:后海北沿1

  后海北沿在银锭桥之西的什刹海后海北岸,依湖而成,岸边的人家也是凭湖而居,这里的四合院都很规整,大多不是那气派的高屋阔院,但也饱含了韵味。从北沿西行,院落层层叠叠,每一座院子其实也都是幅风景画,位置的不同,让它们能从不同的角度融合了什刹海的古风古韵。


第一部分第15节:后海北沿2

  在后海北沿最西边,有一个向北而去的夹道,里面是一个很典型的胡同所在,两旁是普通的民家小院,在西端,有座如意门,那就是诗人田间的故居。  田间,1916年生,原名童天鉴,安徽无为人。他1933年到上海光华大学读书,在此期间,他加入了“左联”,参加过《文学丛报》和《新诗歌》的编辑工作,并于1935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未明集》。抗战时期,他创作的《给战斗者》成为了他的不朽名篇。建国以后,他先后创作了《青春中国》、《清明》等作品。


第一部分第16节:后海北沿3

  田间在这个小院里创作了很多作品,他的诗十分重视韵律和节拍,很多作品都被谱成了歌曲,广为传唱。诗歌总会有时代背景,现在我们重读他的文字,仍会感受到一种逝去的色彩,毕竟时代不同了,但我们应该用心去找寻属于作者心灵的天地。  柔色之下的什刹海是浪漫的,这是现在的景色,每一幅岸边的风景画都会是一首动人的诗,讲述着里面的温存与恬适。  自然的诗意化为了文字点点,化为了图景感动,生活的场景继续着,让里面的老百姓平和安静地面对着即将发生的故事。  其实所谓故事,大多是朴素寻常的,这就对了,老百姓的归属,老百姓而已。


第一部分第17节:白米斜街1

  白米斜街在明朝时就已经存在,相传是过去胡同中有白米寺的原因,所以得名。胡同东口在地安门外大街,胡同不算宽敞,也比较曲折。胡同不是典型的横平竖直,但房屋和院子还是尽可能的建成了坐北朝南的样式。  白米斜街里很安静,和胡同外的大街完全不同,有种幽幽的感觉。    

     

 


第一部分第18节:白米斜街2

  胡同11号是张之洞故居。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人物,他生于1837年,16岁中举,27岁中进士,继而进入仕途。1898年,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主张。  在百年后的今天,张之洞的故宅仍然屹立于什刹海之滨,苍老的雕栏,斑驳的门窗,注视着世间的沧桑和人世百态。腐朽的清王朝末年,历史环境造就出了张之洞的大局风范,却换不来真正的国之振兴。一个制度一个时代的衰亡在思想没落的年代是不可能避免的,当年的洋务派运动和同样没有获得成功的戊戌维新一样,都选错了对象,毕竟依靠皇权已不再可能。作为不可回避的历史,张之洞也曾经镇压过起义、反对过维新运动,毕竟他还是一个以忠君为本的年代里的大臣。张之洞力主的洋务运动没有成功,但他进行的工业、教育等多方面的改革仍然成了后来者的动力之源。所有这些,对于今天来说,都已是历史注定的事实。  站在张之洞故居门前,遥想当年的岁月,深味百多年前的往事,感动和无奈充斥在头脑的深处。  后来,著名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也曾经住过这里,然而今天,无论是张之洞还是冯友兰,历史的痕迹已经淡化以至零星,只有建筑依然,虽然老迈,但又确实把往事凝结在了砖瓦木构之间。


第一部分第19节:大翔凤胡同1

  大翔凤胡同由于紧邻着过去的恭王府,是依靠王府围墙而形成的胡同,所以旧称为大墙缝胡同,后来雅化为大翔凤胡同。  在后海南沿上,有一个窄窄的巷口,从那里进去,就是大、小翔凤胡同。这两条胡同以前都是王府间的空隙和过道,后来逐渐有了人家,便形成了胡同。有人考证说《红楼梦》里的宁、荣两个府第的原型就是大、小翔凤周围的恭王府和罗王府。


第一部分第20节:大翔凤胡同2

  在大翔凤南北走向的一段里,只有几间不算大的院子,门楼也很普通,据说曹雪芹的故居就在这里的6号院。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大约出生于1715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