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全)_2》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智囊全集(全)_2-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欢迎访问:   txtsk

更多TXT小说下载请访问:txtsk
欢迎加入论坛讨论本小说:bbs。4020


  545、王尼



  【原文】



  尼,字孝孙,本兵家子,为护军府军士,然有高名。胡母辅之与王澄、傅畅等诸名士,迭属河南功曹及洛阳令,请解之,不许。辅之等一日赍羊酒诣护军门,门吏疏名呈护军,护军大喜,方欲出迓。时尼正养马,诸公直入马厩下,与尼炙羊饮酒,剧饮而去,竟不见护军。护军大惊,即与尼长假。



  [述评]



  《余冬序录》载,杨文贞[士奇]在阁下时,其婿来京。婿久之当归,念无装资,会有知府某犯赃千万,夤
缘是婿,赂至数千,为其求救。此知府已入都察院狱矣,杨不得已,于该道问理日,遣一吏持盒食至院,云:“阁下杨与某知府送饭。”御史大惊,即命释其刑具,候饭毕,一切听令分雪,遂得还职。此与王尼事同,但所释者,名士墨吏既殊;而释人者,畏名又与畏权势亦异。文贞贤相,果有此,未免白璧之瑕矣!



  【译文】



  晋朝的王尼字孝孙,本是兵家子弟,是护军府军士,但名气很大。当时名士胡母辅之(字彦国)、王澄(字道深)、傅畅(字世道)等先后继任河南功曹及洛阳令,请求护军放王尼一次长假,但护军不答应。



  一天,胡母辅之等人带着羊肉,美酒来到护军府,门房将三人名片呈给护军大人。护军一见大为高兴,准备亲自出府迎接,当时王尼正在马槽边喂马,只见胡母辅之等人直接来到马槽边,见了王尼就拉他席地而坐,一边烤着羊肉,一边举杯痛饮,直到离去,根本不理护军大人。护军大人不由大吃一惊,这才不敢小看王尼,立刻放王尼长假。



  [评译文]



  《余冬序录》记载,明人杨士奇为阁臣时,他的女婿来京探访他。过了一段日子想回乡,但缺少盘缠。有位知府涉嫌侵占千万赃款,知道杨士奇女婿的窘困,就派人致赠数千金,想贿赂杨的女婿,希望杨士奇能为自己脱罪。这时知府已被关进都察院的大牢中,杨士奇不得已,只有在该道受理诉讼的日子,派一名吏卒手持食盒来到都察院,说“奉阁臣杨大人命替知府送饭。”御史一听大感惊惧,立即命人卸下知府身上刑具,等知府用过菜饭后,完全照知府所提的口供判决,于是知府得以保住原来官职。



  这事和王尼事雷同,只是被开释者一位是名士,一位是贪官;而下令开释的人,一是畏惧名声,一是畏惧权势。杨士奇是一代贤相,此事如果是真的,未免让人有白璧之瑕的遗憾。



  546、王随



  【原文】



  王章惠公随举进士时,甚贫,游翼城,逋人饭,被执入县。石务均之父为县吏,为偿钱,又馆给之于其家,其母尤加礼焉。一日务均醉,令王起舞;舞不中节,殴之。王遂去,明年登第,久之为河东转运使,务均惧而窜。及文潞公为县,以他事捕务均,务均急往投王,王已为御史中丞矣,乃封一铤银至县,令葬务均之父,事遂得解。



  【译文】



  宋朝人王随(字子正,卒谥文惠)中进士前生活贫困。有一次在翼城(县名,在今山西省曲沃县东)欠人饭钱,被抓进县府。



  当时石务均的父亲是名县吏,不但替王随清还了饭钱,还邀请王随到家里住下,石务均的母亲对王随更是殷勤接待。一天,石务均喝醉了酒,强要王随跳舞,王随跟不上节拍,石务均就借着酒意殴打王随,于是王随便离开石家。



  第二年,王随中了进士,过了一段时间便升为河东转运使。石务均怕王随仍记着昔日被殴的旧事,不敢与他见面。直到文彦博做县令时,以某罪名搜捕石务均,石务均这才急忙向王随求救,这时王随已是御史中丞了。王随得知后,立即命人拿一锭银子送至县府,令县府好好收葬石务均的父亲。县府接获银锭大吃一惊,立即停止缉拿石务均。



  547、王忠嗣



  【原文】



  王忠嗣,唐名将也。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谋为乱,请忠嗣助役,欲留其兵。忠嗣先期至,不见禄山而还。



  【译文】



  王忠嗣(父王海滨,唐玄宗时战死吐蕃,由帝抚育,及长,以战功累官河西陇右节度使)是唐朝名将。当初安禄山(本姓康,得玄宗宠信,曾自请为杨贵妃养子,后举兵反陷长安自称雄武皇帝,国号燕)筑雄武城,扼飞狐塞,预谋反乱,希望王忠嗣助他一臂之力,并想征调王忠嗣的兵力来增加自己的实力。



  王忠嗣不便直接拒绝,只好比两人约定的日期见面,却故意提早赴会,事后再宣称因碰不到安禄山,所以只好率军而回。



  548、谢安 李郃



  【原文】



  桓温病笃,讽朝廷加己九锡。谢安使袁宏具草,安见之,辄使宏改,由是历旬不就,温薨,锡命遂寝。



  [按]



  袁宏草成,以示王彪之。彪之曰:“卿文甚美,然此文何可示人?安之频改,有以也。”



  大将军窦宪内妻,郡国俱往贺。汉中太守亦欲遣使,户曹李郃谏曰:“窦氏恣横,危亡可立俟矣。愿明府勿与通。”太守固遣,郃乃请自行,故所在迟留,以观其变。行至扶风,而宪已诛,诸交通者皆连坐,唯太守以不预得免。



  [注]



  李郃,字孟节,即知二使星来益部者。其决窦氏之败,或亦天文有征,然至理亦不过是。



  【译文】



  晋朝时桓温(字元子,明帝时以战功封南郡公加九锡,威势煊赫,渐有不臣之心,曾废帝立简文帝。阴谋篡位,事败而死)虽病危卧床,仍请求朝廷加自己九锡(古天子赐有大功诸侯衣物等九类,称为九锡)。



  谢安(字安石,孝武帝时桓温权震中外,暗生异心,谢安与王坦之尽忠匡翼,后苻坚曾率兵百万攻淮肥,京师震惊,谢安临危指挥,大破苻坚,卒谥文靖,赠太傅,世称谢太傅)要袁宏(字伯彦)起草加锡诏书,文稿完成后,谢安却频频要袁宏修改,于是延误了十多天才定稿。一直到桓温病逝以后,加锡的诏命才送达。



  [评译]



  当初袁宏草拟诏命时,曾将文稿拿给王彪之(字叔武,年二十胡须尽白,人称王白须,卒谥简)看,王彪之说:“你的文笔非常好,但这篇文章怎能给外人看?谢大人频频要你修改,并不是文章不好,一定另有原因。”



  东汉时大将军窦宪(字伯度,和帝母窦太后之兄,曾自请击匈奴,大破匈奴八十余部,拜大将军,后专权用事,帝令自裁)纳妾时,许多官员都前往道贺。



  当时的汉中太守也想派使前往,户曹李郃(字孟节)劝谏说:“窦氏专权骄横,遭受国法制裁是指日可待的事,希望大人与他保持距离,以免惹祸上身。”然而太守仍坚持要派使申贺。于是李郃自请为使者,一路上故意拖延停留,以观其变。



  等他到达扶风时,就已传来窦宪被诛的消息,当时与窦宪交往的官员多半受到牵连获罪,唯有汉中太守得以幸免。



  [注译]



  李郃就是那个看到两颗使星在益都之上的人。他认为窦氏之败,或者在天象上有什么征兆也说不定。然而人间至理也不过如此。



  549、段秀实 冯瓒



  【原文】



  泾川王童之谋作乱,期以辛酉旦警严而发。前夕有告之者,段秀实阳召掌漏者怒之,以其失节,令每更来白,辄延之数刻。遂四更而曙,童之不果发。



  [述评]



  吕翰据嘉州叛,曹翰夺其城,贼约三更复来攻,翰觇知,密戒司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



  冯瓒知梓州。才数日,会伪蜀军将上官进啸聚亡命三千余众,劫村民,夜攻州城,瓒曰:“贼乘夜掩至,此乌合之众,以棰梃相击耳,可持重以镇之,待旦自溃矣。”城中止有骑兵三百,使守诸门。瓒坐城楼,密令促其更筹,未夜分,击五鼓,贼惊遁,因纵兵追之,擒进斩于市,郡境以安。



  [评]



  孙膑减灶,虞诩增之;段秀实延更,冯瓒促之。事反功同,用之不穷。



  【译文】



  唐朝的王童之想兴兵作乱,与叛军约定辛酉日五更天时起事。起事的前一天,有人向段秀实(字成公,谥忠烈)告密。段秀实于是召来更夫,故意指责他失职,命更夫每更都要前来向他报时后,才能再回去打更。因此每更报更的时辰都往后延误,到更夫报四更天时,天已破晓,于是王童之起事不成。



  [述评译文]



  吕翰想据嘉州叛变,曹翰虽率军攻下嘉州,但吕翰仍不死心,再度约集叛军于三更时分攻城。曹翰得知吕翰的计谋,便暗中告诫守更的小吏,延缓报更的时刻,因此天破晓时才报二更鼓,贼人因集合不及而溃散,于是曹翰大败吕翰。



  宋朝人冯瓒(字礼臣)治理梓州时,初上任才没几天,就碰到伪蜀将军上官进啸率三千亡命之徒,抢劫村民,并趁夜攻打州城。冯瓒得到报告后,说:“贼人利用夜晚袭击,这一定是群乌合之众,用马檛、棍棒等重物反击就可镇压他们,等到天亮后,他们就会不攻自溃了。”



  当时城里只有三百名骑兵,冯瓒命他们镇守城门,自己坐在城楼上,暗中命令更夫缩短每更报时的间隔,因此不到半夜就已打五更鼓,贼人以为即将天亮,惊惶溃逃。这时冯瓒下令骑兵追击,活捉上官进啸后,于市集斩首,从此全郡又得以安宁。



  [评译]



  孙膑减灶诱敌,虞诩增灶吓阻敌人;段秀实延缓报更时刻,冯瓒缩短每更的间隔。战术虽不同,战过是一样的。运用之妙无穷!



  550、仆散忠义



  【原文】



  仆散忠义为博州防御使。一夕阴晦,囚徒谋反狱,仓卒间,将士皆皇骇失措。忠义从容,但使守更吏挝鼓鸣角,囚徒以为天且晓,不敢出,自就桎梏。



  【译文】



  金朝人仆散忠义,胸有大略,为博州防御使时以政绩著称。为博州防御使时,一晚月黑风高,狱中众囚借机生事,想越狱逃亡,由于事出突然,狱中守卫惊惶失措。仆散忠义接获报告后,不慌不忙的命守更小吏击鼓吹号,囚犯们以为天快亮了,竟然不敢再闹事,一个个仍戴着刑具待在牢中。



  551、晏婴



  【原文】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同事景公,恃其勇力而无礼,晏子请除之,公曰:“三子者搏之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请公使人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曰:“接一搏豕肩,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