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一世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沙一世界- 第3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科学家经过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除了已知的显意识及潜意识外,也许还有“超意识”的存在。其传递的方式,可能类似电波的传递方式;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其“超意识”的能量似乎也能增强,能传递得更快更远。    
    目前,这种“超意识”的传递方式还只是也仅仅是一个假说,既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也没有得到科学家的确认。但相比较而言,这个假说的正确与错误似乎并不重要,比这更重要的是敢于大胆地提出假说,进而用实践检验来肯定正确的假说,抛弃错误的假说。因为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是从提出假说开始的,或者说许多伟大的发现都离不开大胆的假说。    
    从美国社会学家对猴子如何传递信息这个问题提出的大胆假说,使人想到了两句极其有益的名言。    
    一句名言是贝弗里奇说的:“科学家必须具备想像力,这样才能想象出肉眼观察不到的事物如何发生,如何作用,并构思出假说。”另一句名言是恩格斯说的:“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如果没有大胆的想象,就不会有大胆的假说。    
    如果没有大胆的假说,也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    
    人类要进步,不仅要小心求证,而且要大胆假说。


一沙一世界用微笑把痛苦埋葬

    二战期间,一位名叫伊莉莎白•;康黎的女士,在庆祝盟军于北非获胜的那一天,收到了国际部的一份电报:她的独生子在战场上牺牲了。    
    那是她最爱的儿子,那是她唯一的亲人,那是她的命啊!她无法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严酷事实,精神接近了崩溃的边缘。她心灰意冷,万念俱灭,痛不欲生,决定放弃工作,远离家乡,然后默默地了此余生。    
    当她清理行装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一封几年前的信,那是她儿子在到达前线后写的。信上写道:“请妈妈放心,我永远不会忘记您对我的教导,不论在哪里,也不论遇到什么灾难,都要勇敢地面对生活,像真正的男子汉那样,能够用微笑承受一切不幸和痛苦。我永远以您为榜样,永远记着您的微笑。”    
    她热泪盈眶,把这封信读了一遍又一遍,似乎看到儿子就在自己的身边,那双炽热的眼睛望着她,关切地问:“亲爱的妈妈,您为什么不照您教导我的那样去做呢?”    
    伊莉莎白•;康黎打消了背井离乡的念头,一再对自己说:告别痛苦的手只能由自己来挥动。我应该用微笑埋葬痛苦,继续顽强地生活下去。事情已经是这样了,我没有起死回生的能力改变它,但我有能力继续生活下去。    
    后来,伊莉莎白•;康黎写了很多作品,其中《用微笑把痛苦埋葬》一书,颇有影响。书中有这样的几句话:    
    “人,不能陷在痛苦的泥潭里不能自拔。遇到可能改变的现实,我们要向最好处努力;遇到不可能改变的现实,不管让人多么痛苦不堪,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用微笑把痛苦埋葬。有时候,生比死需要更大的勇气与魄力。”    
    放飞梦想    
    一天的傍晚,用过晚餐以后,妈妈在厨房忙着清洗水池里堆满的餐具。    
    孩子在客厅里的沙发上跳来跳去,从一个沙发跳到另一个沙发,跳得满头大汗。    
    妈妈洗完了餐具,走过来吃惊地问:“宝贝,你这是在做什么?”    
    孩子用手擦了擦头上的汗,自豪地回答:“我已经跳到月球上了,正在太空中行走。”    
    妈妈偏着头笑了一笑:“宝贝,那你可别玩忘了,到时候要早点从月球上回家来睡觉啊!”    
    也许有人会说,这个妈妈也真够天真的,怎么跟孩子一起白日做梦?    
    不过,这个小孩从小到大,一直对太空科学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由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家里的支持,他成为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世人皆知的阿姆斯特朗。    
    他妈妈回首往事时说:“孩子年纪虽小,心志却是广大的。珍惜孩子的梦想,有助于孩子梦想的实现。放飞孩子的梦想,让生命为梦想而燃烧。这个世界会因人类梦想的飞翔,而变得更加多彩和美好。”    
    “只要人类能够梦想的,就是人类一定能够实现的。”这句话就刻在美国宇航中心的大门上。    
    培养有智慧的人    
    犹太人把智慧看成是传世之宝。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培养有智慧的人。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对知识是极其重视的。智慧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当幼儿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让孩子去吻,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书本是甜的。犹太人家里的书柜都要放在床头,而不是放在床尾,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他们在墓园中也常常放有书本,寓意生命有结束之时,求知却永无止境。以色列人均拥有的图书量和人均读书的比例为世界之最。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重视知识,更重视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知识能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是对知识的善于运用。只有知道怎么运用知识,才算得上是有智慧。犹太人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人,比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还只是一种模仿,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是由怀疑和答案所组成的。学习知识是走进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于是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会使人进步,发问和答案一样重要。智慧胜于知识。智慧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泉。    
    几乎每个犹太人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家里的房子被烧毁,财产被掠夺,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呢?”如果孩子的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就会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颜色和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母亲就会告诉他:“那是智慧。这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将永远伴随着你。”靠智慧能赢得财产,靠财产却换不来智慧。在犹太人看来,智慧比财产重要千百倍。犹太人认为学者比国王伟大。他们历来尊崇学者、教师和一切智者,赋予他们极高的声望。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还重视对美德的培养,这是很难能可贵的。犹太人有一句谚语:“以为智慧比美德更重要的人,就会失去自己的智慧。”美德常常可以弥补一个人智慧方面的缺陷,智慧却难以弥补一个人美德方面的缺陷。没有美德的“智慧”,只不过是诡计和欺诈。美德处于人的素质中的最高层次,决定着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没有正确的人生方向和目标,智慧将难以发挥作用。智慧与美德是相辅相成的,美德会提高智慧的身价。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思想在孩子的婚事上也有很充分地体现。犹太人有一条格言:“为使女儿嫁给学者,即使变卖一切家当也值得;为娶学者的女儿为妻,纵然付出所有的财产也在所不惜。”对一个犹太家庭来说,没有比出一名或几名博士更为荣耀的了。    
    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智慧有三果:一是思考周到,二是语言得当,三是行为公正。”智慧可以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也可以帮助一个民族走向昌盛。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注重培养有智慧的人。


一沙一世界播种诚实

    30年多年前,在纽约贫民区的一所公立学校,奥尼尔夫人对所教的三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考试。批卷时她发现,有12个男孩子解同一考题的答案都是错的,而且错的整个过程一模一样。    
    第二天放学后,奥尼尔夫人把这12个男孩子都留了下来。她说,之所以留下他们,是因为他们解题的整个错误过程一模一样,但没有任何责备。然后,她在黑板上写下了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    
    “在真相肯定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更能显示他的品格。”    
    写完之后,她要求这12个男孩子每人将它抄写100遍……    
    后来,在美国教师节的前夕,多家媒体围绕《难忘恩师》这个主题搞了一次全国性的有奖征文活动。这12个男孩子中的一个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他写了一篇征文,题目是《刻骨铭心的一百遍》。该文回忆了奥尼尔夫人要求他们抄写100遍汤姆斯•;麦考莱那句名言的原委,以及他们从中受到的深刻教育和影响。该文受到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荣获了征文一等奖。    
    光阴似箭,30多年过去了。前不久,心理学家戴维斯在奥尼尔夫人的帮助下,找到了已经步入中年的12个男孩子,并对他们的道德品质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或优点:诚实。他们认为,抄写汤姆斯•;麦考莱那句名言的经历,使他们终生难忘,终生受益。那句名言一直是他们待人处事的最好准绳之一,因为它可以鞭策他们,约束自己,战胜自己,做到表里如一,暗室无欺,让自己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心理学家戴维斯在调查结束之后,既兴奋又幽默地说:“诚实是可以播种的,思想是可以播种的,有些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戴维斯的话的确很对。孩子们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上思想的种子,就会得到行为的收获;播种上行为的种子,就会得到习惯的收获;播种上习惯的种子,就会得到品德的收获;播种上品德的种子,就会得到命运的收获。    
    敢于挑战权威    
    下面是一些不同领域的专家、名人和权威不容置疑的断言,当时很多人听起来都觉得是天经地义的真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断言陆续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甚至是荒唐、可笑的,但回头看一看,想一想,对人却不无启示。    
    1786年,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初演结束后,那不勒斯国王费迪南德四世毫不留情地表达了自己的反感:“莫扎特,你这个作品太吵了,音符用得太多了。”    
    1859年,在达尔文即将出版《物种起源》的时候,英国剑桥大学的副校长约翰•;莱特福特博士竟郑重其事宣告:“天与地,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9点诞生。”    
    1873年,美国波士顿的音乐评论家菲力普•;海尔直截了当地表示:“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要是不设法删减,早晚会被淘汰。”    
    1876年,西方联合公司的《内部备忘录》中将电话宣判为废物:“电话的缺点太多,无法作为通讯工具。这种玩意儿对我们没有什么用。”    
    1896年,以日记文学闻名的法国作家雷纳尔曾评价莎士比亚说:“第一,我未必了解莎士比亚;第二,我未必喜欢莎士比亚;第三,莎士比亚总是令我厌烦。”后来他又说:“只有讨厌完美的老人,才会喜欢莎士比亚。”    
    1899年,美国专利局局长查尔斯•;杜埃尔认为,世界的发明已经走到了空前绝后的顶峰:“所有能够发明的都已经被发明了。”    
    1946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总裁达里尔•;扎努克警告,不要对电视的前景报什么希望:“电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