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哲学简史- 第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这里所说的是:为分清是非,区别治乱,辨明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相异之处,考察名实的原理,分析利害,排除疑虑,明辨是十分必要的。它考察一切发生的事情、对各种事情的论断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它循名求实,指陈命题,以表达思想、论述,提出事物由来之“故”,决定取舍原则。    
      这段话的前半部分是讲“辩”的目的与作用,后半则是讲“辩”的方法。《小取》篇中的另一处说:辩有七种方法“或也者,不尽也。假者,今不然也。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于之也。‘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者,异也。”在这一段话里,“或”是指特称论断,不能尽然。“假”是假设,它还未成为现实。“效”是摹拟,它意味着摹拟一个模型。如果仿效出来的与模型相同,它就是正确的;如果仿效出来的与模型不合,它就是错误的。这便是摹拟法。“推”是比较法,用一物来解释另一物。“侔”是把两组命题平行地比较下来。“援”,是类推法,“如果你是这样,我何以不能这样?”“是犹谓”,是从已知求未知、延伸而论的方法。    
      这里所说的“效”,与同一篇前引的“以说出故”,意思是一样的。这里所说的“是犹谓。”(延伸而论)和前述的“以类取,以类予”也是一个意思。在七种方法中,最重要的是这两种,它们大致相当于西方逻辑学中所说的归纳法和演绎法。    
      在进一步阐述这两种方法之前,需要懂得《墨经》中所说的“故”。《经上》说:“故,所得而后成也。”还把“故’分成“大故”和“小故”两种。在《经说上》中解释说:“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如果用现代逻辑的术语来说,“小故”就是事物的必要原因,“大故”就是事物的必要而且充足原因。在现代逻辑中,还有一种情况是:事物中的充足原因,有它,事物就必然,如果没有它,事物或然或不然。墨家的逻辑还未曾指出这一种可能情况。    
      在现代逻辑思维中,如果要判断一个一般命题是否正确,可以把它与事实印证,或用实验结果来印证。举例来说,如果我们要判断,细菌A是导致疾病B的原因,我们就把它作为一个公式来做实验,如果细菌A的确导致疾病B,这命题便是正确的,否则,这便是错误的。这是演绎推理,也就是《墨经》中所说的“效”的方法。把一个一般命题作成公式,就是把它作为一个模型(模式),根据这个公式进行试验,就是模拟。如果假设的原因产生出预期的结果,那末,这原因和它所模拟的结果是一致的;否则,这原因和它所模拟的模型证明了不一致。我们使用这办法可以辨明,假定的原因是否真实,以及它是否是必要原因,或充分原因。    
      关于推论思维,可以举一句人所共知的话为例:“人不免一死”。我们能够这样说,因为过去的一切人都难逃死亡。现在和将来的人,和过去的人在种类上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人不免一死。在这个归纳思维中,我们用的是“推论思维”。过去的人都最终死去,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但今日和将来的人都不免要死,这是还未实现、因此是未知的。因此,说“人不免一死”是把已经知道的事实延伸到未死的人身上。我们这样做是因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与过去的人在种类上是一样的。这就是《墨经》所说的“以类取,以类予”。    
    


第二章后期墨家(2)

     澄清兼爱说    
      后期墨家运用“辩”的方法,得以极大地澄清了墨家的哲学思想和立场。    
      后期墨家继承了墨子功利主义思想的传统,主张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趋利避害。正是因此,在《大取》中说:“断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害之中取小,非取害也,取利也。……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免身,利也。其遇盗人,害也。……利之中取大,非不得已也。害之中取小,不得已也。于所未有而取焉,是利之中取大也。于所既有而弃焉,是害之中取小也。”由此得出的人类活动准则是:“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墨子和后期墨家都认为“义,利也。”利是义的本质。那末,利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墨子未曾提出这个问题。后期墨家则提出了这个问题,也做出了回答。《经上》说:“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这样,后期墨家为墨家的功利主义哲学提出了一个享乐主义的解释。    
      后期墨家的这种观点使我们想起十八九世纪间英国哲学家杰利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的“功利原理”。他在《道德和立法原理导论》第一章开宗明义说:“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主人的统治之下,这两个主人就是:痛苦和快乐。正是这两位主人指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功利原理承认这种统治关系,并把它作为全部思想体系的基础,目的在于通过理性和法律来织造幸福。”这样,边沁把善恶归结为快乐和痛苦的问题。在他看来,道德的目标是“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见同上)    
      后期墨家所作的也正是如此。他们首先确立“有利”的定义,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确立品德的含义,在于对人有利。因此,在《经上》篇里说:“义者,利也。”“忠,以为利而强君也。”“孝,利亲也。”“功,利民也。”“利民”也就是“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关于墨子的兼爱学说,后期墨家认为,它的最大特色在于“兼”,也就是广泛包容。《小取》篇说:“爱人,待(有待于)周(周全包容)爱人,而后为爱人。不爱人,不待周不爱人。不周爱,因为不爱人矣。乘马,不待周乘马,然后为乘马也。有乘于马,因为乘马矣。逮致不乘马,逮周不乘马(要等到所有的马都不骑),而后为不乘马。此一周而不一周者也。”这是说,人要爱一切人,才算爱人;而不爱人,则不需要不爱一切人。这与骑马不同,人不需要骑遍所有的马才算骑马,只要骑过几匹马,就是会骑马了。至于不骑马的人,则必须不曾骑过任何马才算数。这是爱人与骑马不同的地方。爱人待“周”爱世人,乘马则不必待周乘万马。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少数心爱的人。举例来说,人都爱自己的儿女。因此,一个人仅仅爱几个人,不能算是泛爱众人。而从反而来看,一个人如果对某个人加以伤害,那就足以说明他不爱人。这是墨家的观点。    
      为“兼爱”辩    
      当时,反对后期墨家这种观点的,主要有两派意见,其一认为,天下之人无数,一个人怎能做到爱天下人?这种反对意见被概括称作“无穷害兼”。第二种反对意见认为,如果未曾爱某个人,就是未曾爱天下人,那麽,杀一个强盗就违反兼爱的宗旨了。这种反对意见称作“杀盗,杀人也”。后期墨家就运用他们的“辩”来驳倒这些反对意见。    
      《经下》中说:“无穷不害兼,说在盈否知。”意思是说,“无穷”与“兼”可以相容;全看“盈与否”。《经说下》对此解释说:“无(反对一方):‘南方有穷则可尽(古代中国认为南方无垠),无穷,则不可尽。有穷,无穷,未可知;则可尽,不可尽,亦未可知。人之盈之否?未可知。而必人之可尽不可尽,亦未可知。而必人之可尽爱也,悖!’(答):‘人若不盈无穷,则人有穷也。尽有穷,无难。盈无穷,则无穷,尽也。尽有穷,无难。’”反对一方的立论是:历来认为南方辽阔无垠,那里的人有多少,也说不清,却说统统都爱,岂非荒谬!墨经回答说,如果南方辽阔无垠,人填补不满南方,那末人的数目就是有限的。要一一数尽南方的人,也就不难了。如果无垠的南方能被人填满,那末,南方就不是无垠,因此,把南方的人都包括在内,也就可以做到了。    
      “杀盗,杀人也”,这是反对墨家的另一个论点,如果杀一个强盗,就说明兼爱一切人是不可能的。《小取》篇对此回答说:“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获(有人名获),人也。爱获,爱人也。臧(有人名臧),人也。爱臧,爱人也。此乃是而然者也。    
      “获之亲,人也。获事其亲,非事人也。其弟,美人也。爱弟,非爱美人也。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船,木也,乘船,非乘木也。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    
      “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世相与共是之。若是,则虽盗,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无难矣。”    
      后期墨家便是使用这样的“辩”来驳倒“杀盗违反兼爱”的论点。    
      对其它学派的批判    
      后期墨家使用“辩”术,不仅反驳名家对墨家的批评,还运用“辩”术批判各家。例如,“墨经”包含有一些批判名家的论辩。我们记得,惠施曾有“合同异”的论点。他在“十事”中,由“万物毕同”的前提引申到“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的结论。在后期墨家看来,这种引申是谬误的,原因在于“同”字的含义模糊。《经上》说:“同:重、体、合、类。”这是说,同有四种,一是雷同;二是局部与整体的质同;三是同存;四是同源。《经说上》又就此解释说:“同,二名一实,重同也。不外于兼,体同也。俱处于室,合同时。有以同,类同也。”《经上》和《经说上》还讨论了“异”,它的含义与“同”正好相反。    
      “墨经”没有点惠施的名字(不仅没有点惠施的名字,而且没有点任何人的名字)。但从对“同”的剖析中,惠施的错误是十分明显的。“万物毕同”,只表明它们同属于“物”,因此是“类同”。至于说“天地一体”,这是说,天地之间有一种局部和整体的“体同”关系。一个表明“类同”的命题。仅管它是真实的,并不能由此推论出另一个“体同”的命题也是真实的;虽然它们都用了“同”这个词。    
      关于公孙龙的“离坚白”论点,在《经上》和《经说下》里也涉及了。后期墨家从现实自然世界里,石头的坚硬性和它的白色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可以并存在一块石头之中,因此,“坚白不相外也”(《经上》),“必相盈也”(《经说下》)。    
      后期墨家还批评了道家。《经下》中说:“学之益也,说在诽者。”《经说下》篇解释说:“学也,以为不知学之无益也,故告之也。是使知学之无益也,是教也,以学为无益也,教,悖!”    
      这个批评是针对《老子》书中第二十章的一句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