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受命丘吉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临危受命丘吉尔- 第4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兵力,从四面八方向德国本土进逼。    
    从1944年6月10日开始的苏军夏季攻势,节节胜利,进展神速。到8月中旬,红军打到了东普鲁士边境,在波罗的海地区包围了德国50个师,深入到芬兰的维堡,消灭了中央集团军,而且在六个星期内,在这条战线上推进了640千米,到达维斯杜拉河与华沙隔河相望。同时,在南线从8月20日开始发动新攻势,月底就占领了罗马尼亚和供给德军天然汽油惟一重要来源的普洛耶什特油田。8月26日,保加利亚正式退出战争,德军开始从那里仓皇撤退。9月间,芬兰也退出战争,并向拒绝撤离其领土的德军开火。在新开辟的西欧战场上,在盟军强力推进下,法国迅速解放了。7月30日,巴顿将军指挥的第三军团,继攻克阿佛朗什后,即开始向在诺曼底一线的德军进行大包抄,向东南推进到卢瓦尔河畔的奥尔良,然后挥师向东推进到巴黎南面的塞纳河。两天以后,雅克·勒克莱克将军所统率的法国第二装甲师和美国第四步兵师就攻克了巴黎。1944年8月25日,勒克莱克将军奉命光荣地接受了德军的投降。从此,被德国占领达四年之久、有法兰西荣誉之称的这一伟大城市解放了。巴黎的解放标志着诺曼底战役的结束。德国第七集团军和第五坦克集团军遭到决定性的失败,第一和第十九集团军的大部分战斗力也被击溃。从盟军于6月6日登陆时起,敌人高级指挥官中有三个陆军元帅和一个集团军司令被撤职或被打伤,一个集团军司令、三个军长、15个师长和一个要塞司令被击毙或被俘。到8月底,西线德军已损失近50万人,其中多半是被俘的。盟军共缴获或击毁敌人坦克1300辆,军车2万辆,迫击炮500门,野炮和重炮1500门。希特勒曾经大肆吹嘘过的齐格菲防线,实际上已无人防守,也没有武器防守。西线绝大多数德军将领都认为大势已去。    
    现在盟军和苏联红军已经步步逼近德国本土,纳粹头目们已经六神无主。15岁到18岁的青年和50岁到60岁的中老年男子都要应征入伍。纳粹当局在大学、中学、机关和工厂里到处搜寻入伍者。1944年9月到10月,有50万人参加了陆军。军备和战时生产部长艾伯特·斯佩尔向希特勒抗议说,技术工人的应征入伍,严重影响到军火生产。自拿破仑时代以来,德国的军队就几乎没有在本国的土地上打过仗。后来普鲁土和德国的战争,都是在别国领土上进行的,受到破坏的也是别国的领土。现在战争已深入到德国的心脏,军队已陷入困境,因此他们进行了大张旗鼓的鼓励士气的工作。可是由于大势已去,逃兵的数目一天比一天多,纳粹匪徒们的未日就要到了。


第四部分 点燃“火炬”第49节 忐忑不安(1)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不断胜利,丘吉尔和盟国之间,尤其是和苏联的矛盾愈来愈尖锐了。1944年夏,苏联红军开进中欧和东欧,这就使丘吉尔感到迫切需要同苏联人在那些地区达成一项政治协议。然而,在如何处理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的问题上,伦敦与莫斯科之间的意见分歧,迄未取得进展。    
    5月间,在伦敦召开的帝国会议,曾对整个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英国首相对苏联的胜利进军忐忑不安。5月4日,丘吉尔还在帝国会议上说:“显然,关于俄国人在意大利、南斯拉夫和希腊搞共产主义阴谋活动,我们正接近于同他们进行摊牌。我认为他们的态度日益难以对付。”会后丘吉尔还提出了一项所谓“一般性的建议”,即在战时情况下,罗马尼亚的事暂以苏联为主负责处理,希腊的事则留给英国负责处理。但美国对此的反应却相当“冷淡”。    
    苏军夏季攻势,势如破竹。1940年6月底,苏军已将芬兰军队驱回本土,并恢复从列宁格勒通往摩尔曼斯克的铁路交通。芬兰军队在德军支持下曾作短暂抵抗,但毕竟抵挡不住,终于在8月25日请求停战。丘吉尔对此不是欢欣鼓舞,而是忧心忡忡。    
    6月23日,红军开始进攻维切布斯克与戈梅利之间的德军防线。一周内苏军已突进130千米;接着又抓紧战机,乘胜前进,7月6日攻克明斯克。7月底,红军开进科夫诺和格罗德诺,抵达涅曼河。在五周内挺进400千米,德军损失惨重,25个师覆灭,同样数量的部队被围困于库尔兰德。    
    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区南面的苏军,也取得辉煌战果,于7月30日在散多梅尔以南横渡维斯杜拉河,直逼华沙。    
    苏联红军在这次大战役中所取得的胜利还远远不止于此。他们的胜利一直扩展到南面的罗马尼亚。到9月1日,苏军迫使德军已全部撤离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政府随即宣告投降。    
    之后,苏军挥师西进,长驱直入多瑙河流域,越过特兰西瓦尼亚阿尔卑斯山,到达匈牙利边境;同时,多瑙河南岸的苏军左翼也陈兵南斯拉夫边境,为大军向西推进并为解放维也纳做好准备。英国首相从红军的胜利进军中清楚地意识到,经过这场残酷的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不仅不会像他的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僚在战争初期所预料的那样被击败或被削弱,反而是愈战愈强了。事态的这一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对后期的战争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丘吉尔认为,强大的苏联必定要彻底消灭法西斯主义,随后很可能在欧洲和世界各地出现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这是“深恶痛绝共产主义”的丘吉尔所最不愿意看到的。    
    丘吉尔在1942年10月,也就是在斯大林格勒尚未击溃德军之前,曾起草一份备忘录分送给英国战时内阁的阁员。他写道:“我的全部思想主要集中于欧洲这个现代国家和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如果俄国的野蛮行径一旦蹂躏了欧洲古老国家的文化和独立,将是非常可怕的灾难。”这些话是他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写下的。丘吉尔在当时以及战争的后期,一再致函苏联政府,表示他对苏军胜利的喜悦和对苏联战绩的赞赏。显然,这些都是礼节性的表示,并不是他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想法的披露。1943年底,反希特勒同盟国内部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英国的重大变化。苏联在抗击希特勒德国及其附庸国的斗争中成功地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因此它在决定战后世界命运中的作用也随之加强。美国发展了本国的武装力量和军火工业,从而使它在同盟国当中的影响增大了,而英国的影响则相对下降。英帝国的大政治家南非联邦总理史末资在1943年底对英国领导人说:“战后将出现两个巨人,一个是欧洲的俄国,另一个是北美。”丘吉尔怀着痛苦和激愤的心情意识到这一点。丘吉尔在德黑兰会议期间一再说,他在那个时候才第一次意识到“英国是一个多么小的国家”。他描绘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然而,在这三者当中惟有小毛驴能够认准归途。”    
    丘吉尔在一生中始终主张英美保持亲密关系。他第一次提出这一主张是在20世纪初。丘吉尔的传记作者认为,他对美国抱有好感,是因为按血统来说他是半个美国人;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则是,丘吉尔认为在20世纪英美两国有共同的对手:欧洲的对手是德国,远东的对手是日本,而在全世界范围的对手则是社会主义和各国的革命运动。    
    丘吉尔反复考虑了战后的世界结构,他的设想是:一、在欧洲乃至全世界建立一些联邦国家;二、建立英美的亲密同盟以保证实现他的战后英美称霸世界的意图。为此,丘吉尔在致战时内阁一项秘密备忘录中曾这样写道:“我相信,欧洲各国大家庭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在欧洲会议的领导下组成统一阵线。我主张建立欧洲合众国。我希望欧洲会议可以有10余名会员,包括从前的各个大国,包括瑞典人,挪威人,丹麦人,荷兰人,比利时人,法兰西人,西班牙人,波兰人,捷克人和土耳其人。”由于这里说的是以前的大国,这就意味着丘吉尔已把德国和意大利包罗在这个反苏集团之内。他没有把法国列入大国的行列,把它同荷兰和土耳其排在一起。显然这个“欧洲联邦”要在英国的领导之下,其目的主要是对付苏联和世界各地的革命运动,同时也为了更容易地同强大的“日益肆无忌惮的美国伙伴”打交道。丘吉尔同美国人会谈时,当然不可能谈到这层意思。在世界领导人中,很少有人像罗斯福总统那样深刻了解丘吉尔。罗斯福不为表面上的必恭必敬所迷惑。丘吉尔经常称自己为罗斯福的“第一中尉”,对罗斯福始终称“总统先生”,罗斯福则报以亲切的称呼“温斯顿”。但是,英国首相“固执己见”使罗斯福感到厌倦。据目睹者描述,在战争接近结束时,总统向丘吉尔说明白自己的意见之后,通常还要加上简短的评论。在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开始发言后,罗斯福给美国代表团写了一张字条:“又得嗦半个小时!”在战争结束时,罗斯福在谈到他和丘吉尔的关系时情不自禁地大声说:“说真的,我已经累了!如果你们也像我那样,整整用了五个小时才用小推车把温斯顿推上陡坡,你们也会感到累的!”    
    尽管如此,罗斯福已经习惯了同丘吉尔打交道,并且很器重他。在白宫的总统办公桌上放着嘴里叼着大雪茄烟的丘吉尔的木雕像,直到罗斯福逝世这个雕像才被收走。雕像上系一张总统亲笔写的字条:“不要收走!否则罚款250美元!”按照丘吉尔的意图,同美国联盟肯定能帮助英国继续维持对广大殖民帝国的统治。他同罗斯福共同制定的大西洋宪章,宣扬各国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管理本国事务的形式。可是,丘吉尔在这里正式声明:他“作为国王的首席大臣不是为了消灭帝国去当主席”。他的这项声明流传甚广。1944年12月,他致函艾登说:“请记住我在1942年11月发表演说反对消灭英帝国的声明。如果美国人想要夺走他们征服的日本岛屿,就让他们夺走好啦,我们赞成……但是,‘不准干预英帝国’,这是我们的金科玉律。”丘吉尔顽固地反对在西欧打击德国的战略设想,始终坚持通过巴尔干从南面打击敌人的战略计划。丘吉尔使英美军队进入巴尔干的目的是,他们以后可以用强大的兵力向北猛冲占领东南欧和中欧地区,并阻挡红军西进。英美军队进入巴尔干可以保证这些地区的国家恢复旧秩序,同时也加强了英国的影响。


第四部分 点燃“火炬”第50节 忐忑不安(2)

    英国首相向指挥欧洲英美军队的艾森豪威尔将军施加压力,迫使美国人同意巴尔干战略。丘吉尔的意图是让在意大利的英美军队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卢布尔雅那通道进入中欧。    
    反对丘吉尔巴尔干战略的不仅仅是苏联,美国人也清楚,巴尔干战略有两方面的意图:既反苏,也反美。罗斯福总统看得很清楚,丘吉尔的计划一旦实现,必然在东南欧建立英国的统治,而美国人没有必要为自己的英国朋友火中取栗。丘吉尔非常勉强地同意了盟国从西欧攻打德国。然而,正如美国将军魏德迈写的,他“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计划,把‘霸王’行动一直拖到已经丧失了决战价值的时候才开始。”然而,194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