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殿斗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殿斗智- 第1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按说,五更早朝,这才三更多天,来得及呀,准能走和申前头啊。可刘墉这四位轿夫走得太慢了。怎么?还是抬他爸爸老中堂刘统勋的人哪,四位岁数都够可以的啦。紧赶慢赶,等到了朝房一打听,和申已经上殿了。  

那位说,和申今天来得怎么这么早啊?  

是这么回事,和申从刘墉那儿得了这八句话,高兴得一宿没睡。心说,刘罗锅儿呀,刘罗锅儿,这回你可落空啦。把八句话告诉我了,明天早朝我一回奏,万岁不定得赏我点儿什么呢。嗯,我得抢早去。所以,今儿他头一个。刘墉一看和申上殿了。心说,得,这下儿要捅漏子!干脆,我也上去吧。好在刘墉官至一品,“品级山”排班,在最前边儿。他站那儿一听,和申正说哪。  
 
 
“启奏万岁,昨天您赏奴才那八句话,我答上来了,特奏于您知。”  

乾隆高兴了,瞟了刘墉一眼,心说,你也听听,和申不是没能耐。有学问。答上来了不是。嗯,我得好好问问。乾隆乐得站起来了:  

“和申,朕当问你——什么高?”  

和申铆足了劲给一嗓子:  

“黄瓜高!”  

“啊?”  

乾隆一听,哎,我坐下吧。往下一坐,问了:  

“什么低?”  

“茄子低!”  

乾隆一琢磨,嗬,我怎么单赶这句坐下呀!  

“什么东?”  

“东(冬)瓜东。”  

“什么西?”  

“西瓜西。”  

“什么薄?”  

“耍钱薄。”  

“什么厚?”  

“喝酒厚。”  

“什么肥?”  

“羊尾巴油肥。”  

“什么瘦?”  

“羊犍子肉瘦!”  

皇上一听,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可乾隆哪,倒沉得住气,问他:  

“和申。你官居何职啊?”  

“诚蒙主子恩赐,奴才官居满中堂、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九门提督。”  

“噢,看来,朕将你大材小用啦!”  

和申一琢磨,嗯?听话碴儿我官儿还得往上升啊。行!要真能升了官儿的话,刘墉,以后有烧羊肉,我还得往你那儿送!  

“请主子开恩。”  

乾隆说:“象你这样的才干哪,也只配到御马圈去溜马!”  

“呦!”  

和申一听,糟啦!满不对呀!心说,刘罗锅子你害苦了我啦!  

乾隆往旁边一瞅啊,那刘墉都快乐趴下啦,捂着鼻子直吭哧,背后那罗锅儿直动弹。心说,得了,我还是问刘墉吧:  

“刘墉!”  

刘墉赶紧出班跪倒:“臣在。”  

“我且问你——什么高?”  

刘墉斜愣了和申一眼,心说,和中堂,这会儿我可顾不了你啦!  

“启奏万岁。君在高!”  

和申一听,心说,刘罗锅子,你这心眼多不地道啊。君在高,你怎么告诉我,黄瓜高哇。合着万岁成黄瓜啦?  

乾隆又问:  

“什么低?”  

“臣在低。”  

和申一听,得,我都把大臣说成茄子啦!  

“什么东?”  

“文在东。”  

“什么西?”  

“武在西。”  

“什么薄?”  

“人情薄。常言说,人情薄似纸嘛。”  

“噢,那什么厚?”  

“皇恩厚。皇恩浩荡,皇恩厚。”  

“什么肥?”  

“春雨肥。春雨一下,百草丛生,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嘛。”  

“嗯, 那什么瘦呢?”  

“严霜瘦。一场严霜,所有的树叶儿全掉,严霜一下,万木萧条,所以说——严霜瘦!”  

“好!和申!”  

“奴才在。”  

“你那羊犍子肉还瘦不瘦啦?”  

“嘟!不瘦啦!”  
 
  
 金殿斗智之十、圣宴争鱼  
   

乾隆这个气呀。生谁的气呀?生和申的气!因为和申是他的宠臣哪。心说,昨天我给你纸条儿的时候,让你回家琢磨琢磨。你就琢磨了些这个——黄瓜茄子一齐数?嘿!和申哪,和申,我是真要往上捧你呀,你不给我作脸哪。我想把你捧得忽悠忽悠的,你偏把我摔得叭碴叭碴的!  

又一琢磨,看来和申跟刘墉,俩人这劲儿拧得够大的啦,面和心不合呀。这不行啊。这一文一武,一满一汉,是朕的左膀右臂呀。别窝儿里反,自己掐自己呀!长此下去要耽误我的国事啊。嗯,我得找个机会给他们俩调解调解……赶早不赶晚儿,干脆,就今儿吧。  

于是传旨,下朝别走,在“保和殿”赐宴。  

哎,一块儿吃顿饭,  

皇上吃饭叫“御宴”,又叫“圣宴”。那排场大啦。讲究吃一、看二、眼观三。什么叫“吃一、看二、眼观三”呢?就是有吃的菜,有看的菜,有观的菜。  

那位说了,“看”和“观”还不一样吗?  

哎,不一样。看的菜,是端上来看一眼就搞撤下去;观的菜,是摆那儿不动。  

刘墉一听在保和殿赐宴,当时就烦了。为什么呢?跟皇上一块儿吃饭,不是享清福,纯粹受洋罪!怎么?头一样儿,不能入座,得站着吃,跟皇上平起平坐?那哪儿行啊!二一样儿,礼节繁琐,得行六肃礼。什么叫六肃礼呀?  

就是请一个安,磕仨头。连着请三回安,磕九个头。哎,就是常说得那个“三拜九叩”,三拜九叩折腾完了,吃……吃块绿豆糕!  

哎,您瞧这麻烦劲儿!  

刘墉不管怎么烦,也得去呀。刘墉、和申一起来到了保和殿,见驾完毕。乾隆就说了:  

“和申、刘墉,你们两个人,一满一汉,俩中堂,是朕的左膀右臂,今日赐同桌进膳,免去一切君臣之礼,不必拘束。”  

刘墉心说,嗯,这还不错,要是吃口菜,谢回恩,磕仨头,这顿饭吃不完……就磕晕啦!  

仨人往那儿一坐,太监忙上啦。第一道菜是看菜。端上来,是用江米面做的一个“山”,上边儿用鸡蛋黄儿摆了四个字,“万里江山”。就看乾隆把筷子拿起来,把这四个字儿一抹,又端下去啦。这叫“万里江山一扫平”。  

接着是观菜,不搁眼前头的桌子上,摆在旁边儿一个条案上,一拉溜十三个双耳海碗,每个碗上都坠一个银牌儿,牌儿上有省名儿。当时全国南七北六十三省,十三个菜代表十三省。十三个海碗上齐了,表示“四海安宁”。如果哪个省出事了,丢了一个省,就上十二个碗。皇上一看,明白了,赶紧发兵征讨。要丢三个省,上十碗;丢五个省,上八碗;丢十个省,上三碗;全丢了,那……皇上就甭吃啦!  

吃的菜,一共是三百六十样儿,代表一年三百六十天。这三百六十样儿菜要占十个字,是:咸、甜、酥、软、脆、麻、辣、嫩、鲜、香。  

哎,您看多讲究!不象我们家吃饭,要解馋——辣和咸!  

哎,就俩字儿!  

所有的菜都上齐了,乾隆就说了:  

“二位爱卿,不必拘礼,吃吧。”  

和申一瞅,菜这么多,圆桌面儿挺大,哎?远处的菜够不着啊!平日皇上是怎么吃得呀?  

您说什么?噢,让小太监夹菜往嘴里送。哎,那哪儿成啊!  

皇上一指“我吃那个”。小太监忙说“遵旨”,夹起一筷子来,“请万岁张嘴”。这不是皇上吃饭,这是托儿所阿姨喂孩子!  

乾隆光说吃,可不动筷子。哎,就见有个太监手里拿个小碟儿,把每个菜都往碟儿里拨点儿,当着皇上的面儿吃了。这位叫“尝膳太监”,专门儿“尝膳”的。那年月,皇上总疑心别人害他,怕菜里有毒,弄个尝膳太监一样儿吃一点儿。吃完没事儿,哎,皇上再吃。要不怎么叫“圣(剩)宴”呢。圣宴、圣宴,就是尝膳太监吃剩下的宴!  

尝膳太监尝完了,乾隆这才动筷子。开始吃了,和申明白啦。怎么?赶情这桌子心儿会转。哪个菜转到皇上眼头里,爱吃,夹一筷子;不爱吃,让过去。嘿!这玩艺儿不错。而且转的速度也合适,不快不慢。为什么呢?不能慢了,皇上想吃对过儿的那个菜,俩钟头没转过来,那哪儿行啊?!可转得快了也不行,转快了,噌!菜荡甩皇上一腮帮子!  
 
嗐!那受得了吗?!  

虽然乾隆说了不拘礼节,可也不能跟在家吃饭一样,那么随便。比如夹菜,只能“骑马夹”,不能“抬轿夹”。什么叫骑马夹呢?就是用筷子在菜浮头略微夹一点儿,意思一下就行了。抬轿夹呢?是拿筷子抄底儿,这相儿(学状)——  

哎,那也太下作啦!  

吃着吃着,乾隆忽然灵机一动:  

“哎,二位爱卿,你们俩在此陪朕用膳,可你们府内也必然将午饭备妥。这样吧,你们俩打发人回去,把家里预备的菜,各拿一样儿来,朕当也尝尝你们吃什么?”  

和申、刘墉忙站起来,口称:  

“遵旨。”  

哎,各自打发人回家拿菜去了。  

功夫不大,和申府的圆笼抬到了。小太监把圆笼打开一看,里边有个彩色的砝琅铜盒儿,盒儿是双层的,挂着钖拉里儿,下层有开水,为得保温。再把上层打开,里边儿是个砂锅。掀开盖儿一瞧:嗬!这份儿好看。红的是胡罗卜,黄的是笋片儿,绿的是菜叶儿,当间儿是一块豆腐。白绿相映,红黄互衬,粉白翠绿特别的漂亮。拿筷子一夹,嘿!豆腐里还有好些个小泥鳅鱼儿,是上下微曲,姿态各异。  

乾隆没见过呀!就问了:  

“和申,这菜叫什么呀?”  

和申一琢磨,行了,这回该我显显能耐啦,别看刚才早朝回奏那八句话,我没答对。要论起“吃”来,嘿嘿,刘罗锅儿!你可就差远啦!忙说:  

“主子,此菜名为‘白蛇进洞’。是用活鱼养在蛋清以内,待鱼腹内中,脏物吐净,方能入锅。先用冷水兑好调料,配齐菜肴,放置豆腐一块。锅底加温,活鱼难受其热,便钻入豆腐之内,故名叫‘白蛇进洞’。”  

乾隆听他这么一说,高兴了:  

“嗯,独出心裁,别具一格,颜色淡雅,菜叶儿清鲜,堪称上品,好!”  

和申一瞧皇上直夸他,更得意了。冲刘墉一撇嘴:  

“刘中堂,‘白蛇进洞’,您有何见教啊?”  

刘墉一听,噢,整天不干正事儿,净琢磨“吃”啦,还美哪。  

“啊,和中堂,您乃信佛之人,当以慈善为本,活鱼入锅,汤沸而亡,于心可忍吗?”  

和申说:“它……这个……那什么……它……啊,熟了就好了。”  

哎,刘墉心说,可不熟了就好了嘛。熟了你好了!  

正说着哪,刘墉府的菜也送到了。  

刘墉说:“万岁,和中堂有‘白蛇进洞’,臣今奉献一菜,名曰:‘青龙探海’!”  

和申愣啦,没听说有“青龙探海”呀!等把菜端上来,和申一瞅:哟!敢情就是小葱儿蘸甜面酱啊?!  

就听刘墉说:  

“万岁,此菜名曰‘青龙探海’。俗称羊角葱蘸甜面酱。您别看这是民间乡里的吃儿,要吃长了,能清脑提神,活血通气,开胃健脾,增加食欲……“  

和申一听,哎,你这儿卖大力丸哪!  

乾隆还真撅了根儿葱,一蘸酱,搁嘴里一嚼,嘿!辣味儿冲鼻子。连说:  

“好!通七窍,开脾胃,太好了!来呀,添饭!”  

皇上一说添饭,小太监口称:  

“遵旨。”  

把碗撤下去啦。功夫不大,捧上一个描金漆盒儿,里边儿摆个空碗儿,往皇上面前一跪:  

“万岁,圣体要紧!”  

哎,不给吃。宫里有规矩,一天三顿,一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