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州民俗概说 - 杨永法- 第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味、形具入佳境,并以承办宴席著称。
  松鹤楼菜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松鼠桂鱼、原汁鱼翅、白汁元菜(甲鱼)、清溜大虾(虾仁)、荷叶粉蒸肉、网包鲥鱼、响油鳝糊、虹桥赠珠、枣红桔络鸡、翡翠虾仁、雪花蟹斗、母油整鸡、饼子野鸭、鸡油菜心、青鱼甩水
  …… 名菜名肴达数十种之多。
  鹤楼位于苏州闹市观前街,创办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是现存苏帮百年老菜馆中声誉最高的老字号。
  松鹤楼苏帮名厨高手荟萃,在继承和发挥苏菜炖、焖、焐、煨传统特色,讲究名菜选料用料及刀工、火候等方面,技压群芳,使每道菜色、香、味、形具入佳境,并以承办宴席著称。
  松鹤楼菜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松鼠桂鱼、原汁鱼翅、白汁元菜(甲鱼)、清溜大虾(虾仁)、荷叶粉蒸肉、网包鲥鱼、响油鳝糊、虹桥赠珠、枣红桔络鸡、翡翠虾仁、雪花蟹斗、母油整鸡、饼子野鸭、鸡油菜心、青鱼甩水
  …… 名菜名肴达数十种之多。
  名牌老店“朱鸿兴”
  过去店家很重招牌,谓之金字招牌。一旦打出名牌名利双收,还可荫庇后代。这是有远见的商家所追求的目标。对名牌,有的店家惟恐顾客走错了店门,牌子上还要冠以“真正”、“老”等字,表明独家经营,别无分出,或者旁边注明大房、二房。即使非名牌,也要加上“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等语,自我标榜有商业道德。可见商界对创牌的重视和爱牌的心切。
  现在苏州大街上有块硬邦邦的牌子,曰:“中华老字号——朱鸿兴面馆”。在各商业区、居民点都有分店,大有越来越兴旺的趋势。
  朱鸿兴开设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业主朱春鹤,乳名阿三。近段居民都称呼他“阿三”。当初他才三十几岁模样。他父亲在乐桥桂馨茶馆门前开设饼馒铺,做生煎馒头、蟹壳黄。朱春鹤从小学会了一手饼馒制作手艺。
  那时,苏州已被日军占领,各行各业极为萧条。朱春鹤凭了自己的手艺,在护龙街吉由巷口租了一个店面,开起面馆来。当时在乐桥北堍有家李姓开的面店门面虽是两开间,但人手不够,仅能做做吃吃;干将坊西口还有家湖广帮的馄饨店;在大井巷口还有叶姓的“无锡阿二”定点的骆驼担,卖小阔面和馄饨。百米之内一条道上有三、四家点心店,朱春鹤的面店能有生意吗?
  开始,他没有店招,采取乃父办法,依靠茶馆设点心店。他先集资在怡园开办茶室,夏品三、朱锦祥、赵顺林等人都曾出资入股,然后他以特色点心起家,卖大馄饨、大肉馒头。茶客即食客。茶客要点心,随叫随送。大馄饨是个冷门,当初市场上少有人经营,他的大馄饨馅多汤鲜;肉馒头比人家的做得稍大些而价格相同,并且馅中有汁,咸中带甜,很适合苏州人的口味。他将肉砧板放在门口,肉馅里斩入皮冻,大包大包的白糖搅拌进去,叫买家看看也相信朱春鹤真不计成本似的,真价实货。每每上市时,蒸笼周边围着买客。那时的时间不值钱,为了“搨”这便宜货,宁可化点时间等待,不像现在“时间就是金钱”,有得等待,宁愿不吃。
  两种点心吸引了远近顾客,于是朱春鹤又将店后一块空地租下,盖了个大芦席棚,扩大堂口,把生意做大,面条、汤包、烧卖、大馄饨、豆沙大包、大肉馒头、紧酵馒头、蒸饺一起上。业务上的兴旺,与当初怡园做过游乐场——像上海大世界那样,不无关系,游客转而成为食客。当时袁一灵等艺人在怡园说滑稽,插科打诨,多少带着点朱鸿兴的事情,也就等于做了广告。也就是在这时,朱春鹤抬出了自己的牌子——朱鸿兴,而原来大家都只称之为“阿三大馄饨”、“阿三大馒头”。依稀记得有两位名家,分别在不同时期为它写过招牌。一位是碑刻家、书法家周梅谷,他们是邻居;一位是后来成为著名花鸟画家、书法家的张星阶(大约七十年代后才改名辛稼的)。
  芦席棚容易失火、又撑不了几年,加之生意兴隆,于是又在对面怡园隔壁租下三开间门面,楼下设作台、灶间、账台,楼上是堂口,又将后面的怡园挖租一大间做堂口,那时真是顾客盈门。
  朱春鹤经营有方,旁人看来有几方面原因:一是老板娘坐账台收账,理财精明,据说只进不出,扣得很紧。其人生得娇小,说不上标致,但尚称“登样”,小巧灵活,因而附近居民送她一个带有褒义的雅号——小洋鸡;二是朱春鹤店虽开大,但采办总是亲手包揽,从不假手他人,他身围作裙,每日上菜场时,肩背一只特大竹篮,选购鱼肉等料。苏州人都懂得青鱼、草鱼要四斤以上的才能做菜,每条鱼的鱼头大小要基本一样,才能做出上规格的“头爿”。至于肉类有各种要求,非自己选料不足以保质保量。当然,后来生意做得更大,鱼肉都是定人供应的,连出虾仁都是卖鱼娘娘来义务劳动的;三是高价聘用高手,包括上灶师傅、馒头师傅、堂倌等等各道工序都有好手把关。他善待这些高手,凡落市后,常见他陪了这些师傅在店堂里喝茶抽烟,很是投缘的样子。此外就是他的经营策略,薄利多销,对顾客如上帝,尤其对附近居民以及下层劳动者。
  苏州人在外地吃面后常常抱怨说:吃的是杠棒面酱油汤。此乃地区口味不同,属饮食文化差异。苏州面条讲究汤水,朱鸿兴亦然。每日吊汤像菜馆里烧高汤一样,决不含糊。吊汤要用鸡肉、猪肉、骨头、鳝骨做原料,加水煮透,然后吊出清汤。各有手法,此乃秘方,不是这几句话能吊出清汤的。氽爆鱼、脆鳝的油,称为“红油”,老顾客要点加,既是重油又提鲜味。
  有了好汤水,还要讲究面条粗细。朱春鹤制的生面与众不同,用的细面,称28牙。入锅后涌一下,加冷水,再涌就要捞出,用抓篱捞拨成形,朝空中掼两掼,将面卷紧,一如木梳梳成似的,放入汤内,撒些葱蒜,就是一碗既能吸收汤水、又有硬张吃口的阳春面。人说:一碗面有什么花头?不!别小看抓篱朝空中掼两掼,不洒脱面汤水,面汤就走味。面条不卷紧,汤水就会很快涨干。所有操作全是从吃口上考虑的。谓予不信,不妨自己试试看。
  老吃客还有花头哩!如何吃法也有讲究,阳春面或浇头面上桌,顾客先挑和面条,然后啜汤、吃面。细面吸汤,味道就在其中了。而且非三、五分钟里吃完才好,这是原汁原味。如果吃吃停停拖长时间,面条吸汤过多又要烂了,口感就两样了。爱吃硬面者如果最后吃上一口烂面,就好比吃一包花生吃得很香,最后几粒却是带“哈喇”味的,叫人懊恼半天。
  细面才能吸汤。若用阔面,只食其爽口滑溜而已,汤水味就大减。阔面在夏天做拌面极好,然朱鸿兴考究的是汤水,所以很少有顾客点吃拌面的。真到了夏天,朱鸿兴会有时令点心上市,那就是“枫镇大肉面”,完全是白汤、白肉、汤清而爽,且带酒酿香。原来此汤用鳝骨、肉、骨头和酒酿吊成的。夏日佳品还有菜馒头,菜馅油而脆,带微甜,苏州老人吃素斋时期的好点心。至于春日里的三虾面、虾仁面;秋天的虾蟹面、蟹粉馒头等等,都是花色品种轮番轰炸,造成热闹门面,从不冷落。
  长在外地的苏州籍人士回苏州时,首先牵挂的是苏州点心:松鹤楼的卤鸭面,朱鸿兴或观振兴的焖肉面,黄天源的汤团、糕点、绿杨村的大馄饨。海外归来的甚至还要尝一尝糖粥。吃来吃去,人们都盛赞苏州的焖肉面,就这样小小的一块焖肉,好象只有苏州人烧得出来。其实苏州陆稿荐、杜三珍制作的酱肉、酱汁肉,菜馆里烧的四喜肉以及类似的东坡肉、樱桃肉、走油肉、万三蹄和最考究的蜜汁火方,都是属苏州的特色佳肴。那年,美国的基辛格博士来苏,宴会上有只蜜汁火方,吃得他大快朵颐,还召来大师傅询问制作方法哩。一连串的名牌何不运用于牌桌游戏中,这是从朱鸿兴的焖肉面联想到的戏言。
  朱鸿兴真正发达时期是1945年抗日胜利后,那时客人特多。估计这是国民党大小接收官员发财后看中了苏州,常来苏州居住。加上知识界人士、走红的评弹艺人,成为朱鸿兴的常客。朱春鹤也会审时度势,采取经营措施:阳春面赚不到多少钱,作保本产品;浇头面可赚些钱,真正赚大钱的是花色面,是专对高消费人士的。于是除保留传统的焖肉、爆鱼、脆鳝面以外,大大增加了花色,如虾仁、三虾、虾腰、虾蟹面;炒鳝糊、炒什锦、炒三鲜、炒猪肝以及肉丝、排骨、蹄膀、冻鸡、香菇等品种。这种浇头味道也确实好,如同菜馆里的佳肴,非但受高消费者欢迎,就是附近居民有客留饭,也去朱鸿兴炒两只浇头,就可延宾待客了。这要比上馆子经济实惠得多。
  朱鸿兴最显著的风景线是店门口排满黄包车。高消费者一上黄包车,车夫就推荐去朱鸿兴吃点心,而车夫到店后,取出洋瓷大口杯,买根面筹,就可拿到一碗半左右的阳春面,还外加红油一勺,油水十足,满满一大口杯,就地坐在黄包车踏脚上,享用起来,大可补偿体力的消耗。其实,这是朱春鹤的策略之一:要赚高消费者的钱,而对阳春面放宽,真有点“赚富济贫”的侠义味道。对车夫如此,对附近居民凡带着“家什”(盛器)去买面的,也都一律加重面条份量,这大概是“兔子不吃窝边草”吧!也是算得上精明的。后来外面传说:只要黄包车拉客上楼,朱春鹤就送一碗肉面给车夫。这是传误了。倒底一碗花色面赚不出一碗肉面钱的。核算成本者才会有所盈利。
  此外,他的策略就是结识社会人士、名流、新闻界人物,不时发些面筹请他们来尝新,结果自会有口头的、文字的传媒,广而告之,也是吸引顾客的一法。由于他经营有方,又善待他人,因而随同营业发达,他也有些社会地位了,列入主持吃讲茶的地位。当时从乐桥到察院场这一地段,人称有“三名人”,亦叫“三个山”。一是夏品三,开古玩室裱画店,裱画一等好手,张大千几次到上海开展览,都由他裱画的,而且张大千来苏,总是住在富仁坊夏品三的小洋房里;由于夏生活风流,又靠拢政界,曾买官至中山镇镇长,且备手枪一支,最后以反革命为下场。二是薛老三,汪伪刑警队长,劣迹、结局不详。第三就是朱阿三,经营朱鸿兴得名,未涉政界,最后留着一块名牌。
  朱鸿兴堂口服务行“响堂”,堂倌很有本领。当初有位金鱼眼的堂倌、以后还有位长子(可惜姓名都忘了)真的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玲珑待客,服务周到。那时候,顾客入座后点吃什么,都由堂倌一声吆喝,传到灶上的;而且喊来有声有调,抑扬顿挫,不是唱歌胜似唱歌,有时还喊出些幽默词句。比如两顾客点鱼肉双浇面,堂倌先拉长一声“要末来哉……红两鲜末两两碗,轻面重浇,免青宽汤。”有时顾客点吃各有各的要求,如硬膘大精头,拣瘦去皮,分小碗、加汤等等都会喊得一清二楚。那时是先吃慢会钞,顾客吃后离座去账台会账,堂倌心算一声呼叫,任你吃了多少点心,报账不会有错。尤其是顾客之间还有代为会钞的,若是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