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11-我是湖南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711-我是湖南人- 第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天一定补上。这一封家书,有“安危不知,性命不计”之语,因为他知道湘军必败无疑,但又不能立刻撤退,只好硬着头皮迎战李秀成。    
    部将刘连捷对他说:“我军势力不弱于李秀成,但我近来发现大帅忧形于色,这是为什么?”    
    曾国藩说:“古人说得好:一子错,全盘皆乱。李秀成扬言要夺九江,我相信了探子的报告;现在我军来到上游,李秀成却已安稳渡江。我们军心沮丧,很难取胜啊。兵法说,置之于死地而后生。希望大家奋力杀敌!”    
    曾国藩命令各路部队加速前进,分头抵御太平军。杨载福正与赖文鸿鏖战,后面四路人马一齐向前。李秀成也指挥四路人马出击。双方打了一阵,李秀成忽然下令撤退。杨载福恐怕有诈,不敢穷追。李秀成见他不上当,便命令前军真的撤退,转攻曾国藩大营,自己率大军去攻打湘军前部。湘军见了李秀成的旗号,便由杨载福独战李秀成。李秀成将本部分为两支队伍,夹击杨载福,而令其他部队打击湘军的四路人马。    
    两军喊杀连天。李秀成一支部队从斜刺里把江忠泗的湘军杀得乱了套。江忠泗身中几十颗子弹,顿时毙命。李秀成曾经用计杀了他的哥哥江忠源,现在又取了他的性命。湘军失了主将,无心恋战,四下逃窜。其余三路人马奋力死战,周凤山亲擂战鼓,领兵南逃,忽然右腕中弹,痛不可忍,鼓声停息。太平军敢死队趁势冲杀,湘军左队两营逃避不及,只好倒枪投降。周凤山被太平军困在垓心,无法逃脱,部队只剩两千人左右。好在吴坤修在溃退中牢记了败则相救的信条,集合人马杀回来。周凤山向东逃跑,忽听得前路喊声又起,原来李秀成打败了杨载福的前军,杨载福换了衣服杂在军中逃走,其余军士东奔西窜。他们三人会合,收拢部队逃命。    
    曾国藩听说前军各路人马溃败,忙调本部主力接应各路将领。探马来报:太平军已一齐杀到,每路各有五千人。曾国藩大惊道:“怎么有这么多敌人?”湘军将士听说各路前军吃了败仗,心胆俱裂,听到号令,勉强迎战。曾国藩令本部人马分四路抵抗,让中军副将周天孚独挡赖文鸿,自己率军为各路声援。周天孚摆好阵势,还没开战,就被太平军的神枪手一枪射落马下而死,部队大乱。    
    周天孚毙命,三军提心吊胆。李秀成大队人马杀到,各军立足不住,纷纷后退。太平军勇猛追击,人数多出湘军好几倍,湘军哪里能够抵挡!曾国藩撤退了,将领们随后逃跑。赖文鸿率兵当先冲来,一心要捉曾国藩。刘崇佑担心曾国藩有什么闪失,急忙带兵跟随他,奋力阻挡赖文鸿。赖文鸿提枪猛击,刘崇佑左腿负伤,策马奔逃,部下四散。赖文鸿不理会他们,只是大喊:“投降者可免一死!”漫山遍野都是太平军兵马,湘军降的降,死的死,其余的东奔西窜。    
    李秀成叫一些军士换上湘军败兵的衣服,紧随曾国藩奔跑,想乘曾国藩不提防时将他活捉。那些假扮的湘军没弄清李秀成的用意,趁势掩杀起来,暴露了身份。李秀成哭笑不得,摇头叹息说:“我想让他们捉住曾国藩,他们却大题小做。”说罢,指挥士兵猛追。太平军如入无人之境,势不可当。赖文鸿远远望见曾国藩的旗号,穷追不舍。曾国藩人困马乏,叹息道:“我今天死定了!”    
    生死关头,周凤山和吴坤修赶到,带着残剩的人马,护着曾国藩逃命。周凤山说:“我们败下阵来,发现后军也打了败仗,便领着残兵逃到这里。我军已无战斗力,敌军来势凶猛,应该早作处置。”曾国藩说:“能逃出去最好,逃不了就自尽,决不让敌人侮辱我的身体。”众人逃到江边,忽见岸边停有杨载福的战船,心中大喜。曾国藩等人上了船,捡回一条性命。其他将领陆续赶到,一起逃生。不多时,李秀成大军杀到,湘军队伍如波开浪裂。太平军大声叫喊:“不要放走了曾国藩!”曾国藩庆幸水师及时赶到,得以绝处逢生。    
    这一仗,湘军和其他清军部队元气大损,统领以下将校伤亡几十人,军士伤亡约两万人,另有几千人投降太平军。曾国藩逃到南康,愤不欲生。他不知如何向朝廷奏报,只好向官文和胡林翼通报了兵败情由,请求支援,然后率领水师和残余人马回九江驻守。当然,他也向家人报告了兵败幸免于难的消息。    
    曾国藩的两个弟弟曾国潢和曾国荃,一直留在家乡。曾国藩从军以后,不想让他们出门,劝他们在家尽孝。如今情势危急,他一反初衷,召他们来军中出力。俗话说,打虎还靠亲兄弟。曾国荃等人听从召唤,相继招募乡勇,直奔九江而来。    
    湘军这次大败,元气丧尽,曾国藩直到返回了九江,还有后怕,担心李秀成追来。他决定在九江坚守。那李秀成却并非真心要夺九江,而是飞速过江去安徽作战了。曾国藩自顾不暇,对李秀成无可奈何。曾国藩让周凤山暂代统帅,自己在四百人护卫下前往湖口,安抚残兵败将。不料南昌又来告急:两广的太平军从湘南杀到江西,攻下了四座城池!江西巡抚文俊胆战心惊,请曾国藩发兵救援。曾国藩率领部队朝南昌进发。


第二部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失败加失败等于胜利(4)

    太平军四面出击,湘军四处救火,但军心沮丧,在江西各地频频失利。太平军包围了南昌城,曾国藩下令死守,派快马急驰九江,传调鲍超和李元度火速过来救援,无奈这两人的部队和李孟群的内湖水师一起,被太平军堵在包围圈外,动弹不得。南昌城外,太平军旌旗密布,不断发射火炮,四处挖掘地洞,架起云梯,人山人海,攻势猛烈,湘军已成笼中之兽。    
    曾国藩再次感到自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做好了城破自杀的打算。经历了一个不眠之夜,早晨到城头一看,城外空空如也,五万太平军踪影全无。原来,太平天国在安徽战场和天京周边出现了危机,围攻南昌的太平军奉命救火去了。    
    从以上湘军作战的事例来看,曾国藩这个书生,到了战场上,的确在打乱仗,险象环生,根本谈不上稳操胜券。支持他走向胜利的大概只有一个法宝,那就是扎硬寨,打死仗,屡败屡战。靠着这种倔强的精神,他才支撑到了攻克太平天国都城天京的最后一刻。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户地主豪门。祖辈务农,生活宽裕。祖父曾玉屏读书不多,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是塾师秀才,满腹经纶。曾国藩是长子长孙,深得两位先辈的厚爱。    
    曾国藩自幼聪颖,勤奋好学,放在今天,就是所谓的神童。他六岁入塾读书,八岁便能读八股、诵五经,十四岁读懂了周礼和史记文选,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都是优等。1832年,他考取秀才,成家立室,踏上人生一个重要的台阶。二十八岁中进士,此后一步一阶地在仕途上攀爬,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力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屡屡升迁,直至官居二品。曾国藩在官任上仍然好学,孜孜不倦,日夜苦读,勤于搜求,不耻下问,博览历史,重视理学,饱读诗词古文。清朝官吏中,很少有他这样勤奋好学的。    
    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曾国藩,在政治上自有独特的观点,认为统治者要做到“内圣外王”,要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    
    他推崇程朱理学,奉之为孔孟之道的正统,认为这是君臣都应该学习的。他的治国理念涉及吏治与廉洁、选才与用才、物质与财用、兵力与兵法等。他还提倡皇上以身作则,以使官员振作。    
    从理论上到实践中,曾国藩都极力标榜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乾嘉盛世”以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家贫穷尚可改变,但民心涣散就无法挽救了。他痛恨士大夫们麻木不仁,苟且偷安。他主张整肃吏治,清除为害的幕僚,选拔有才干的官员,因为改善行政的关键是要有得力的人才。在国家危急的时候,需要起用德器兼备的人才,提倡廉洁正直的风气,实行礼治的仁政,反对暴政和扰民,严惩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他还提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济虚,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    
    曾国藩重视农业,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州县官员“以重农为第一要务”。曾国藩眼见得中国受到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对中西邦交颇有见识。一方面,他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反对借用外国军队来打击太平军;另一方面,他并不盲目排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在家教方面,他有十分成功的经验。钟叔河先生说过,曾国藩教子成功是一个事实,无法抹杀,也无须抹杀。重视教育的湖南人,至今仍然从曾国藩的家教方法中得到启发。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要抓好十件事:第一是勤理家事,严明家规。第二是尽孝悌,除骄逸。第三是“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第四是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第五是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第六是家事忌奢华,尚俭。第七是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第八是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第九是不可厌倦家常琐事。第十是择良。    
    曾国藩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他的儿子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与左宗棠两相配合,从俄国人手里收复了伊犁。曾纪鸿研究古算学成就不俗,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孙辈中出了个诗人曾广钧。曾孙辈又出了曾昭伦、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曾国藩出身低微,但他通过努力,有了渊博的学识与宏阔的见识,成为文武全才。朝廷信赖他,满朝文武钦敬他。他死后被谥为“文正”,又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在军旅中以编练湘军起家,书生治国,帮助清廷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他率领湘军南征北战,屡败屡战,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思想。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他主张军政分理,各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和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化。在治军方面,他首先严明军纪,着意培养“合气”,也就是要求将士同心。他认为,“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他选择将领有四点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识,四曰营务整齐。”曾国藩的战略战术,对他之后的中国军人,其中特别是湖南军人有很大的影响,如“用兵动如脱兔,静如处女”,主客奇正之术,“扎硬寨,打死仗”,水师不可顺风进击,善择营地,“先自治,后制敌”,深沟高垒,地道攻城之术,水陆配合,以静制动,“先拔根本,后剪枝叶”,等等。    
    毛泽东在少年时代仰慕曾国藩、王船山和黄兴等湘籍俊杰,他的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