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这辞见于《庄子·逍遥游》:“故日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老于》中只有“圣人”,故《解蔽》所用底“至人”是从以前的道书得来底。贩
子》中底“放日”底下底文句多是引用早期的道书。可知在现存的《老子》未被修
辑以前当有许多别行底道家经籍。《列子·天瑞篇》“谷神不死”一段是今本《老
子》所载,而书却冠以“黄帝书”底名称。同篇别段也有这名字。又《力命篇》及
《庄子·知北游》底黄帝之言亦见于《老子》。当时的道书多半是佚了,只剩下些
被采入《老人《庄》等书底引句。打开《老子》底时候,读者当注意到这一层。
丙 老子底思想
从现存《老子》看来,通篇首尾,除掉十篇左右以外,都是说明治天下与处世
底法术。其中所谓“道”、“德”、“虚静”、“得一”、“无为”、“无欲”、
“不争”、“自然”、“柔”、“损”等都不外是政治底方术,成功和保全身命底
道理。它含有很浓厚的法家思想,恐怕是法家底学者将道家底《老子》原本改订底。
《庄子·天下篇》评论周末诸子之学:一论墨翟、禽滑整,二论来研、尹文,三论
彭蒙、田骄、慎到,四论老观、关尹,五论庄周。《天下篇阿以看为《庄子》底跋,
作者把庄子放在五派底末了,可知为庄周底后学所作。作者评老、关底学说说:
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淡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关尹、老耿闻其风而说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
不毁万物为实。
关尹日:在已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荷乎若亡,
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
未尝先人,而尝后人。
老耿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路。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
己独取后。日:受天下之垢。
人皆取实,已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
无为也而巧笑。人皆求福,己独曲全。
日: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日: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
不削于人,可谓至极。
关尹、老耿乎,古之博大宾人哉!
这里所引老响之言和现今的《老子》不甚一致,作者大概是师承庄周所传底老
耿底话;至于今本《老子》或者是师承法家学者所传底老子底话。从这两派底异传,
我们可以推测老子思想底原型。《天下篇》所传可以说是正统道家底思想。正统道
家思想底出发点在辨别存在现象底精粗。存在底本体是精的,现象是粗的。凡是体
积底事物都不足以当道底本体,所以独要淡然向着超体积底神明去求。这神明便是
本。本即是常恒不易而超乎现象底无。从产生万物底功能说,便名为有。有万物底
实体本是虚空无有,所以存于万物中间而不毁万物。因为万物底本性不毁,人生不
能有何等造就或改革、或毁坏。所以处世资乎顺从、无为、懦弱、谦下。这些话,
归纳起来,不过两端,一是玄学方面底太一论,一是实用方面底谦弱论。
老脱、关尹以现象底本体为太一,“常无有”来说明。“太一”不见于今本老
子。在今本中只有“大”(第二十五章)与“一”(第十四、三十九、四十九章)。
太一底最早的解释,当以《吕氏春秋·大乐篇》“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
可为名,强为之,谓之太一”这一句为最近于老胭底意思。太一便是道底别名。今
本《老子》第二十五章,俗名这先天地生底物回道、曰大,和《大乐篇》强名之为
太一底说法很相同。又,今本《老干》第三十九章所要得底“一”与第十章所要抱
底“-”,都是指道而言。老胞、关尹举出“常,无,有”三个字来说明太一,今
本《老子》第一章解不可道之道为常,天地之始为无,万物之母为有,可以参照。
老观、关尹底谦弱论在《天下篇》所引比较地详明。关尹说:“在已无居,形
物自著。…··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尝随人。”老胭说要守雌、守辱、取后、
取虚、无藏、无为等。这些是他底处世金针,和今本《庄子》底意思相同。谦弱论
底大意是以为道底运行,在感觉中只见相对的现象,如今本《老子》第二十九章说,
物是或行或随,或改或吹,或强或赢,或培或堕;又如第二章所说,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又如第五十八章所说底祸福
相倚伏。大道在运行底历程上必有这种相对的现象,世人若偏执一面,如执有舍无,
就易避难,舍短取长,乃至恶卑好高,趋福避祸。都能使人生陷于不安,竞争从此
而起,灾难从此而生,直至把道失掉。谦弱论便是对这些有对的和积极的见解所下
底方药。
以上是对于老、关学说底本来面目底推测,若依今本《老子》,我们便能够了
解得详细一点。但要注意它是法家的道学。今本《老子》也偏重处世一方面底方术,
对于道底本质也谈得不详尽。现在将其中底道论与人生论分析在下面。
丁 道论
《老子》底道论是全部思想底根据。道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宇宙生成底解析,
二是万物本性底说明。第十四章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
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法,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激,其下不昧,绳绵不可名,复
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炼。”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
惟恍惟馆。俯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腐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
为天下母,吾不知其智,字之日道。”道是感觉器官不能完全理解底实体,所以名
之为恍馆。宇宙底生成是从道而来。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元,依上头)意思是道底别名,不过今本《老子》已将有、无、一、万物,排成次
序了。所以四十二章说:‘随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万物底混
饨或恍格状态。一是成了形质底最初元。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开展底最初状态,从
此以后,便成为繁复的物。书中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十四章),“有物”、
“有象”(二十一章)都是说明从浑饨生出万物以前所含底生成底能。《老子》只
说明生底现象,却没说明怎样生法。大概作者只认定有一个内在的道为宇宙本体,
一切不能离开它,它是一切事物底理法和准则。所以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六十章)。又说“了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放几于道”
(八章)。人生当以这自然存在底道为准则,然后能得安宁。在这里,不能不把道
底本性指示出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生而不有,为而不待,
长而不宰,是调立德。”什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芙
芙,各复归其根。归根回静,是谓复命。”(什六章)看来,万物底本性是不有、
不恃。不宰、致虚、守静。总而言之,它是有生底进程,却没有生底欲望;有养育
底德,却不居其功。第三十四章说:“大道把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
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
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底本性既然如此,从它产生底万物也不
能不同。因此人也当随着这个准则去过日子。
宇宙生成底说明在先秦底文献中没有详细的记载。儒家底典籍更不谈这个。古
代中国所注重底知识只在与人间有密切关系底道德、政治、处世、立身等等上头,
至于宇宙如何生成,却没人注意到。《淮南子·天文训》载:“天里未形,冯冯翼
翼,洞洞偏偏,故曰大昭。道始于虚霸,霸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
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渴难。故无先成而
地后定。”这是后来的道家知识进步了,对于天地剖判底程序才有清阳为天,重浊
为地底说明。“天地剖判”初见于《史记·孟子苟卿传》引邹衍底话,恐怕最初注
视这个问题底是阴阳家。到吴时徐整底《三五历记》便有“未有天地之时,混饨状
如鸡于”和盘古开天辟地底神话,这也许是南方底传说或印度金卵化生说底传入。
老子底宇宙生成底见解,是从阴阳家得来底。
其次,在《老子》里也有几处说到天道。天在中国是支配人生底尊体,是宗教
崇拜上底最高对象。《尚书》屡言天命,《论语地常见天。对于天底理解纯是依于
人间生活,拟之为人。故天有意志,有感情,能激受人间底祭扫。天命是超乎人间
能力所能左右底命运,宇宙间所以有秩序,便是因为有了它。但宇宙并非无所创造,
乃是自然生成。这生成底力是天之德。天底思想到孟子时代已很发达,但儒家并不
十分重看天命,只以它为宇宙一定的法理。《论语·公冶长》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孟子说诚是天道,思诚是人道,人所重在人道,因它含有伦理的意义。
《老子埋底天是自然、无为,所以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隔,见天道”(三
十九章)。又说,“天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抑之,不足者
补之。天之道报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六十四章)。
又“天之道不争而善股,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六十一章)。
这些都是以天道为至公无私,不求自在,不为自成底意思。放说,“治人事天莫如
啬”(五十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一章)。也是指
明一切都是取法自然底意思。
戊 人生论
《老子》底人生论是依据道底本性来说明底。这也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是
人生底归宿,一是生活底方术。人生底归宿属于历史哲学底范围。《老子》所主张
底是一种尚古主义,要从纷乱不安的生活跑向虚静的道。人间的文明从道底观点说
来,是越进展越离开道底本性。第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十四章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又,第三十九章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
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乃至“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这样崇尚古昔,所谓仁义、智慧、忠孝等,都是大道废后的发展。古昔大道流行,
人生没有大过大善、大智大愚、大孝大慈等等分别。所以要“绝圣弃智”,使“民
利百倍”。“绝仁弃义,使民复孝慈”(十九章)。古时没有仁义、忠孝、智慧等
名目,却有其实;现在空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