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敲窗 朱国良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冷雨敲窗 朱国良著- 第3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流”作为惟一的追求,局限于“两袖清风”,最终却是“一事无成”。无功便是过。党的工作作风要求党员干部既要廉洁,又要高效,那种既不出问题也不出水平的官是要不得的。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清清白白、最立得直的是石头雕成的人,但它永远不会做事情。沙漠一望无垠、一毛不存,但出不来清流碧泉,长不出鲜花甜果。因而,“干净”是必要的,“干事”是重要的,只有做到既干净又干事,既廉洁又勤政,才是为人民群众所欢迎的、真正合格的好干部。
  两袖清风是干部自律的准则,有所作为追求有功于党和人民是干部的职责和义务。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失之偏颇,局限于“但求无过”的最起码的要求。有的人做起事风风火火卓有成效,但也“顺便”捞了不少好处,觉得这些好处是“应得的报酬”,在做成了大事的同时也犯了大错误,顾此失彼,令人扼腕;有的人一心只想如何不犯错误如何远离腐败如何洁身自好,却“忘了”自己该做的事情,虽然廉洁自律,然而却碌碌无为,殊不知“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就是最大的失职。
  在中国出过不少“清官”。如明代的“蔬菜知县”胡寿安、“豆腐御使”丁俊、“埋羹太守”王进,他们之所以为老百姓所爱戴,清廉如水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为老百姓办了实事,做了好事,解了难事,不令无过更有功,因此才广为后人传颂。如果仅仅是独善其身,其形象和魅力就要打些折扣了。有句老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为官只有真正把心思放在老百姓身上,“一枝一叶总关情”,聆听老百生的呼声,体会老百姓的疾苦,“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以孺子牛的精神,以千里马的姿态,扎扎实实地为民办实事,做一件,像一件,干一桩,成一桩,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风亮节”,这样既干净又干事的干部,人民群众才会“拥护又欢迎”!

  口碑如镜可鉴人
  民间俗语闪耀思想的光芒,老百姓的话有哲学思维。能活学活用群众的话就是一个明智的人。最近一位领导同志就借用民间常说的一句话,表明群众口碑的重要。他说道:检验党的作风建设成效大小,最重要的标准是群众的满意程度,要树立“这奖那奖,不如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的正确导向,这样,我们党的作风建设就一定会收到党风正、民心顺、国运兴的效果。此话震聋发聩,促人深省长思。
  我们常说天地悠悠有杆秤,群众眼睛最雪亮。对于一些贪官、赃官的行径,尽管贪赃枉法者瞒天过海,自以为天衣无缝,但其劣迹恶行总要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以最近沈阳市的大案为例,十多名贪官,其实在当地口碑已是很不佳,只是有关部门没有洞察秋毫知民情,深入基层解民意,让被群众嗤之以鼻的“劣迹者”好官我自为之,最终身败名裂。
  从不少已经披露的腐败丑闻来看,一些人原本就口碑不佳,干的蝇营狗苟、虎毒狼贪之事,必然遭到老百姓的非议。这样的一些口碑并非空穴来风,恰恰正是某些人搞腐败的真实写照。如果对这类口碑稍加留意,不难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而,有的领导不重视口碑,甚至还误以为是民间“戏说”,是茶余饭后随便说说。正是这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不良之风,使其听不到群众的议论;有的不是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而是偏听偏信,使贪使愚,为人择官,自然对口碑弃耳不闻;更有甚者,明知下属口碑不佳,却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又因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对其百般庇护、提拔重用,让其“边腐边升”。
  因此,在选择和任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更应该密切联系群众,细心倾听群众呼声。重视口碑,对于帮助我们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大有好处。一些腐败分子常常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是得计,但是无论他们怎样贪贿于密室,藏娇于金屋,都难逃众人耳目,总要留下蛛丝马迹,也就难免引起群众的议论和评价。一个干部作风的好坏,是勤政为民、两袖清风还是怠政负民、徇私腐败,群众心里有准绳。群众对干部的口碑褒贬,不就是一面很明亮的镜子吗?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历史上著名的“横竖评中丞”故事。
  宋代的魏泰在《东轩笔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御史台一门吏当差四十多年,先后服侍二十多位中丞,他广收民情民意,以民间口碑来准确地评论中丞们的长短,并以手中不同的持棍方式,表达对中丞的看法。中丞贤能,棍棒就横着;反之,棍棒就竖起来。这种说法流传于达官贵人中,凡是出任御史中丞的人,都害怕他的棍棒竖起来。凡此种种,无不说明口碑的好坏,反映的是民心民意,饱含的是民声民情。重视口碑,并进而察一察口碑背后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实施群众监督的一个重要方式。为了防止用人失误,我们不妨多听听街谈巷议声,用民间口碑这面镜子照一照。
  哲人有言:你的档案在别人心中。口碑者,便是钢铸铁浇而成的“档案”。口碑恍然如明镜,口碑确实重千钧,不怕风吹雨打,甚至千年万载尚存的石碑、玉碑,也不能与其相比。常说的“千夫所指,无病而死”,其实也是口碑。欲求口碑,只有沧桑大道一条。古人曰:“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要有好口碑有美誉,唯有勤勤恳恳做好人,建功建业做好事,毫不利己干实事。如若反其道而行之,老百姓只会指着脊梁,说一声此人真不是东西!这,便是一些人做官行事、为人处世准确的口碑了!

  知名度与知民度
  知名度这话时下颇热,不少人对此也情有独钟。在现实生活中,知名度的“名”有美名与恶名、实名与虚名之分。有的为官者知名度之高,实出自群众内心的褒扬。正是爱民之举、知民之行和解民之难。才使得为官者有上好的口碑,有极高的知名度,因为这是百姓心头那杆秤称出的不折不扣的重量。
  爱民,才会被民爱。大凡读过文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的屈原是个名播千古的人。其实,老百姓中对屈原的实际政绩知之并不多,熟读过他的作品的人也有限。他之所以能在百姓心中的位置,说到底,还是他的那两句诗重要:“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换言之,他心中有民。若是屈原专会写浪漫诗,神游于神女仙姬之间,陶醉于美人香草之侧,我看他即使再写一百首浪漫诗,专为楚怀王一家的个人不幸跳过一百次江,历史上也不会为他留下几句美言;老百姓也绝不会把吃粽子、赛龙舟那样的生动传闻发挥到他的头上。
  爱民无疑是美德,但这里头也有真有假。真正的爱民是知民,即识民生,懂民意,问民苦,解民难。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想真正做到知民,最简易的办法之一就是时时地、悄悄地串街走巷,或是坐在低档小酒馆里听百姓们信口之言。
  若是一天到晚只坐在办公室里或小轿车上,隔着玻璃看,围着轮子转;即使下乡走村,也是西装革履,派头十足,脚不沾泥,手不带草,说白了,无非是做做样子,为的是上镜头。这样的干部谁看得惯,岂有“知民度”可言?不仅听不到多少民声民意,也不会在百姓心中留下多少好名声。
  “官德只在民心里,名声自在百姓中”。常说的“微服私访”,主要是指不搞仪仗队,不搞前后簇拥,不搞鸣锣开道;主要是指串门串户,深入民间。不要只靠听各级下属的汇报,要有勇气听听乡间妪叟、市井平民的坦率之言,关键是有无这样的勇气。“近山知鸟音,涉水识鱼性”。中央提出,要把今年作为作风建设年、调查研究年。作为党员干部,作风正才有说服力和号召力,搞调查既要“身入”,更要“深入”。知民、爱民,办实事、办好事,老百姓才会打心眼里敬重,铁了心跟着这样的干部走。
  群众最纯朴,也最实在,他们既要听干部说得怎样,更要看干部做得如何。全心全意、踏踏实实为群众办事,在群众心中自然有地位、有感召力。我们的干部不论级别大小,不论职位高低,永怀爱民之心,常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尽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如此知民度,才有上佳的口碑,极高的知名度。天价荔枝叹乍一听,以为是耳朵背了;初一看,还道是眼睛花了,待到确认真是这么回事儿,就顿时从脑海中冒出“不可思议”、“不可理谕”这些词儿来。使得我怀疑五官突然“不正常”的是这么件事儿:在今年广东荔枝总产量超过90万吨,某些品种的荔枝低至每公斤1元的时候,这两天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10颗“西园挂绿”荔枝共拍得131.5万元,平均每颗荔枝卖13万元,其中一粒还拍出了55.5万元的天价,创下了世界上最昂贵水果的纪录。这真是令人发寒发热的一件事,这真是耸人听闻的一个数。
  如果说这也是一个列于世界之冠的数字,我为这样的吉尼斯而感到汗颜,我们不要这样倡导奢华的纪录,因为这里面有比“一骑红尘妃子笑”更放肆的一掷千金,有比“石崇斗富”更奢侈的阴影,这是为我们这样的社会,为我们勤劳节俭的人民所不齿的。
  按说荔枝只是一种味美的水果罢了,不是长生不老之药,不是青春永驻之果,它不同于文物藏品,弥漫着世纪风云,飘荡着历史清音,具有考证价值,观赏价值和社会价值。
  它无论以何种价格出现,终究逃不脱其在保鲜期内被吃或很快枯干烂掉的命运。所以荔枝拍出天价,物值又何?显然在这么一个商业炒作盛行的时期,一些稍有点特色的东西往往都可以为人所用,赋予更多其他方面的“特别意义”。于是在一场“比阔斗富”的拍卖会上,助长了人们的奢侈虚荣心,拍卖品远远偏离了其实际价值,如同阿Q在过了几天好日子抖起来以后,一项项让世人瞠目结舌,目瞪口呆的新纪录便诞生了。钱的膨胀,往往导致物的畸形;心的变态,常常又生出虚荣的怪胎。照这样的方法如此泡制下去,杨梅、苹果也可一轰而起,蜜桃、鸭梨也会一涌而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拍天价誓不休,那就难保一颗果子不突破百万大关了!
  记得两年前,某地曾推出几万元一桌超过满汉全席的黄金宴,其豪华之极,摆阔之迂,让人嗤之以鼻。去年广东的一位老太吃下了一颗5万元的荔枝,其所谓的“孝子”也就斥之为败家子。如今这天价荔枝又在告诉我们,这种天文数字果子,没有荣耀可言,岂有富贵可说,如果还把耻点当卖点,那真是一种“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耻辱。我只知道上了年纪的父辈都曾有过食不果腹瓜菜代之苦;只知道生活在社会的“弱势群体”还在为三餐茶饭而奔波苦碌,西部地区的人们仅仅为沿海城市可以尽情用水这一点就羡慕不已。我还知道,即使是船王包玉刚也会把中餐的剩鱼热热晚上再吃;李嘉诚也会省电而点几支蜡烛照明。而我们有的人直把“奢是致祸之兆,俭为家业之福”当耳旁风,忘却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一口就吃掉了“几百吨大米”,花掉了可供几十个贫困孩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