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46-草根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446-草根儿- 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我们的大地上,走着这样一群柔弱无助的孩子,他们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品尝着生活的艰难,感受着心灵的痛苦,无时无刻不在与无情的命运,进行着勇敢的抗争。    
    有时候,他们会被侮辱、被欺凌、被歧视、被遗忘,尽管他们流了泪,但他们从来没有向命运屈服……这是大地的伤痕,也是我们的伤痛。直面他们,是我们的责任;关爱他们,是我们的道义。为消除大地的伤痕,我们将不懈地努力。    
    从2006年8月起,中国文联出版社将陆续推出《新京报》资深编辑、作家曹保印的《大地的孩子们》作品系列。本书为系列之一,向你讲述的,是关于农民工孩子的动人故事。


《草根儿》 题记内容简介

    农村孩子蚂蚱,家住在一个名叫秋后的小村庄里。在过完10岁生日不久,爸爸告诉他,因为家里穷,爸爸、妈妈要领着他,到离家很远的省城打工。从此,蚂蚱和爸爸、妈妈,还有村里的其他人一起,走上了一条艰辛、痛苦,既洒满屈辱的泪水,又不乏顽强抗争的漫漫人生道路。    
    在去省城的路上,蚂蚱他们遇到了几个用假美元骗钱的骗子,其中一个名叫小胖子的小骗子,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到了省城以后,爸爸、妈妈和其他的叔叔、伯伯们,遭遇了许许多多不公平的事情,有时候,甚至连饭都吃不上,更不用说让蚂蚱在城里上学了。    
    为了讨要被拖欠的工钱,大家集体去医院找领导。结果,不但钱没要回来,反而受到了羞辱;与此同时,因为突然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冰雹,正在工地养伤的蚂蚱妈妈,被砸成了重伤。而由于三虫儿的叔叔打了医院领导一拳,医院领导将报复转嫁到了重伤的蚂蚱妈妈身上,使她最终不治而死。    
    蚂蚱妈妈的死,激起了大家的愤怒,一场农民工与医院之间的斗争,开始了。虽然在好心律师的帮助下,蚂蚱爸爸他们打赢了官司,但也失去了工作。而为了能让蚂蚱在城里上学,和蚂蚱爸爸他们一起来省城打工的、蚂蚱的小学老师菊儿,历尽千辛万苦建起了学校,却又很快被查封。    
    因为三虫儿的叔叔偶然间救了发高烧的小胖子,慢慢地,蚂蚱和小胖子也成了好朋友。在和小胖子一起闯江湖谋生时,蚂蚱、小胖子,还有在省城新认识的小姑娘英子,三个人凭借智慧,抓住了那几个用假美元骗钱的骗子,还由此破获了一个抢劫银行的大案。此后,在“烧鸡王”爷爷和蚂蚱爸爸的帮助下,菊儿姐重新建起了新学校,蚂蚱、英子、小胖子,还有其他很多农民工孩子的命运,也都有了新的转机。    
    本书以现实中无数正在发生的故事为背景,将农民工孩子在城市遭遇的种种不公、种种歧视、种种痛苦,用一个又一个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向小读者们娓娓道来,让他们和主人公蚂蚱一起,用心灵去感受现实生活的复杂,用头脑去思考当下社会的变迁。    
    两相对照之下,城里孩子会在感动之余,慢慢学会珍视美好的生活、善待农村来的伙伴;农村的孩子会在泪光之中,看到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在城市打工的无比艰难,慢慢懂得努力上进的必须、追求正义的重要。    
    现实的强大冲击力、艺术的强烈感染力,使小读者面前呈现的画面,既悲苦感人、催人泪下,又激情昂扬、催人奋发。它融曲折的故事性与严肃的教育性、思想性于一体的风格,更使小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一点一滴体味个体成长与社会成长的幸福与欢乐、痛苦与悲凉。


《草根儿》 题记作者简介

    曹保印,河南省柘城县人,《新京报》评论部资深编辑、评论员。曾在《教书育人》、《教育时报》等报刊开设(主笔)7个专栏,已在《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作品1000余篇,其中多篇被转载,或被中学语文教材、年度最佳杂文选集收入。著有《直击中国教育底线——39个错位与缺失的教育问题》、《千万别教坏孩子——86堂家长和老师的必修课》,主编有《精神历程——当代中国40位学人精神历程》、《河南省小学法制教育读本·五六年级卷》,编著有《寓言故事》、《智慧故事》等。


《草根儿》 题记海内外知名学者、作家评语(1)

    (特别说明:评语专家排名不分先后;为表达对本书序文作者朱学勤教授辞谢“博士生导师”身份署名的敬意,为本书写作评语的所有博士生导师,均不特别注明此岗位职务。)    
    1、朱大可(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教授、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所长):    
    保印笔下蚂蚱的身世,正是无数乡村少年的写照。在少年读物竞相粉饰现实的时刻,《草根儿》这部长篇小说,向我们揭示了严酷的社会真相,并填补了少年文学苦难母题的空白。    
    2、林达(著名华人作家):    
    假如没有人给城里孩子讲这些故事,他们和蚂蚱们将永远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蚂蚱在他们面前走过,他们却看不见蚂蚱的存在。现在,蚂蚱从作者的笔下走出来,你不可能再视而不见。从此,城里孩子和农民工的孩子,会思考同一个问题:我们都是一样的孩子,为什么命运竟如此不同。    
    3、徐贲(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    
    著名的儿童文学研究者和社会活动家Jack Zipes问过一句话;“真的有只是写给孩子们的儿童文学吗?” 《草根儿》这个写给“小读者”的故事也是讲给“大读者”听的。它呼唤每个读者未泯的童心;以温暖的真情去重新注视还在困扰我们世界的不公和歧视。    
    4、周洪宇(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这是第一部写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的小说。它以生动的笔触揭开了社会转型期农民工子女城市生活的真实一角,为当代文学史贡献了“蚂蚱”这样一个鲜活的农民工子女形象。    
    在我们的身边,像蚂蚱这样的农民工孩子,有着成千上万,甚至已经过亿。他们的生活值得我们了解。了解他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他们的命运值得我们关注。关注他们的命运,就是关注我们民族的未来。    
    我希望,不管是城市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它不但可以使你从中了解同龄人的命运故事,还可以使你从中汲取一种积极向善的、正义的力量,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5、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这不是童话,但胜似童话。孩子们不仅需要想像的世界,还需要了解真实的世界。所以,我愿推荐《草根儿》这部充满感情、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农民工子女生活的作品。不仅离开或打算离开乡土的人们可以用之为“启蒙书”,城里的孩子和大人也许更应当读它,以了解和进入这些就在他们身边,却命运迥异的孩子们的生活和心灵世界。    
    6、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曹保印的《草根儿》是直面城乡和农民工问题的、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好书。记得一个朋友说到过,中国人都是农民,不能假装自己不是农民。又想起一个朋友说,他担心城市人将堕落为劣等人。又记得当年有人唱道,到底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这些问题都需要想想。    
    7、徐友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这不是用语言文字写成的小说,而是与农民工及其子女共呼吸的气息。    
    这不是同情者的叹息,而是兄弟般的休戚与共之情。    
    这不是城里人或知识分子一般的道义表示,而是对我们自己的人性和良知的发问。    
    曹保印的小说《草根儿》,对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是一种警示。    
    8、梁治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农民工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城市繁荣的牺牲品,而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农民。当农民成为一种身份,生为农民就变成命运的诅咒。这无疑是当代最为野蛮和不正义的社会现象。《草根儿》以小说方式讲述一个农民工家庭的故事,激发我们的同情和思考,有助于改变不合理的制度安排。    
    9、程方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草根儿》这部长篇小说,是帮助少年儿童认识社会、培养责任感、净化心灵的生动读本;也是帮助处境不利的少年儿童自强不息、努力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励志读本。与风靡世界的韩国励志剧《大长今》一样,这部小说告诉小读者,我们的家庭出身尽管不能选择,但我们的人格不容轻视,我们的精神是同样积极的,我们的努力肯定会得到回报。这就像一缕春风启迪着社会的良知,在我们的儿童读物中,应有更多这样敢于面对真实社会问题的优秀文学作品。    
    10、窦桂梅(全国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    
    时空跨到后现代,高玉宝的“我要读书”,成了当今“蚂蚱”们的渴望。 贫困,苦着一张稚嫩的娃娃脸;没有安全感,而过着受刑般的日子;渴望平等,不敢奢望“锦上添花 ”,哪怕“雪中送炭”;寻求幸福,逃离种种困境,虽在“磨盘”中,磨得血肉淋漓。    
    打开书,祝福这些蚂蚱们吧,让他们脱离贫穷,拥有平等、安全和幸福。    
    11、党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也许再过若干年,蚂蚱和三虫儿的后代读这本书时,就像现在的人读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故事一样,但这个结果一定与蚂蚱和三虫儿这一代人阅读这本书或与此类似的书并学会思考有关。我希望城市的孩子好好读读这本书,并懂得他们和蚂蚱与三虫儿们原本是一类。    
    12、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    
    “爷爷七岁去要饭,爸爸七岁去逃荒,今年我也七岁了,高高兴兴上学堂”。这句话的前半部分说明了万恶的旧社会老百姓的悲苦生活,后半句说明了新社会孩子们的幸福景象:有学上,就能够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显然,新社会的幸福景象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蚂蚱的故事告诉我们,穷人的孩子要都能高高兴兴上学堂,即使到了今天,依然需要我们艰苦的努力。蚂蚱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动。    
    13、李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当前,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命运牵动着很多人的心。与此同时,另一个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在悄悄浮出水面,那就是像野草一样顽强成长着的农民工子女的公平权利问题。《草根儿》采用冷静的写实手法,描述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艰辛生活历程,它既是在吁求社会给予农民工子女公平的待遇,更是在向每一个人发问:同样是中国的国民,农民工及其子女何以如此遭受命运的折磨?面对他们,我们该想些什么,又该做些什么?不但少年儿童读者需要认真阅读本书,成人读者尤其是城市的家长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