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0-是非曲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410-是非曲直- 第4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林育英听了毛泽东的叙述,也顿生忧虑,马上说:“我如能起作用那当然好,就怕工作做不好。”    
    “也许能起作用”,毛泽东又说,“目前,张国焘与我和张闻天、恩来的关系很僵,我们发电去,他听不进去,朱德、徐向前等同志在那里很为难,也很吃力。张国焘比较相信共产国际,正好你又是共产国际派来的,你如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做工作,他有可能听。更何况你和张国焘在一起共过事,有一定的交情,他会相信你的。”    
    林育英仔细一想,感到毛泽东交给的这个任务很重,责任也很大,为了党和革命的事业,自己应尽力来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    
    “这样吧,我尽力配合你和中央做工作。”林育英心里还没有多大把握,他只能这样说。    
    毛泽东点头笑了。    
    1936年元旦,蹲在川西北的张国焘收到了来自陕北中央的电报,这封电报对张国焘另立中央的事未置一词,只是通报说:“我处不但对北方局、上海局已发生联系,对国际也已发生联系,这是大胜利。”并告诉他共产国际已派林育英来到陕北。    
    林育英也以个人的名义给张国焘去电,向他通报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策略的决定。张国焘在其《我的回忆》一书中这样提及他当时收到林育英给他的第一封电报:    
    林育英到达陕北后,立即致电给我,大意是:他和王明等曾参加1935年7月间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大会对中国问题的讨论,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策略的决定。他奉命携带密码,经蒙古来寻找红军,已于某月某日到达陕北,完成了第一步使命。他拟由陕北继续到川康地区来,与我和其他同志会晤,但因交通阻隔,尚不知能否如愿等语。    
    我接到这个电报,一时喜出望外。立即回电表示欣慰,并请他暂留陕北,以免途中遭受袭击的危险,彼此可用电讯商谈各项问题。    
    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只字未提他同时收到的中央给他的电报,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把中央的电报当作一回事,也根本就没有给中央回电。他只给林育英回电,表示一切服从共产国际的指示,但同时以“中央”名义向共产国际代表报告了毛泽东等在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惧怕敌人,放弃向南发展,实行机会主义的向北逃跑”。    
    中央不见他回电,又给他发了电报,令他取消“临时中央”。    
    依然无回音。    
    中央还以张闻天的名义去电劝张国焘:“我们间的政治原则上的争论,可待将来作最后解决,但另立中央妨碍统一,徒为敌人所快,绝非革命之利。”并特别说明中央对张国焘的错误,“未作任何组织结论”,“根本用意是望兄改正,使四方面军直入正轨,兄之‘临时中央’望自动取消,否则长此下去,不但全党不以为然,即国际也不以为然。”    
    张闻天的电报发走后,依然如石沉大海。    
    毛泽东等见张国焘既不回电,也不同意取消“临时中央”,便于1936年1月22日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成立第二“中央”的决定》:    
    张国焘同志自同中央决裂后,最近在红四方面军中公开的成立了他自己的“党中央”、“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与“团的中央”。张国焘同志这种成立第二党的倾向,无异于自绝于党,自绝于中国革命。党中央除去电令张国焘同志立刻取消他的一切“中央”,放弃一切反党的倾向外,特决定在党内公布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俄界的决定。    
      中央政治局    
    林育英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为配合中共中央作出的这个决定,毛泽东等又建议林育英给张国焘、朱德去电:    
    国焘、朱德二同志:    
    (甲)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政治路线,并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队伍中,除联共外是属于第一位。中国革命已成为世界革命的伟大因素,中国红军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地位,中央红军的万里长征是胜利了。    
    (乙)兄处可即成立西南局,直属代表团,兄等对中央的原则争论,可提交国际解决。    
      林育英    
      24日    
    张国焘接到林育英的电报,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他都可以倒背如流了。他想,让他取消“临时中央”,成立直属国际的西南局,这看起来可行,实际上还是说陕北的中央仍是中央,以后我还要归他们领导,到那时,就由不得我张国焘像今天这样可以自己作主来决定问题了。但他又想,林育英是代表共产国际的,他的意见不能不考虑。那么究竟怎么办才好呢?    
    张国焘不是饭桶,他有着发达的大脑。    
    经过几天的思考,张国焘巧妙地把皮球踢给了毛泽东。    
    林育英和陕北的中央,左盼右盼,张国焘终于回电林育英和张闻天,他一方面表示应“急谋党统一”,同时提出:    
    强迫此间承认兄处中央和正统,不过在党史中留下一个不良痕迹,一方让步,必是种下派别痕迹的恶根。互相坚持必是把对方往托陈派、罗章龙路线上推。此时或由国际代表团暂代中央,如一时不能召集七次大会,由国际和代表团商同我们双方意见,重新宣布政治局的组成和指导方法,亦可兄处和此间同时改为西北局和西南局。    
    毛泽东一看张国焘的电报,就感到张国焘的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同时,他也深知此时的党内政治斗争,需要军事的胜利和根据地的发展作后盾。    
    于是,毛泽东又开始集中精力考虑陕北根据地的发展问题。    
    那么,毛泽东什么时候才能把皮球踢回给张国焘呢?


第四章 长征尾声:余波难平张国焘另有图谋(一)

    陕北中央与张国焘并没有中断电讯联系,只是陕北方面改变了口气,每次发电很少以中央的名义了,而多是以林育英、张闻天的名义。这种变化说明了中央在对待张国焘的问题上,采取了相忍等待的办法。    
    不知毛泽东后来是否知道张国焘还另有图谋,反正当时他是一无所知。    
    读者不会忘记,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张国焘为了控制毛泽东等人与红军发生直接联系,把发电报用的密码本都收归张国焘控制之下的红军总指挥部。后来,毛泽东等人与张国焘“不辞而别”,这密码本就留在了四方面军。中革军委就只能同四方面军联系,同其他红军部队失去了联络。    
    这些红军都在孤军奋战,他们都盼望着与党中央、中革军委取得联系。    
    在湘鄂川黔边的红二、六军团,到了1935年9月间,因形势发生变化,焦急地寻找中革军委。    
    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及军委获得国民党要“围剿”红二、六军团的情报,便及时给他们发去了《中央及军委关于战略问题给二、六军团的指示》,任弼时看完电报,有些纳闷,中央的这份电报,一反原来的调子,很有些像毛泽东过去的提法,这是为什么呢?    
    任弼时把电报递给贺龙。    
    “嗯,好!选择敌人弱点,在运动中消灭,这个好!”贺龙一边看,一边摸着小胡子,笑眯眯说道。    
    “这份电报跟过去中央的电报提法有些不一样。”任弼时沉思着说。    
    贺龙这才仔细琢磨起来,发现不光在战术原则上提法有差别,在战略发展上也不一样。去年12月底中革军委曾电令他们向湘西北发展,接应中央红军北上……    
    于是,贺龙提议:“是不是发个电报问问,中央发生了什么变化?”    
    “好,立即发电问一问。”任弼时也同意。    
    不几天,中央就来电通报了遵义会议情况,正如他们猜测的那样,中央的确有人事变动。    
    贺龙很高兴,说:“毛泽东这个人我不认识,但我读过他的文章。他能把江西苏区搞成那么大,这就不简单,我看他来指挥肯定行。”    
    任弼时此时的心情却很复杂,他曾是当初中央派到苏区的“三人团”成员,是他们三人给毛泽东下马威的。随后中央到苏区,把毛泽东扔到一边,结果很快把苏区丧失掉了。从这一事实中,他感到遵义会议的决定是正确的、必需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亲自带部队与敌人作战,尤其是与贺龙部队会合以后,在实践中逐步对王明的那一套感到不那么对劲儿。    
    “是应该总结一下了。中央的军事路线改变和人事上的变动都很正确、很及时,我们拥护。”任弼时旗帜鲜明对贺龙说道。    
    于是,他们坚决按照遵义会议确定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与敌人作战。结果,红二、六军团在第一次反“围剿”中,取得了重大胜利,有力地配合了红一、四方面军的长征。这时,红二、六军团发展到21000余人。    
    红二、六军团的节节胜利,震撼了国民党。蒋介石便纠集132个团的庞大兵力,对红二、六军团发动了新的“围剿”。敌人采取在江西用过的那种办法,四面包围,筑堡推进。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他们决定向中革军委建议红二、六军团主力转移。因而,他们焦急地寻找军委电台,但怎么也寻找不到。    
    直到1935年9月,他们终于同四方面军的电台沟通了联络,因该台用的是中革军委与二、六军团联络时的规定,二、六军团的同志遂误认为这就是中革军委的电台。当天,即将任弼时给周恩来的一份电报发出:    
    恩来同志:    
    你们现在何处,久失联络,请来电说明此间省委委员姓名,以证明我们的关系。    
      任弼时    
      9月29日    
    张国焘收到此电后,他应该立即将任弼时的这封电报转发给正在甘肃榜罗镇的周恩来。    
    但张国焘没有这样做。    
    张国焘收到任弼时的电报,不免有些兴奋。心想,真是天助我也。任弼时,不就是往日那个任少共书记的初生牛犊似的小兄弟吗?他还能不听我的话吗?张国焘还想,任弼时不给毛泽东去电,而专门给周恩来发电报,看来他与毛泽东也有矛盾。这两个军团如果置于我的指挥棒下面,那力量就比毛泽东的那支部队更大了,我张国焘的分量也就更重了。    
    想到此,张国焘自个儿笑了。    
    第二天,张国焘即给任弼时回电,说明29日电收到,并说了省委委员姓名,还特别说:“一、四方面军6月在懋功会合行动,中央任国焘为总政委;我们今后应互相密切联络。”签名是:“朱(德)张(国焘)。”    
    这封电报,既没有告诉他们中革军委在何处,也没有说周恩来为什么没有亲自给他们回电,只告诉他一、四方面军在一起行动。实际上,当时一、四方面军已经分裂了。但因为签名是朱德和张国焘,给人的印象一、四方面军的确在一起行动。在此,张国焘充当了一个实足的政治骗子。    
    这样,张国焘就以红军总政委名义向二、六军团发号施令,而二、六军团也误认为中革军委就在张国焘那里。    
    后来,朱德从四方面军电台得知二、六军团离开湘鄂川黔交界的根据地,转战到滇西北地区,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