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卓散文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曾卓散文集- 第1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救了他。他被送进了医院,渐渐恢复了神智,并在医生的帮助下,从法西斯
统治下逃了出来。
就是这样一点情节,作者写了将近两万字,只有少数几句对白,主要
是心理刻画和内心动作。写到那个人当初被关进那个单间的情景,没有什么
事可做,没有什么可听,没有什么可看,他在虚无和孤寂中所感受到的痛苦
和压力。写到在开始的审讯中,他的复杂、焦虑的心情。他无法忖度敌人究
竟查明了多少情况。敌人真真假假的问题使他实在难以回答。如果承认了敌
人还不知道的某件事,他就可能毫无必要地使别人遭殃;而如果否认的事情
过多,结果就将害了自己。写到审讯之后,他回到那一片虚无之境以后,如
何来回考虑、反复思索,仔细检查向审判官说的口供中的每一句话,这比审
讯之苦更加残忍,因为这种脑子里的审讯永无休止。写到他的头脑如何渐渐
陷入混乱状态,力量如何渐渐支持不住,几乎将把一切,说不定还有更多的
东西都说出来,宁愿出卖十二个人,使自己得到片刻的休息。写到在这极端
严重的危急关头,在一次被提出去,站在另一个房间候审时,他如何感到这
种等待和站立的折磨同时也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因为这个房间与他住的
那个房间不一样,他如饥似渴地看着一分日历上的短短的一行字,贪婪地观
察着挂在一个衣架上的几件湿漉漉的军大衣,注意到大衣上的每一个皱褶,
一连几分钟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凝视着一件雨衣上的一颗水珠是否会顺着
皱褶流下来。写到他如何发现了有一件雨衣口袋中有一本书,他兴奋、激动、
陶醉,“把书偷来!”这念头像闪电似地闪过,而且像烈性毒药似地立即发生
作用,他冒着最大的危险终于把书偷到了手,蒙在身上,他胡乱地应付了那
一场审讯,将书带回了房中。写到他如何喜悦地想象着那将是一本什么书:
一本值得学习的哲学著作吗?一本可以背诵的荷马或歌德的诗集吗?而当他
终于打开那本他所看不懂的棋谱时,他是多么失望;写到他如何渐渐看懂了
那些术语,用床单当棋盘,用面包瓤当棋子,依照棋谱下棋,这样快乐地度
过了几个月的时光;写到当那些棋谱已为他所烂熟,他开始自己将自己当作
对手下棋,这样一种双重的思维事实上是以人的意识的完全分裂作为前提
的,在这种情况下,他如何渐渐走向疯狂? 。这一环扣一环的每一个过程的
心理变化,那种复杂、激荡的心情,那种尖锐的思想斗争,是比曲折的情节
更吸引人,比单纯的真枪实剑的场面更令人惊心动魄;比一个悲欢离合的故
事更扣人心弦。——文艺作品是以人为中心,要塑造出人的性格,而只有写
出人的内心世界时,才能真正写好人,创造不仅外貌逼真,而且是有血有肉
的形象。
在心理刻画上,茨威格是有着值得注目的成就的。借用友人绿原的话:
“他处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用自己内心的火光来照亮对象精神的奥
秘。? 。这个特征是可以从当时西欧的科学(如心理学)研究成果找到一部
分渊源的。”
然而,我们也感觉到,他有时是过分地注意心理刻画,将心理刻画本
身作为了目的。以《象棋的故事》为例,有人将这作为反法西斯的作品。诚
然,作品也揭露了法西斯的阴险残暴,如何将一个正常的人折磨成疯狂。但
是,我们感到,作者主要的志趣和注意力是放在研究一个特殊环境中一个人
的精神变化这一点上,以致冲淡、削弱了应有的对法西斯的激愤了。斯蒂芬?茨
威格(1881—1942)是奥地利著名的作家,在近代,是在国外拥有
最多读者的少数德语作家之一。他在十几岁时从写诗开始了他的文学道路,
当时深受象征派的影响,沉醉在个人幻想的天地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
奥匈帝国,也推毁了他的海市蜃楼。同时由于罗曼?罗兰等人的影响,在文
学上转而面向实际,写了不少有名的小说和传记。但他的深受古老文化熏陶
的思想感情还没有合上时代的节奏。不像他的师友罗曼?罗兰那样,有积极
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不像他所敬爱的高尔基那样,有明确的追求目标。
他困惑地看着这个混乱的世界,不满于资产阶级的腐烂、残酷的生活和那些
唯利是图的形形色色市侩,同情那些受迫害的不幸的小人物。他没有以明澈
的眼光仰望将来,倒常常在徘徊低吟的心情中留恋一种牧歌似的生活,在自
己的艺术天地中去寻求慰藉。他这样的人生态度和心理状况,是经受不住第
二次世界大战那样强烈的炮火的震撼的。一九四二年初,当法西斯不可一世,
气焰嚣张到顶点时,他和他的妻子一同自杀了。留下一封哀婉低沉、真挚感
人的遗书,告白了他的无力。《象棋的故事》是他死后才发表的遗作,写的
是法西斯的残酷和暴行,也流露了他的思想感情的低沉。——一件真正的艺
术作品除了反映所写的现实内容外,总也会反映出作者的灵魂的。1981
年6月鼓浪屿
沉重的时刻
不是生离。不是死别。不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是在绞刑架的投
影前。托马斯?曼的著名短篇《沉重的时刻》所描述的是:德国的伟大诗人
和剧作家席勒在创作诗剧《华伦斯坦》的过程中,是以怎样的心情面对他所
遇到的障碍——他无法写好一个重要场面。
一个作家,在他的创作过程中,是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的。他
可能写不好一个场面,可能掌握不住一个人物的性格,可能找不到必需的细
节? 。这是很正常的情况,每一个作家都会遇到的。席勒自己在过去创作别
的作品时也必然遇到过的。但为什么这一次问题显得这么严重,以致面对那
障碍的时刻,成为了他生命中的沉重的时刻呢?
这是一个严寒的冬夜。周围的人们,连他的妻子绿蒂和孩子们,都已
经熟睡了。屋子里一片寂静,只能听到扫过小巷的风声和打在窗子上的雨声。
席勒正在病中——还是几年来一直折磨着他的伤风。几个星期来,医生严禁
他离开屋子。此刻,他倚立在已经熄灭了的冰凉的壁炉前,面对着那无法写
下去的作品。他是这样看待它的:“这个负担,这个压迫,这个良心的痛苦,
这个必需喝干的海洋,这个可怕的任务,它是他的骄傲和不幸,他的天堂和
地狱。”他是将他的未完成的作品提到了这样的高度。那么,这就不是简单
的一个创作上的问题了。而是,写这样一部作品,是他发自内心的要求,是
他的事业,是他的荣誉,也是时代赋予他的庄严的使命。无论怎样困难,他
必需完成它。然而,此刻他感到自己无力跨越和征服那障碍,无法完成它。
于是,他焦躁、痛苦、沮丧。
然而,又不仅仅是由于创作中的遇到了一个障碍以致引起了他的焦躁、
痛苦、沮丧,实际上,他的内心原就隐伏着一些消极的东西,存在着一些矛
盾,一些斗争,此刻不过是在创作中遇到了一个障碍的诱因下爆发了出来。
那么,这就不是创作中的一个障碍问题,而是人的问题。重要的不是
如何去克服那创作中的障碍问题,而是如何提高人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创作中的障碍却为席勒带来了沉重的时刻。
情况往往如此,在焦躁、痛苦、沮丧的心情中,容易用阴暗的眼光看
问题,容易把情况估计得更坏,更严重。何况,此刻席勒又是孤独地站在一
个严寒的冬夜中,而且正在经受着病的折磨。
对于那未完成的作品,他有着病态的不满足:“结构是假的,语言也是
假的,它是一堂枯燥的、呆板的历史讲义,根本不能上演!? 。好,完了。
一次失败。一个没有成功的尝试。破产? 。”而对于自己,他也强烈地不满。
是的,过去他在创作中也遇到过困难,有的作品也是从怀疑、困苦中产生出
来的,而最后证明那是杰作。他也曾经贫困,受着病的折磨。但是,他当时
年轻。每一次不管他的腰弯得多么低,他的精神是高扬的。而现在呢,虽然
他只有三十七岁,但是已经快到尽头了。他失掉了对将来的信心,那是他痛
苦中的明星。
因为他已经获得了一点幸福,因为他已经从天不怕地不怕的放纵无羁
中转入循规蹈矩,转入小市民的生活,有了工作,有了荣誉,有了妻子,有
了孩子,现在他松了劲儿。完蛋了,失败和失败——给他留下的就是这些。
在阴暗、沮丧的心情中,他尽量将一切往最坏处看,这样来发泄自己
的痛苦,从而减轻自己的痛苦。但是,他又为这些可怕的想法所惊骇,不敢
停留在这样的思想状况中间。于是,他不再发泄他的痛苦,转而面对痛苦,
思考痛苦在他生活中的意义,在他工作中的意义。他将痛苦和才能联系了起
来。才能——它本身不就是痛苦吗?对最伟大的人、最不满足的人来说,他
们的才能就是最严峻的鞭策,促使他们去要求更高的完美。现在,他用另一
种眼光来看那未完成的稿子了,如果它使他痛苦,那不是应该这样而且几乎
是一种好的征兆吗?他将痛苦与理想联系了起来。他想,他应该为崇高的东
西,忘我地奉献出一切,牺牲自己。这就是他的野心:没有人可以比他更伟
大,也没有人为了这崇高的东西忍受更多的痛苦。——正如为了发泄痛苦,
他要将自己踩得更低一样,此刻他为了坚定信心而又将自己扬得太高。不过,
这样终于帮助他摆脱了低沉、混乱、沮丧的感情,达到了心的宁静。
当他心情沮丧时,他叹息,用两手捂着眼睛,着了魔似地在屋子里走
着。或是坐在靠墙的椅子上,两只手交叉起来放在两膝中间,眼睛无精打采
地看着地板。而当他的感情昂扬起来时,他那大鼻子的鼻翼张开了,眼睛里
射出威胁的光。他的瘦削的腮上升起一阵红晕,一缕火焰从艺术家的自我中
心的火中喷发出来。而此刻,他在宁静的心情中走进隔壁的房间,站在床边,
用爱抚的眼光看着在熟睡中的绿蒂。他在心里说:“亲爱的,你追随我的渴
望吗?? 。上帝作证,我非常爱你。我只是有时候找不到我的情感,因为我
常常由于痛苦而疲倦,由于同我授予自己的任务斗争而疲倦。为了我的使命,
我不能够太多想到你,我不能够完全因你而幸福。”——这是一个深爱自己
的妻子的丈夫的话。而他又对妻子有着歉疚的心情,因为,他不能将自己的
感情完全放在她的身上。因为,他有他的使命。而且,他也不能完全因她而
幸福,因为,为理想而斗争也是他的幸福,甚至是更大的幸福。那么,这又
是一个战士的话。这一段话,表明沉重的时刻已经过去了,他终于跃过了一
个几乎陷入进去的深渊,又在他生命的道路上跨进了一步。小说通篇都是写
的席勒的思想活动,接近于“意识流”(虽然托马斯?曼写这个短篇的时候
还没有“意识流”这个名词)。是表现手法上的晦涩呢,还是作者有意想表
现席勒的混乱的思想感情?有一些地方很费解,但席勒的主要思想感情的脉
络是清楚的。而且,通过思想活动的描写,也刻画出来了席勒的性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