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每个人都是一根蜡烛,你被点燃了,就应该努力去点燃更多的人,你点燃了更多的蜡烛自己也不会燃烧得更快,为什幺不呢?
《那时花开》 第三部分高晓松:点亮心灯,以梦为马
■ 高晓松/2005…10…28 20:20:49
高晓松
音乐制作人、歌手
1969年生于北京
代表作有音乐作品《校园民谣》、《同桌的你》
小说《写在墙上的脸》
电影《那时花开》
日志名称:高晓松写字中
我努力在超级女生决赛前的山崩海啸声中给大家讲一个平凡的小故事,知道各位投票顶帖忙,尽量简短,然后说“超女”。
四川威远矿工之女李小萍,家徒四壁,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以683分考入百年名校浙江大学,本已负债两三万元的父母借遍全村只得两千元,距高昂学资尚远。我在央视《共同关注》看到后即致电小萍,表示愿捐四年学费与她,不料被她拒绝,曰在我之前已有宁波一孙姓善人认捐。我感动,两日后再次致电,表示愿赠她四年生活费,又被她拒绝,因孙老伯也已表示生活费一并负担。当日晚些收到小萍短信,寥寥数语,最动人处是“我长大了一定要像你们一样尽我所能帮助别人”。
我唏嘘之余,将此事告知央视一老友,于是《社会记录》派记者赴四川采访了小萍。播出那晚,我坐在一个喧闹的酒吧看电视,记者问她为何不多接受一人资助为父还债,以尽孝道?小萍安静回答两点大意如下:
我父能在矿上背煤已属有幸,尚有许多同学家境更差,且没有央视报道,无人认捐,更需要帮助。我能有好心人出资读书全家已很知足,我们不贪。
人一生道路很长,一次违背道德就会有第二次,所以一次都不能有,无论以什幺样的理由。
我本想帮助的李小萍帮助了我。那天看完电视,我成了李小萍的粉丝,我比照“盒饭”“凉粉”的意趣给小萍的粉丝起了名——“平凡”。
我很高兴自己不是第100万个“盒饭”而是第一个“平凡”。
现在说说超女们,中国(也许还包括外国)的各大唱片公司、发行商、彩铃运营商、影视制作商、书商,以及各种盒饭凉粉玉米商,可能还有钢笔铅笔圆珠笔商已经全体总动员,圆睁双眼口水及肩披头散发状似癫痫准备迎接这几个小女子呼风唤雨而来的金钱盛宴。我已亲眼见识了在我10米之内正在讨价还价的数桩好生意。
我想因为职业的关系,我会很快见到这几个可爱的小姑娘,如果可能的话,我想让她们和李小萍见见面,她们是同龄人,她们有共同点:虽然未经世事,但看起来都很坚定。小萍本来并不愿宣扬我们的事,但我告诉她:佛说每个人都是一根蜡烛,你被点燃了,就应该努力去点燃更多的人,你点燃了更多的蜡烛自己也不会燃烧得更快,为什幺不呢?小萍说“好”,平静而朴素。
这之后,她们会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李小萍要去学制药,要让更多的穷人看得起病;超女们要去挂牌卖票行走江湖,要让更多的富人高得起兴。希望她们都能一路走好。
李小萍让我学到了很多,超女们,尤其是围绕超女风暴周边的种种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比如我一直热爱且无数次讴歌的蔚蓝大海一旦发生海啸后带来了多少垃圾和狼藉;比如从罗马角斗场到超女PK台,数千年来我们最喜爱的娱乐方式依然是近距离观看人与人互溅血泪;比如以全班同学每周评选一至二名落后生的方式由一群熟人淘汰你,这简直是在让小女孩们比赛人际关系;比如黄河以北的广大中国竟然是不产女歌手的;比如在媒体轰炸和短信扫射下整个音乐圈集体失语(献媚的除外),全没了当年持剑四顾眉宇苍茫的呐喊,甚至没有了不久前冒着2002年的第一场鹅毛大雪批评刀郎的勇气,端的是怜香惜玉,员外遍地……
超女们没有错,主办方也没有错,商人们更是天经地义。他们只是在已经满身铜臭的兵马俑胸前增加了一枚花香扑鼻的纯铜勋章而已。
我说我要写文章,朋友们说你螳臂当车!我说你怎幺知道这个成语?可见螳臂当车有它的意义!
书生对商人的阻击贯穿了人类的历史并且没有一次成功,但每一次螳臂当车留下的尸体恰恰拼成了一种叫艺术的东西。艺术是什幺?就是一种愉快而赔本的冲动,并且被聪明人和傻子以不同的角度传颂(高氏妄语,并无出处,傻子是褒义词)。
超女们,在一个没有灯塔的年代里,希望你们点亮心灯,以梦为马,热爱音乐,歌唱美好。这个行业有许多丑恶,但也有一些生生不息的追求被一代代真正的音乐家坚持下来,坚持下去。
小萍,你是我心中真正的超级女生。你好好去浙大读书学习制药,我们会为了你们好好做音乐,海啸还会再来,还会退去,我们清理垃圾,坚守家园,直到被彻底淹没。
(本文原名《我心中的超级女生》)◆
据我个人的经验,读书的爱好却多半开始于听故事。一个人,如果从小就特别爱听故事,那幺他长大以后也多半会爱读书。
《那时花开》 第三部分易中天:春来不是读书天(1)
■易中天/ 2006…01…16 14:42:29
易中天
湖南长沙人,1947年生。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破门而入》、《帝国的惆怅》、《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等
日志名称:易中天的1001blog
快开春了。
春来不是读书天。春天里诱惑太多:“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春天里应该去远足,去踏青。当然,最应该的还是谈恋爱。就连小动物都知道,春天是恋爱的季节。所以,春天即便要读书,也只该读“情书”。
但,春天里读不得书,其它时候就读得幺?也读不得的。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本好过年。没什幺读书的季节。
读书也未必有什幺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云云,不过是一帮穷酸秀才编出来自欺欺人的鬼话。穷酸秀才们总是要编出诸如此类的鬼话来哄骗自己的,否则他们的书便读不下去。当然极个别读书读发达了的也有,但这并不能证明读书有用。因为他们一旦升了官发了财,先前读过的书便都束之高阁了。可见还是没有用。
那我们为什幺还要读书?
或者说,读书的理由是什幺?
我不知道别人是为什幺。在我自己,则是因为害怕。
一个人的童年,大约难免是要伴随着恐惧的。如果他还曾经有过在黑暗中独处的经历,这种体验就会更加刻骨铭心。记得小时候,最不喜欢或者说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到了晚上妈妈还不回家。所以,一到太阳下山,我就会站在路灯下等妈妈。那时正好在搞“三反五反”,我妈妈虽然只是一个小职员,也不能按时下班的,因此我常常在路灯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当时负责看管我的三姨还是个中学生。她这个大姑娘拿我这个小男孩毫无办法,怎幺哄也哄不回去,直到她后来学会了讲故事。
讲故事,大概是人类克服恐惧最古老的办法了。
恐惧是人类一种不可磨灭的远古记忆。正如婴儿落地的第一反应是放声大哭,人对世界的第一体验也是恐惧。对于初萌的人类来说,世界是美好的,更是恐怖的。它固然有温暖的阳光,和顺的风雨,可口的野味,却也有狼虫虎豹、凶禽猛兽、水怪林妖。尤其是一到晚上,它就变得狰狞恐怖、阴森残忍、鬼哭狼嚎。赤身裸体一无所有的人类只能躲进洞穴,相互偎依在火堆旁苦熬,不知那漫漫长夜何时才是尽头。
长夜这个概念就是那时形成的吧?如果那夜晚很美好,人们只会嫌“春宵苦短”,不会说“长夜难明”。夜长梦多啊!
这时,一个年长的人开口了。他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我们现在已经很难知道最早讲故事的那人是谁,但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得知,那些被黑暗和恐惧包围的洞穴人将会平静下来,最后安详地睡着,就像婴儿在妈妈的歌声中睡熟一样。正如“诗是我们悲哀时的催眠曲”(格罗塞《艺术的起源》),故事也是我们恐惧时的镇静剂。谁都知道,人们讲故事最多的时候是晚上,而晚上的故事中最吸引人的又是鬼故事(恐怖故事)。黑暗中听一个人讲鬼故事,那种体验是惊心动魄却又极具快感的。几乎没有人能抵御那挡不住的诱惑(太小的小孩子除外)。事实上,只有故事中虚拟的恐怖才能战胜生活中现实的恐惧。这是人类运用自己的智能进行的一场“以毒攻毒”的自卫反击战。向着荒蛮的外部世界,也向着脆弱的内心世界。
故事一讲开头,就止不住了。于是又有了别的故事:神奇的故事,美丽的故事,悲壮的故事,感伤的故事。当然,仍然还有恐怖的故事。
后来,又有了书。有了讲故事的书,也有了不讲故事的书。
没有人会愚蠢到把书等同于故事,但据我个人的经验,读书的爱好却多半开始于听故事。一个人,如果从小就特别爱听故事,那幺他长大以后也多半会爱读书。我之所以要说“特别”,是因为几乎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小孩,但特别爱和一般的喜欢还是有区别。特别爱听故事的孩子不会满足于只听大人讲(大人能讲的故事毕竟有限,何况讲故事的要求也未必总能得到满足),他还会想办法自己找故事来听。最会讲故事的是谁呢?是书。于是,他就会养成读书的习惯,成为一个读书人。如果他不但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那他就还有可能成为一个作家,一个写书的人。
《那时花开》 第三部分易中天:春来不是读书天(2)
我现在好歹可以算是一个读书人甚至写书人了。但我仍然爱听故事,尤其是爱听鬼故事。我最爱看的书是侦探小说,而看过以后终身难忘的,则是两个英国作家讲的两个恐怖的故事:《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和《隐身人》。记得那是上中学时,一天夜里读完《隐身人》,竟不敢走出房门去上厕所,因为我不知道那隐身人是否就站在门口。也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原来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看得见的东西,而是看不见的东西。书的好处,就是能把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的。从此,每当黑暗包围恐惧袭来,我便读书。而且,正是因为读书,我还变得喜欢一个人独处,哪怕窗外北风呼啸,一团漆黑。我不再是路灯下等着妈妈回家的小男孩,也不在乎是不是有很多人和我在一起。当然,我也不一定要读故事书。
不过,这似乎不该是春天里讲的话。
春来不是读书天。春夜里即便闹鬼,那施施然前来造访的,也多半是帅呆酷毙的男鬼或美艳绝伦的女鬼,怕什幺呢!
花语旁白
圣缨代王
读书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