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卓散文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曾卓散文集- 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者熟悉也细致地观察过生活,而同样重要的是他在创作过程中的体
验:化身为自己笔下的那些狗,设身处地的想象着、体验着他们的思想感情。
而读者则通过作者的体验而体验着这些狗的思想感情。这样,这本小说就不
仅是以一幅北极淘金的生活风俗画,吸引着读者的兴趣,而且是以布克这条
狗的命运吸引着读者的关注,搅动着读者的感情。
在一本回忆录中读到过这样一段记述:有一次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一
道在田野上散步,走到一匹衰弱的老马的面前时,托尔斯泰倾诉着马的经历
和心情,这是一次即兴创作,他说得那么真切可信,以致屠格涅夫大为惊奇,
似乎托尔斯泰就是马的化身,他吓得跑开了。在《荒野的呼唤》中,杰克?伦
敦写狗,也同样达到了真实得令人惊异的高度。
但是,这样描写狗的作品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这里也侧面反映了人的生活。但作者的意图主要是,通过布克
的遭遇和命运,显示生存的艰难和生活的严酷,要对付各种各样的挫折、折
磨、打击,每前进一步都要进行斗争,甚至付出血的代价。弱者只能落得一
个悲惨的下场。为了生存和生活,必须勇敢地面对现实,做一个强者。
杰克?伦敦出生在一个破产的农民家庭里。他过早地肩负了养家糊口
的重担。做过童工、报童、水手,曾经在大地上流浪,坐过监狱。他与黑社
会的暴徒们打过交道,进行过较量。他看到过最底层人们的悲惨的生涯。这
使他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他从这个人的世界里看到了兽的世
界。而在《荒野的呼唤》中,他描写了兽的世界,事实上却是针对人的世界。
通过了布克的遭遇和斗争历程,他歌颂了原始的强力、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歌颂了奔向自由的渴望,歌颂了强者和英雄主义。他自己的斗争经历说明他
就是这样的一个强者。但是,这中间也流露了作者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的进化论的观点,他对强者的歌颂又往往通向了尼采的“超人”哲学。由于
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感性认识和反抗热情,他是容易接受一些社会主义思想
的,这使他后来能够写出像《铁蹄》和《马丁?伊登》这样比较深刻地揭露
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作品。但是,他一直没有摆脱尼采超人哲学和社会达
尔文主义的影响,因而始终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者。在文艺创
作中也没有能够达到更高的成就——依照他的丰富的生活经历,他的文学才
能和创作经验,他理应是能够写出更宏大、更深刻的作品的。
我们可以接受杰克?伦敦在《热爱生命》中对人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求
生意志的歌颂,我们也可以接受《荒野的呼唤》中对于奋斗精神和追求自由
的歌颂。即使是在新的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具有那么一种精神的,但它必须
被正确地摄取,被容纳和被控制在健康的思想感情中。必须警惕那些消极的
东西。在《荒野的呼唤》中,杰克?伦敦可以让强者布克成为一个胜利者,
在广漠的雪原中自由地奔驰;但是,他自己虽然也是一个强者,由于那些消
极东西的负担,没有为自己找到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思想上的坚实的基地,
在精神上愈来愈感到苦闷、痛苦,在四十岁的壮年,就自己结束了生命。
对于他,这是一个悲剧。对于我们,这是一个教训。
在写《荒野的呼唤》的前一年,杰克?伦敦写信给一个女子,其中有
一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荒野的呼唤》这本书
的:“这样看我吧,一个迷途的客人,一头在你面前飞逝的伤翼的候鸟——
一头粗野的横冲直闯的鸟,一头惯于长空大漠而不惯于笼中逸乐的鸟? 。”
1981年4月29日
《老人与海》①发表于一九五二年,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
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有代表
性的小说。作为文学作品来说,它未必是最上乘的,但对于了解海明
威来说,它是重要的。
这个三万多字的中篇写的是一个古巴老渔民桑提亚哥在海上打鱼的故
事。海明威自己说,《老人与海》如果由别的作家来写,篇幅可能要扩大到
十几倍以上,他们可能写到渔村居民的生活,老人的身世经历、社会交往和
家庭生活等等。他是想用以说明这篇作品的精炼和简洁。海明威的确创造了
一种精炼、简洁的文体。但他在《老人与海》中没有写到渔村生活等等,是
因为他认为这些与他所要表达的主题无关,而并不是由于追求简洁的文体。
他集中写的是老人在海上几个昼夜的经历。关于这场经历,他倒是写得过于
详尽了。由于是出之于他这样的艺术大师的笔下,才能够写得不那样沉闷、
枯涩。
关于老人的过去,作者只在故事的叙述中简略地提到两笔:他的妻子
已经死去了,只留下一张照片挂在他破旧的茅屋里,他有一次看了感到凄凉,
就取了下来。他曾经是一个飘洋过海的水手,到过非洲。
当年他肯定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现在他老了,又瘦又憔悴。他的两
只手,因为老是用绳拉大鱼网的原故,留下了很深的伤痕。引人注意的是他
的一双眼睛,像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他是孤独的,关心他、
和他来往较多的,只有一个过去和他一道出海打鱼的小男孩。他不关心世事,
他看报纸只是想知道垒球比赛的消息。他的生活极其清苦,而并无怨言。
孤独,与世无争,向生活要求得极少。就是这样一个谁也不会注意的
普普通通的老渔民。但是,到了海上,就显出了他性格的美好的内核。
他八十四天来没有打到鱼。这对于一个以打鱼为生的人来说是太不幸
了。那个和他一道出海捕鱼的小男孩,在第四十天就被家里命令离开他搭上
了另一只小船。但老人并没有丧失信心和希望。在第八十五天上,他在黎明
前就出发了。他说:“八十五是个吉利的数目。”这只是他的自我安慰。这一
次他划向远海,在三处下了鱼钩。
幸运女神终于走向了他:一条比他的船身还要长的大鱼上钩了。
而同时,他也被置于生死的竞技场上。
他无法收拢大鱼。上了钩的大鱼拖着小船不慌不忙地游着。老头儿把
钓丝放在脊背上,用手握得紧紧的。他拚命地支撑着身子,抵抗着大鱼给钓
丝的拉力,几乎一直保持着紧张状态。一只手抽筋了,一只手勒出了血。骨
头累酸了,头脑昏晕。他吃了一点生鱼。当大鱼安静地游着的时候,他弓着
腰,用整个身子去撑住钓丝,睡了一会觉。就这样在海上漂流了两天两夜。
又花费了极大的气力,才杀死了那大鱼。
这是一场艰苦的搏斗。好几次,老人感到自己支持不下去了。他想起
了年轻时的一件往事:在卡萨布兰卡,他跟一个力大无比的黑人码头脚夫进
行抵手(掰腕子)比赛。坚持了一天一夜。到了天亮,打赌的人都要求算成
和局。就在这个时候,他使出了浑身的力量,逼着黑人的手往下落,落,一
直把那只手按到桌面上。从那以后,桑提亚哥断定,只要他愿意,什么人都
会被他打败。——现在他老了,身体虚弱,而他以当年同样的意志坚持着。
他说:“鱼啊,我到死也要跟你在一块儿。”这已经不仅是求生的斗争,而且
是为荣誉而斗争,因为他是一个打鱼的,必须战胜鱼。而且,他要让鱼知道
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
同时,这里还有一种奇妙的心情,鱼是他搏斗的对手,他必须战胜它,
捉住它,杀死它,否则自己将被拖死。然而,鱼又是他劳动的对象,他依靠
它为生,因而对它有一种感情。他欣赏它那无所畏惧、信心十足的风度。人
和鱼是这样抗争着而又交融在一起,是敌人又是兄弟。当老人想把鱼拽过来
而鱼好像在戏耍他似的慢慢地游开的时候,老人想:“鱼呵,你要把我给弄
死啦。话又说回来,你是有这个权利的。兄弟,我从来没见过一件东西比你
更大、更好看、更沉着、更崇高了。来,把我给弄死吧。管它谁弄死谁。”
当他费尽心机,精疲力竭地终于把大鱼杀死绑在船边,向回划的时候,
又遇到了新的灾难,而且是更可怕的灾难。那条死鱼成了鲨鱼追踪的对象。
开始来的是一条,后来是两条,后来是成群的。为了保卫千辛万苦的收获,
已经疲惫不堪的老人又不得不与鲨鱼战斗。开初是用刀子,刀子折断以后,
用棍棒,后来,甚至将舵拆下来当武器。但是,鲨鱼还是吃完了他捕获的大
鱼。他只带着一条十八尺长的鱼骨架回到了岸边。他终于还是被打败了。
但是,他又是一个胜利者。他,一个衰弱的老人,像一个士兵那样战
斗过,他无畏地面对困难、艰辛、死亡。他战胜了疲累、痛苦,最重要的是,
战胜了不时冒出的软弱的心情。
当老人回到岸上酣睡时,那个陪伴他打鱼的小孩来到了茅屋,他看见
老头那双满是伤痕的手,放声哭了起来。这眼泪不仅仅表示同情,也是由于
崇敬。
从茫茫的大海上,从死亡的边缘空手回来的老人在他的破旧的茅屋中
酣睡着。他正梦见狮子——说明他还有着对力的追求,对强者的向往小说是
对劳动者英雄气概的赞歌。它表明了,劳动者求生的道路是艰难的。他们千
辛万苦得到的劳动收获也往往会不幸失去。然而,他们勤劳的劳动态度和勇
敢的战斗气概是值得赞扬的。
还可以扩大一点来看:人生的道路是艰难、充满坎坷的。不要向困难
和厄运屈服。需要的是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搏斗精神。“痛苦在一个男
子汉不算一回事”,“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
可就是打不败他”。
这是一篇小说,但也可以将它看作是一个寓言。海明威在这里唱出了
对人类顽强战斗精神的赞歌。而且小说是以乐观的调子结束的。通过那个小
男孩将再度伴着老人出海,预示了新的战斗和新的希望。
我冷静地思考过,是不是拔高了作品的主题呢?我以为并不。以上所
说是作品的内容所内涵的。我也并不认为作者所歌颂的打不垮的精神,如某
评论家所说的,是既空洞又抽象,“实质上也是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我认为,无产阶级的战斗者也并不是完全不能从中汲取力量的,只要通过正
确的理解和消化。
但是,我们当然也要认识到,作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海明威的局限
性。他既看不到社会的出路,也看不到群众的力量,他是在一个虚弱的立足
点上来歌颂个人斗争的精神的。因而,他歌颂的英雄只能是失败的英雄。《老
人与海》的乐观主义只能是广阔的暗空中的一抹微光,而且贯穿全篇的是一
种忧郁痛苦的基调。
老人是一个真实的劳动者的形象,或者如某评论者所说的不过是一个
有劳动者外表的海明威式的知识分子呢?——我们认为,是一个真实的劳动
者的形象,虽然,可能稍有一点理想化。一个真正的作家是不肯将他笔下的
人物简单地当作是自己的传声筒的。如果桑提亚哥只是化装了的海明威,这
篇小说就不会有这样感人的力量。桑提亚哥的思想感情并没有超出他这样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