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2-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212-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史诗电影《指环王》体现了杰克逊电影创作的日益成熟。《护戒使者》使用了比以往更多的特技效果,更多的虚拟现实场景,但这一切都是为了营造一个“可信的”宇宙。这个宇宙是如此的宽广且复杂,以至于托尔金迷们认为它永远不可能被完整地搬到银幕上去。杰克逊那些捉弄观众的把戏在《护戒使者》里是行不通的,幸运的是杰克逊自己深知这一点——这部电影呈现了一个田园诗般平静、同时又处处透露出危险与邪恶的世界。    
    “底部”[1]此处所说的底部(down under)有一语双关之意,在说明新西兰本土电影不受重视的状况外;“底部”在口语中也指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这两个处在南半球,即地球底部的国家。本书中有多次类似的用法,但译者的处理视具体而定,有时直接译为新西兰或澳大利亚。[1]的电影在新西兰;“电影”和“名人”这两个词是很少出现在同一句话里的——至少在形容本土电影人的时候是这样。自20世纪初以来这个国家出产了数量巨大的电影,但先驱者们的名字依然不太为人所知。新西兰稀少的人口——在1931年仅有约150万人——很难为这个“赛璐璐[2]电影胶片的材质,通常用来指胶片。[2]+声音”的产业提供理想的市场。这个国家的经济支柱来自一些更实际、更传统的行业:出口到母国英格兰的肉类和黄油是这一百年间主要的经济动力。    
    默片时代的电影投资潮过后,1940——1970年间只有三部本土电影问世,这样的产量显然很难制造出能吸引观众进影院的明星来。但在1970年代晚期,第二波本土电影天才宣告了他们的横空出世。1980年代早期新西兰电影进入“黄金时期”;“第二波”的势头看上去几乎不可遏制——每年都有众多热情的观众前来观看最新的电影;在海外,从《魔鬼动出战》这样的恐怖片到散发着忧悒气息的艺术电影《意外的陌生人》,各种电影节都向新西兰电影张开了双臂。然而,尽管得到了全球的赞誉,比起邻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电影印钞机”还是少得可怜。而本土电影明星的制造速度之慢也和整个产业的发展同步。    
    面对国内有限的资金,很多新西兰电影人选择了那条彼得·杰克逊一直拒绝走的路——移居好莱坞发展。本土电影人在美国发布的作品表现不一,从《雷霆穿梭人》这样的垃圾到《惊爆十三天》这样的实力之作;从娱乐片《年轻枪手Ⅱ》到与众不同的《美梦成真》。而其他像伊恩·缪内这样的全才则留在国内拍一些成本低得多的影片。    
    好莱坞依然像一块磁铁,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电影人。他们中的一些人梦想着能到洛杉矶捞一笔钱,然后回到家乡拍自己喜欢的电影。出于种种原因,这些梦想大多都没有实现。像彼得·韦尔、莱瑟·霍斯特罗姆这样有才华的外国人成功利用了好莱坞的资源,而另一些人则成为好莱坞“机会主义+保守主义”这一古怪策略的牺牲品,他们最终放弃自己的理想,选择了一种更容易的方式——用数目可观的资金做千篇一律的工作。    
    美国的电影人有时也会到新西兰来冒冒险,因为这里的税收较低,并且有很多尚未开发的外景地。但像《指环王》三部曲这样完全在这里拍摄就有些不寻常了。投钱给一个新西兰导演,让他在自己的故土拍片,这对一个好莱坞制片公司来说是很罕见的。更为罕见的是这笔投资还是一线影片的规模!    
    新线公司(New Line Production)对彼得·杰克逊的能力的信任显然得到了回报。但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这样的信任在杰克逊自己所在的国家从来都是匮乏的。新西兰人依然保持着他们贬低自家人的超强能力。这里的人们以嘘自己的橄榄球队而闻名,即使是在赢球的时候。偶尔有时(毫无疑问这是非常罕见的)会有优秀音乐家在本土获得成功,但也只有当他们打入北美排行榜的前五名时才有可能。与此同时;“新西兰人不擅喜剧”这个咒语还在继续留传着,尽管在舞台、电视和银幕上一直在展现着截然相反的景象。对自己的创造力如此缺乏信心,使得新西兰人把激情和头脑都放在了运动场上。    
    这种否定的传统目前正在受到各界的批评,批评者举出了大受欢迎的彼得·杰克逊这个例子,这对他们帮助很大。新西兰的国民从来都不太适应“艺术”的挑战,杰克逊对他们来说是个完美的“艺术家”的典范。穿着短裤,戴着约翰·列农式的眼镜的他,看上去像个“睿智的农民”。他举止彬彬有礼,从不高声说话。但毫无疑问他是个有种的家伙,在他平和的外表下隐藏着某种自信,让他敢于驾驭像《金刚》和托尔金这样的幻异经典。除去这些经典之外,杰克逊的电影大多是很新西兰的,虽然这种充斥着血浆和怪物的故事不可能是每个人的最爱,但他对那些假模假式的艺术家做派的厌恶正是新西兰精神的写照。    
    本书接下来的章节将着力展示“新西兰性格”中的脚踏实地和“有可为”的态度,这种观念在杰克逊的电影生涯——从低成本血腥电影的大师到世界电影的中坚力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者即将讲述的是关于僵尸和梦想家,关于喷溅的鲜血和哈比人的故事。更为重要的,这是一群才华横溢的电影人的故事,他们迥然一身,仅凭特立独行的创意和一份自嘲的勇气,精打细算着有限的资金,制造出各种怪兽,或是让死人重获生命。


《彼得·杰克逊:从嗜血王子到指环王》 开端在我的记忆里他就是个纯洁无瑕的人

    在我的记忆里他就是个纯洁无瑕的人。    
    ——童年伙伴安妮·莫里斯    
    他继承了父亲的性情和母亲的果断。    
    ——杰克逊家的朋友简·沃特森如果跳上一只巨鹰,从伦敦的国会大厦向西北方向飞25公里,你最终会飞越一个小池塘,这是一个幽谧的三角形池塘,里面住着一群鸭子和一棵半身浸入水中的树。池塘毗邻一个名叫申力的小村庄的主要街道。在池塘和附近的酒馆之间是申力最著名的建筑——一座形状古怪,类似一个蜂巢的小型监狱。    
    1974年,本地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个12岁的男孩和他的父母站在这个池塘边。照片旁注明这是一个来英格兰度假的三口之家,正在游历申力以及别的一些古老的地方。这在当天算不上什么大新闻。    
    照片中的男孩名叫彼得。多年之后,他将长出一脸的胡子,他将用割草机对僵尸进行大屠杀,他将改变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面貌。但在1974年的那一天,当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彼得心目中的头等大事可能是造访他们的下一个目的地——飞行器博物馆。而巨鹰则是他即将读到的幻异小说中的角色。    
    申力这个英格兰小村庄对彼得·杰克逊的故事来说是个完美的开头。和众多新西兰小村镇差不多的是,申力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人口的数量——当地人总是充满怀念地说起村里有十二家店铺的时光,而是它那顺着主街道向远处延伸的形状。这不是什么有魅力的或是伟大的地方,尽管它的周围也曾经遍布着豪宅,供那些周末从伦敦逃离的有钱人休憩。    
    对电影迷来说有钱人就在南边,距离托尔金巨鹰飞过的地方五公里,有一个名叫博尔翰伍德的小镇。这是欧洲最著名的电影重镇之一。许多经典就是在这个有时也被称作艾尔垂伊的地方拍摄的,如《轰炸鲁尔水坝》、《闪灵》和《星球大战》。几十年来,这一带的居民经常可以在路边撞见在拍片的演员,甚至在申力。    
    彼得·杰克逊的母亲于1920年3月29日出生在申力附近的一座镇子。在那个年代,从申力到博尔翰伍德的摄影棚这段简短的旅程几乎和坐船到新西兰一样遥远。她很快成为“夹心面包里的果酱”——她是家里惟一的女孩,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两个弟弟。这样的环境赋予了幼小的琼·拉克直率的性格。    
    我生长在一个男人的世界。和兄弟一起长大使我只有玩男孩的游戏……来到新西兰的时候,我参加了妇女板球俱乐部。我被安排当捕手和开场击球手,因为我是参加集训的人当中惟一不害怕那个硬邦邦的球的人,这得益于我的童年。我和妈妈很亲近,我们经常并肩对抗家中的四个男孩和一个父亲。    
    拉克夫人[1]琼·拉克的母亲,即彼得·杰克逊的外祖母。[1]的丈夫沃尔特是申力一带的园丁。申力的居民贝丽尔·迈凯这样说道:“噢!他可是个怪人。如果我们在广场办园艺展,他会整晚地睡在广场以防有人捣乱。我一直记得他睡在帐篷里的情景。”    
    琼九岁的时候,市政厅收购了附近的一片房产,打算在那儿建一座疯人院。第一期工程在1934年完工,随即住进了2000个古怪的病人,病人的数量比全村的总人口还多。拉克夫人告诫女儿天黑之后不要一个人到街上去,以免遇到精神病人。同年,14岁的琼离开了学校,在博尔翰伍德找了一份全职工作。在她开始工作的那个年代,那些电影还远没有被拍摄。她还在学习织补技术,并在一家袜厂做织补工。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赫特福德郡一带被军队接管。和博尔翰伍德的摄影棚一样,申力的村公所也被军队征用了。槌球场和原本整齐有序的花园被探照灯和军事掩体弄得乱七八糟。申力的一座房屋成为一个名叫“迷”(Enigma)的密码破译组织的秘密据点;在本地最古老的宅第索尔兹伯里,德·哈维兰飞机制造公司的一队设计师正在秘密地研制最新的蚊式轰炸机。随着战争的继续,琼和众多女工友从袜厂转移到一个巨大的飞机棚,参与制造这种不可思议的新式轰炸机。琼往往先是跟某个人学习工作的内容,然后这个人就被征召去前线。很快,琼说她一个人干了四个人的活。“要我说男人干活不怎么卖力,我接手以后整个生产线都成我一个人的了”。    
    在一段时间里,拉克家菜地里的东西顶多够吃一顿的,有时什么都没有。一周工作七天,每个月有一个周末下午的休息时间。琼的工作事关成千上万的飞机零件的供应,这些木制零件多数出自这一带的作坊。    
    战争结束后,琼回到博尔翰伍德的袜厂工作。她参加过不止一次的彩车游行,这个每年四月举行的节庆传统至今仍在申力延续着,有时还会请到博尔翰伍德摄影棚的电影明星做开场嘉宾。    
    琼经常赢得本地妇女协会举办的各种竞赛的奖金。申力的居民乔伊斯·赫伯特回忆道:“她有一双无所不能的手。她很友善,是个典型的乡村女孩。”但生活不只是针线活和烤面包。每个冬天在村公所都会有自创的戏剧上演,吸引大批的乡里前来观看。琼多次参演,有时还做导演。在一出名叫《许愿井》的戏中她身兼表演和导演两职,这出戏是如此的成功,以致还在附近的一些村镇巡演。奈丽·泰勒——该戏的演员,至今还记得她是个很“专横”的导演:    
    她不允许任何胡闹的举动,我们差不多就只有俯首听命的份儿。    
    她是个好演员吗?    
    噢!是的!    
    比起其他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