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 第3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民主。”储安平的理由是:凡是在一个讲究“统制”,讲究“一致”的政党的
统治下,人民是不会有真正的自由,因之也不会有真正的民主的。他认为人
类思想各殊,实为一种自然的人性,假如任何政党想使在他统治下的人民,
在思想上变成同一种典型,这实违反人性而为绝不可能之事。而人民有无思
想言论的自由,又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有无“民主”的前题。因为假如一
个人没有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则他何能自由表示意见?假如人民不能自由
表达意见,则这个国家或这个社会又如何能实行得了民主?

储安平受英国的影响极深,一生论政,常以英国的事例为典型,也常
援引英国工党获胜的历史事实来教育国人。他对共产党不仅作了理论上的分
析,而且指出他在自己统治区域的现实。据此,他质问道:“因为唯有承认
人民思想及言论的自由,始能真正实现民主的政治,然则吾人以此事衡量共
产党,则共产党是否能容许今日生活在共产党统治区域中的人民有批评共产
主义或反对共产党的自由?假如容许,则何以我们从来没有看到在共产党区
域中出版的报纸有任何反对共产党或批评共产党的言论,或在共产党区域中
有何可以一般自由发表意见的刊物?”'9'“就我个人言,共产党今日虽然大
呼民主,大呼自由,而共产党本身固不是一个能够承认人民有思想言论自由
的政党,同时共产党所谓的民主,是‘共产党的民主’,而不是我们所要求
的‘人人可以和平地,出乎本愿,不受任何外力干涉,而自由表示其意见’
的民主”'10'。  '9'储安平《共产党与民主自由》,《客观》第4 期
第2 页。

'10'储安平《共产党与民主自由》,《客观》第4 期第2 页。
储安平作为一个成熟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于自己信奉的自由主义
理想有执著的追求。在《客观》的政论中,他甚至希望:“为了达到造成一
个民主的中国的目的,我们应当用种种方法以鼓励中国的中产阶级抬头,成
为民主政治的干部。其中特别对于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及著作家等,应鼓励
他们出面说话,建立一个为民主国家所不可缺少的健全的舆论”'11'。储安
平的希望在半个世纪后的中国,依然是知识分子的热门话题,他过分早熟的
对自由与民主观念的理想,给他带来了终身的不幸。储安平早年由文学而报
界,又由报界成为独立的报人,终身的理想是想通过言论来影响政府的决策,
受英国人思想影响过深,甚至忘了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在大学教授这个范
围内储安平的言论行事获得极大成功,但当他试图以此种思想影响政界及更


多的人时,他便显得一筹莫展了。  '11'储安平《中产阶级及自由分
子》,《客观》第12 期第1 页。

《观察》始末

一、《观察》诞生的历史背景

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人,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注意把中国近代知
识分子以“代”来划分,从康有为、梁启超算起,中经毛泽东直到1966 年
“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1'。

这种思路对于清晰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成长有一定启发意
义,但这种以“代”划分的方法有失于笼统。因为在每一代知识分子当中实
际上明显地存在着不同的思想倾向和追求目标。比如在“五四”一代知识分
子中,如果单从活动和生活的时间概念上着眼,我们会把鲁迅、胡适、陈独
秀、李大钊等人作为一代知识分子来对待,但如果细察,我们会发现,在这
同一代知识分子当中,他们中的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间所信奉的思想
来源是有巨大差别的。这个明显的事实提醒我们,在观察中国近现代知识分
子思想历程的时候,必须以他们当时所信奉的某种思想和追求目标来判断他
们所处的具体位置,否则对于整个知识分子的总体评价可能会离他们的实际
思想不相吻合。  '1'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第470 页,人民
出版社1979 年第1 版。

1919 年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国整个思想文化发展的潮流中,有两种思
想特别值得注意。一种是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的激进革命主义思潮,
他们一般都主张革命,非常推祟苏联的革命实践。另一种是以胡适为代表的
主张改良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一般地倾向于走欧美国家的道路。从这
两种思想文化潮流主要代表人物的留学背景考察,主张革命者以留日的为
多,主张改良的以留欧美的为多'2'。这一背景极富启发意义。中国近现代
历史的发展,与留学生制度的设立有很紧密的联系,在整个西学东渐的过程
中,我们必须以对传教士和留学生所带来的影响给予特别注意。如果我们把
留学背景和每一种文化思潮在中国的传播联系起来考察,就会大体上发现留
学背景在这种思潮代表性人物身上的集中体现。在留日和留欧美的问题上,
从中国二十世纪初叶的经济状况上分析,留日的人数要相对多于留欧美,因
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且有语言上的联系'3'。而留欧美的一般为中国东南沿
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富家子弟,所以留日的学生天然地带有低层贫民的倾
向,而留欧美的学生则带有中产阶级的特征。从留学生的数量上看,留日的
学生要比留欧美的多'4'。  '2'拙文《试析中国现代作家的地域分布
特点及留学情况》,山西《晋阳学刊》1991 年第3 期。

'3'舒新城编《近代中国留学史》第46 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 年4
月影印本。
'4'舒新城编《近代中国留学史》第46 页,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 年4
月影印本。

留学生制度的形成,自然也带来了学生归国之后社团形成的基本倾向。
以留学国家为基本标准,无论是社团还是刊物,大体是以留学的同学为基本
范围的。

从较为狭窄的意义上看,我把胡适作为中国第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的代表(我主要留意现代,所以不从严复算),以《现代评论》和《新月》
作为他们活动和言论的基本范围。我对这第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评价
是:虽然在中国社会的每一次变革中都能听到他们的声音和见到他们的活
动,但由于他们所主张和追求的目标是以人类的基本价值(自由、理性、公
平)为最终目标的,是一种长期行为,所以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因为当时的
中国社会无论是传统还是现实都很难完全接纳这种东西,但这并不能构成他
们的局限,作为知识分子(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们尽了他们的天职,
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他们当年所主张的一切,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
而失去价值,而且恰恰是他们的这种思想在严密的禁锢下,成为整个中国知
识分子的主要思想来源。在二十世纪的末叶,当曾经在中国社会变动中夺取
了政权的某种思想力量日益没落和为人遗弃的时候,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理
想追求和价值取向,成了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说,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是思想力量的最后胜利者,因为他们代表的是人类文明共
同的追求目标。《观察》的诞生可以视为第二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中国社
会的关键时刻所做的一次最大努力。虽然它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抗争了不到
3 年时间,但它的影响是巨大而长远的,它的精神可以说影响了一代知识分
子,而这一代知识分子恰恰又正是中国各个学科中的创始人或最有创见的学
者,虽然1957 年和1966 年埋葬了他们中的许多人,但他们的知识分子品格
仍在影响着他们的弟子和门徒,绝不仅是在事业、知识上,而是整个精神品
格上。无论是《观察》创办者,还是聚集在《观察》周围的人们,他们的一
切努力都可以视为第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传统的延续。储安平在1946 年
写给胡适的一封信中说:“在先生的朋友中,比较了解我亦最鼓励我的,大
概要算陈衡哲先生了。我和孟真先生往还甚少,但傅先生也给我许多指示。
我希望这个刊物能得到许多前辈的支持和指教,慢慢的发展稳固。。”'5'。
在中国第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胡适、傅斯年可以说是典型的代表。他
们既有稳固的专业范围,又格外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国家的发展,都曾以自己
的方式参预过政治活动,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胡适的情况已有很多研
究者给以评说,傅斯年当年敢于冒死向蒋介石弹劾孔祥熙、宋子文,也完全
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具体的政治行为中最起码的良知和责任。作为一个刊
物,《观察》时期,可以说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抓住了在中国最后的一次发
展时机。  '5'《胡适来往书信选》下卷第168 页,中华书局香港分
局1983 年版。

二、《观察》的诞生经过

《观察》1946 年9 月1 日在上海创刊。《观察》为周刊,16 开本,每
期6 万字。由于《观察》的主编储安平是迄今为止极少的几个末获平反的右
派之一,所以中国目前关于储安平和《观察》的研究极少,除了1957 年在
批判储安平时,常涉及到《观察》之外,对于《观察》的研究是很不完备的。

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除了戴晴在1988 年写过一篇《储安平和党天


下》的报告文学,其中涉及到了一些对《观察》的评价外,再就是从《观察》
到《新观察》的元老林元在1987 年初写下了《从〈观察〉到〈新观察〉》一
文,较为全面地回顾了《观察》的历程。1945 年,储安平和他曾在上海光
华大学的同学著名报人张稚琴在四川重庆办了一个名为《客观》的杂志。这
是一个八开的周刊,16 页,除广告占去一部分篇幅,每期约可以发6 万余
字的文章。曾与储安平一齐共过事的报人冯英子说:“《客观》实际是《观察》
前身,因为它的重点在于评论”'6'。林元则认为:“1945 年11 月,储安平
先在重庆办过一个《客观》周刊,受到重庆知识分子读者的欢迎,《客观》
其实是《观察》的前身。后来,储安平先生感到《客观》虽由他主编,但不
是主办,很多事情有诸多牵制,便考虑另办一个刊物”'7'。这种认为《客
观》是《观察》前身的说法实际上来源于储安平。储安平在谈到《观察》的
诞生经过时曾说过:“在精神上,我们未尝不可说,《客观》就是《观察》的
前身”'8'。因为《客观》从刊名上过渡到《观察》,即可看出一点二者的渊
源关系。况且两个刊物又都是由储安平主编的。  '6'冯英子《储安
平的〈客观〉和〈观察〉》,见《编辑记者100 人》第41 页,上海学林出版
社1985 年3 月第1 版。

'7'林元《碎布集》第395 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年2 月第1 版。
'8'储安平《辛勤·忍耐·向前》,《观察》第1 卷第24 期第3 页。
《观察》的诞生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希望通过刊物
来参预国家政治生活的强烈愿望。《观察》后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种参预的
价值和作用。由于《观察》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超然态度创办的,所以它
能够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