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牛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调查牛群- 第3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一年多来,邵惠之前后为全校师生已经检查了四次,凡是听觉有所进步的,都是她长期重点诊治的对象,她想创造一种奇迹(哪怕恢复一丁点儿听力也是好的)!    
    邵惠之在学校常给教师们上爱心课,她的口才很好,说起话来极富文采,教师都爱听。真、善、美是她常挂嘴边的话,她说:“人应该一辈子守真求善,真要至诚,善要至全,真不诚是半真,善不全是伪善,大真大善才叫美。来自心灵的东西本身就是永恒,我们老师对学生的爱如果是来自心灵的,手中没有捧着鲜花,孩子们都能闻到花香,心灵里流淌的花香更芬芳也更长久!”她在一首诗中写道:“太阳不求大地的回报,大地不求甘露的回报,甘露不求禾苗的回报,禾苗不求果实的回报,树根不求绿叶的回报,真爱不求被爱的回报,只求心灵的拥抱!只求生命的美好!”她的话和她写的诗成为一些教师的座右铭,被抄写在笔记本上。    
    春节看望老师和学生的路上    
    邵惠之为牛群特校已经忙碌一年半了,这一年多时间她除去春节和家人团聚短短的三天时间,全是为特校的事情奔波。香港、深圳、广州、上海的一些“老板”爱心捐赠与她的努力是完全分不开的,她不仅能看好人家的病,还能测出企业的弊端,那些老板当然敬她,爱她,甚至还有几分“怕”她,在她面前允诺过的捐赠,就没有不兑现的。她为特校所做的贡献太大了,尤其她的菩萨心肠和大爱至真,更是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达的。    
    有人说现在牛群特教学校的教师队伍就是一支爱心团队,牛群是这个团队的“队长”,而邵惠之则是这个团队的“指导员”。    
    在牛群特教学校的爱心团队中,“志愿者”始终是一面感人的旗帜。他们的事迹,不仅感染了我,也感动着牛校的老师。也许正因为他们的存在,牛群特教学校才到处闪烁着雷锋的身影,爱心行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第四部分第十三章·爱心团队(3)

    牛县长日记摘抄之八    
    沙子黑石头之谜    
    2001年3月4日 星期日晴于蒙城    
    每天都要来很多信,大多是合作意向及人才推荐。    
    但今天却收到一个特别的邮件,来自广东。    
    很沉的一个大方包裹。剥去几层,才发现是一个铁皮的方方正正的月饼盒子。    
    什么月份儿寄月饼?    
    打开月饼盒儿,哇!……满满一盒子沙子!怪不得死沉死沉的。沙子里卧着一块黑石头。    
    抠出石头,又发现底下压着一封信:    
    牛群大叔: 您好!    
    送件礼物给您吧!    
    她的名字叫:河(盒)里的沙(砂)子,沙(砂)子里的石头。太啰嗦了吧!    
    今,一大清早,我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跑到西枝江桥头去找的,因市内没有这么干净的沙,且也不够细腻。我一捧一捧的用手把它装进盒子里,用鼻子闻了闻,有一股大自然的味道,好不惬意啊!江边的渔民们都以为我“歧线”——神经病(广东话)。装完了,又找石头。好不容易才找中一个,是带些黑色。我挑的就是这种颜色。    
    牛群大叔,您能猜此礼物的蕴意吗?    
    等候您的回答。×××    
     从署名看,写信人多半儿是个女孩儿。    
    饶有诗意和情趣的字里行间添了些许神秘。    
    于是我竟放下手中所有公务,猜起“蕴意”来了。    
    首先肯定这“蕴意”一定与我有关,一定与我当县长有关。    
    满满的沙子,黑石头……    
    莫非说我于芸芸众生脱颖而出?    
    大浪淘沙后显出我这一块黑石头?一块黑心的石头?    
    我招她啦?!    
    沙子,黑石头……    
    要不就是想杀(沙)了我,因为我太黑?……这是她黑呀!我真没惹她呀!我都不认识她……    
    沙子,黑石头……    
    也可能是愿我煞……煞住一切不正之风?做一个黑脸儿包公式的县官儿?    
    沙子,黑石头……    
    千万别黑,否则杀(沙)声四起。    
    不对,是我想歪了。她这沙子是按褒意写的。她这沙子是“干净”而“细腻”,“有一股大自然的味道”,令人“好不惬意啊”!    
    沙子,黑石头……    
    对了,远看这像一只美丽的眼睛。沙子就像眼白,黑石头就像瞳孔。她是说我得了沙眼。她是一名眼科医生,很想亲自为我治疗。我真得好好谢谢这位……我多咋得沙眼啦?!    
    ……    
    足足一个小时的“蕴意”,弄得我真有点“晕意”了。    
    我是琢磨不透了。    
    上网,也上网公开。请网友们也换换脑子,帮忙一起打个灯谜。    
    在此,也向这位小姑娘,这位未曾谋面的小姑娘道一声谢谢。    
    谢谢你的沙子,谢谢你的黑石头。    
    我一定把它保存好,虽然又沉又占地方。    
    毕竟是你的一点儿意思,尽管我不知道什么意思……牛群日记中写的这个“神秘”姑娘,我在特教学校见到她了。她叫陈丽梅,老家是江西上饶人,方志敏的同乡。1998年中专毕业时,她才十九岁,在学校学的是财会,于是她便带着“理财”梦到了广东,并很快在惠州一家公司找到工作,而且收入不薄。后来,她又当上了公关部的经理。一次,丽梅奉命陪一位领导午饭后去卡拉OK,那位领导已经在酒桌上喝了许多酒,到了包厢还要和她“对酒当歌”,不,准确地说,是对“吻”当歌。红颜一怒,接过酒来泼在了那位头儿的脸上……这姑娘是红土地的“根”,是唱着“映山红”的歌长大的,她拜人不拜物,牛群就是她心中的偶像。新浪网上发表的《牛县长日记》,她是每篇必读,在这个连空气都有点浑浊的社会,她多么期望自己崇拜的人物是个“青天”呵,她给牛群寄出那个沉沉的“包裹”不久,便又只身闯到蒙城,执意在牛群特教学校当一名“志愿者”。所谓志愿者,就是自觉奉献,不要报酬。陈丽梅代培智班的语文,天天和弱智儿童打交道。白天教学生读书认字,晚上还要带几个女孩儿睡觉。天冷了,她怕孩子夜间冻着,经常半夜坐起来看着学生睡。她说,她有一种当母亲的感觉,虽然很苦,心里却甜滋滋的。她在牛群特校当了半年的志愿者,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集体,她申请调入这个学校工作。她说:“在这个学校能呼吸到牛群的气息,每一个人都很无私与敬业,只有在这个氛围中,才能感受到奉献其实是一种享受!”    
    她寄给牛群的那盒沙子和沙子里的石头,是赞美牛群与众不同脱颖而出。她也想“脱颖”,成为牛群特教这棵大树上的一片绿叶!    
    到老师家拜年    
    学校的面包车是厦门海洋学院赠送的,两名司机都是志愿者,葛师傅和赵师傅夜间在县烟草公司值班,白天到牛群特教学校尽义务。那个葛师傅原先业余时间多是打麻将,两口子为此经常吵架。自老葛爱人苏小梅到特教学校舞蹈班任教以后,葛师傅的心也拴在了特校,他除了义务开车,还经常到食堂去帮厨;舞蹈班没有音响,两口子就把自家的音响搬了去;碰到星期天,舞蹈班若是哪个孩子没回家,两口子便把孩子接到自己家去住。苏小梅原来是蒙城县梆剧团的主要演员,她说:“牛群特教学校是个熔炉,不仅恢复了我的艺术青春,还帮我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丈夫。过去他是上了牌桌拉不走,现在是牌桌拉他他不走。”老葛则说:“只要到过牛群特教学校的人,即便铁石心肠,也会被感化的,在这个爱心世界里,不为他们做点什么,心里就觉得难受。现在我是真正体会到了,好事越做越想做,人做了好事,吃饭也甜,睡觉也香呢!”    
    牛群特教学校还有一位终生志愿者,他叫刘土平,是浙江龙泉市人,国家正式注册的志愿者。他才三十五岁,却“抛妻别子”,跑到牛校做奉献,而且分文不取。我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帮学生钉鞋框,好几个手指用布带包着,显然是受了伤。手中的锤子在空中有序地升降起舞,诠释着一个“志愿者”的理想之歌。他家中有老人、有妻子,还有一个读初中的女儿,但为了心中的爱(不是对妻子的情爱,不是对父母的敬爱,不是对子女的疼爱,而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他和牛群特教学校签定了为期五年的志愿者合同。每天早晨,校园里最先出现的身影就是他。每天一早叫学生起来,帮小点的学生收拾床铺。他自己买了一台缝纫机,学生的衣服破了,他不仅替他们补好,还教学生自己补,他知道每个孩子都会长大。每天睡得最晚的一个还是他,每天晚上他给孩子们上的必修课就是洗脚。在他的带动下,许多大同学都能主动帮助一年级的小同学,他就是这样一位老师,每天最早一个起床,而又是最晚一个才睡下的生活老师。这些看来简单的工作他要做五年,为学生做五年的爹妈。他被称为学校的活雷锋!掏阴沟、扫厕所,一切脏活苦活全被他包了;浇灌苗圃,修理桌椅,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去年春节,学校给每个老师发套DVD,刘土平却把它赠送给了特困学生的家长。由于他拒绝采访,也拒绝宣传,笔者只好尊重他的意见,不去细说他的故事。他说,他也是牛群的崇拜者,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追随牛校长“拯救人类将面临沙漠化的灵魂,实践牛校的宗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啊,多么动听的志愿者之歌。歌声中我们应该能够听到新时代的最强音!我在牛校采访的时候,天上正纷纷扬扬飘着雪花。哦,那天是200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为雷锋题词四十周年纪念日。我想,牛群和他身边的人身上是闪烁着雷锋的光辉的,他们的精神,一如这圣洁的“桃花雪”,感天动地啊!    
    


第五部分第十四章·植根回报(1)

    牛群特教学校把美术班分成了国画班、油画班和素描班,新成立了书法班、舞蹈班,在牛群的亲自关怀下,又开办了课余“哑剧班”。说到哑剧,这里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    
    赵阳原先是怀远县龙亢农场场办中学一名美术教师,酷爱曲艺,自小就爱听牛群、冯巩的相声。上高中的时候为了能常听他们的相声,借口学英语,“骗”他父亲买了一台录音机,结果一天的英语也没学,而全家人都成了牛群、冯巩的相声迷。赵阳不同于家人,他不仅迷听,而且迷“练”,甚至模仿牛群的声音和口气,揣摩牛群的“包袱”是如何“包上”又如何“抖开”的。    
    小伙子首次登台是在1988年场庆晚会上,当时他想演相声,可没有“捧哏”,于是就自编自演了一个哑剧《抓赌》,结果全场一千多观众都被他“抓”住了,竟然有人笑得前仰后合。他一炮“走红”,成了龙亢农场家喻户晓的“明星”。领导也为场里出了这么个人才高兴,特批三十元钱作为奖励。奖励变成鼓励,从此,赵阳一发而不可收,每年校庆、场庆,甚至县里演出必有他的节目,而且全是自己创作的作品。    
    成功,促使他想成名。赵阳萌生了一个想法,赴京拜师学艺,将来成为专业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