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诗故事-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累身岂止干皇帝——温助教才高命太舛


  在封建时代,一个读书人即便有最好的文才,若接连不断地得罪了上级,那他青云直上的希冀恐怕就会被无声无息地取消了。这可真是令人深感悲哀的事情。
  晚唐时期的著名诗词作家温庭筠,①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他少年时期便已天才雄赡,词气英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写成数万字的文章,却丝毫不觉得费力。他只要把手交叉着调弄了八次,一首声情并茂的七律诗便出来了。但只是很可惜,他在考场里的出色表现只能当“枪手”而代人捉刀——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里常说的代考者的“发轫”吧,而他自己却始终是那么不如意。只是他的文名委实太大了,以至于连爱好写诗的宣宗皇帝,因想不出拿什么来对“金步摇”时,遂想要让这个还考不取进士的温庭筠来对;温当即就对以“玉条脱”,②宣宗也不得不佩服他这敏捷的才思了。针对“白头翁”,温庭筠就来个“苍耳子”;这对仗也极工稳,所以自然又引来了人们的一片赞叹之声。 
  而温却是一个性格放荡不羁的人,为此,他给自己后来的生活添了许多麻烦。在一个冬日里,天色比较阴暗,爱好微服出行的宣宗跟温庭筠在一个旅馆里凑巧遇上了,但他俩当时互不认识;温比较傲慢,而且还带有戏谑的口吻问宣宗:“您不就是当司马、长史之类的官吗?”在得到否认后,温又继续问询:“那么,您莫非就是那些县尉、主簿之类的人吧?”对温所涉的一众小官,宣宗只得说道:“皆非也!”回宫后,宣宗心里实在觉得不痛快,遂命令宰相把温贬谪到了方城当县尉去。为此,给他送行的一群诗友都为之深深叹息;在大家为这次送行所做的诗里,诗人纪唐夫的七律诗是写得最好的,其诗云:
  何事明时泣玉频,长安不见杏园春。
  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且尽绿幔蓿腔歧贩餍谐尽
  方城若比长沙路,犹隔千山与万津。③ 
  事实上,温庭筠在冒犯皇帝被贬谪到远方任小官之前,他还得罪过时任宰相的令狐绹,致使他受到疏远,导致他的仕途尤其蹭蹬不堪。
  当时,宣宗爱好听那些漂亮的宫女歌唱《菩萨蛮》词,但文墨有限的名宦之子、宰相令狐绹便把这事儿交给了温办理。温把词写好并让令狐呈献给皇帝后,当即就得到了赞赏。令狐原本吩咐过温不要把这代作词的实情“捅”出去,结果温还是给捅了出去。这样一来,觉得自己的老脸无处可搁的令狐绹不觉大怒,从而就疏远了温;使温在考进士时受尽磨折。但温毕竟是很有才华的,后来令狐仍向他咨询一些事情。谁知温又慢条斯理地拿令狐开玩笑,说大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南华经》里便可找到;要知道,它并不是什么冷僻的书嘛,所以相公在治理国家大事之余,也不妨多看看些书。这话更是惹恼了令狐绹,从而他就不再理会温了。所以温在诗里就写有“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的句子,④用来表明他自己的深沉慨叹,但于事却已无补了。
  到了懿宗咸通七年(866年),仕途上略微有些起色的温庭筠,出任选拔秀才的主考官。由于自身深受进士考试的一再打击,所以他对那些贫寒家庭出身的读书人很能照顾,极力予以荐拔。但他的官也就仅仅做到国子助教而已,后来他却又不幸流落而死。⑤这可真要令人为之洒上一掬同情之泪了!
  按:① 此据《旧唐书》等,而《新唐书》作“温廷筠”;至于《北梦琐言》则又作“温庭云”。② 此据《北梦琐言》卷四,而《唐才子传》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等则以为温跟令狐绹之间事,恐非是。③ 幔短剖褪隆纷鳌搬仭保纱印B罚彻鸥蟊咀鳌霸丁保纱印6罢础币蛔鳌半暋保低S郑郏ド"堋『鸷唷短埔艄锴吩蛞晕耸涫粑驴奁渫鲇阎鳎鳌爸罩撕弈严玻几骸赌匣返诙!辟乖傧昕贾"莼ゲ伪臼椤兜堑谄舅碌凇贰


共比考生为美女——师生试后借新婚说事


  在唐代,大凡参加进士考试的,有一个虽不成文但却颇为实用的风行性做法,那就是考生在试前往往凭着某位很有声望的人士引荐,致使他很快地便被主考官关注,从而顺利取得功名。当时流行着的所谓行卷,①亦即考生用自身的作品先行通过有关得力人士的揄扬并提高其知名度的做法,就是一个并不怎么好的社会风气下的产物;虽然其中真正有水平的才子,却也不在少数。
  这里要讲述的主人公委实是有真才实学的,他的诗作还被收入著名的诗歌选本《唐诗三百首》,然而,这作者的名字却是一个令人惶惑的谜。有说他名朱庆余,字可久的;②有说他名可久,字庆余,且以字行的;③当然,也有称“《唐书》作朱庆”的。④如今,我们就根据通行说法,称他“名朱可久,字庆余,以字行”当为可靠些——本文就以此来行文吧。另外,他的籍贯也有多种说法,有说他是浙江人,也有说他是福建人的;但我们从跟朱氏同时的诗人张籍、姚合等人的诗里看出,他当属浙江人无疑。
  在厘清这些看似题外的话之后,我们现在便可以“直奔主题”了。正在京城赶考的考生朱庆余跟著名诗人张籍有幸邂逅,两人在交谈后,张对朱的才学很是欣赏,遂让朱把新近所写的作品加上旧作一起拿来给他。朱从书囊中搜索出26篇诗文呈给张,张把它们放在自己怀里,便匆匆忙忙地走了。紧接着,张就对同僚们极力赞扬朱。由于张当时在社会上已有着很高的声望,许多人急忙把朱的作品缮写过来以便让自己吟诵;这好似现在人们购买某些流行歌曲碟片的那份劲头儿。因此,朱的名声刹那间便大振起来。
  然而,此前尽管已交过了诗文稿,但心中仍觉得并没有多少把握的朱庆余,在试后那段等候揭晓的日子里,不觉有些忐忑不安;不知该次考试他究竟能否被录取。于是,朱便写了一首题为《闺意》的七言绝句,把它呈给张籍来试探试探考试结果;当然,张大人如有可能讲句好话以便让朱顺利通过,那就再好不过了。⑤他这首用新婚夫妇那种旖旎风光里才会写出来的好诗,亦即上文便已提到的,其全篇云: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诗里的舅姑是指公公和婆婆,也就是丈夫的父母了;为了讨取长辈的欢心,新媳妇可谓尽情打扮妥贴,以便在凌晨谒见时能取得“高分”。这无疑是朱庆余探问自己用心写就的诗文是否合式,以至于能否被主考官赏识而终被录取了。
  张籍看了朱庆余这首用婉转手法写就的诗作,不觉笑了一笑;有意思的是,轻捋着胡子沉吟着的张,随后也同样用美人来比拟考生这一委婉的手法来回答着考生朱君: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⑥
  该诗的意思是说,您就不必担心了,像您这样有水平的考生,试官一定会青睐有加的。
  果然不出所料,已经得到张籍宣传和引荐的朱庆余,就在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一举考取了进士。但张籍这深深赏识人才的佳话,也得以永久地流传了下来,成为后人赏拔人才的绝佳范本。
  按:① 具见宋人程大昌《演繁露》。② 如《唐才子传》;但它说朱氏“以字行”,这分明跟事实不合。③如《新唐书·艺文志》等。④ 如《唐诗三百首》注;但这显然属于错误的引用。⑤ 诗题一作《近试上张水部》。水部指曾任水部员外郎一职的张籍,这是以官名借代人的修辞手法。⑥ 时人,一作“人间”。


情深误哭应无悔


  ——李白悼亡诗见证中日人民高尚友情
  中日两国人民不仅历来就友好往来,而且相关人员还建立了极为真挚的友谊。早在玄宗开元五年(717年),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来到中国留学的阿倍仲麿,由于极其喜爱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遂特地改名为晁衡。①学成后,他又出任唐王朝的秘书监等职,同大诗人李白、王维等都有着深厚的交情。
  作为文人,他们之间的诗歌酬唱是颇为频繁的。可是谁能料到,大诗人李白还由于误信世人哄传好友晁衡已让海上大风大浪给吞没了,当下便不由大声地痛哭起来,并给后人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哭晁卿衡》!
  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晁衡以唐朝使者的身份,随同日本第11次遣唐使团乘坐大船返回日本,同时也借此机会回乡探亲访友。当时受到唐朝君臣一致赞赏的晁衡,遂由玄宗、王维、包佶等人在国门外大摆宴席饯行;席间君臣都写有诗作,这情景顿时就把晁衡激动得热泪盈眶。其中以王维的送行诗——五言排律——尤其被人们激赏,其诗云: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②
  受到如此礼遇,晁衡自是感动不已;心想回日本办理完公务及私事后,便回来继续为唐朝服务。然后,晁衡等人就起锚出离了他们魂牵梦绕着的中国。
  然而不多久,一个关于晁衡等人不幸遇难海上的消息便传到了京城长安;这可把一干还沉浸在席散人去思念中的君臣,当即吓了一大跳!于是就有人去打探该事的确切程度;来人报告说,晁衡等人的船只在经过淮安府海州附近的郁洲山时,倏尔由于大风大浪的激烈撞击,遂连船带人一起撞翻而沉没在茫茫大海。在当时条件下,晁衡等人溺死于大海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真是上天不护佑好人哪!许多大臣都在心里这样念叨着;有人还禁不住低声抽泣起来。当时因有事外出而没能来得及跟晁衡道别的大诗人李白,获悉晁衡这一不幸噩耗后,当即就以诗哭吟道: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③
  由于这首绝妙佳作的出现,不管跟晁衡有无私交的在场大臣就更是没有不受到深深的感染了。不难想象,当时朝廷上下都笼罩在一片悲伤哀惋的氛围之中。
  然而,总算老天爷有眼,传言给狂风巨浪淹没了的晁衡等人,后来竟漂流到了海南岛上,并有幸被当地渔民救起而回到了长安。大家一见,都不由得喜出望外;诗人李太白也不禁高兴得老泪纵横。此后,晁衡便在京城继续当官,历任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并于大历五年(770年)卒于长安。
  尽管李大诗人因误信传言而痛哭,并以写诗的形式来表示他的悲悼心情,但他所留下的不朽诗篇却正好见证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真挚感情。而现在日本右翼势力肆意挑衅中国,相对唐代两国人民的诚挚情谊,他们可真是何等愚蠢的作派啊!但人们有理由相信,一衣带水的两国若能长期地友好下去,而不要让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悲剧重演,就要一起来遏制那股破坏和平的邪气歪风!而大诗人李白在天之灵有知,也会像当年他好友晁衡仍能生还一样,丝毫不因误写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