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历代十九名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说历代十九名后- 第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誉”,为元康政权笼络了一批庶族出身的人才。张华先后为武帝、杨骏忌用,而贾后却能不计前嫌,委出台辅之任,这正表现出贾后在用人上的气度和远见。    
    但是贾后平素淫荡暴虐,执掌大权后变得日益严重,与太医令程据等人私通。贾模屡次向贾后谈论避祸就福的道理,贾后反而以为贾模诋毁自己,便疏远贾模,贾模忧虑愤怨而死。虽然裴是贾后的亲属,但是一向有很高的声望,人们惟恐他不掌握朝中大权。裴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后,又有诏让他专门主持门下省事务。裴上书坚决推辞。有人对裴说:“你进言方便,应该把要说的全部告诉皇后。你说了,她不听,你就该远远离开她。倘若这两方面没有做到,即使你十次上表,也难以免祸。”裴也没有听从。    
    


第八部分北魏文成帝之后——冯氏(1)

    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简称冯太后),在北魏中期的政治舞台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女杰,在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女政治家。    
    公元五世纪,鲜卑族拓跋氏的汉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改革,因为是在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进行的,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这次改革称为“孝文帝改革”,并由此引发出“孝文帝倡导,主持变革”的结论。然而细翻《魏书》、《通鉴》等史籍,我们不难发现,这次改革主要是由孝文帝的祖母——冯太后主持进行的。她的卓越政绩一直写在孝文帝的身上,其历史作用几乎被孝文帝所取代,但其实,冯后才是改革真正的操盘手。    
    文成帝死后,她捕杀图谋反叛的丞相乙浑,临朝听政。后又迫使献文帝禅位给儿子孝文帝,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再次临朝称制,前后执政约二十五年。孝文帝前期改革多由她亲自主持。她先后实施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等项改革措施,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死后谥号为文明太皇太后。    
    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的三级转换    
    冯氏原籍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她的祖父冯弘是十六国时北燕的最后一代国君,北燕被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亡,冯弘跑到高丽,后被高丽国王落井下石杀掉。她的父亲冯朗,是冯弘的第二个儿子,封广平公,在太武帝进攻北燕时降魏,被封为秦州和雍州刺史、西城郡公。母亲为乐浪王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冯氏出生于长安。当她出生时,人们谣传说,她诞生的那间屋子里曾有神光闪烁,这预示着家里会有不凡之人诞生。    
    冯氏从小过着优裕的生活,其叔伯父皆为朝中高官。但后来,父亲冯朗因牵连案件被杀,所以小时候就被送入宫中,由太武帝左昭仪,也就是她的姑母亲自抚育。按北魏的法令,凡罪人家属、子女被籍没入宫,一是充当宫中婢女,一是到作坊作工,地位十分低下。    
     兴安元年(452年),拓跋即位,即文成皇帝。冯氏凭藉相貌和才华被选为贵人,太安二年(456年)被立为皇后。北魏和平六年(465年),也就是她被立为皇后的第九年,文成帝病死。当时规定:“国有大丧,三日之后,御服器物一以烧焚。”烧焚器物期间,朝廷百官和宫中嫔妃哭泣不已。冯皇后年轻丧夫,异常悲恸,悲叫着跳入火堆,欲追随文成帝而去,左右的人急忙救治,好长时间才苏醒过来。由此可见,无论她是真心还是假意,这千古一跳,已昭显出冯后无比的勇气和过人的智慧。    
    文成帝死后,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显祖献文帝,24岁的冯皇后被尊为皇太后。    
    当时献文帝只有11岁,少不更事,朝政被车骑大将军乙浑把持。乙浑欲独专政事,斩戮异己,他矫诏杀害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等于禁中,又把自投罗网前来奔丧的平原王陆丽杀掉,自称丞相,位居诸王之上,事无大小,都由他一个人作主。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将小皇帝与百官隔绝,自己居中假借皇帝名义,发号施令,令朝臣敢怒不敢言。天安元年(466年)正月,乙浑谋逆的事件败露,太后密定大策,诏命元丕率领元贺、牛益得等人逮捕了乙浑,并处以死刑。诛杀乙浑后,冯太后自己临朝听政一年多,稳定了北魏朝政。在主少国疑,奸臣擅权之时,冯太后初步显示出超人的政治胆识与才干。    
    献文帝为文成帝长子,并非冯太后所生。献文生母为李姓,当他立为皇太子时,其母立为贵人。按道武帝祖规,生母必赐死,以防外戚专权。据此制,献文自幼失去生母,由常太后抚养。而冯太后自己没生太子,反而平安逃过死劫,又坦然安坐太后之位。    
    因为献文帝的生母李贵人,因与冯太后争宠而为冯太后的支持者昭太后常氏所杀,所以献文帝长大后成了冯太后的政敌,并有钳制冯太后的举动。    
    献文帝拓跋弘刚毅有断,天资聪颖,又喜好研习黄老之学以及佛经,他11岁即位,几年后皇子拓跋宏出生,冯太后以祖母躬亲抚养。“是后罢令,不听政事”。临朝一年,冯太后又将朝政还给了献文帝,虽然名义上归政给他,使他能够自行其事,决断朝事,但实际上她仍时时过问朝政大事。


第八部分北魏文成帝之后——冯氏(2)

    渐渐地,权力之争使这对名义上的母子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隔膜顿生。在朝廷,献文帝与冯太后之间也有一定矛盾。凡冯太后厌恶不信任重用的大臣,献文帝提拔任用;凡冯太后信任重用的大臣,献文帝反而不提拔任用。    
    冯太后当时只有二十多岁,寂寞难耐,而且鲜卑拓跋氏男女习俗又较为自由,于是悄悄宠幸上了风流倜傥的臣下李奕。李奕父祖几代皆北魏高官,兄弟亲戚在朝者十余人。其长兄李敷,文成帝很宠信他,朝政大事无不与之相议。李奕容貌甚美,且有才华,年纪轻轻就当上散骑常侍、宿卫监、都官尚书、安平侯。时间久了,冯太后和李奕的事情被张扬出去,献文帝觉得非常难堪。恰好李奕的长兄、魏国南部尚书李敷在相州刺史任上时收受贿赂,被人所告发。献文帝趁机穷究此事,以法连坐,诛杀了李奕、李敷兄弟两家。    
    冯太后年轻的情夫被杀,内心毒怨可想而知,与献文帝之间的矛盾日渐加深,但她仍然不动声色。皇兴五年(471年)八月,献文帝突然宣布让皇位与叔叔京兆王拓跋子推。大臣们纷纷反对,说禅位给皇叔之举是紊乱宗祀的事情,要禅位也要让皇太子继位。    
    思虑良久,献文帝把帝位禅给不满5岁的幼子拓跋宏,自己年仅18岁,就当上太上皇。小皇帝在禅位大典上哭得泪人儿一样,献文帝奇怪地问这孩子为什么这么伤心?拓跋宏回答:“代亲之感,内切于心。”献文帝大为嗟叹。这位小皇帝就是日后的孝文帝。    
    从表面上看,献文帝似乎淡漠人世,实际上却并非“雅薄时务”。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禅位以后的举动看出。献文帝让位后,移居崇光宫,但他并没有高枕于宫中。直到他“暴崩”前的近五年中,军国大事他仍要过问。他勤于政事,赏罚分明,慎择官员,进廉退贪。    
    尤其在事关人命的大案判决方面慎之又慎,一改魏王朝刑虐过度的旧例,救了不少人命。在延兴五年(475年)十月,“太上皇帝大阅于(平城)北郊”。屡屡阅兵、出征和巡行各地,这都构成对冯太后的一种威胁。    
    但是在退位后没多久,他就突然暴卒了。关于献文帝的死因,有若干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显祖暴崩,时言太后为之也”;另一种说法也差不多,说“实有鸠毒之祸焉”,意思是说冯太后内行不正,以李奕之死怨恨献文,密行鸠毒。由此可知,献文帝之死,与冯太后有莫大的关联。他们之间的斗争最后以献文帝之死而告结束,但决定二者高下的转折点却是献文帝的禅位事件,其要害当然就是北魏最高统治权力的归属问题。    
    献文帝死后,冯太后于承明元年(476年)六月戊寅被尊为太皇太后,再次临朝听政。    
    对这次宫廷斗争,有的史书归之于献文帝的“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和冯太后的揽权好势。其实,献文帝既然有遗世之心,又为何要传位给孝文帝后,仍要继续控制朝政?冯太后既然揽权好势,第一次临朝称制后,为什么又要主动还政于献文帝呢?这场宫廷斗争的实质,仍然跟两者势力的消长有关。    
    这时候,通过抚养的方式而被冯太后牢牢地控制在手中的孝文帝,成了冯太后夺权的一张王牌,正是这张王牌帮助她于承明元年(476年)实现了再次临朝听政的愿望。以太后之尊去抚养并非自己亲身骨肉的孝文帝,其实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手段,而这种手段的产生得自于冯太后在宫中所见到的保姆与乳姆干预政治的历史经验,它使冯太后认识到,只要控制了储君,就会有攫取最高统治权力的机会。    
    冯太后的胜利无疑是母后权力的一次伸张。它的产生具有复杂的背景,而尤其与母权制遗风相关,但是这却并不意味着历史的倒退。因为,从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初,建平城政权起,至冯太后再次临朝听政时,拓跋氏脱离部落联盟而进入封建制度已经历时七十八年了。所以,当冯太后将自己凌驾于皇权之上时,她自己就成了封建专制的最高统治者,而决非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时代的代表人物。而且,在冯太后临朝听政期间,北魏王朝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的改革,其改革一直是沿着全面地封建化即汉化的方向发展下去的。    
    


第八部分孝文帝的教育背景

    皇兴元年(467年),献文帝思皇后李氏生拓跋宏。按北魏的制度,“后宫产子将为储,其母皆赐死”。这时孝文帝还未立为太子,3岁时,母亲便被冯太后赐死。所以到冯太后死的时候,孝文帝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    
    昭太后常氏因乳养文成帝,而在正平事变以后的动乱中攫取了北魏后宫的大权;郁久闾氏则因失去了文成帝而遭害,这些给冯太后提供了历史的教训。这些经验与教训使得冯太后认识到掌控未来统治者的重要性。    
    孝文帝从幼年时就受到冯后“躬亲抚养”,根本无从知晓外祖外戚的情况。孝文帝天性至孝,对祖母能够承颜顺志,躬亲伏侍,事无大小,都听祖母冯太后的决断。冯太后曾经因为孝文聪慧,恐日后不利于她,想把他废掉,在一个寒月里让他穿着单衣服关在房里,绝食三天,元丕、穆泰、李冲等重臣固谏才停止这样做。孝文帝“初不有憾”,但对这些大臣心存感激。有人在冯太后面前诬陷中伤孝文帝,太后杖孝文帝数十,孝文帝也默默忍受,不去申明。太后崩后,亦不以此介意。从中可以看出的孝文帝的宽宏大量、天性至孝。    
    孝文帝不满5岁即位,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复临朝称制。冯太后不再打算废黜孝文帝的皇位以后,就开始重视对他的政治教育了。她一开始就让孝文帝认真读书,汲取历代帝王的统治思想与经验,养成雅好读书的良好习惯。孝文帝“文明摄事,优游恭己,玄览独得,著不自言”。他学习进步很快,《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