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打进了伦敦 和巴 黎。”这正是对当时英法两国政府奉行的绥靖政策的正告,他分析得如此丝丝入扣,发人深 省。
乔冠华在文末以气贯长虹、诗情勃发的语言来结束全文,他大声吟唱:
“约莫1900年以前,当纳撒人耶稣绑赴十字架,穿过十字架,穿过耶鲁撒冷的街道,有些妇 人为他哭泣的时候,他曾骄傲地对她们说过:‘耶鲁撒冷的妇人,你们不要哭我,请哭你 们自己吧!’今天,我们可以同样说:不要为马德里哭泣,请把你们的眼泪,洒向巴黎和伦 敦去吧!马德里是永生的,它活在现在与未来为民主而斗争的人民的心中。”
乔冠华的国际述评旁征博引,分析细致,语言生动,譬喻形象,因而读起来声情并茂,感觉 很美,容易为读者接受。
1939年10月,乔冠华在《中立国决定欧战的命运》一文中把美国与苏联两个国家,比作“今 天在这个世界当中耸立着的两座历史的斯芬克斯”,说它们“一座是华盛顿,一座是莫斯科 ”,然后非常形象地说:“随着历史波涛的倾泻,这两座斯芬克斯迟早会说出话来,那声音 是决定的。”他在文中把美苏这两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未及时表明明确态度的国家喻作 “斯芬 克斯”,既形象又贴切,使人们对这两个国家的迷茫费解的态度跃然纸上,接着一句“历史 的波涛的倾泻”,又豁然开朗,便于人们的理解。
同样,乔冠华在《西线终于爆发战事》一文中,更是风骨雄健、气宇轩昂,他在列举了 许多 战事后说道:“山雨欲来,地中海大有西风即起之势”,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同盟国已发 起对轴心国的战斗,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发生重大转机。
随后,乔冠华撰文《欧洲战争已发展到世界的前夜》、《法国的崩溃》等同样文采斐然,引 人 入胜。如“马其诺的偶像崇拜”,法国“波尔多的政府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英吉 利海峡流的是大西洋的水”、“在大西洋的彼岸耸立着资本主义世界最坚强的城堡美利 坚”。乔冠华在纵观二战全局后断然下语:“万木无声待雨来”,意谓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 线必将以摧枯拉朽之势,回击敌人。
第二部分第6节 激扬文字(2)
1939年岁末,随着《时事晚报》的结束,乔冠华成了自由撰稿人,专门为各大报刊撰写 国际述评。12月14日他在金仲华主编《世界知识》上,针对苏芬战争发表了《历史的报复》 一文。文章一开始就提到了21年前发生在俄德两国之间的一段历史。他如此写道:
〖JP2〗“1918年2月10日,托洛斯基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宣告德苏战争状态终结,这形 成了同 年3月3日签订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协定的第一步。同年2月26日,伊里奇(案
:即列宁) 在《真理报》上写了一篇说明苏联为什么签订那个协定的文章。那篇文章大意:‘……当时 苏联不能和英法资本主义国家一道来打德国,但可以和德国讲和来防卫英国。和德国缔 结和约,苏联可以利用英德正在血战,无力照顾,缔结了这个和约,苏联可以先集中力量来 发展自己,有朝一日,它一定可以获得第二个胜利’”。
这里,我们来简单地追述一下《布列期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的内容。列宁不仅放弃了波 兰 和波罗的海沿岸诸省,而且放弃了芬兰、乌克兰和高加索部分地区。这些割让包括6200万人 口和12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些领土上,有俄国的一半工厂和三分之一的产粮区,并产有 俄国四分之三的铁和煤。这样,俄国便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新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着手创 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其影响是很深远的。
21年后,德国入侵波兰,从而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华沙失守后,苏军进攻波 兰,又收回了乌克兰。而芬兰问题,一直是苏联当局的心腹之患。芬兰在当时是一个反苏反 共 的前哨。芬兰的边境距离苏联重镇列宁格勒只有几十公里,同时波罗的海三国也与苏联为敌 。
乔冠华指出,当初英苏谈判失败的真实原因,可以从一份英国政府的公报中看出,就是因为 苏联曾力争必需劝告芬兰和波罗的海诸国,置其海军根据地于苏联控制下,英法乃拒绝苏联 之要求。如此,英苏谈判破裂,而苏德两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而现在德国却愿意牺牲波 罗 的海诸国,以完成其对波兰的侵略,可见德国居然还自命为“反共堡垒”,这一嘴脸,颇具 讽刺意义,故连英国政府在公报里也说它“无耻”。
接着,乔冠华一语中的:“这不够说清楚吗?”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无疑是反共堡垒。英苏 谈判破裂,是因为英法不愿意放弃这些反共堡垒。德国“无耻”,则是因为它放弃了它的反 苏 反共的天职。苏联难道会对反苏反共的芬兰无动于衷吗?乔冠华说:“这一公报不正是为苏 联进兵芬兰,作了最雄辩的一篇辩护文章了吗?”
苏联认为必须解决芬兰问题,是从建立东方战线的角度考虑的。德国入侵波兰之后,苏联政 府加紧了步伐,以图加强列宁格勒方面的安全保证。1939年10月5日,苏联政府建议芬兰政 府代表团到莫斯科就两国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并签署互助条约。但芬兰政府拒绝了这个建议 。 随后,苏联又提出租让和交换土地的建议,即芬兰将汉科港租给苏联,为期30年;苏联以5 523 平方公里的土地换取芬兰的靠近列宁格勒的2761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实,苏联的这个建议具 有合 理的成份,从国际法的角度也是允许的。但是,由于芬兰政府对苏联抱有强烈的敌意,因而 拒绝了这个建议,并积极寻求英法的支持。
芬兰政府的态度引起了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政府的强烈不满。于是断然决定于当年10月30日 ,苏军开始对芬兰采取军事行动。但是,苏军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迅速地打垮芬兰军队,而 陷于胶着状态之中,苏军被阻于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一带。所以,乔冠华在文章中说: “目前战争正在进行之中”。
乔冠华的这篇文章题目是《历史的报复》。21年前,《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的 签订,对于苏联来说,实在是处于无可奈何的权宜之计,真是打落牙齿往肚子咽,何等的悲 惨。但是21年后的今天,苏联正在书写新的历史,那将是一篇“报复的历史”。
果然,在1940年2月,苏联军队经过精心准备,突破了芬兰苦心经营的“曼纳海姆防线”, 取得了军事上的主动权。苏军的胜利使得芬兰政府被迫回到谈判桌上来。1940年3月8日开始 ,苏芬进行谈判,12日双方签署了和约。根据和约,苏联得到芬兰许多领土。划归苏联的领 土包括卡累利阿地峡、维堡、维堡湾以及一些岛屿,还有拉多加湖的西北岸、芬兰湾中的一 些岛屿、梅尔克雅尔维以东地区、卡累利阿北部的库奥洛雅尔维市、北冰洋沿岸两个半岛的 部分领土。此外苏联还得到了汉科半岛和邻近的岛屿的租借权,为期是30年。租借地将建立 苏联军事基地。这样,防止德国法西斯突然进攻的“东方战线”就建立起来了。
于是,乔冠华在3月27日发表一篇国际述评,题目命名为《报复的历史苏芬停战后的国 际新局势》。
他一开头就切入正题,说道:
“历史的报复终于写成了报复的历史。”
这里提及的“历史的报复”如上所述。他接着指出:
“这‘报复的历史’是3月12日的苏芬和平。
“1918年5月2日,法国高尔兹将军的干涉打进了赫尔辛基,22年,那英雄的22年之 后:1940年3月12日苏联的军队凯旋维堡城;22年后的3月12日,报复了22年前的5月初2日。
“22年,第一次大战战后的22年是一段悠长的历史,在这里我们不能一一去叙述, 当前的问题是如何去理解这报复的历史的最近的这一节,3月12日的苏芬和平,和这历史的 再展开、苏芬和平的国际新形势。”
1940年春天,英法期待的媾和即将打破。德国正在觊觎着英法。这一场大对抗临头之时,双 方力量相差悬殊。一方是一意孤行、无求于人的德国,其领袖是一个天生的战争狂人,他一 直凭直觉行事,到那时为止从未受过挫折。另一方是士无斗志、四分五裂的法国,其军队貌 似强大,但不堪一击,其领导人根本无意作战,而且对现代战争在技术方面提出的挑战熟视 无睹;海峡彼岸的英国,多年来满足现状,实力已大为削弱,但以海峡天堑自恃,陶醉于虚 假的安全感之中。
1940年4月9日,德国陆军在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就占领了丹麦;与此同时,海军和空 降部队袭击了挪威。
3月21日,由于西方出兵挪威惨遭失败,法国达拉第政府倒台。不久,英国的张伯伦政府也 寿终正寝。
5月10日,德军突然袭击,侵入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这时,事态发展迅猛,形势急转直下。两天后,德军开始进攻法国。随后,包围了联军,并 把英法军队一分为二。5月28日,比利时军队投降。在佛兰德的联军,主要是英国军队,退 缩到敦刻尔克这个唯一没有敌军的港口。5月31日至6月3日,天赐良机,敦刻尔克一带出现 大雾,对面不见行人,英国人乘此良机,共三十三万余人乘船渡过了英吉利海峡,撤回到英 国,创造了“敦刻尔克奇迹”。
随着敦刻尔克撤退的完成,法国的苦难开始了。5日,德军自波隆至色当一线向南推进,左 翼 穿过索姆河,右翼抵哀恩河北岸。6至7日战事稍停。8日德军左翼渡过哀恩河,右翼则渡过 布莱索河,向拍舍安战役突击。德军集中了约四十个师团的兵力,开始包围马其诺防线。9 日马其诺防线背腹受敌,危在旦夕。
这时,远隔千山万水,在遥远香港的乔冠华断言:“6月9日是法军最黑暗的 一日!”
据徐迟回忆,那是在挂着猫头鹰招牌的“聪明人”咖啡店里,在烟雾腾 腾的地下室,有一大群中外记者互相交流,争吵不已,只见乔冠华紧锁着眉头,倾 听 着,一声不吭。然后他摇动着一根手指头,向地下一戳,这样说了。说来也奇怪,他的话才 出口,整个屋子就静了下来。
“你怎么能这样说呢?”爱泼斯坦(原在美国合众通讯社任记者,时为宋庆龄创办的“保卫中 国同盟”香港总部宣传工作负责人)以怀疑的神色和口吻发问。
“你怎么忽然这样子悲观起来?”当时正好在香港的、以撰写许多内幕新闻而名重一时的记 者根塞?斯坦也歪过头来问。
“足下今日忽发妙论。但这确实是关键时刻。”香港另一位国际评论名家罗吟圃这时也发话 了,“你真的是这样看?你这个看法不大恰当吧。你有什么根据说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