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95-武夫当国(1895-1928):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795-武夫当国(1895-1928):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第6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上决定,几乎完全是依照段的意见,而段之所以主张和平解决,却是为自己打算,想把各省直系势力收归己有,使自己成为包括奉、冯等系在内的北洋派惟一领袖。张作霖当面不说,背后意见就多了,他说他决不为自己的部下争夺地盘地位,但是一定要替“嘉帅”(卢永祥)出一口气,本人愿意派奉军一部受“嘉帅”的指挥,南下讨伐齐燮元,将来即由“嘉帅”继任江苏督理;此外他又保举吴光新继任安徽督理(吴光新是段的妻舅,此时担任奉军军长),看来他所推荐的都是皖系人物,与己无关。关于军费问题,他满口答应由他全部负责代筹。张作霖对于皖系“慷慨仗义”的态度,其目的在于打消对东南不用兵的决议,段也听得颇为悦耳。14、16两日,段、冯、张三人继续举行会议,便又改作决定,由卢永祥率领奉军张宗昌、吴光新两部进攻江苏,但不侵入浙江,由国民军负责扫荡河南,但不侵入湖北。


《武夫当国(1895…1928)》 第四部分第六十七章 第二次直奉战争(5)

    冯玉祥对这个决定赞否参半。他不愿奉系的势力伸张到东南财富之区;他的主要敌人是吴佩孚,河南还有吴的残余势力,必须继续进兵,同时也要为他的同盟者胡景翼、孙岳两人找到一个适当的地盘。在天津会议以前,他已授意摄政内阁罢免吴的两个爪牙张福来、李济臣的职务,派胡景翼办理河南军务收束事宜,孙岳继任河南省长,因此即使没有这个决定,冯系国民军的势力也是一定要向京汉路南端发展的。    
    四、直系组织十省同盟。吴佩孚组织“护宪军政府”未成    
    北京政变爆发后,各省直系军阀起初还指望吴佩孚能够带兵迅速恢复北京政权,一切事情可以雨过天晴。不久看见前线直军一蹶不振,而各省援吴军也都被阻不能前进,于是齐燮元首先发起组织苏、皖、赣、浙、闽、陕、豫、川、湘、鄂十省大同盟,在南京成立同盟总部,作为十省联合自卫的一种手段。他们看见段祺瑞不久就要上台,段很想收容直系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而他们也很想借重段的声望以抵制冯、奉两系的联合进攻,因此从11月上旬起,他们纷纷发出了拥段出山收拾时局的电报。这些电报有的用个人名义,有的由几个省联名发出。在这些电报中,他们提出了“段吴合作”的建议。孙传芳在佳电(11月9日)中说:“吴玉帅智勇兼备,确为国家栋梁之才,允宜优加护持,为国爱惜。”这个电报可以代表他们的共同心理。对于冯玉祥一手把持的摄政内阁,他们却深怀疑虑,11月12日,同盟总部在南京举行第一次会议时,即议决在正式政府成立以前,北京所发命令,概不承认。    
    其实,十省同盟总部不过是虚张声势的一块招牌,川、湘两省并未加入,陕西刘镇华是个首鼠两端的骑墙派。同盟的两个主角——齐燮元和孙传芳也不是能够真诚合作的,江浙战争结束后,这两个“合作者”曾因抢夺收编卢军而彼此耿耿于怀卢部第四师被孙传芳吸收,改派刘得胜为师长,仍驻松江。第十师被齐燮元吸收,改派郑俊彦为师长,移驻苏北。。齐视上海为俎上之肉,而孙在上海所发布的文告中,有“本使忝绾浙申”的一句话,似乎已经把上海划入他的势力范围以内。孙又借口“援苏”一役消耗军火很多,必须取偿于上海兵工厂,其目的在于据上海兵工厂为己有。卢、何下台后,孙派白宝山代理淞沪护军使白宝山是江苏第一师师长,驻防海州,战时调往宜兴受孙传芳的指挥,因此与孙接近。白自己有地盘,不愿与张允明争淞沪护军使,于11月14日率部退回海州。,齐派宫邦铎为上海镇守使,北京摄政内阁又派首先到上海的鄂军第五混成旅旅长张允明为淞沪护军使,因此上海出现了“一国三公”的混乱局势。后来白宝山虽然退出,但是宫邦铎在闸北、张允明在龙华还是唱对台戏,而孙又在暗中支持张允明,以便把兵工厂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以上情况,说明东南形势仍然很不稳定,所谓十省同盟并不是一种坚固的同盟。    
    吴佩孚离开天津后,冯玉祥悬赏10万元购买吴的活口(提头来献者减半),段祺瑞电令沿海各省不得允许吴军登陆。11月7日吴乘华甲舰经过烟台时,曾向芝罘镇守使张怀斌借到一批粮食燃料;12日驶抵吴淞口时,吴即换乘萧耀南派来迎接的决川舰进入扬子江,于15日驶抵南京。    
    此时,南京正在举行十省同盟会议,齐燮元率领参加会议的各省代表登舰迎接。吴对于各省组织同盟一举表示十分赞成,但是反对他们拥段,主张继续维持法统,出兵讨伐“叛逆”。齐解释拥段是目前应付环境的一种手段,吴却认为“冯军假借摄政内阁的名义发号施令,我们各省难免不受宰割,应当从速组织政府,采取对抗行为”。他拿出在航行途中所草拟的“护宪军政府组织大纲”和各省联名发起的电稿,请求大家签名。齐看了一下,觉得问题太大,要冷静考虑后再作回答,各省代表也都表示必须请示本省长官后才能决定。吴却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这是直系各省自救图存的惟一办法。齐情不可却地签了名,但仍主张电报从缓发出,须先布置军事,等待军事上有充分把握时再行发表。吴对此表示同意,因此各省代表也都签了名。接着讨论援皖问题。原来安徽第一混成旅旅长倪朝荣、第四混成旅旅长高世读等乘直系政权倒台的时候,通电表示拥段,宣布与安徽督理马联甲脱离关系。高自称安徽国民军总司令,并在浦口以北东葛、乌衣之间拆毁铁路,以截断南京、徐州之间的交通。马为十省联盟的成员之一,直系各省当然不能坐视,因此吴、齐二人联名电令上海张允明旅迅速开往津浦路援皖(张允明并未接受调度)。但是,马联甲来不及等待外援,即已被迫下台皖北独立后,马联甲因眷属在蚌埠被扣,不敢武力解决,请皖南镇守使兼第三混成旅旅长王普出面调停,调停无效,马即将政权交与王普,本人于16日逃往南京。。    
    吴乘决川舰于11月16日离开南京,过九江时江西督理蔡成勋预先到此迎接。17日行抵汉口,吴即将组织“护宪军政府”的通电交与萧耀南发出。这个电报的列名者有齐燮元、孙传芳、萧耀南、刘镇华、吴新田、吴佩孚、杜锡珪、马联甲、蔡成勋、周荫人、萨镇冰、张福来、李济臣、刘存厚、刘湘、杨森、袁祖铭、黄毓成、金汉鼎、林虎、洪兆麟等21人,所代表的地区有苏、浙、鄂、陕、皖、赣、闽、豫、川、粤十省。组织大纲的主要内容是,在武昌组织护宪军政府,代表中华民国执行对内对外的一切政务;军政府设元帅若干人,各省区巡阅使、督理、都统、海军总司令均为元帅;军政府采取合议制,设元帅会议,推正副主席各一人,由元帅互选之,元帅会议下设内务、外交、军政、财政、交通五部,每部设部长、次长各一人;军政府至宪法效力恢复时撤销之。这个组织大纲是从广东和湖南两省学来的,不过吴佩孚所“护”的是曹锟所颁布的“国宪”,与赵恒惕所护的“省宪”有所不同。    
    这个电报立刻引起了极其严重的反响。这时候,冯、奉两系的关系已经恶化到快要破裂的程度,由于吴放了这一炮,他们又觉得暂时有合作的必要了。段祺瑞正在拉拢直系来加强其地位,看了这个电报,又认为直系“非我族类”,而倾向于团结冯、奉两系来作为自己的政治出路了。    
    这个电报与直系各省拥段自保的方针截然相反,引起了直系内部的极度慌乱。孙传芳首先打电报问齐燮元,这件事情从何而起,这件事情做得十分不妙呀。齐因自己签名不便出面反对,便把孙的电报转给吴,并授意江苏省长韩国钧发出皓电(19日)说:“武昌筱电,人民不免惊疑。若仅组织各省联合机构,辅助段公收拾时局,实为大局之幸”。这个电报发表后,齐、孙、萧三人马上回电,表示极端赞成,事实上是用韩的皓电来否定吴的筱电的。但是,这样做还不够补救筱电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全体直系军阀又一次联名发出拥段早日出山的电报(19日),以扫除段对他们可能发生的误解。为了避免引起吴的误解,这个电报事前曾向吴进行解释然后发出。    
    列名于筱电的人物,如萨镇冰、黄毓成、金汉鼎与吴毫无直接关系,马联甲已经下台,袁祖铭曾经通电劝吴下野,甚至败军之将林虎、洪兆麟,也有电报否认列名。通电露骨反对筱电的,有蔡成勋、王汝勤、卢金山等。萧耀南是吴的直接部下,不便正面反对,但是,在吴未到武汉以前,他就表示了拥段和保境息民的态度,因此湖北各团体纷纷提出质问,并请他制止吴在武汉进行政治活动。萧除解释本人并未同意筱电外,同时劝吴“暂息仔肩”,这个意见当然不是吴所能接受的。    
    吴在武汉放了一个空炮,心中怏怏不乐。他在回答韩国钧的ND352电(11月22日)中仍然不肯认错,硬说护宪与和平两不相妨,护宪与拥段并无抵触;拥段不能让他处于北方恶势力之下,可以迎接他南下主持一切,而组织护宪政府,正是谋求合法的和平。




=TXT版本编辑制作TurboZV,更新消息请访问 turbozv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