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善于选拔和使用人才,尤其是重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他们中间,有从宦官中提拔上来的杞道德、王遇、苻承祖;有几年内从小官升至“宰辅”的王睿;有得到宠信,经常出入宫廷的李冲、高闾等。他们中很多人是汉族地主,有一定的进取精神,例如她尊重的游明根,是北魏的一代宗师;李冲是著名的政治家,孝文帝一代的政治措施、制度兴革,多有李冲参与谋划。
冯氏虽然宠幸臣子、阉宦等人,但同时她又是个性情严明、不徇私情的主子。她驭下非常严明,即使是自己宠爱的官吏,也是十分严格,不使他们任纵,左右侍奉之人有小小过错,她动不动就大加捶楚鞭挞,多至数百下,少也有几十。然而她“性不宿憾”,事情过后心里不存芥蒂,不抱成见,只要臣下改过,仍然待之如初,许多人日后还会更加富贵,“是以人人怀以利欲,至死而不思退”。她赏罚分明,每次褒美王睿等人,都让元丕等臣子参加,以示无私。冯太后对被分封的宗室诸王的管束也很严。文成皇帝的儿子安乐王拓跋长乐被任为定州刺史,他在当地为非作歹,百姓状告不息。478年,他被押回平城,因不思悔改,乃命其自杀。490年,汝阴王拓跋天赐和南安慧王拓跋桢犯贪污罪,冯太后欲治其死罪,后因孝文帝出来说情,方免除死罪,但削去了他们的官职,终生不得为官。
她不但对臣属严厉,甚至对孝文帝也是如此。有一次,一位宦人在冯太后面前说了孝文帝的一些坏话,冯氏大怒,杖打孝文帝数十,孝文帝也默不吭声,不自申明。
冯太后的个人生活在宫室贵族中是比较朴素的,她穿的是素色、没有花纹的衣服,吃饭用的桌子也只有一尺长,并常常因菜做得多而要求减少一些。但是,由于冯太后一家好佛,魏国因敬佛而花费的钱财巨亿,黄金上百斤地使用,金玉珍宝成斗成斗地装嵌在佛堂佛像上,形制恢宏,至今可见。
冯太后虽性情暴躁,对孙子孝文帝也算是慈明仁爱,自他一出生就自己亲自抚育,虽然中间有段时间看到少年孝文帝日益聪明英达,意欲加害,但最终在李冲等人劝谏下放弃,成就了孝文帝日后迁都改制的千秋万岁名。
在找“男宠”方面,冯太后也有其“过人”之处。比起吕后身边的审食其,武后的张易之兄弟,冯太后的男宠最终都对皇室忠心不贰,而且多是治国能臣。除了封建史家略有微辞外,史书中对冯太后的男女之事也没有过多渲染,更无刻意指摘。
史书上评价冯太后说“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刑罚,决之俄顷”。不过,毕竟妇道有亏,冯太后顾忌别人背后议论自己,对群臣左右小有猜忌,马上就行诛戮。一直到冯太后死前,孝文帝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何人,可见冯太后的威酷到达何种程度。
第八部分遗风绵延
冯太后虽然威酷,其胸怀也不是她前后的后妃们所能比拟的。她最喜欢登临方山远眺。一次,她和孝文帝同登方山顶上,顾瞻远近山川,不禁感慨万分。她对群臣说:“当年虞舜葬在苍梧,娥皇、女英二位妃子并没有陪葬。何必一定要葬在皇陵中才显得富贵呢!我死了之后,不要把我送回祖陵,把我安葬在方山顶上,最合我的心意了!”于是,孝文帝建造了方山顶上的两个陵墓。
太和十四年(490年),冯太后病死于平城皇宫太和殿,后葬于方山永固陵(今山西大同东北),谥号为文明太皇太后,终年49岁。
她生前曾预作遗命,后事一切从俭,反对死后厚葬,遗嘱墓内不置随葬品,墓室二丈,坟陵不得超过三十步。按照北魏的惯例,这仅仅是一位普通官吏的规格。孝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一片孝敬之心,违背了冯太后的遗命,将坟地扩展为六十步。这对于一位临朝称制的太皇太后来说,也是够为薄俭的了。
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哀痛至极,五天五夜浆水不入口,三年不与后妃同居。他还在冯太后永固陵东北一里多的地方预先营建自己的寿宫,准备死后葬在这里陪伴冯太后。及迁都洛阳后,又在漳西建造山园,为方山冯太后虚宫,号称“万年堂”。更重要的是他在政治上,继续冯太后的未竟事业,实行大规模的汉化民族改革,推广均田制、三长制,迁都洛阳,制定一系列汉化措施,使北魏社会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
孝文帝拓跋宏虽然身为鲜卑血统,但在冯太后的亲自抚养下,自幼接受的是汉族文化,他还有冯太后之遗风,亲政之后日理万机。同冯太后的各项改革一样,他的迁都、各种汉化措施亦曾遭到多方面的阻力和反对,但他毫不妥协,排除干扰,将改革付诸实施。为此,他不惜将反对迁都、意欲叛逃平城的太子恂废为庶人,后又赐死。并用武力镇压了以保守派陆睿为首发动的叛乱,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他很重视纳谏。当时,北魏的刑罚很残酷,一人有罪,殃及全家。如孝文帝就曾错误地规定:凡有罪徙边者,如果逃跑,其全家应服役。刺史崔挺上书不同意此法,他就虚心采纳,取消了这个刑罚。孝文帝对政令的贯彻落实情况也很重视。他宣布改穿汉服后,见妇女犹着夹领小袄,就问:“卿等何不遵诏?”他也很关心下层人民的情况,经常免其租赋,赐以粟帛。
494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借口,避开顽固派的阻挠,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随后又在生活习惯上进一步汉化,如与汉族通婚、说汉话、穿汉服、用汉姓等等。通常散骑常侍刘芳与给事黄门侍郎郭祚都因其文学才能受到皇帝的礼遇,多次被召见讲论汉家礼仪,并秘密议论政事。鲜卑等胡族大臣、贵戚都觉得皇上疏远了他们,一个个愤愤不平。孝文帝让给事黄门侍郎陆凯私下告诉他们说:“皇上想多了解些古事,询访前世的礼仪法式,不会亏待本族人的。”这才稍稍缓和了他们的情绪。为了鼓励代人南迁,孝文帝又下诏规定:凡迁来洛阳的北地代民,免征三年的租赋。
孝文帝受过冯太后近乎虐待的管教,却是冯太后事业坚定不移的继承者。孝文帝摆脱了冯太后生前在旧都平城造就的政治氛围,将冯太后推行的拓跋部汉化改革在新都洛阳发扬光大了。他的这些措施都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第八部分历史地位
我们稍稍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冯太后第二次临朝称制后,很快就改年号为“太和”。年号在封建时代一般都寄托着最高统治者的志向。“太”者,大也;“和”者,和谐、协调之意。这里包含着大力推行汉化改革,协调各种社会矛盾的意思。改元“太和”,就标志着汉化改革国策的确立。试看,“太和”年号从冯太后临朝称制延续到孝文帝亲政之终,先后达二十三年之久。在这二十三年的时间里,有哪一个重大的改革措施,包括冯太后对孝文帝的培养教育,不是在这一思想、方针、路线指导下进行的呢?
在冯太后称制的十五年间,她以政治家的胆略和气魄,对旧有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排除了种种阻挠和反对,使新制得到贯彻和执行。在她执政期间,国家每逢灾荒,她就下令减免赋税,开仓赈济贫苦百姓,并同孝文帝一起,几次到代郡去访察、了解民间疾苦。
冯太后临朝听政的时期,是平城时代最辉煌的时期,那时候各项改革相继推行,北魏社会呈现了一派繁荣景象。在北魏平城时代,母权制遗风很盛。因此,处于这样的氛围中的北魏宫廷,才能生长出冯太后这样一位少见的女政治家。历史上,恐怕也只有唐代的武则天可与之相提并论。
第九部分隋文帝之后——独孤伽罗(1)
隋文献独孤皇后,是北朝后周大司马、河内公独孤信的第七个女儿,她14岁嫁于杨坚,杨坚代周自立之后被封为皇后,50岁去世,是我国古代史上有名的皇后。
独孤伽罗嫁于杨坚的时候,正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将要结束的时候。杨坚独揽北周大权,终于代周自立,独孤伽罗为其出谋划策,成为他的“贤内助”,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达三百年的分裂局面。独孤皇后在政治、后宫治理上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促进了隋王朝的稳定和繁荣。但是在东宫易储的事情上,她却受到了杨广的蛊惑,最终与隋文帝杨坚选择了错误的继承者,致使隋朝的大好基业在仅仅十几年的时间里毁于一旦,独孤皇后的得失也为后人广为评说。
“夫妻开店”篡北周
独孤伽罗的祖籍在云中,在北周的时候寄籍在洛阳。独孤伽罗于西魏废帝元钦二年(553年)出生在一个名门大家,她的父亲独孤信,是北周的大司马,由于功绩卓著,被封为河内公,也是当时北周的“八柱国”之一,掌管着兵权,位高权重。独孤信有六个儿子和七个女儿,长女就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第四个女儿嫁给了大将军李。李也是北周的大柱国之一,与妻子生李渊,也即后来的唐高祖。武德元年的时候,独孤信的这个女儿被追谥为元贞皇后。独孤信一家在北周的权势炙手可热,而独孤信的第七女,也就是隋文帝杨坚的皇后,即文献皇后。独孤氏一门三代都与皇族有着最紧密的联系,这可谓前无古人的事情。
北周武帝天和元年,14岁的独孤氏嫁给了26岁的杨坚。杨坚的先祖杨震在东汉的时候曾经做过太尉,家道也很显赫,其父杨忠是北周的柱国大司空,但是其威势是不能与独孤家相比的。而且杨坚这个人也其貌不扬,身材奇特,上长下短,比例严重失调,但是面容之间却常有威严之态。北周太祖在杨坚还很小的时候见过他,笑着对别人说杨坚的骨格奇特,简直就不像是人世间的凡人。因此,杨坚虽然受到先辈功业的荫庇,在少年的时候就已经做官了,但是却常常遭到皇室猜忌。为了免受嫌疑,他只好处处小心,韬光养晦,轻易不与人争执。时间久了,杨坚就成了一个很不显眼的人物了。但是,独孤信却慧眼识珠,通过媒人的说和,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杨坚。从此之后,独孤氏在杨坚一生的事业中,就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独孤氏嫁给杨坚之后,夫妻二人的感情非常好,他们有五男五女,长女取名杨丽华,嫁给周宣帝宇文,深得周宣帝的宠爱,很快就被立为“天元大皇后”。这样一来,独孤氏的姐姐是皇后,女儿又是皇后,杨坚一家的势力骤然增长,成为北周权势最大的家族。但是这时候的北周,皇权还有很大的实力,并不是取而代之的最好时机。独孤氏也与杨坚处处小心,隐忍养晦。但是,杨坚因为功勋卓著而被封为北周上柱国,掌握全国兵马,在朝中威望日重,开始逐渐地引起了周宣帝的猜忌。杨丽华做了宣帝的皇后之后,杨坚成了国老,皇室对他的猜忌仍然没有因此而有所减轻。宣帝甚至曾经多次对皇后杨丽华说:“你父亲杨坚如果惹火了我,我一定会诛杀你全家的!”
大象二年(580年),周宣帝宇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