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婆婆不行了,但是光绪居然还是死在了慈禧前面,年仅38岁。
光绪死后,慈禧立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新君,指定摄政王为载沣,并把光绪皇后推上皇太后的宝座,即后世所称的隆裕皇太后。
此外,慈禧以幼帝的名义发布了谕旨:“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取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面请施行。”
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三年太后
三岁的溥仪即位,改元宣统,隆裕太后像当年的慈禧一样,在宣统皇帝溥仪身后垂帘听政了。
不管隆裕是否意识到,她把慈禧当成了她在皇宫里惟一的老师。
慈禧的思维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把太监当作密探监视宫里任何一个人的手段,都深深印在隆裕的脑海中。
但她的权术、手腕都比慈禧差远了,就算学到一点,也只能算是邯郸学步。
晚清的皇族,就像民间所说的:“黄鼠狼下崽,一窝不如一窝”,大清国的气数真是尽了。
隆裕本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她当上太后以后,非常信任一个名为“小德张”的太监。
小德张在慈禧活着的时候就非常得宠。
他聪明乖巧,从南府戏班总提调一直当到御膳房掌案,由于伺候慈禧周到,很讨老佛爷喜欢。
一次,小德张卧病在床,慈禧竟然亲自去看望他,并派最好的御医为他治病,以示恩典。
在李莲英告老还乡后,小德张便迅速成了慈禧身边的红人。
慈禧死后,机灵、有心计的小德张又成了隆裕太后的大总管。
隆裕虽有慈禧的地位,却没有慈禧的手腕,根本控制不了后宫。
宣统是同治的继承人,兼祧光绪,同治时期的三位妃子:瑜妃、妃、妃也是宣统的母亲,太后应该在同治三位妃嫔中产生。
而且慈禧也是以贵妃的身份成为太后的。隆裕不过是仗着是慈禧的内侄女才得到太后之尊的。慈禧下葬后,同治的三位妃子赌气说不回宫了,要在东陵为慈禧守陵。
面对这种突然发生的情况,隆裕乱了方寸。
虽然自己现在已是太后,但是她在皇宫多年,只学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察言观色,无条件服从慈禧的意志。
以前后宫之事都有慈禧太后为自己做主,她早就习惯了请示和服从,现在慈禧死了,隆裕根本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她顿时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对付三位皇嫂。
还是小德张反应快,他赶忙对三位妃嫔说,既然这样,皇太后就马上替各位在东陵盖房子,成全各位守陵的孝心。
瑜妃等人并非要真心想要守陵,不过是不愿意从此开始受隆裕的管制,半是赌气,半是让隆裕难堪罢了,结果小德张却让她们哑巴吃黄连。
三位妃子心有不甘,又在身边太监的怂恿下,决定赶在隆裕回宫之前抢回太后的金印。
可小德张却事前听到了风声,以最快的速度将隆裕护送回宫,抢先一步拿到皇太后的金印,并和载沣一起完成了太后册封的正式仪式。
隆裕被册封为太后之后,小德张向隆裕进言,认为三位同治妃子平日安分寡言,突然在太后即位这件事上闹得如此沸沸扬扬,全都是身边那些高级太监惹的祸。
他们无非是希望主子们中有一个当上太后,自己也好鸡犬升天,因此必须把那些有野心的太监赶出宫,否则难得安宁。
小德张拟了一张单子,上面列有以三品总管杜兰德为首的36名高级太监的姓名,小德张说这些人在宫中号称“三十六友”,平日拉帮结派,朋比为奸,经常向各自的主子进谗言,不除去不足以整顿后宫。
隆裕并不是会弄权之人,真要将这些太监遣返,未免有些不忍。
而且如果加上由他们管理的小太监,后宫因此空缺了三分之一的职位,数量太多了。
但她禁不住小德张反复的劝说,最后手谕内务府,将36名太监和与之关系亲近的太监,共932名宦官遣散出后宫。
头脑简单的隆裕万万没有想到,小德张通过这个手段,固然让同治三妃身边少了出谋划策之人,更重要的是,他趁这次事件,将自己在后宫中的异己通通都清除干净,而且还在后妃身边全都安插了自己的亲信。
小德张从此权焰冲天,后宫上下简直无人能敌。
隆裕在抢先当上太后之后,对小德张不仅信任,而且更加依赖和纵容。
而小德张也仗着隆裕对自己的恩宠,拼命为自己谋私利。
隆裕刚成为太后,还需要为光绪和慈禧守孝,应该将自己黄色的轿子换成青色的,这本不需要多少钱,但是由于是小德张经手,最后结算下来,制轿费竟然高达70万两,大量白银被小德张中饱私囊。
此事过后,小德张又故伎重演,要求重新装修宫中数座破败的佛殿。
这些佛殿,慈禧在时就已经废弃不用了,小德张乘机向隆裕进言,希望重新装修,报销的花费超过200万两,当时有熟悉装修的内务大臣弹劾小德张报销不实,暗中为自己牟取私利,还拿着贪污的钱在外开了不少当铺和绸缎庄。
隆裕却沉默不言,对奏折置之不理,实在被大臣们的奏折逼得没办法了,就说比小德张严重的人多得是,一个穷太监弄几个钱算不了什么,只要不干涉朝政就可以了。
有了隆裕的这句话,小德张的胆子越来越大了。
他看到隆裕寂寞空虚,就趁机劝隆裕在北海建“水晶宫”。
所谓“水晶宫”,就是将外墙做成玻璃幕墙,使墙体透明的宫殿,而且宫殿打破过去传统建筑依水而建的模式,准备让“水晶宫”四面环水,这样景色更宜人。
这在当时是非常新奇的建筑,隆裕本来长年深居内宫,不谙国事,现在好不容易熬到太后,也有了享受之心。
自己现在也是太后,新建一座宫殿也不算什么。
于是她不顾国库空虚,下诏预备拨出巨款兴修“水晶宫”。
诏令一出,满朝哗然,摄政王载沣最终以革命军风起云涌,军费严重缺乏为由,总算阻止了这场闹剧。
而且隆裕也明显感到不管是摄政王,还是文武大臣,都对自己的执政能力表现出隐隐约约的不满和担心。
此事之后,隆裕再也没有提出过修园的事情。
政治上的波谲云诡让缺乏文韬武略的隆裕经常感到力不从心。
光绪死后,隆裕立志要为丈夫报仇。
民间传说的原因很多,一种说法是隆裕曾发现了一张光绪所书的“必杀袁世凯”,另一说法是光绪在死前,曾在隆裕手中写下“杀袁”二字。
一日夫妻百日恩,虽然隆裕在光绪生前与他的关系并不好,但是丈夫的遗愿不能不完成。
隆裕悄悄将此事交予载沣处理。
载沣同样也是个优柔寡断之人,他思前想后,不敢杀袁世凯。
当时袁世凯正好患上足疾,载沣就强迫他退休回家了事。
隆裕虽有为夫报仇之心,却缺乏一个政治家的胆略,她也许万万没有想到,她的心慈手软,为自己留下无穷后患。
最后,逼宣统退位的正是袁世凯。
隆裕太后虽有垂帘听政之名,却无垂帘听政之实。
她手握着权力,却不知道该如何治理国家,每遇难题,就推到了她信任的小德张、载沣身上。
前者贪得无厌,只会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后者胆小怯懦,不堪担此重任。
大清帝国到了此时,竟找不到治国安邦之人了。
而此时中国的时局早已是四面楚歌了:南边的民主党人声势也越来越大;列强对中国觊觎已久;袁世凯此时虽然返乡,随时准备东山再起。
在隆裕治理下的清王朝,一步一步走向灭亡。
光绪皇后叶赫那拉氏被迫退位(1)
隆裕当上太后以后,处处效仿慈禧,但继续“预备立宪”已经安抚不了天下。
于是,她和载沣一起炮制出了一个的“皇族内阁”的怪胎:不仅最终解释权属清王朝,而且最后确定13名内阁成员中皇族倒占了5名(一说7名),满族有9人。
这样不伦不类的“立宪”,让全社会为之哗然,“皇族内阁”成了隆裕制造的一个政治笑话。
隆裕虽然希望能够像慈禧一样垂帘听政,但她没有驾驭局势的能力,也控制不了日益高涨的革命舆论,更控制不了地方军事势力的发展。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随着武昌起义的枪声终于揭开了序幕。
随之而来的,是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不再受清政府统治。
隆裕身边已找不到一人可以帮她镇压“暴乱”了。
以内阁总理大臣奕、协理大臣那桐为首的大臣不顾摄政王载沣的反对,趁此机会也纷纷向隆裕进言,要求将袁世凯召回。
而此时,西方列强也担心中国境内再一次爆发类似“义和团”的运动,这将使他们在中国的贸易额骤减,在他们看来也只有起用袁世凯才能稳定局面。
在内外的压力下,隆裕已经完全没有主意,情急之下,她又将问题抛给了载沣。
载沣最后顶不住压力,万般无奈地对奕、那桐等人说:“你们既然这样主张,姑且照你们的办”,“但是你们不能卸责”。
那桐回答他说:“不用袁,指日可亡;如用袁,覆亡尚希稍迟,或可不亡”。
隆裕听到这一番辩解,顿时心都凉透了,连高级大臣都如此悲观,自己皇太后的位置还能坐多久?袁世凯回京后,开始在革命党人和隆裕面前玩弄他的权术。
他一方面宣称坚决保皇,既然“深荷国恩”,就决不会“欺负孤儿寡妇”;另一方面,袁世凯打着护卫清廷的幌子,要求隆裕立即下令,让摄政王载沣下野,永远不准干预政事。
隆裕本来就是头脑简单之人,根本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她在混乱的政局面前已经完全慌了手脚,将兵权在握的袁世凯当成了惟一的救命稻草,于是立刻照办,赶走了摄政王载沣。
接下来,袁世凯还要在这个衰落的帝国身上再捞最后一把,他宣称军饷不足,不能对革命军开战。
上奏隆裕说:“库空如洗,军饷无着”,隆裕百般无奈,要求王公大臣购买短期国债,“毁家纾难”以筹得军饷,但多方筹措,得款有限。
袁世凯还不甘心,以军饷不足,恐军心不稳为由再一次警告隆裕:若一边催促抗敌,一边又吝啬军饷,“是置我于死地”。
在袁世凯的步步紧逼之下,隆裕只好动用国库内存,将八万两黄金交予袁世凯。
隆裕原本以为,自此袁世凯能够安心替大清帝国效力了,根本没有想到袁世凯此时不过是在座收渔人之利。
在玩弄权术方面,袁世凯绝不比慈禧逊色。
对革命军他也使用了同样的手段:一方面他利用革命党的势力向隆裕施加压力,另一方面又利用手中掌握的清朝军队迫使革命党人妥协,并最终同革命党人秘密达成协议:一旦他成功使清帝退位,孙中山就要拥戴他当民国总统。
1912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