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大将军平定台湾传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施琅大将军平定台湾传奇- 第1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襄壮公传》中说:“公(施琅)驻安平,方枕戈谋复仇,值当事有异议,撤安平兵。”安平驻军被撤后,原驻守安平的郑芝豹被勒令回京,施福也被撤去职务,就此失去了眷顾施琅的能力和条件。    
    从以武力进攻为主,转变为以和谈招抚为主,清政府对付郑军的策略一变化,使施琅急于报仇雪恨的愿望落空,他无奈地离开可以直接与郑军作战的安平,于顺治十年随清军入粤,征剿西南各地的抗清武装。    
    开赴广东,再次来到了潮州这个当年受辱之地。不过此次前来,施琅已身着清军制服,随同的是浩浩荡荡的清军铁骑。清军此次南下,征讨的对象是施琅的冤家对头郝尚久。早在顺治六年(1649年),跟随李成栋反清的郝尚久图害施琅,在那次战役中,致使施琅的两位从弟战殁,施琅亦几为所害。顺治七年,施琅奉郑成功之命攻打潮州,再次与“不清不明”的郝尚久交锋。而郝尚久恃地形之利,施琅连攻三日不下,因而遭到郑成功的讥讽与奚落,使施、郑结怨加深。也就在那个时候,郝尚久又投降了清朝,但到了顺治十年的三月,他又再次反清归明。因此,清政府在与郑成功达成暂时的和谈协议后,遂遣师会剿郝尚久。    
    施琅跟随靖南王耿继茂等对潮州展开了猛烈围攻,潮州城岌岌可危。万般无奈之下,郝尚久急忙遣使向郑成功求救。郑成功闻知消息,即派遣北镇陈六御率兵赴援。可当郑军来援之时,郝尚久却因过去与郑成功之间产生过激烈的争斗而心存狐疑,不敢打开城门迎接援兵。郑军赴援不成,陈六御遂率兵退走。在清军强大的攻击面前,潮州城破,郝尚久走投无路,投井而死。     
    攻破潮州城后,施琅又随军征讨李定国等抗清武装。顺治十一年的上半年,西南抗清将领李定国出师东征,连破高州、廉州、雷州等地,同时遣使约郑成功南下会师,共图收复新会城。清政府手忙脚乱,急派固山金砺为靖南将军,统官兵赴广东,会同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和总督李率泰合力剿讨。十二月,驰援的清军打败围攻新会城的李定国,接着又先后于兴业、横州等地再败李定国的部队。李定国撤退至南宁,清军继续穷追不舍,于是高州、廉州、雷州等地又被清军攻陷。


历经波折 重新披挂上阵历经波折 重新披挂上阵(2)

    此时的郑成功趁清军集中力量对付西南的反清武装,而清廷与自己和谈之机,分遣郑军至福建沿海各地筹措粮饷。顺治十一年(1654年)十二月,郑成功率部攻漳州,守将刘国轩献城归降,漳州所属十余座县城尽皆归郑。在这一时期,郑成功的最大收获就是得到了刘国轩这名得力战将。后来,刘国轩战功显赫,颇似当初的施琅,成为郑氏家族的擎天支柱。紧接着,郑成功又抓住时机,转攻泉州所属诸邑,同安、南安、惠安各县望风迎降。独泉州一城,郑军无法攻陷。据《台湾外纪》所载:“诸邑惊惶,咸归附焉。而泉属诸邑亦望风投降,独泉州城守韩尚亮与施琅结为刎颈之交,即教其开壕筑台,拥兵坚守。成功令人说之不下。”原来,施琅在降清后,因闻泉州参将韩尚亮乃逸群才俊,不愧名将之风,遂与之深相结纳。施琅熟知郑成功曾多次兴兵围攻泉州,于是预先教给韩尚亮守战之法,以防备郑军进攻。当郑军于顺治十一年底围攻泉州时,集中了不少兵力,使用了当时所拥有的各种攻城器械和武器,但韩尚亮在兵力薄弱的情况下仍能固守孤城,使郑军知难而退,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即是得力于施琅的传授。由此可见,施琅降清以后,马上就积极投身于对付郑成功的活动之中,而且发挥了较大的作用,郑成功开始为他的错误付出了代价。    
    郑成功的一系列胜利,使清廷大为震惊,特遣内院学士叶成格、理事官阿山,偕同郑芝龙的四子郑渡,奉敕命入闽,招降郑成功,并决定答应郑成功的条件,将漳、泉、潮、惠四府划拨给郑成功安屯兵将。然而,此时的郑成功却再也无心与清廷周旋,故多方刁难,致使招抚不成,清廷迁怒于郑芝龙,将他囚禁起来。    
    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郑成功攻下仙游县后,整编部队,开始以大规模海上贸易养兵自给。至此,郑成功的实力达到了空前的强大,军威盛极一时。    
    经此教训,清廷终于认识到郑成功非疥癣之患,更不可抚,于是命郑亲王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三万满汉兵入闽,攻伐郑成功。然而,清政府并没有起用对郑成功甚为了解、又与郑成功有着不共戴天之仇、时刻盼望着统兵前去复仇的施琅,因为当时的清廷对施琅存有猜疑,不信任他的能力,更不信任他对朝廷的忠诚。    
    在征剿与郑军有密切关系的李定国抗清武装的活动中,施琅怀着复仇的强烈愿望,在长达一年多的征战过程中努力表现自己,卓有功绩。但两广战事结束后,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二月,施琅就被解职,闲居于泉州。    
    其实根据当时的情况,清廷存疑于施琅也是很自然的。    
    施琅前后两次降清,易被认为是反复无常之人,清政府难免会对其产生猜疑。顺治八年(1651年)的三月,施琅在重新夺回厦门一役中,曾在阵前斩杀马得功之弟,马得功因而怀恨在心,伺机报复。顺治十一年八月,清廷招抚郑成功失败,马得功复任泉州总兵,十二月升任左都督,充任福建随征中路总兵。可以想见,马得功的复出并受到重用,使施琅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特别是由于施琅族叔施福原来不仅是郑芝龙的部将,而且还是其心腹亲信。郑芝龙于顺治三年降清后被挟持北上,实际上成为笼中之鸟。到了顺治十年(1653年)五月,清政府为了与郑成功进行和谈,始封郑芝龙为同安侯,但仍对他实行严密监视,郑芝龙与在闽眷属及家人的联系来往都须经清政府的许可和检查。施福与郑芝龙关系密切,他随郑芝龙降清后,却于顺治六年投归郑成功,后来又再次降清,清廷已对他不再信任。安平撤军后,施福无事可为,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进京看望郑芝龙,翌年二月返回福建。这原本是人之常情,但清政府却视施福此行为严重事件。顺治十二年六月初五,兵部尚书李际其题《为盘获郑鸿逵家人李信吴梓事本》中称:“施福乃伪武毅伯,不知何时入京,现在郑芝龙左右。京城何地,岂能容此奸宄之徒藏匿耶!”其时施福已经降清,他做武毅伯是降清之前的事,而且他入京看望郑芝龙时,郑芝龙尚为清廷之同安侯。施福此行本无可厚非,却不料引起清廷的严重关注,并因此成为被通缉的钦犯,足见清廷对郑芝龙及其原部下的猜疑之深、防范之严。尽管施福已返回福建安海,清廷仍严令福建省督抚缉拿,逼迫施福为逃避清廷的追捕遁入厦门。    
    施琅于顺治十二年二月离粤返闽,回到泉郡不久施福就被通缉。施琅与施福“分则同宗,情同骨肉”,而且两人过去长期共事,施琅在《武毅伯特进光禄大夫加太子太傅忠将军X(左亻右外门内月)父公行略》中说“凡叔提兵征战,余未尝不在行间”,尤其是自顺治八年始,他俩同驻安平,朝夕相处。清廷对施琅、施福之间的密切关系当然清楚,因而施福的潜逃势必累及施琅,何况施琅原本就是郑芝龙的部将。当初施琅为躲避郑成功的追捕,逃离厦门进入安平,曾得到郑芝豹的眷顾。郑芝豹原已降清,但在顺治十二年的二月,只因他是郑芝龙的弟弟、郑成功的叔叔,清廷将其押解回京并囚禁起来。施琅与郑芝豹的关系也为清廷所顾忌。    
    施琅身怀血海家仇,渴望纵横沙场,但又苦于进身无门,时常郁郁寡欢。《襄壮公传》记载,施琅在泉州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施琅潜心读书,广结贤士。有位隐居儒者杨锡璜十分看重施琅的才略,遂结为忘年之交。又据《襄壮施公传》记载,施琅常与士大夫交往,一次相约同游清源山,至一山岩前,众人文兴大发,纷纷题词,施琅即兴凿石联句:“海静分明水月,山高咫尺神仙。”由此可见,施琅虽遭猜疑,却依然矢志不改。施士伟评价此联“有澄清沧海之志”。此联今仍存于泉州清源山之清源洞旁。    
    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终于给了一直在苦苦等待的施琅。有人向朝廷大力举荐他,更加出人意料的是,举荐施琅之人竟然也是降清的郑军将领,此人名叫黄梧。事实上,黄梧降清与施、郑矛盾有关,江日升在《台湾外纪》中详细叙述了此事。


历经波折 重新披挂上阵历经波折 重新披挂上阵(3)

    顺治十二年(1655年)八月,郑成功派黄廷、万礼统领苏茂、林胜等二十余镇将领、兵丁六、七万,南征广东潮州府属揭阳县城。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两广总督李率泰统兵大举来援。十二月,清军在揭阳附近扎下四大营盘,待机而动。双方相持到顺治十三年(1656年)二月,黄廷召集诸将商议作战机宜,左先锋苏茂积极主张进兵决战,并自告奋勇打前阵。黄廷采纳了苏茂的建议,出城决战,由苏茂任前锋,前冲镇黄梧、护卫左镇杜辉等接应。当苏茂率部出击时,遭到清军伏击,苏茂临危不惧,冲入敌阵,挥刀直劈横砍,身上多处受伤,仍力战不退,等候黄梧等来援,对清军实施夹攻,或可反败为胜。然而,郑军将士越来越少,清军越来越多,仍不见黄梧等援兵,苏茂率残部杀出重围。此时,黄梧等人方才翻越狭窄难行的小道前来接应,而清军却挟得胜之势,蜂拥而至,黄梧等人抵敌不住,被清军打败,郑军此战全面失利。    
    郑成功得知揭阳战败,下令放弃该地。三月,黄廷领南征将士回到厦门。郑成功立即召集文武官员,议商揭阳丧师之罪。郑成功提出,苏茂轻敌致败,黄梧、杜辉未及时应援,均当处斩。众将跪告求情,才仅斩苏茂,杜辉捆打六十棍,黄梧寄责,戴罪图赎。    
    郑成功御将之道以严著称,由于过于严苛,往往失之于偏激。苏茂在揭阳战役中虽轻敌寡谋,但勇于进战,负伤突围,本应薄责示警,以观后效,但郑成功却决意将其处斩。其实郑成功早有杀苏之心,只是一直在寻机而已。顺治八年(1651年),郑成功在追捕施琅时,曾下令有藏匿施琅者杀其全家,而苏茂却胆敢藏匿施琅于家中,并助其逃离厦门。郑成功获悉后,并未加以惩处,让其继续担任左先锋镇,并不是当时未起杀机,而是出于稳定军心的需要,因为施琅、施显被囚禁后,郑军中多达十几位将领冒险营救,甚至郑成功的叔叔郑鸿逵、郑芝豹等人亦参与其中。若以放走施琅为由斩杀苏茂,势必使其他参与营救施琅者人人自危,甚至可能迫使他们铤而走险,或投降清朝,或举兵相抗。因此,为避免因小失大,郑成功不得不强压怒火,但始终怀恨于心,必欲杀之而后快。此番揭阳战败,正好给了郑成功杀苏茂的理由。然而,让郑成功始料未及的是,此次小罪大罚,斩杀苏茂,引起了一些郑军将士的不满。郑成功恐生内乱,急忙补救,不仅亲自撰文致祭,还厚殓苏茂,并优待家眷。然而后果还是出现了。    
    郑成功处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