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情人生-乔冠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才情人生-乔冠华- 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来的时候,小小的车厢里,其乐融融。    
      在车上无事的时候,就下象棋。王竹溪是象棋高手,乔冠华、季羡林等五个人,轮番跟他下 ,一盘输,二盘输,三盘四盘,甚至更多的盘,反正总是输。后来大家联合起来与王竹溪下 ,结局仍然是输,输,输。这时,乔冠华满腹的哲学也帮不了他。说来有趣,在火车上的十 几天,大家与王竹溪过招,从来就没有赢过一盘。    
      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终点站德国首都柏林。从一个尚在革命、多方面并不发达的中国, 来到这物质文明相当发达、欧洲的哲学之乡,乔冠华的心情一下子还不能平静下来,置身于 高楼林立的城市,漫步在数百年前就用漂亮的石块铺成的街道上,乔冠华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    
      出关手续办得相当顺利,因为清华老同学赵九章等人早早就等候在车站,迎接他们,为他们 办理了一切应办的手续,使他们避免了许多麻烦。    
      赵九章邀请乔冠华他们到柏林的中国饭馆吃饭,还与汪殿华(也是清华老同学)一起为他们寻 觅住处。    
      最后在夏洛滕堡区的魏玛大街,找到了一间房子,房东名叫罗斯瑙(Rosenau),是 个犹太人。当时在德国根据“法西斯圣经”希特勒《我的奋斗》,犹太人和中国人都被列 入劣等民族,这样犹太人与中国便成为难兄难弟。所以,犹太人非常乐意接受中国留学生, 让他们留宿。    
      德国人是非常务实而又简朴的人民。无论他们从事什么职业,一般说来,房子都十分宽敞, 有卧室、起居室、客厅、厨房、卫生间,有的还有一间客房。在这些房间之外,如果还有余 房,则往往出租给外地或外国的大学生。出租的方式在乔冠华、季羡林他们看来非常奇特: 不是出租空房间,而是出租房间的一切设备,桌椅沙发不在话下,连床上的被褥也包括在里 面,租赁者不需要携带任何行李,面巾、浴巾等等,都不用另行置备,十分方便。另外,房 间里所有的服务工作,铺床叠被,给地板扫除打蜡,都由女主人包办。房客的皮鞋,睡觉前 脱下来,放在房门外面,第二天一起床,女主人已经把鞋擦得锃亮闪光了。德国人非常爱清 洁,他们每天一个上午忙里忙外,擦这擦那,自己的房子里面不必说了,连外面的楼道,都 天天打蜡,楼外的人行道,不但打扫,而且打上肥皂来洗刷。室内室外,楼内楼外,任何地 方,都一尘不染。    
      乔冠华和季羡林住下,弄停当,便在德国远东协会的林德(Linde)和罗哈尔(Rochall)两位博 士的热心协助下,找到柏林大学外国学院的院长。经口试,院长认为他俩水平尚可,便参加 了柏林大学外国留学生德语班的最高班。从此他俩便成为柏林大学的同学,每天乘城内火车 到该校去上课,乐此不倦。 这时,乔冠华与季羡林几乎“形影不离”,成了好朋友。上世纪 80年代,季羡林在撰写自传时,回忆了他俩的这些交往,从中后人能够知晓他们之间的真诚友谊:说到乔冠华,我要讲一讲同他的关系。……我同乔是清华同学,他是哲 学系,比我高两级 。在校时,他经常腋下夹一册又厚又大的德文版黑格尔全集,昂首阔步,旁若无人,徜徉于 清华园中。因为不是一个行道,我们虽然认识,但并不熟。同被录取为交换研究生,才熟了 起来。到了柏林以后,更是天天在一起,几乎形影不离。我们共同上课、吃饭、访友、游玩 婉湖(Wansee)和动物园。我们都是书呆子,念念不忘逛旧书铺,颇买了几本好书。他颇有些 才气,有一些古典文学的修养。我们很谈得来。    
      有时闲谈到深夜,有次就睡在他那里。…… 我们同一般的中国留学生也不往来,同这些人更是格格不入,毫无共同的语言。    
      季羡林:《留德十年》,第37~38页,东方出版社1992年第1版。    
      当时在柏林的中国留学生,人数是相当多的。许多人是冲着到德国留学、人身上好像镀了“ 24K黄金”,回到国内很吃香。因此有条件的中国青年趋之如鹜。尤其是掌权的大官僚和大 资本家,纷纷把自己的子女朝德国送,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自不待言,连冯玉祥、戴 传贤、居正等许多国民党高级官员,无不有子女或亲属在德国,而且几 乎都聚集在柏林。因为这里吃、喝、玩、乐一样不缺,既不用上学听课,也用不着学德国话 。许多留德学生只需学会四句简单的德语,就能够混上几年。例如早晨起来,见到房东,说 上一声“早安!”就甩手离家,到一家中国饭馆里,洗脸,吃早点,然后打上几圈麻将,就 到了吃午饭的时候。午饭后,相约出游。晚饭时回到饭馆。深夜回到家里,见到房东,说一 声“晚安!”一天就过去了。再学上一句“谢谢!”加上一句“再见!”就足矣。    
      对此,乔冠华嗤之以鼻,甚至有些深恶痛绝。有一次上完课,他与季羡林到一家中国饭馆去 吃饭。一进门,高声说话的声音,吸溜呼噜喝汤的声音,吃饭呱唧嘴的声音,碗筷碰盘子 的声音,汇成了一个喧哗嘈杂的大合奏,其势如急风暴雨,迎面扑来。他们感到十分惊讶, 因为在德国,人们吃饭时都是异常安静的,有时甚至正襟危坐,喝汤绝不许出声,吃饭呱唧 嘴更是忌讳。这实际上是文明的体现,而某些留学生把祖国的一些陋习带到异国他乡,无论 如何,看上去总让人感到不舒服。再看一看这些国民党的“衙内”们那种狂傲自大、唯我独 尊的神态;听一听他们谈话的内容:吃、喝、玩、乐,甚至玩女人、嫖娼妓等等。像乔冠华 这样的正派人实在有点受不了。在这些人眼里也根本没有像乔冠华、季羡林这样的穷书生。 然而乔冠华他们的眼眶里又何尝有这一批卑鄙龌龊的纨绔子弟呢?于是乔冠华发誓再也不进 这样的饭馆的门。    
      乔冠华与季羡林在柏林大学大概呆了两三个月,补习完德文。主管交换生的德方负责人征求 他们的意见,问他们两位要去哪家大学继续进修。结果,乔冠华选择到图宾根大学,季羡林 则选了哥廷根大学。因此,两人分手各奔前程。    
      1933年,纳粹领袖希特勒在德国登台执政。到了1935年,初到德国的乔冠华已经感到, 法西斯恐怖的阴影笼罩着德国,政治空气非常嚣躁,排犹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到处可见小资 产阶级的狂热。这种情况在柏林,尤为突出。    
      考虑到这种情况,乔冠华觉得留在柏林大学进修不妥当。因而他就选择德国南部的一座小城 市,这个小城市叫图宾根,这所学校叫图宾根大学。城市虽小,大学却是赫赫有名,德国杰 出的哲学大师黑格尔曾在这所大学读过书,是一所在哲学界享有声望的大学。    
      从地理上看,图宾根属于莱茵断裂山谷地区。这里地貌独特,气候宜人,冬季气温不低于摄 氏零度,夏季一般在摄氏二十度左右。著名的莱茵河流经整个城市。图宾根是座花园城市, 森林茂密,花草盛放,曲径通幽之处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红瓦灰墙之屋星罗棋布于青 山绿水之间,与汉堡大学齐名的图宾根大学就座落在这翠色之中。这里富有浓郁的学术氛围 ,恬静舒适的读书环境,而少了许多柏林那种喧嚣、狂热与浮躁。    
      乔冠华踏进图宾根大学的校门,便被矗立在校园入口处的黑格尔长身塑像所吸引,驻足停留 片刻,暗暗许下诺言,我终于来到了你的身边,但愿我今后能成为像你这样的哲学家。    
      在德国友人的帮助下,乔冠华很快办完了各种入校手续,正式成为该校博士研究生。    
      乔冠华的德国导师非常敬业,又富有爱国精神,他以扎实谨严的治学态度,热诚教诲来自 异国的乔冠华。乔冠华从中受益匪浅。他发现德国人虽然比较呆板,但却认真、守时间、守 秩 序、讲求效率,他在与德国人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乔冠华还发现,图宾根大学图书 馆 有关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书籍,应有尽有,可谓一本不缺。他痴迷其中,如饥似渴般地 钻研马列主义。    
      为了把马列的的原著读懂读透,乔冠华又在图宾根大学进修了为期三个月的德语。他 强化了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的训练。由于德语的语法极为复杂,要听懂,并讲一口纯正 的德语并不容易。乔冠华每天又像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那样,早晨起来在校园僻静处,或 夹着纸条背词,或照着书本大声朗读,有时在其他同学的监督下,大段背诵书本上的有关段 落,乐此不疲。    
      经过三个月的苦读,加上他本来就有良好的英语、日语的基础,他很快便能毫不困难 地阅读马列原著,能够顺利地听懂教授们的讲课,还能够用德语进行深奥的哲学原理的讨论 了。当时在图宾根大学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为数甚少,其中有一位同学叫赵玉军(又名赵一坚),乔 冠华与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位赵同学,是国民党十九路军的将士,曾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任师长。战事结束后 ,赵玉军来到德国考察科学。他是乔冠华在图宾根大学唯一可以谈得来的伙伴,他思想倾向 进步,主张抗战,打仗很勇猛,他为人诚恳,又非常好学。乔、赵两人常常清茶一壶,促膝 交谈,有时竟谈至天色露鱼肚白。两人就是这样意气相投、惺惺相惜。    
      到了1936年,国内局势越来越紧张,多种消息不断传来,乔冠华急切地想知道一切,并加以 分析判断。这年年初,乔冠华与赵玉军一起来回到柏林。这是中国留学生比较集中的地方, 在那里已经逐步形成了留学生自己组织的抗日团体。他们怀着一腔爱国热情,积极参加了这 些团体的活动。    
      据乔冠华回忆,当时在他周围参加抗战运动的留学生圈子越来越大,最活跃的有秦邦川、朱 江沪、景林、李文华、陆崇华、翁康兰、翁蓬九、孙玉先、蒋学文等。他们开会讨论局势, 抗议国民党使馆对留学生的种种限制。他们创办了油印的《抗战时报》,每天出一期,每期 都有十几张。刊登国内抗日消息和日军的暴行,散发给留学生和华侨传阅。乔冠华参加了办 报 宣传活动,他经常撰稿宣传抗日,他的分析独到、见解深遂,在众多的文章中独树一帜,深 得读者的好评。    
      当西安事变的消息传来,说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两位扣押起来了,乔冠华等人欣喜若狂 。后又听说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中共出面调停释放了蒋介石,他感到不可理解。不久, 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杨虎城被迫出国考察。杨将军在随行工作人员杨明轩的陪下同,来到 了德国,乔冠华因此认识了杨虎城。    
      一天,留德学生会负责人告诉乔冠华,说杨虎城将军已经到了德国,我们请他来演讲,但要 保护他不受国民党特务的迫害。    
      杨虎城来了以后,立即引起中国留学生的一片欢呼。身材魁梧的杨将军热情地和大家一一握 手 ,脸上露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