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 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溺爱。父母对孩子如此地百般抚爱和迁就,容易培养他们的依赖和顺从的性格,为稍后遵从规范的自律训练,奠定下基础。因为一个缺乏自主训练的孩子,长大以后,只有顺从各种的权威,他的依赖感和安全感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在传统时代,经由上述养育方式的训练,人们对服从权威,遵循圣贤教训很少会感到委屈和不满。不满的感觉只有在自主训练下,才容易表现出来。    
    在传统的养育下,一个孩子到了五六岁,要开始识字,学习做人的基本道理,这阶段大人们对孩子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早期的放纵变为严格的管教。一旦被送进学堂,管束更是严厉,“教不严、师之惰”,父母多半鼓励老师打,孩子不打如何能成器?这样的管教方式,主要是训练孩子们的自律能力,因自律的能力越强,各种权威才能顺利建立起来。    
    2。责任训练。现在我们对孩子的责任训练,可以是这样的意义,就是要孩子们对自己所做的事自己负责,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重要感。中国传统对儿童的责任训练,并非如此,不是要求儿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要求他对整个家族负责,要求他对列祖列宗负责,责任的内容和范围,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光耀门楣”和“光宗耀祖”。父亲为了儿子择师而教,不是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甚至学习圣贤之道,也在其次,主要是经由名师的教导,将来比较容易获取功名,负起对家族祖先的责任,满足父母的愿望。因此,一个不能接受老师教导,书念不好的孩子,会使父母感到羞辱门庭。这样的孩子,他的自信心和自我重要感,完全建立在对他人的满足上,人生的担子,沉重无比,万一长大不能取得功名,求不到一官半职,注定就要在落寞中度过一生。参照前一节人格形成的观点,这样的责任训练,很不容易使孩子有完整人格的发展,因为他并不属于自己,不能对自己负责。    
    3。社交训练。在传统的乡村和较小的城镇,多半是聚族而居,一个村庄,往往就是一个大家族,纵然有外乡人迁入,居久了,就成了一家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儿童社交的范围,很少是陌生人,即使有,因为不是叔叔就是伯伯,也亲属化了。因此,在家庭内习得的人际相处之道,完全适用于家庭以外。就人际关系说,中国人对儿童的教养,最重要的是学习礼节,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所以学习礼节,就是学习与人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不容易达到,那么能妥协也好。传统家庭严禁儿童对长上不敬,与同辈争吵,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这样的目标延伸到家庭以外,父母总是教孩子不可讨人厌,不可随便发脾气,万一与邻居的孩子发生争吵或打了架,父母不问情由就要加以责骂或挨打。在中国社会,一个彬彬有礼、像个小大人的孩子,才是最受欢迎的。    
    4。服从训练。这是传统儿童训练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上述的自律训练、责任训练、社交训练,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直接间接都有辅助之功。服从的训练重点在忠、孝,在家做孝子,出仕为忠臣。忠臣、孝子,不但被认为符合圣贤遗训,且是社会最赞赏的典范,所以世世代代莫不以“忠孝传家”为金言,父传子,子传孙,于是“世世有孝子,代代出忠良”,为传统家庭的最高美誉。由于忠、孝混同,又相信“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归根究底,服从训练还是在一个“孝”字上,“孝者、顺也”,“孝为百善之先”,就等于说,顺从为最高的美德。    
    在幼儿阶段,中国人对服从训练就有一套。有的地方孩子生下来不久,就被父母把小手绑起来,或缝制一种特别的衣服,使婴儿的动作受到限制。老人们相信,这样可以防止孩子长大以后过分顽皮。⑤等到孩子会走路,在家庭里,难免会乱抓一些东西,这时候常会听到大人们阻止的声音:不许动⑥!这些限制和约束,都可以视为早期服从训练的一部分。身体动作方面的拘限和情绪抑制配合起来,自然容易训练出循规蹈矩、彬彬有礼的儿童。    
    服从训练的另一种办法是“打”,“棒下出孝子”就是最好的例子。吴燕和说:“棒下出孝子,这句妇孺皆知的俗语,恰好为中国传统儿童社会化的主要技术和社会化目标,做了最好的描写。”⑦在家里父母用棒椎打,在学校里老师又用教鞭打,棒椎和教鞭,成了权威的象征,对儿童的行为,不但有阻吓作用,且具有实际的效果。中国人那样喜欢用打作为训练儿童的一种主要方式,我怀疑除了当做训练的技术而外,可能也是侵略动机的一种发泄。因为在传统的养育方式下,任何形式的侵略行为,都是绝对被禁止的,当人的侵略动机得不到其他缺口表现时,就只好借打变相地发泄出来。⑧    
    在上述重点的训练下,对行为或性格大抵可能产生了下列的影响:    
    第一,由于强调自律训练,首先情感或情绪的表达受到抑制,使人养成控制自发冲动的习惯,社会也不重视自立、自发。情绪冲动遭受过分的压抑,容易导致遇事消极退缩。既然动辄得咎,一动不如一静,所以中国人多半爱好静的生活情调,道德的修养功夫,不论儒家或道家,莫不以静为主。不但“静观万物皆自得”,且认主静足以立人极。静的生活形态,养成动作呆板、反应迟钝的外貌。    
    第二,由于传统的责任训练,重点放在光宗耀祖、承先启后上,所以特别尊重历史的过去与传统。个人的责任,既然是在满足家族的需要,创发性的潜能和独特的个性自然得不到发挥。    
    第三,社交训练力求和谐或妥协,所以与人交接,多谦和、温顺。与人争长短,不但伤和气,且会失面子。成功的社交,是礼尚往来,亲如手足,不分彼此,使求助需要、依赖需要,大家都得到充分满足。在这样的社会里,独立特行之士,自易被视为孤僻,遭到冷落⑨。    
    第四,服从训练是各种训练的一个焦点,结果多半只能培养出“顺应型”的人物。这类型人物的特征是:谦让、合群、顺从、忍耐、愿受人支配,予人以良好印象。此型的人,最缺乏个性与创造性。对社会的态度,几乎完全以社会团体的意见和目标,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⑩中国社会乡愿人物特多,了解到这一点,大概就不难索解。    
    


第一部分转变中的儿童教养(1)

    目前我们的社会里,对儿童养育的观念和实际上的教养方式,都有了转变,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不过,这种转变,大概仍只限于部分家庭。假如能了解为什么要转变,以及转变的目标,将可以产生更积极的心理,缩短过渡性的时间。    
    一、为什么要转变    
    从传统养育方式所影响的那些性格看,显然缺乏独立自主的训练,缺乏进取或成就动机的培养,缺乏关怀大众公益的观念,而这些都是促成现代化所不可缺的。    
    独立自主的训练,是一种自我发展的训练,不仅尊重个人的兴趣与个性,并且要设法诱发他的兴趣,帮助个性的发展,只有在这样的方式训练下的儿童,长大后才能有进取或成就的动机。这里所说的进取或成就的动机,不是那种“不属于自己,不能对自己负责”,只“建立在对他人的满足上”的传统责任,而是自发性的,它代表一种积极性的思考和态度。要求创发性的满足,关怀大众公益,是创发性活动过程中带来的成果。    
    据经济学家E。E。Hagen的研究发现,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人,多半倾向于拥有权威性的人格,他认为权威性人格,对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变迁产生不利因素。假如这项研究能成立,那传统养育方式需要改变,就又多了一项理由。这里提醒读者,不妨注意一下本书第四章所讲的有关权威性格的若干特征,像严守习俗、相信命运、不加批评地服从权威,以及耽溺于自我中心的想法等,实无一不与现代化的要求相逆。对权威性格的深入了解,似乎可以增加此一研究发现的可信度。    
    此外,传统的教养,对儿童好奇心的满足和求知精神的培养,也显然被忽视了。儿童的好奇心有时候甚至被视为一种禁忌,求知绝大部分只不过是习故蹈常,这自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且看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希腊文化重现,人们激起了求知的热潮,尤其对于自然科学的探讨,除了医药与化学外,几乎全是来自对于所在的世界的好奇心,加上科学方法的演绎与归纳,使得人类历史迈前一大步。西方历史的经验,历历在目,难道还不足以激起我们改变传统养育方式的决心吗?    
    二、转变的现象    
    生活在农村和生活在都市,环境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儿童教养上,会产生不同的要求。同样生活在都市里,职业妇女与非职业妇女,对儿童的教养也必然有所不同。目前我们的社会,大抵的情形是这样的:在儿童教养方式上,都市的家庭比农村的家庭转变较大,职业妇女比非职业妇女转变较大。    
    职业妇女须定时上下班,在上班期间,婴儿喂奶的工作,不是由托儿所代理,就是交给用人代理,在这种情形下,多半要采取定时喂奶的方式,不会像以前一哭就喂,婴儿在口欲方面的满足远不如从前。工作妇女整天不在家,使婴儿与母亲接触的机会大为减少,像传统时代婴儿常在母亲怀里所得到的安全感和依赖感的满足,也将随之减少。妇女从事职业在儿童养育方面带来的一项重要转变是:因母亲缺乏时间照顾子女,多倾向于要求子女早日养成独立的习惯,能够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要求子女养成独立习惯的比重加大,对子女服从的要求必相对地减少,这一项转变,对下一代的人格特质,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生活在都市的家庭,由于环境卫生的要求,也为了替自己节省麻烦,于是对儿童的排泄训练,必会采取较严格的态度。同时在都市居住,左邻右舍都是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因此,对儿童的社交训练,也不会像在农村家族社会那样强调和谐或妥协的必要。    
    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多半喜欢玲珑活泼的孩子,不再欣赏“小大人”式的孩子,也比较能重视孩子们的自发兴趣。孩子犯了过,有的爸爸开始用讲道理或规劝的方式代替从前的体罚,上学校更不用担心会被老师打,象征权威的棒椎和教鞭几已绝迹。我们常感到,现在的孩子,不但比以前的活泼,甚至比以前的聪明,如果这是事实,我想应该和父母们教养孩子的态度的改变有关。    
    三、转变的目标    
    如前所说,目前我们社会在儿童教养方面有了转变,这是事实,但转变还不够深入,也不够普遍,为了使这方面的转变更彻底并能加速进行,对转变的目标实有认识的必要。这里所说的“转变的目标”,是指当父母们准备改变教养的方式时,究竟应该注意哪些事,以及怎样着手去做。下面是我们的意见,提出来供有志于从事这种努力的父母们参考。    
    只能要求子女有限度的顺从传统社会的教育,最主要的一个项目是教孝,而教孝的特色,在顺从父母长上,这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