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战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纪战争- 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去了美国,成为纽约城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教授。300万讲德语的市民居住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1937年,希特勒曾许诺该地区与德国合并。1938年4月,德国苏台德党首领科纳德·亨莱因否决了捷克政府的建议,承诺要保护少数德国人的权利。他要求苏台德地区完全自治,德国在此居住者可以有自己的政府。布拉格拒绝了这一请求。柏林的反应十分迅速:希特勒召集军队,并指示军队准备“摧毁捷克斯洛伐克”。9月26日,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拒绝给予苏台德自治权,将遭到军事占领。这一时刻应毁掉希特勒,并使其从政治和历史舞台消失,但没有一个国家有胆量作出行动。事实上,英国还秘密推动捷克政府接受苏台德独立的要求。法国因与捷克有协约关系,别无选择,只能下令于1938年9月28日进行全民总动员。此时,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致电墨索里尼,请求他为了和平而进行干预。这时,所有人都知道希特勒已经计划于10月1日发动进攻。墨索里尼毫不迟疑,几个小时后,他决定于第二天在慕尼黑举行最高级首脑会议。  1938年9月29日晨,4国主要领导人爱德华·达拉弟,内维尔·张伯伦,贝尼托·墨索里尼和阿道夫·希特勒到达慕尼黑。最高会议于中午举行,于9月30日下午1时结束。除希特勒急切要发动战争外,没有一个人同意发动战争。捷克没有参加这次会议,被劝说接受德国的要求。作为交换,希特勒承诺不会瓜分捷克斯洛伐克,并允许80万名捷克人在苏台德居住6个月,决定去留。  捷克要放弃沿德国边境地区的防御工事,甚至签订了“英德友好宣言”。回国时,张伯伦和墨索里尼被当作“和平的拯救者”而受到欢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受到热烈欢迎,几百万人站在布伦纳关口至罗马的铁路沿线,当火车经过时高声欢呼。伦敦的表现则含蓄得多,温斯顿·丘吉尔和安东尼·艾登(英国外交部长,1939年2月20日辞职)与张伯伦保持距离。至于斯大林,鉴于希特勒已向西方让步这一事实(西班牙战争期间已经开始),他明白英国和法国对于希特勒在东部的目标并不存有敌意,因此开始考虑签订一个德苏协议。


第三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2)(图)

  当瓜分捷克的危险出现时,世界为此次冲突感到十分紧张。1938年9月30日,世界新闻界宣布捷克是安全的,捷克在希特勒的压力下不得不做出让步,但领土完整得到了保证。可是10月2日,波兰开始对特斯申地区采取军事行动,并瓜分了那里的23万名居住者。10月7日,斯洛伐克成立了由牧师约瑟夫·蒂索阁下领导的独立政府。10月11日,拉瑟尼亚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另一位牧师沃洛申阁下成为政府首领,二人均由德国“顾问”支持和指导。此时,共和国总统爱德华·贝内斯提出辞呈,由埃米尔·阿查接任总统。接下来,匈牙利提出领土要求。为了防止捷克斯洛伐克遭到军事进攻,阿查同意接受维也纳的裁定(11月2日)。在这一裁定中,意大利外交大臣齐亚诺和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划给匈牙利3861平方英里的边境领土、100万人口;剩下由布拉格管理的是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但不是长久管理。1939年3月14日,希特勒将阿查总统召到柏林。当阿查等待召见时,希特勒下令其冲锋队占领了这两个地区,速度之快如闪电,令整个捷克人民十分愤怒。当一切完成后,元首最后同意听取可怜的阿查的意见,并告诉他可以退休了,因为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已经成为德国的“受保护地区”,巴龙·康斯坦丁·冯·纽拉斯已经被任命为“保护者”。  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的这种国际土匪行径唤醒了西部国家的良知。英国首相内维尔·张伯伦最后站稳了立场,宣布“绥靖政策”终止。法国受到更大的触动,因其是捷克的盟国,法国宣称波兰是不可侵犯的,是它在东欧的另一个伙伴国。比利时和荷兰加入法国的宣言,英国也承诺如果纳粹再进行入侵,将站在波兰一边进行干预。西欧新闻界一致指责希特勒想要用武力征服世界,把他称为世界头号公敌。  1939年8月23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和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那是秘密条款,没有向应该了解内容的伙伴国通告。里宾特洛甫本应征求日本和意大利的意见再签署,因为,这两个国家为了反对共产主义而签订的反第三国际条约(反对传播共产主义思想观念)与德国有关联。德国和日本于1936年11月签订这一条约,意大利于次年加入。这三个国家还因共同决定退出国联而联系在一起(意大利于1937年12月11日最后一个离开日内瓦),由于这三个国家的背叛,国联遭到彻底的失败。但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之间,他们的政治地位并不总是很明确的。1939年初,德国要求意大利和日本签订三方协议,可以将三个国家在“斯蒂尔协议”中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军事联盟。日本拒绝了,意大利外交大臣加莱亚佐·齐亚诺坚决反对站在德国一边。但齐亚诺的岳父墨索里尼对他耍了个花招。当齐亚诺和里宾特洛甫于1939年5月6日在米兰会面时,墨索里尼在罗马向新闻界宣布将与德国签订“斯蒂尔协议”。虽然齐亚诺不赞成墨索里尼的做法,他还是被迫于5月22日前往柏林签订这一协议,因此无可改变地将意大利与德国联在了一起。德国没有通知意大利签署了苏德协议,并且违反了反第三国际协议。在反第三国际协议中,签约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做出承诺,要反对苏联—他们当然不会与苏联达成一致意见的。日本人也十分气愤地抨击了德国违反反第三国际协议。1939年8月11日,在萨尔茨堡举行的意大利——德国最高会议上,德国撕去了伪装。齐亚诺问里宾特洛甫:“那么,你想要得到但泽走廊吗?”希特勒的外交部长回答道:“不再需要了。我们想要战争。”  日本政府因在远东扩张,不能指望得到远处德国过多的支持,但由于担心苏联可能会对其产生麻烦,使日本签订了反第三国际协议。在知道德苏之间的秘密协议后,日本也指责该协议。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间,日本政府重新大规模武装部队,发展强大的海军,取得了强有力的地位。1937年7月7日,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没有任何正式宣告。他们取得了节节胜利。入侵部队占领了北平、上海、南京,1938年1月10日占领广州。蒋介石领导的中国政府在与共产党暂时停止内战后,躲到重庆山中,共产党展开了抗日游击战。1938年至1939年间,占领中国北部的日本和苏联在边境不断发生冲突,结果东京不再相信苏联,因为苏联可以从后部打击日本人。  30年代,美国采取新政,解决失业问题。这是1929年股票市场垮台的结果。罗斯福总统的部分经济政策是重新武装这个国家。发展军事和军备产业将吸纳数千万无业人员,有助于重新启动经济。军工厂里装满了武器,从理论意义上讲没有什么用途,因为美国越来越采取政治孤立主义立场。事实上,没有任何事情对美国的完整构成威胁,但由于其“自由”的背景,罗斯福对纳粹德国和帝国主义日本一直是十分敌对的。对意大利,罗斯福头脑中牢记意大利的移民力量,完全了解许多美籍意大利人的亲法西斯主义倾向,但他从没有过分估计它的威胁。由于发展军事和军备产业经济政策的实行,几年内,美国军用飞机的产量便翻了一番,海军是世界上力量最强大的。  在远东进行的中日战争,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随后法国、英国支持波兰这一欧洲战争,成为两个“地区”冲突,它们都同样残酷和痛苦。但这最初两个地区的战争发展成了一场注定“所有”的国家都要参与的世界战争。同盟国取得胜利前,实际上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难以想象的种种暴行:600多万名犹太人被屠杀,原子弹轰炸了广岛和长崎。  有几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场世界战争扩大得多么令人可怕。英国、法国和荷兰殖民王国,已经不再像从前那么强大,他们都无法反对日本的军事扩张主义,只有美国才能做到。日本为了防止美国采取行动,决定对停泊在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发动阻止性进攻。但日本政府低估了美国人:这场进攻激起了美国要永远摧毁日本的决心。1941年6月21日,希特勒进攻苏联时,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一致命错误决定为德国带来了灾难,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样,在两条战线被摧毁。


第三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3)(图)

  德国和日本仅仅是名义上的同盟国,他们从未真正对一致有效的策略感兴趣。另一方面,美国、英国、苏联则在政治及军事最高会议上共同协调计划。美国和英国建立了联合最高指挥部,苏联得到了美国生产的大量武器、飞机、军需品和其他物品。战争变成了一场全面的世界大战:在欧洲、亚洲,在非洲和中东,在印度和南太平洋,在远东和北极海域,包括整个世界,从西部、北部的英国、加拿大,到东南部的澳大利亚。人类遭受的损失是骇人听闻的,仅就军队而言(不包括平民的伤亡和大屠杀),共计850万苏联人、300万德国人、120万日本人、34万法国人、32.5万英国人、30万意大利人和26万美国人死亡。至于平民,估计的数量已经能够说明了:德累斯顿轰炸中10万人死亡,广岛的原子弹轰炸使10.6万人死亡。  1939年3月23日,在给华沙的外交照会中,德国要求归还但泽走廊,这是一条连接波兰和波罗的海,划分东普鲁士和德国其余部分的狭长地带。凡尔赛会议已将其作为通往海洋的必需出口划分给波兰。同时,希特勒还要求重新瓜分但泽,凡尔赛会议将其划分给波兰,它是一个得到国联保护的自由城市。整个世界很快了解但泽走廊会成为希特勒发动新的世界大战的借口。在欧洲,法国主要报纸的编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保卫但泽而死?”——这一问题广泛传开。  从3月23日起,各种事件持续不断。26日,波兰拒绝了德国的要求。第二天,德国断绝与波兰的外交关系。3月31日,波兰得到法国和英国承诺,保证其领土完整。4月27日,英国采取了在其1000多年的历史中从未采用的做法:和平时期的强制兵役制。8月,压力变得无法忍受。随着波兰——德国边境和但泽(几乎所有在那里的居住者都想归属德国)的日益紧张和冲突发生,同前一年苏台德危机时一样,全世界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意大利。8月21日,齐亚诺说服墨索里尼通知希特勒,如果德国进攻波兰,意大利将不支持德国。23日,罗斯福总统向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伊曼纽埃尔三世发出一封短信,请求他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