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十二后妃:接近权力巅峰的女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接近权力巅峰的女人- 第2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嘉庆十三年(1808年)七月,九艘英国军舰在澳门再次登陆,接着又闯入黄埔、广州。    
    两广总督吴雄光以断绝贸易、封锁进澳水路、切断粮食、蔬菜的供给作为同入侵者斗争的手段,由于当时的英国正同法国交战,不可能抽出更多的兵力用于远东,遂在占领澳门四个月后撤离。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闰六月,由阿美士德(原英国驻印度总督)率领的英国使团再次访华,同乾隆年间访华的马戛尔尼一样试图打开清帝国的大门,把清帝国变成英国的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    
    阿美士德一行闰六月十九日抵达天津。    
    皇后的兄弟和世泰公爵是接待英国使团的负责人,从这一任命也可以看出嘉庆皇帝对此次中英外交接触的重视。    
    然而对双方来说觐见礼节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阿美士德拒绝向嘉庆行双膝跪地的磕头礼。    
    觐见礼节,在马戛尔尼访华时就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实际上一直到乾隆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接见马戛尔尼,英方也没能按照乾隆的要求行“双腿跪”的礼节,乾隆为此相当不快。    
    嘉庆比他的父亲还要固执,甚至派和世泰到通州去教阿美士德等人“习礼”,说白了就是学磕头。    
    从闰六月二十七到七月初六整整习了八天的礼,依然没有解决磕头的问题,到不是磕头难学,而是英国使团不能接受,彼此一直僵持不下。    
    和世泰不愿让皇帝失望,他想像当年和那样,安排皇帝同阿美士德等人见面,即使英国使团来个单腿跪,皇帝也不能当场发作。    
    于是在初六晚上他陪同阿美士德等从通州赶往圆明园,并安排在初七早晨谒见嘉庆。    
    皇帝已经端坐在殿中等待接见,可连夜的赶路已经搞得阿美士德疲惫不堪,更何况公使的礼服、英国使团的礼物都还在路上……一方面是皇帝在等候,另一方面是阿美士德拒绝谒见……做了蜡的和世泰只得编了个善意的谎言——阿美士德病了,而当嘉庆表示可以接见副使时,和世泰则说副使也病了,谎话说到这份还能骗得了谁!盛怒中的嘉庆令英国使团返回广州,鸦片战争之前清、英之间最后一次外交接触尚未开始就已经结束。    
    和世泰的确有负圣望,把事情办砸了,可英国使团为什么在从通州出发时不把正使、副使的礼服以及礼物一同带上?对英国使团的做法,皇后实在感到不能理解;对英国政府派出使团的目的,她更感到困惑……


嘉庆孝和皇后钮祜禄氏立储重任

    嘉庆在其25年的在位期间给皇后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就连他在去世时也把一个涉及到国本的大问题留给了皇后。    
    嘉庆在二十五年七月十七(1820年8月26日)起驾去避暑山庄,由于天气炎热兼之旅途劳累,在二十五日(9嘉庆陵寝昌陵一六月2日)到达避暑山庄的当天傍晚就病倒了。    
    嘉庆一直身体不错,原以为歇息一两天就能缓过来,谁也没想到在当天夜里皇帝就在烟波致爽殿撒手而去,享年61岁。    
    当皇后得到皇帝驾崩的噩耗,第一个反映就是把皇帝存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边藏有立储密旨的匣子找出来,宣布皇位继承人。    
    这种秘密立储的做法是雍正所创建。    
    雍正鉴于即位遭到八弟、九弟、十弟、十四弟等人的强烈抵制,对于康熙晚年不立储所造成储位空虚、诸王对皇位的觑觎以及老皇帝晏驾后权利之争白热化,进行改革,在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建立秘密立储之制,并在乾清宫西暖阁召见大臣发表谕令,申明已经采取秘密立储的做法,把所择立太子的姓名“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    
    此后乾隆、嘉庆都沿用了这一做法。    
    但皇后派去的人在“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找不到立储密匣。    
    在经过林清之变、天理教徒攻进皇宫后,嘉庆觉得把立储密匣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并不安全,从那以后他就把立储密匣带在身边。    
    皇后似乎猜到嘉庆很可能把立储密匣带在身边,就让回来报信的人再返回避暑山庄去找,但折腾了好久依旧没找到。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立储密匣找不到的情况下,皇后必须解决这一难题,于是她下达懿旨:令皇二子继承皇位。    
    绵宁是嘉庆第一位皇后孝全皇后喜塔拉氏所生,钮祜禄氏比绵宁只大六岁。    
    已经感受到内忧外患的钮祜禄氏,清醒地意识到从宗社的长治久安需要立一位成熟的有能力的继承人。    
    从当年皇二子在宫中同教匪的搏斗中,她认为自己的判断同大行皇帝生前的抉择是一致的。宫里的女人,只要自己生了儿子,没有不期望自己的儿子能当上皇帝的,但一个理智的女人总要看看自己的儿子有没有治国安邦的志向,钮祜禄氏生的两个儿字绵恺、绵忻,一个迷恋皮黄,一个陶醉古籍,别说嘉庆看不上,就连她自己也很失望,充其量也就是去管理升平署、武英殿修书处……皇后钮祜禄氏的立储懿旨,绝对是从大清王朝的江山社稷出发的,其中毫无任何个人的考虑……随同嘉庆去避暑山庄的太监终于在大行皇帝的遗物中找到一个不起眼的盒子,打开一看,正是册立皇二子绵宁为皇太子的密旨……钮祜禄氏的心一下子踏实了。    
    绵宁——即道光皇帝的即位更加名正言顺了,而皇后钮祜禄氏也因嫡母身份被尊为皇太后。


嘉庆孝和皇后钮祜禄氏平张格尔

    自嘉庆末年以来,大和卓布拉尼敦的孙子张格尔从敖罕潜回南疆,以传教为掩护纠集部众,甚至组织人袭击喀什噶尔周边地区……到道光二年(1822年)张格尔已经占据那林河一带作为反清根据地,招兵买马。    
    道光五年(1825年)巴彦巴图率领清军前往剿灭,得到风声的张格尔早已经转移。    
    巴彦巴图在开出四百里后没有遇到敌兵,竟然抓捕当地百姓,杀良冒功。    
    巴彦巴图的暴行激起当地百姓的强烈不满,张格尔遂乘机杀回。    
    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张格尔已经逼近喀什噶尔,两个月后喀什噶尔陷落,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也旋即陷落,新疆西部四城全部落入张格尔的手中,西陲局势急剧恶化……皇太后实在想不明白已经平定了百年的新疆,怎么一下自就闹到这步田地?生活在紫禁城中的皇太后既不可能了解边疆地区吏治的败坏——毕竟是天高皇帝远,地方官吏肆无忌惮地敲诈勒索激起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而张格尔一类别有用心的宗教上层人物必然要煽动民族情绪,制造动乱乃至分裂……能否收复西四城、能否挫败张格尔已经成为清王朝能否恢复对南疆进行有效统治、能否维护国家统一的关键。    
    为此道光起用祖父乾隆留下的老臣杨遇春,并派遣将近四万军队开赴南疆,一鼓作气收复了喀什噶尔,时为道光七年(1827年)三月初一,杨遇春乘胜进军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西四城失而复得。    
    一直关注西陲形势的皇太后,不禁松了口气,但美中不足的是酿造事端的张格尔却逃回了敖罕,如果不把张格尔擒获,南疆仍不会平……为了彻底解决后患,清政府起用在平定河南天理教中立了殊功的直隶总督的那彦成去新疆善后,那彦成争取同张格尔属于不同教派的支持,并派人道光像道光八年平定张格尔向境外的张格尔散布官军已然班师的假情报,而四处流窜的张格尔也迫切期望能杀回南疆有个立足之地,遂在该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率领500多骑兵,潜入边境,被早有准备的清军彻底歼灭,仅带30多名残兵逃跑的张格尔被清军抓获,这一特大喜讯伴随着早春的和风在道光八年(1828年)正月传入紫禁城。


嘉庆孝和皇后钮祜禄氏鸦片走私

    鸦片具有止泄、镇痛等功能,但长期使用就会上瘾。明代正德年间,鸦片作为药材输入。    
    早在明朝末年,已经出现瘾君子。入清以后,吸毒者有增无减。在清初已出现专门提供鸦片的烟馆,“将鸦片泡制成膏,然后斜烟丝入内拌匀,晾干为烟”,“以此射利”。    
    初吸鸦片,“晕迷似醉”,“能通宵不寐”。    
    “无赖恶少,群聚夜饮,遂成风气。饮时以蜜糖诸品及鲜果十数碟佐之,诱后来者。初赴馔,不用钱,久则不能自已,倾家赴之矣。”“是以少年子弟易堕其术,迨至年深日久,血枯肉脱,纵自知为鸦片所害,急欲止之,则百病丛生”,“乃至家业荡尽,称贷无门。”到乾嘉以后贵胄子弟、八旗兵丁、各级官吏都有不少人成为瘾君子,甚至就连宫中的太监也偷吸鸦片,历事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大太监张进幅吸毒长达三十多年,在张的诱惑下,不少太监开始吸毒。    
    其实皇太后对此也已经有所风闻,虽然下令严查,但经过林清之变以后对太监也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惟恐再闹出勾结教匪一类的惊天大案。    
    吸毒容易,戒毒难,许多瘾君子,“明知其害,不能绝也”,一日不吸,“则面皮顿缩”,“脱神欲毙,复饮乃愈”,“不可复救”。    
    为了帮助吸毒者戒毒,避免家破人亡的厄运,在当时流传着种种戒毒的偏方,但由于瘾君子们对毒品的依赖,所有戒毒偏方或被弃而不用,或浅尝辄止。    
    从雍正六年(1728年)就颁布了禁止贩卖鸦片、开设烟馆的命令。    
    至此,以进口药材为名的持续近两个世纪的鸦片贸易被中止。    
    在当时对华进行鸦片贸易的主要国家是英国,英国把在殖民地印度生产的鸦片就近运往中国。    
    一方面它用提供贷款鼓励印度农民种植罂粟,一方面在加工过程中“使罂粟的蒸晒和鸦片的调制适合于中国鸦片吸食者的味”。    
    英国鸦片商及英国政府在罪恶的鸦片交易中牟取暴利,一箱鸦片从印度运往中国可获利1820银元(一箱鸦片的成本约180银元,运至中国的售价为2000银元),英国政府的税收中仅鸦片税就占42.7%。    
    因而英国政府和英国鸦片商绝不会放弃这种罪恶贸易,只不过将其从公开进口变为秘密走私。    
    负责鸦片生产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令人把鸦片装入便于偷运而特制的箱子,运至加尔各答,拍卖给鸦片商,再由鸦片商偷运至中国沿海。    
    英鸦片商通过行贿清廷地方官员及负责缉查走私的巡船官兵,使得鸦片走私畅行无阻。    
    由于利益的驱动,鸦片走私日益猖獗。    
    乾隆六十年走私入境的鸦片已四千箱,到道光七年走私鸦片则超过一万箱,而至道光十一年(1831年)都突破了两万箱,迨至道光十八年(1838年)已经接近3万箱了。    
    在鸦片大量走私入境之前,清王朝在对外贸易中,一直保持出超的有利地位。    
    中国的茶叶和丝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路非常好,远销欧洲、美洲及东南亚,但外国的呢绒却打不开中国的市场,每年从欧洲输入中国的银元约几百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