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协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略协同-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6



7

绪论
在刚开始有关协同的调研时,为了知道经理们是如何实施协
同的,我们曾阅读了大量案例。我们发现失败远多于成功,
并且一系列的协调机制和对协同的执著也不一定是成功的保
证。例如,在有关一个欧洲化学公司BOK Chemicals的案例
中,曾列举了公司为了在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和研究开发等
方面建立协同效应而做的种种努力。这家公司进行了效益中
心的识别,建立了协调委员会和专项任务小组,投资进行跨
文化培训以促进合作与相互理解,鼓励下属企业的经理们进
行非正式沟通,开展关键指标评比,建立复杂的决策矩阵并
试图设立一种协调的发展战略。但所有这些努力的结果却是
一场下属企业之间的内部战争。建立大范围的联系机制根本
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协同效应1 3。
1 4
一系列关于Corning Glass Works International的案例也
说明了建立真正可以导致协同的机制、体系和制度是何等复
杂。C o r n i n g公司曾希望加强其本地企业与海外下属企业之间
的协调和整合,尤其是在技术转让、市场和销售方面的协调
和整合。它的方案包括设置国际业务经理和全球委员会,推
行功能模拟(把在不同地区执行同一功能的经理联系起来)和
帮助界定责任的管理方格。1 9 8 0年,在经过1 0年的艰苦努力
后,这家公司最终还是废弃了矩阵结构和复杂的联系机制。
取得协同效益的难度并非只在案例中才能看到,关于多
元化的更广泛的研究也说明了同样的事实。例如,麦克·波
特在他1 9 8 5年发表的一份研究中谈到,向新领域进行多元化
拓展的美国公司成功的寥寥无几,在他所研究的样本公司中,
1 5
大多数在几年内把所收购的业务又重新剥离了出去。M a r k
S i r o w e r在最近一份关于收购的研究《协同陷阱》中也描述了,
7



8


战略协同
1 6
期望通过协同取得与收购成本相匹配的效益是何等之难。
尽管在对管理文献的阅读中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失败,但
是这些悲惨的记录不但没有使人们放弃对协同的信念,相反
诸如麦克·波特和罗莎贝丝·莫斯·坎特等管理权威反复强
调协同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决定探求众多公司协同失败的原
因以及指导公司实际操作的准则。这本书总结了我们从文献
中得出的一些心得,也为实际操作者们提出了一些指南,例
如1 9 9 8年安德鲁·坎贝尔和Michael Goold 合写的文章《协同
—业务连接法应用失败的原因及成功之路》(Capstone 公司发
表)提出了一些实践指南,相信会对经理们的正确决策有所帮
助。
理解协同这一概念是首先要面对的挑战。公司从下属企
业的横向联系中究竟可以得到什么好处呢?本书的一部分
主要讨论这个问题,在解释协同含义的同时,也列举了一些
协同效应的实例。在这种一般性、并多少有些抽象性的层面
上,协同的好处是十分诱人的,这也正是协同迅速为人所接
受的原因。从理论上讲,协同可以使公司更有效地利用它所
拥有的资源和技能,从而为公司打开机会的大门。如果从一
个领域中发展起来的技能可以被应用到另外一个领域中去,
那么公司就有了向新领域进军的机会,在新领域中公司可以
发展出新的技能,从而可以继续向其他更新的领域拓展。协
同意味着只要具有创新能力和识别发展机会的意识,公司就
可以不断扩大其规模。公司经理们太想发财了,这也就难怪
协同是那么迷惑人了。
当然,事实并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一部分文章的作
者也无意于把经理们向这个方向误导。他们不惜笔墨地强调,
8



9

绪论
人们很容易错误地识别下属企业间的相互关系,并列举了一
些公司在这方面失误的事实。错误地应用协同的后果可能是
灾难性的。它不仅仅意味着2 + 2不再等于5,也很有可能意味
着2 + 2小于4,即公司的整体价值小于各部分价值的总和。在
一部分中,无论理论性的还是实践性的文章都对这种残酷
的现实进行了详细阐述。
我们认为协同使人感觉捉摸不定的原因之一,是经理们
没能正确地认识协同的效能。人们经常用一些笼统的或抽象
的字眼来定义协同的效能,这导致经理们去追求一些根本不
存在或他们不可能把握的东西。识别专属于自己公司的发展
机会是对经理们的一个关键性挑战。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在于,
要对在特定条件下有实际意义的每个细节进行充分地分析。
为此,管理顾问和学者们为经理们设计了一系列解决这类问
题的框架。而这也正是本书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其中收录
了几种适用于不同情形的框架,有的适用于分析现有业务中
存在的机会,有的适用于收购兼并,有的则适用于跨国公司。
二部分文章有一个共同主题,那就是对机会的分析力求详
尽,不仅要考虑潜在的利益,更要考虑成本。文中提出了一
些评价协同机会的严格的标准,例如,必须可以产生竞争优
势,必须可以增加个别部门或公司整体的价值,成本不得超
过潜在的收益等。这意味着经理们在判断选择机会时必须十
分挑剔。虽然这些框架主要用于识别相同的业务行为,但它
们也同样可帮助经理们识别对不同业务都有用的关键技能。
三部分中安德鲁·坎贝尔的文章就提出了一个用于识别核
心技能的框架。
下一步就是如何真正实现协同。这也正是本书三部分
9



10


战略协同
的主要内容。我们在有关实施协同的文献中发现了一些令人
迷惑的前后不一致现象,一方面,那些方法或框架鼓励经理
们去识别特有的机会;但另一方面,有关实施方面的建议却
大多集中于如何取得一般化的协同。哈佛的罗莎贝丝·莫
丝·坎特和克里斯托弗·巴特利特以及I N S E A D的苏曼特
拉·戈沙尔在三部分的两篇文章中均提出,成功推行协同
的组织具有相似的特点,管理者们的挑战就是创造这类组织。
对许多公司而言,这意味着克服难以逾越的障碍,建立可以
支持公司不同类型的业务单元之间相互联系的新型的管理程
序,甚至是新的公司文化。
虽然大多数关于协同实施战略的文章主要讨论如何在同
一组织内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共享,但经理们在组建战略联盟
或合资公司时也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合资各
方在战略目标和做生意的方法上是有所不同的。与一个决策
程序或领导风格与你迥然不同的伙伴合作可能是一件十分令
人恼火的事情,这个伙伴可能是你公司里的另外一家企业,
也可能是公司以外的供应商或竞争对手。约瑟夫·巴达拉特
在关于战略联盟的一篇文章中,仔细研究了经理们应如何在
与合作伙伴共享关键知识技能和捍卫自身利益之间掌握平
衡。他指出了一些为了谋求联盟的最大效益而应对企业文化
或价值观做出的调整。
建立创造新的公司文化需要长期的努力,因此这种建议
对那些急于解决具体协同问题的经理们来说,有些远水不解
近渴。三部分中安德鲁·坎贝尔的一篇文章表达了我们对
此问题的看法。我们认为经理们经常碰到的问题并不是如何
取得一般化的协同,而是如何取得具体实在的利益。有的时
10



11

绪论
候,利益的确十分诱人,但同时困难也足以令人生畏。这时
惟一的选择就是对公司进行彻底变革。尽管如此,在不改变
公司现有结构的条件下,也常常有可能得到同样的利益。为
此,坎贝尔提出了一个框架,以帮助经理们了解在不进行激
烈变革的条件下有那些手段可供选择。
四部分的主题是“实践中的协同”。在这部分里,我们
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实施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实施之所以非
常关键是因为许多协同战略的失败都是由管理和组织方面的
缺陷造成的。现在的许多管理类文章一般都是把注意力放在
讨论协同的潜能上。它们主张经理们应去识别所有可能的机
会,为了从下属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谋求协同的利益,应
努力创造相应的管理程序和企业文化。例如,迈克·波特就
主张,那些可以从对价值链各环节进行全球配置和协调中获
得竞争优势,并可以克服组织上的障碍发挥这种优势的公司,
1 7
将是未来国际竞争中的胜利者。在他看来,只要公司期望从
协同中获得好处,它们就必须发展一种被称为“水平组织”
的新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的结构、体系和功能可以适应企
1 8
业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与此相同,克里斯托弗·巴特利特和
苏曼特拉·戈沙尔在他们有关跨国公司的一份研究中也总结
到,许多公司知道机会何在,但它们尚需培养抓住机会的能
力:
一些公司在国际业务中遇到的失败和挫折不是源于
不恰当的战略,而是源于组织上的缺陷。在长达五年的研
究工作中,我们不断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大多数国际化
公司的经理们知道应如何提升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对他们
19
的挑战在于怎样发展一种组织能力去真正实现它。
11



12


战略协同
这两位专家倡导的解决方案是一种“超国界”的组织形
式。对于那些业务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公司来说,这种组织形
式可以使他们把握住各种不同类型的机会。这种组织是一种
紧密结合的网络,设备、产品、资源、人员和信息都可以在
各自独立的单位之间自由流动。它可以像全球化公司一样,
通过全球化的操作实现规模效益;它可以像国际化公司一
样,使知识和技能自由传播;它也可以象跨国公司一样,对
国家差异做出迅速反应。
水平的或是超国界的组织还只是一种理论假设,现实中
尚不存在这样的组织。但我们知道,许多公司确实觉得跨越
组织性障碍是一件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正是基于
此,我们在四部分中集中介绍一些公司在追求协同效应方
面的经验。这些深入的研究,不仅可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经
理们对协同趋之若骛的原因以及他们是如何识别机会的,而
且可使我们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举措。
在大量的案例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事情,虽然一些公
司采取了各种手段试图加强业务单位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但
他们却没能从紧密的联系中取得好处。四部分中,罗伯
特·格朗一份有关金融企业实行多元化战略的研究报告探讨
了这种现象的原因。报告对包括S e a r s、American Express和
C i t i c o r p在内的一些试图实行大协同战略的公司进行了分析。
为了向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这些公司向核心业务以外
的领域进行了拓展。尽管利用同样的销售队伍和技术进行产
品的混合销售可能带来一些协同机会,但实际上这些机会是
很难被加以利用的。商业银行家与投资银行家之间、保险销
售员与股票经纪人之间的文化冲突,以及大量其他方面的困
12



13

绪论
难,使多元化的结果令人失望,公司业绩负增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