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赶考- 第6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把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作为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原则。社会和谐是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一个重要尺度。任何改革方案的设计和出台,都要避免引发剧烈的社会振荡。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受惠者应该是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比如,国有企业改革或转制,要充分考虑工人群众的利益,防止出现多数人失去工作的状况。在明晰国有企业产权或出让产权时,要尽量做到规则的公正和透明。对于不得不下岗的职工,必须进行妥善的安排,使他们能有接受培训和再就业的机会。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失业工人给予社会救助和帮助,等等。总而言之,代表并维护和落实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就会支持和拥护改革,社会就能安定和谐。这是20多年来改革成功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
    四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反腐倡廉的关系
    如今,“和谐社会”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执政新理念,无论是在庙堂之上还是在江湖市井,都时不时能听到人们谈论它。然而,正由于它是一个新名词,社会上存在很多对它的误解,有时候它成为一些人为自己牟利的“招牌”,有时候它又成了可以装任何东西的“箩筐”,有人借它“怀旧”,有人用它来“和稀泥”……那么,“和谐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呢?
    “和谐社会”不是静止的、封闭的、停滞的社会,在这里,发展是她的“灵魂”。从字面意义上讲,矛盾越少,差别越小,社会便越“和谐”,那种封闭的小农经济和“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似乎最和谐。但是,那是“和谐社会”吗?不是,没有生机、没有进步、没有发展的社会决不是“和谐社会”。
    经过艰辛探索,中国选择了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最近2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才是一条真正的富强之路。但是按照熊彼特的说法,市场经济是“创造性毁灭”的经济,一项新发明、新技术、新配方、新营销模式……的诞生,往往使过去的旧发明、旧技术、旧配方、旧营销模式……一文不值,市场经济会把很多旧的东西(包括生产方式、道德、文化等)撕得粉碎,市场经济正是在创造新价值同时毁灭旧价值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因此,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天生是运动的、开放的、跨越式前进的社会。
    如何才能使这样的社会和谐起来?不是去降低竞争强度甚至消灭竞争,不是保护落后,更不是吃大锅饭,搞利益均沾,而是要建立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
    首先,和谐社会要求市场竞争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三公”原则。如果说小农经济、计划经济中,人们的心理是“不患贫、唯患不均”,那么,市场经济中,人们的心理就是“不患不均,唯患不公”。你本事比我大,你混得比我好,我心里服气;可是,你本事比我差很多,你混得好仅仅是因为你有一个好“老子”,我心里当然不服气。同样,你坑蒙拐骗,不择手段,却过得很得意;我循章守法,却穷困潦倒,我心里也会有怨气。如果社会中你、我、他心里的这种“不服气”(甚至是怨气)积累得越来越多,这个社会肯定是不和谐的。
    其次,和谐社会要求在市场竞争之外有一个好的、符合“正义原则”的社会保障和扶危济困的机制。既然市场经济在激烈的竞争中会无情地毁灭旧价值,它也就肯定会将很多人带入贫困绝望的境地,这个时候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和扶危济困的机制来帮他们一把,那么,社会肯定会出现“不和谐”的因素。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当由于社会和自然不可控制的原因而使这种权利受到侵害时,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有义务通过社会再分配使之得到保障。
    “和谐社会”的“和谐”是发展的和谐,而不是停滞的“和谐”,其精髓是竞争的“三公”原则和非竞争的最低保障的正义原则。而无论是“三公”原则或是正义原则的真正实施,都必须制止权力的腐败,因而,反腐倡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的保障。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使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社会。而反腐倡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切实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一方面,使违纪者受到纪律追究,违法者受到法律制裁,以保证社会财富合理、公正地分配。另一方面,着力于预防,督促有关部门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重要原则,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同时,加强监督检查,使出台的各项措施能真正落到实处。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促进力量,理所当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渠道。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就是要通过制定党纪政纪和加强对党纪政纪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使掌握公共权力者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正常化、有序化和民主化。使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全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同时,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可以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群体中树立诚实劳动、人人平等、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达到全社会各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全社会充满创造活力,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全社会稳定而有序,最终实现政通人和、社会和谐。
    反腐倡廉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四个保障”:一是政治保障,即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特别是严肃党的政治纪律;二是组织保障,即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三是作风保障,即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四是制度保障,即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可能全部依靠反腐倡廉,但是在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阶段,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反腐倡廉工作,不坚决反对和预防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就不可能有社会和谐与健康发展。通过反腐倡廉,社会利益可以得到公平分配,人民群众应得到的经济利益可以得到合理实现。通过反腐倡廉,可以保障宪法规定的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不受侵犯,可以建立健康向上的政治文化和思想道德,全社会可以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弘扬了马克思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理想,准确地把握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现实国情,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导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我们党来说,是又一次“进京赶考”。考试成绩的好坏,只能由人民群众来来评判,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只有广大的人发群众安居乐业,才能社会和谐、百业兴旺。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支点,有了这个支点,中国共产党可以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撬开前进道路上的一切绊脚石,形成政通人和的理想局面。

第七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破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有9亿是农民。农民的命运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先后在农村开展了互助合作,人民公社化运动,还有规模宏大的“农业学大赛”运动。尽管形式不断更新,方式不断探求,但是,愿望和结果总是脱节,终究没有使中国的农村面貌发生根本的改变,广大农民,尤其是中西部农民仍然没有摆脱贫困的命运。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关注农民问题的有识之士不乏其人。明朝的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建立了一代王朝的皇帝,他曾采用翰林学士朱升的谋国之策——“厚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从而赢得了天下。然而,他的后代又将农民置入水深火热之中,最终使朱明王朝坍塌在另一位农民领袖李自成掀起的起义大潮之中。在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也曾沿用朱升的策略,提出过“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结果不佳。极“左”路线给农民带来的贫困,几乎葬送了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几乎沉沦了一个伟大、不屈、悠久的民族。
    人们不会忘记,在20世纪70年代那场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的伟大变革,也是从农村开始的,是农民弟兄们让中国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因为在当时森严的“城乡壁垒”中,饱受艰辛的他们要求改变现状的呼声最为强烈。1978年11有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摁下的红手印,开创了农村实行以“大包干”为标志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中国农民开始同命运搏击和决战的标志。历史将永远铭记:这是一件改变中国农村面貌,解决中国农民温饱问题的重大事件。
    回顾历史是困难的,正视历史就更加困难。
    “大包干”在农村的迅速展开,确实使农业得到了恢复,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一时间冒出了许许多多的农民“万元户”,很多城里人认为农民好像已经富得流油了。接着,很快就出现了“卖粮难”。随着城市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媒体上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消息似乎很少看到了。不过,稍后就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曾视为生命的土地,远离了日夜厮守的村落和熟悉的农事,宁可忍受寂寞、屈辱与歧视,也要拥进各地城市。于是,数以百万计的中国农民掀起的“民工潮”,从北到南,从西到东,成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道奇异的风景,一次又一次引起了党和共和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土地——“万世之本”,在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在那斑驳脱落的城垣上就镌刻着这四个醒目的大字,它像星辰一样昭示着后人。
    土地,本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摇篮,是他们的生命之根,信念之根,理想之根。但他们为什么要义无反顾地舍弃这根而涌入城市呢?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并不太复杂的问题。
    我们常常骄傲地宣称:我们以世界7《Times New Roman》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Times New Roman》的人口。我们的农民为13亿人口提供了足够的粮食,这不能不是一个世界性的伟大贡献。可是,我们却往往很少想到,这养活世界21《Times New Roman》人口的是占世界农业人口40《Times New Roman》的中国农民。这只能说明,我们的农业目前还相当落后,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
    2000年春天,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在给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