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三藏》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品牌三藏-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品牌的核心是一种关系,那么管理品牌,就是协调品牌自身与品牌消费者、品牌竞争之间的恩、怨、情、仇。    
    古今中外,难有永久的“异口同声”,更不会形成始终的“众口异辞”。环境在变,品牌自身也在变,品牌在“一治一乱”中调整着内涵与环境的平衡。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作为品牌,要么服务固定的人,要么服务固定的市场。


品牌与“众口合一”“品牌”是“品”与“牌”的构成

    谈到品牌,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论述品牌的书籍很多,理论、方法也很多,但这里,不妨独辟蹊径,从说文解字开始,我们重点阐述的只是“品”“牌”——两个字而已。    
    品牌是什么?我们从字的构成来看,“品牌”由“品”和“牌”构成。    
    “牌”,代表了知名度,它涉及我们经常谈到的品牌识别、品牌形象、品牌影响力等等,是一个容易理解的话题。但一个品牌仅仅有了知名度还远远不够,知名度的极致至多意味着可以是“名牌”,但“名牌”并不就等同于“品牌”。    
    “品”代表了美誉度,有了“品”,才形成忠诚度。这三个度加起来,构成了我们“传说”中的品牌资产。所以说,“品牌”重要的不是谈“牌”,而是谈“品”。无“品”无以成“品牌”,在品牌中,不仅需要有知名度,更需要美誉度、忠诚度。    
    “品”是品牌的核心,一个品牌首先要有“品”,之后才谈上“品牌”。做“品牌”有如“做人”,人无品,则处身立世,无以成人。品牌亦然。    
    “品”由三“口”写成,蕴含了朴素的哲学观    
    “品”,蕴含了朴素的哲学观。关于品牌,我们更多地需要分析的是,“品”字是如何写、由什么构成、蕴意了什么?    
    “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品”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中的品字由三“口”组成,“口”代表器物之形,以三“口”表示器物众多。    
    《说文》中记载:“品,众庶也。从三口。”,“品”意为“众多”,后由“众多”引申为“品种、等级”,进而再由“等级”引申为“品评”“品质”“品德”等等。    
    “品”由三个“口”字构成,“字里行间”承载了一种深刻而朴素的哲学观。关于“品”字的由来,文献中恐已难做考证。但古人造字的时候很有意思,我们很难说老祖宗造字之初就已经具备了一种很高的系统观念,但我们不得不看到,在先人造字时代,已经蕴涵了一种“一品,而后再品,再后三品”的自然的、朴素的评价态度。    
    “品”,我们常常说人品,品质,品格等等,包括我们如何品论一个人。    
    “品”字从三口,“三”者,众也。“三”是复杂事物最简单的代表,“三”可以集点成面,是最稳固的支撑,小到几何图形,大到宇宙万物,古人更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观。“三”,这里蕴含了一种客观的评价态度,不惟“一”,而是“三”,是一个环境在谈论。所以说,谈论一个品牌成功与否,是否有“品”,不为一人之口,而是众人之口。    
    “品”字由三个“口”写成,三个“口”代表了三个人(古文中也有“三”者为“众”的涵义)。评论一个人,不为一人之口,而是众人之口。品评一个人的好坏,我们不是由一个人一次来评价,而是在一个系统环境下,很多人来评价。如果三个人一致的评价某个人,我们说这是“众口合一”;如果三个人都说某个人好,某个品牌好,我们称为“三人曰善”……    
    谈论一个人如此,评价一个“品”更是如此,不区别于是人,是物,或是品牌。


品牌与“众口合一”“三人曰善”的“品”字模型(图)

  “品”字从三口,“三”者,众也。  “品”字的构成,蕴含着品牌的好坏由三个人、三个“口”来评价。这里的三个人、三个“口”分别是:企业自身之“口”、用户体验之“口”、市场第三方之“口”。  在这里,企业自身之“口”,就是关于“产品、市场宣传、公关活动”等由品牌自身向市场传递的声音,如:产品、活动、企业新闻、市场广告等;而用户体验之“口”,是指“用户体验、消费评价”等来自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认同,如:用户评价、口碑等;那么,市场第三方之“口”,是关于“权威机构、媒体、组织、竞争者”等市场第三方主体对某一品牌的评价,如:权威机构测评、品牌排名等。  而这些,构成了品牌塑造管理的“品”字模型。  如果三个人都称赞某个品牌好,某个品牌就有了品牌的美誉度。古语中,称赞与美誉称为“善”,那么,“三人曰善”就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品牌。也就是说三个人同时说一个东西好,它才成其为“品”,成其为“三人曰善”,之后,一个品牌才有美誉度,才构成了完整的品牌……  传统的品牌塑造、管理中,涉及到品牌识别、品牌定位、品牌忠诚、品牌规划、品牌延伸等等众多内容,而在这里,关于品牌,只谈一个“品”字。  “品”是一个简单而朴素的评价态度,用现在比较前卫的讲法,“品”字模型是客观的品牌评价系统,是360度全方位的品牌管理系统。  360度品牌管理的精髓是什么?答曰“全方位”。所以,在我们的“品”字模型中,无需面面俱到描述品牌的内在外延,以及企业核心管理的方方面面,因为言无止境,在还没有用简单的原则把握品牌精髓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无所适从,失去方向。  于是,在“品”字模型中,如何成功地把握品牌管理与塑造,依然适用于简单的原则,三个口、一个“品”字足矣。它包含了一个品牌存在相关的最简单、最基本的要素:品牌内在、品牌环境、品牌你、我、他——企业自身之“口”,用户体验之“口”,市场第三方之“口”。


品牌与“众口合一”“众口合一”是成功的品牌管理(图)

  成功的品牌是“三人曰善”,成功的品牌管理是“众口合一”。一个成功的品牌管理,“三人曰善”是目的,“众口合一”是过程,是手段。  联想我们身边熟悉的品牌,往往同一个品牌,在市场第三方、品牌自身、消费者中,具有不同的品牌认知,“众口异辞”者多,而“众口合一”者少。一个字,曰:“乱。”  在“品”字模型中,品牌的传播与塑造,基于三口、三人、三个市场主体。正因为主体不同,主体间传载的品牌信息就可能有差异。当三人之口各持一说的时候,品牌内涵就会充满噪音,形成“众口异辞”;当三人之口灵犀相应,品牌内涵同音同律的时候,就会出现“异口同声”。品牌管理就是协调三人之口,从“众口异辞”到“异口同声”的管理,这个过程称为“众口合一”的过程。  如同我们都喜欢听到悦耳的音乐,而厌烦刺耳的噪音。品牌噪音在任何时候,都是品牌管理中不希望听到、见到的部分。一个好的品牌需要通过品牌管理演绎动人优美的旋律,是从“众口异辞”到“异口同声”,实现“众口合一”。所以说,成功的品牌管理是“众口合一”,“众口合一”是衡量品牌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品”字模型实现“三人曰善”的过程与重要手段。(当然,“众口合一”合一的结果可能是“善”,称为“三人曰善”,也可能为“恶”,称做“三人曰恶”,成功的品牌管理适用于两者,但成功的品牌却惟有“三人曰善”。)  管理一个品牌,“三人曰善”是目的,“众口合一”是过程,是手段。也就是说,当三人之口对某个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品牌联想、品牌内涵等内容,达成了一致的声音、实现“众口合一”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成功的品牌管理。  在“品”字模型中,一个口代表了品牌自己,代表品牌如何表达,如何传播自己,如何管理自己的内容、风格;另一个口代表着消费者,意味着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口碑、忠诚、评价等等;第三个口是市场中的其他参与者,有企业自身的竞争对手,也包括其他第三方,比如一些监督机构,权威发言方、媒体等等。  在实际的品牌管理中,“品”字模型中的品牌之口,往往对同一品牌的认知差异不同、褒贬不一。在此,我们举例,比如消费者在面临选择不同品牌空调的时候,很可能这个空调厂商的广告等传播载体,体现自己的最大优势与卖点是静音;但已购买的消费者可能认为,这家厂家空调最大的消费点是价格便宜、性价比好;但也许某品牌研究机构组织的空调行业市场调查却显示,这个空调品牌最大的优势既不是静音,也不是价格,而是节能。在这里,品牌众口都未免尴尬,面对已经投入的营销资源,我们很难说这家空调厂商的品牌达到了“众口合一”,而其更多的是“众口异辞”,是噪音,而非旋律。  这时,企业需要通过品牌的维护、管理,实现品牌之口的和谐统一,只有当三个品牌之口,同时评价某个品牌好,或者对品牌内涵达成统一的认知,实现“三人曰善”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说这个品牌好。而这个维护、管理的过程,是“众口合一”的过程,是衡量一个企业品牌管理是否成功的标志。


品牌与“众口合一”“众口合一”的内涵

    我们谈到,一个成功的品牌管理是“众口合一”的过程。那么“众口合一”具体指什么?我们首先从理解“众口合一”的内涵开始。“众口合一”就是通过某种方法,使一个系统中,相互不同的声音主体,最终归于一个主体意图,传递一致的声音内容。简单而言就是“让不同的人有统一的认识”,是由“乱”而“治”的过程。    
    “众口合一”的第一层含意——“众口”。    
    “众口”,首先指很多人,多人为众。第二,是指多人之口,即很多人的评价。所以,“众口”代表了一种差异。    
    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不是一个人的世界,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世界。相较西方哲学,东方文化更看重人与环境的相存关系。“人”字的书写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彼此支持的相存依赖,“品”字的构成上也体现了一种相互影响的系统观念,三人之口嘛——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系统。    
    做一个人,不是只看自己,还要看到亲人、朋友、社会……近者观己诸身,远者观己达人。也就是说,评价一个人、一个品牌,不仅关联到一个人、一个企业自己如何说,更关联到他生存环境中的很多人,很多人的声音。而“众口”,就是让我们在评价中看到这种相关性。    
    讲到这里,让我想起网上曾看到的一个短文,很有意思。上面说有一个学生,可能是因为困倦,坐在椅子上睡着了,手里还拿着一本书。这时,第一个人看到了,说:“这孩子真用功,都累的睡着了,还不肯放下书。”后来又有第二个人,看到了说:“这孩子太不像话了,只要一看书,就困得睡觉。”每次想到这个短文,就不免让人发笑。人真是奇怪,同样一个学生,却有不同人的不同评价,学生错了么?没有。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