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室和大臣的追求之下,私人园林也在汉代兴起。当然唯有财富和权势才能提供足够的资源来追随皇帝,建立一座供自己享乐的园林,不过一般在气势上远不如皇园壮观。10 从汉代在公元2世纪式微,直到中华帝国在公元6世纪再度复兴的这段期间,政治中心已经由长安转移到洛阳,新的帝王宫苑和私人园林也就在洛阳相当兴盛。在帝王宫苑当中,最负盛名的是由魏明帝(在位期间公元227—239)建造的芳林园。明帝十分热衷这项工程,他调动几千名工人,在官员和专家的帮助下,在洛阳东北方建造这座园林。他命人挖出一个名叫苍龙海的巨大湖泊,并竖立一座名为景阳山的假山,这些石材都是直接从遥远的太行山上运送过来。11
晋武帝(在位期间公元265—290)大力修复这座帝王宫苑。中国在这段长期分裂的时代中,由于同时并存好几个皇朝,因此帝王宫苑在平城(今日的大同附近)、龙城(今日的辽宁)、建康(今日的南京)等地方都可以找到。随着南北朝富裕的世家大族在这个时候兴起,私人园林也到处兴盛,有些私人园林的壮观程度更足以跟帝王宫苑相匹敌。12 这个时期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在富庶的长江三角洲有各式各样的文士庭园,虽然不是很壮观,但这些庭园都以幽雅为目标,来表达文人向往宁静和朴素的田园生活,这是对当时乱世的一种共同心理反射。融合逃避现实和自然主义,结果激发出所谓山水园林的兴起,与由来已久的山水画和诗歌互相配合。13这种含有自然主义的山水园林或庄园是由流水、池泽、沟壑、巨岩、幽谷、树荫和假山组成,再与亭台楼阁合为一体。整个人工创作再配合周围的自然景色,就成为建造帝王宫苑的基本要求。
中国在公元7世纪初再度统一,隋朝(公元605—618)在渭河南岸建立新都大兴城时,把整个大兴城的北边划为皇家的宫苑。隋炀帝在历史上以荒淫奢侈闻名,即位不久就在以园林和花卉闻名的洛阳辟建雄伟壮观的西苑。西苑是根据神话设计的,由三座人工岛构成,每一座人工岛上都盖了大量亭台殿阁,延伸成十六院,没有一处景点不和自然风景协调一致,西苑里主要湖泊的直径就达十余里(大约五公里)。根据史书记载,这座巨大的宫苑可以容纳隋炀帝及其庞大的侍从,其中还包括上千名歌姬。隋炀帝后来又在江南建造了许多宫苑。后代的历史学家描述隋炀帝好恶无常,从来不会满足于自己不顾一切所取得的种种享受。14他毫不犹豫地追求玩乐,被批评是隋朝速亡的原因。
大唐(公元618—907)的统一使中华帝国再度恢复活力,其惊人的财富和力量把山水画和园林设计的审美标准提升至更高层次。大明宫是唐代建造的皇家宫苑当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它在公元634年落成,包含三十幢以上的建筑物,由优美建筑、精致装饰和广大的湖泊与树林组成。近年挖掘到的含元殿遗址只是整座大明宫当中的一幢建筑,由东向西的长度是75。9米,由北向南是41。3米,仅从这幢建筑就可以想象整座大明宫有多雄伟了。
第二部分:建 筑园林艺术的成熟(1)
除了巨大的帝王宫苑之外,唐代的文士庭园也十分兴盛,例如柳宗元(公元773—819)把荒野改变成享乐的庭园,包含了湖光山色与楼台别馆。唐朝大诗人王维在辋川拥有的别业(庄园别墅),里面就有山石、蜿蜒的湖泊、竹室、柳树、花圃和船埠,是诗人享受作诗之乐和招待朋友的好地方。另一个享誉盛名的诗人白居易被江西庐山的美景所吸引,于公元817年的春天在这里盖好他的草堂。15除了欣赏美景之外,这些私人庭园也是文士辞官或失意时退隐的地方,他们通过山水体现自己的情感,也借山水抒发他们的情怀。不管怎样,在这个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唐代知名的诗人学者都热衷在郊野以他们的艺术巧思打造自己的庭园。他们通常会用漂亮的书法写出具有诗意的名字来设计自己的庭园、厅堂、别馆,以提高优美典雅的效果,后来帝王宫苑的设计者也采用这些文人的情趣。另外,唐代接触到中亚和西南亚的外来文化,园林也明显受到外国的影响,像冷水循环的装置、希腊风格的柱子,以及在建筑和石牌楼中运用圆拱技术。16
由于吸收了禅宗的影响,山水园林在宋代(公元960—1279)达到美学的巅峰。山林、流水、树木和花卉的自然美给禅修者感应以至于达到禅悟,并修证形而上的禅宗境界。因而在美景之中找到禅寺并不让人讶异,实际上禅寺本身就是一座山水园林,禅宗的美学、意境和愉悦无可避免地注入园林艺术之中。诚如任晓红所说,禅宗有助于提升私人庭园,并影响到中国园林的特色。17
由于新添高雅情操的元素,以及拜技术进步之赐,建筑物的修建已经达至高度成熟。一般来说,富裕的上层阶级、先进的技术和艺术家的品位,都促进了园林建筑的迅速发展,所有精英人口都热衷于建造自己的庭园,在园里欣赏人工打造的山林水泽和花卉之美,也可以邀请客人一起享受美酒、宜人的音乐和诗意。这些私人庭园的传统功能一直延续到近代之前的明清时期。
在这种背景之下,没有人会对帝王宫苑的雄伟壮观和奢侈程度感到惊讶。公元962年,宋代的开国皇帝在首都开封的东北方依照洛阳的宫殿和园林样式,营造一座壮丽的花园城市,并且修复宜春苑和玉津园这两座老旧园林;而皇室又继续在公元966年和980年盖了琼林苑和金明池两座新的帝王宫苑,这些宫苑到公元12世纪初还一直存在。每年春天,宋代的皇帝十分自豪地命令侍从开放琼林苑和金明池这两座壮观的宫苑给民众游赏,直到皇帝在冬天离开才关闭宫苑。18
不过,宋代最好的帝王宫苑应当是宋徽宗在公元1117年修建的著名艮岳,它覆盖一面巨湖,直径达6。4公里。虽然宋徽宗是个平庸的皇帝,却是一个天才艺术家,书法字画都属一流。他把自己的艺术感发挥在众多的亭台楼阁和长廊台观中,以及宫苑里珍贵的树木、花卉和竹林。为了让艮岳永垂不朽,他要求从南方运送大量体积巨大的花岗石(事实上这是来自太湖的太湖石)。取得这些石头的代价非常高昂,不但需要庞大的人力将这些非常沉重的石头一路运到开封,而且沿途经过的大运河、众多桥梁和灌溉系统都因为运送石头所开辟的道路而受到损害或破坏。19很多历史学家相信,引起民怨的花岗石运送是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不过,艮岳及其伟大的艺术创作,特别是山丘、湖泽、奇石、树林、花卉和人工建筑的鲜明布局,基本上为数个世纪后的圆明园建立了一个令人赞叹的先例,唯一显著的差别,就是圆明园没有像艮岳那样规模的动物园。
第二部分:建 筑园林艺术的成熟(2)
与宋朝并存的契丹辽朝和女真金朝,统治了中国北方几个世纪之久,他们的统治者在今天的北京四周建造了许多优美的庄园别墅。后来蒙古人建立元朝,以北京作为他们的大都。虽然蒙古的皇帝和亲王都不是杰出的园林建造者,但是有人认为山水画达到最辉煌的时代是在元朝,而且毫无疑问地对后来的园林设计与营造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像赵孟(公元1254—1322)这类卓越的艺术家因为将绘画技巧转化成园林设计而赢得赞誉。20在这个时期,北京作为蒙古人在中国的政治中心,几乎所有的帝王宫苑都建造在北京近郊。后来的明朝皇帝,特别是永乐帝(在位期间公元1403—1424),在北京重新修复并扩建元朝皇帝的大院,即后来的紫禁城,并在宫内建成御花园,这些建筑到今天仍然存在。明代在北京西北郊区陆续建造了很多园林,这里也就是日后圆明园落成的地方。
从公元14世纪到18世纪的明清时期,正当许多皇帝和亲王都在北京的西北近郊建造了很多优美园林的同时,私人庭园的营造,特别在中国南方,也有很大进展,像苏州、杭州、南京和扬州等著名城市,可以发现大量富丽堂皇的庄园别墅。尽管这些私人拥有庭园的规模普遍比皇家的宫苑来得小,但也有例外,18世纪中国大学者兼诗人袁枚拥有的随园就是一个佳例。他这座位于南京的园林由38座人工建筑组成,包括他的主要书房、画室,以及24座不同的别馆。21
最重要的是,明清时期的南方园林最具巧思。整体来说,南园展现了更精致的美学品位,特别是从个别的建筑中表现出优美与典雅,尤其是在这段时期以富裕苏州士绅为传统的中国园林,创造了最佳的典范。根据当代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的见解,“华南的私人庭园是最具代表性的范本”22。稍后我们将可看到,南方庭园的精髓深受乾隆皇帝的高度赞赏,他在18世纪扩建圆明园和建造承德避暑山庄的时候,就参照了许多南方的景致和建筑。
接下来我们将会提到至少两位传统的中国园林设计者:李诫和计成,他们在营造园林的悠久历史上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这两位都值得我们重视,因为他们的见解对于圆明园的设计和建造有不容置疑的贡献。李诫是宋代建筑师,在公元1103年出版了极具价值的著作《营造法式》。这本书有非常多的插图说明,十分仔细地讲解设计和营造的方法,提到怎样建造拱桥和运用水来美化园林,并将琉璃瓦的使用标准化,这一点就成为宫殿、厅堂、楼阁、别馆、凉亭、楼台和回廊的特色。“琉璃”一词源自梵文“vaidurya”,这个字首先从西南亚传入中国,琉璃经过五百年的使用才成为基本的建筑材料。可以确定是由何周率先制成绿色的琉璃瓦,然后唐代的工匠继续采用他的技术,生产出举世闻名的唐三彩,通常是黄色、蓝色和紫色。23
计成是公元17世纪来自江苏省吴江县的学者,写出为人称颂的《园冶》。在他这部划时代的论著里,第一卷就包括了《序言》、《相地》、《立基》、《兴造论》和《屋宇》等篇,第二卷的精华在《栏杆》篇,而第三卷的篇章则讨论如何制造门窗、墙垣,选石和掇山。全书共一万字,并附带两百多张插图来解释中国风格的标准园林,特别论述山水园林跟个别景致的精巧组合。它强调要创作主要的景观来区分每一座园林,和采取人工建设来跟周围环境协调的重要性。24目前一致认为,李诫和计成的著作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在制作小山丘、湖泽、建筑物和庭院,以至于树木和花卉之间的调和处理方面,都有助提升中国园林艺术的水准。
第二部分:建 筑园林艺术最伟大的综合体(1)
如果说明清园林综合了传统中国的园林艺术,则圆明园综合了明清园林的成果。事实上,兴建圆明园的时代,中国园林艺术早已成熟。这个时候正好是清朝的鼎盛期,富裕与专业技术的炉火纯青让清朝得以创造出不管在风格上还是在壮观上,都无与伦比的帝王宫苑。整体而言,圆明园是建筑在平坦的土地上,它是一座离宫别苑、景色围绕、园林美化、人造山石,以及庙堂、书院、图书馆等不同功能的多个建筑群的综合体。所有人工建筑都根据传统复合庭院的南北走向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