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哲理小品(中国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流行哲理小品(中国卷)- 第2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近视眼可管不得这许多。与其忙着去看别人怎么看,不如省下脑筋欣赏自己衣裳的好看处。这样更可依着心的倾向,去穿自己想穿的。我从不打算聚集公众的视线,却自信总有读得懂的眼光。 
  噢,近视着真好。 
  可以从容穿过世人目光。 
  即便十个人中有九个都不恭维我,第二天我一准照穿不误——擅长省略的人,自然活得更省心。 
  世界大抵需要些近视眼去调适的。 
  从0.1看出去的世界,多是写意的、平和的。近视眼在生活中,常常表现出一种恬静的气度。 
  一些残酷的景况用不着眼睛来辛苦,“模糊”自会拉开一截距离,而距离是一面护心的盾。人生的千灾百难经这面盾一抵挡,一缓冲,会减轻得多。 
  近视眼很有镇痛的效用。那回家人摔伤住院,我到病房陪夜。邻床皆是动过脑手术的病人,乍一看都睡得安然。半夜,我为寻几粒药掏出眼镜戴上,悚然见到恐怖片镜头,一幕无声的呼天抢地短剧——一个变形脸面突兀作惨烈挣扎状,旋即定格。 
  眼睛猝不及防。回过神来的头一个反应,是扔开眼镜。 
  命若琴弦,生死的交替,也就是这么个瞬间。 
  可眼神经并非高压电缆,怎经得这般磕碰? 
  亏得我一向模糊,很多天里不见身边惨状,倒也省却不少痛感。且一模糊就健忘,于是经历了那一切,仍不断发现生活中还有赏心乐事。 
  近视着真好。 
  近视眼还很有宽容的雅量。 
  都说新来的毛毛丑得可以,丑成了一只烘山芋,偏偏我怎么看也没那么难看,不过像只鲜茄子,自有其悦目处。因此常和她相与笑乐,玩得不错。 
  一般人在我眼里,通常要比实际岁数年轻得多。大抵也是因“模糊”擦去了脸上皱纹的缘故。 
  人人都抱怨楼外那条路肮得不像话,满地是乱泥、水洼、碎石、废纸,叫人踩不下脚。我一眼看去不甚了解,于是,便很看得过去。 
  活在这样的环境,得有点看得过去的本事。好眼睛往往察细部,分析;近视眼则观轮廓,感受。0.1习惯缩近为远,而“远人无目,远水无波,无山无皴”,碍眼的七高八低,全消失在水天的空白里了。 
  有点伦勃朗的蚀刻画效果。“画家只需瞬间便勾出窗棂或井上的轱辘”,生动面凸在亮处。不过有时人是不妨糊涂了事的。 
  何况世上很多东西,本可以眼不到心的。0.1并不干扰灵魂的视觉,动心处仍可一眼挑出来。窗外有棵树,看不清树枝杈杈,只有淡绿的意思,我一眼捕得其“态”,感觉着柔和感觉着它的深呼吸,仿佛读得懂它的心思,它的眼色。叶子絮絮叨叨正向我说个不停…… 
  0.1和大自然充满着温情的对视。 
  人实在应该平静地活着,像树们。风来,雨来,叶子会睁开迷蒙的眼——它也近视,说:由它去。 
  不能不说0.1也很吃亏,起码要得罪一批人,还会闹些笑话。朋友迎面走过我毫不理会,自然招骂:“目中无人”,“眼睛长在眉上”,“傲得可以”……弄得我不晓得怎么谦虚才是。 
  因看什么都浮光掠影,走漏了一些不该错过的人生风景线也未可知。 
  注定弄不成小说了。小说绝对需要细节,需要投入感,需要对生活“一目了然”。 
  并且,省略别人目光的同时,也必然被别人的目光所忽略。 
  而人性深层又蕴藏着一种赢得人赏识的渴望。谁甘于人家眼里真没你呢? 
  生活是怎么回事?生活大约本来就是这么不明不白。 
  乌鸦的翅子不见得那么黑,雪花的气色也未必就那么白。 
  0.1的视线,落在黑和白的相遇处——在光的波动下,颜色互易其位,又被整合在一个模糊的意境里。 
  近视着真好。 
  我的眼睛,在悠悠无极的天象中散漫得无边。 
  去路依旧模糊。但人生免不了这趟差,我会朝那依稀可见处走去,全不问为什么。 
  由模糊而抵达平静。从平静生出了悟。 
  我感到天上有一个沉默的注视。 
  月亮,一个悬念从小就一直挂着——月亮为什么到黑夜才肯睁开眼睛? 
  此刻恍悟,它不愿掀开夜幕,瞧破太阳底下的一切。 
  月亮近视得更彻底。它对这个世界没有话说,只用那份高贵的沉默,统摄着浩渺人生。 
  据说苏格拉底之所以被看成智者,并不是因为他什么都知道,而是因为他在70岁时领悟到他还什么都不知道。 
  天上那只眼睛流泻着神秘,流泻着一个智者的微笑。 
  整个紫金山天文台也在接纳着“来自苍穹的直接启示”。 
  我的视界里,映出一片无色无彩的澄明。   
  一生何求   
  ○王开林 
  船过洞庭时,我为浩淼烟波所感动,昔日褊狭的胸怀中那些郁积不散的忧愁也被水荡涤一尽。感觉自己真正年轻,感觉生命力的奔涌,这是最强烈的一回。 
  一个人的豪情原不可能在逼仄的斗室里产生,一个人的锐志却往往因为大自然的壮美而激发。 
  我知道一生中将会有许多坎坷和许多失败,但我还是要迎向命运的重拳,并时刻准备着还击。老船工说,洞庭湖的风浪打坏了一条又一条船,但渔民还是在波涛中出没。一个人与洞庭湖较劲,是需要勇气的,一个人与命运角力,又当如何?浑身裹创,在所难免;踣地不起,也完全可能。我听着死一样的寂静和催命一样的读秒声,无论怎样衰竭,怎样剧痛,都要撑持着站起,在命运狂风骤雨般的拳头下寻找一线生机。正是这样,海明威借桑地亚哥之口说:“一个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战胜。” 
  洞庭湖还太小,当我航行在大海之上,我的精神更加傲岸挺拔。诚然,我们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但我眺望辽远的海空,兀立在波涛之上,那一刻感到了永恒而不惧沧桑。 
  高扬的灵魂是不会向命运举起降幡的。 
  现在,年轻人身上的暮气太重了,还没有怎样受挫,就已鸣金收兵。真不知道,这些人的肩头只能承受多少重负。为什么感叹生命短促,功业难就,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为什么自伤身世,认为遍尝了世间诸般苦楚,必要“勘破三春景不长”? 
  我们知道,一口钟悬挂在树上,用钝重的簧舌去敲打它时,它响遏行云,这样子日久天长地敲下去,钟必然毁坏,但它的生命已化作了铜质的歌声。一口钟不被敲打,日晒雨淋,风霜侵蚀,也必然锈成一堆废铁。似这样哑默无闻地坏死,何如轰轰烈烈地度过一生? 
  曾经,我在南岳看僧侣做佛课,他们的样子非常虔诚。这些人是被生活打败的人吗?是被命运驱逐出境的人吗?不全是。他们中间不是没有心灰意冷者,但受佛光(尽管这佛光已十分暗淡和微弱)的普照,这样的梦想支撑了他们的整个人生:要求取正果,重归极乐世界。这本就是十分执着的追求。莫非我们还不如这些避世的僧众? 
  一个人一生要“死”许多回,每一回的死都如蛇的蜕皮,因为此而有新生。蝉蜕是不能相比的,它们将空壳留在枝头,自己也就在陋秋的寒风里凄然绝响。它们抱着悲观的态度,是彻底的失败者。 
  在阳光下行走时,我想,这阳光可使每一颗心保持着青春,不枯朽,不衰竭。年龄绝不是青春唯一的标志,只有那些充满了理想和热爱的心灵才真正懂得青春的意义。 
  一生何所求?这个答案肯定因人而异。让我来说:我只要自己的心永远年轻。 
  这正是生命难以独造的境界。   
  乐观人生   
  ○艾明波 
  乐观之于人生,是浮荡在地平线那袅袅升起的热望与希冀,是普照生灵的不息的阳光,更是寻得一份旷达与美好的铺垫与勇气。 
  在乐观中撷取一份坦然,你的面前就会盎然多彩;在悲观中摘下一片沉郁的叶子,只能瓦解你积攒的力量。 
  有两个人同时遥望夜空,一个人看到的是沉沉的黑夜,而另一个人看到的却是闪闪的星斗。这就是乐观与悲观的区别。 
  在要付出巨大努力和经受众多无奈的尘世之中,守住一种乐观委实不易,那是坚韧的心才能支撑起来的恬淡的风景。 
  每每见一老者,已年逾古稀,生命的灯光已即将熄灭。然而他,却异常开朗。他说:我天天晨起锻炼是为了证明生命的一种倔强啊! 
  他常常见到一位跛者,便对他倍加怜爱。而他却告诉他:你若觉得我可怜,那就错了,别以为我失却脚不能走路而生活困苦,我是用心在走路啊! 
  听到这番言语,感受这种情蕴,我不禁蓦然惊觉:这是乐观给予他们对人生的一种执著。众多的苦难在他们的心头渺然无痕,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让霏霏阴雨覆盖明朗之窗呢?于是我便定眼望一望前面漫长的道路,从容地昂起头来,乐观且自信地说一声:“走!”   
  人就这么一辈子   
  ○'台湾'刘 墉 
  我常以“人就这么一辈子”这句话告诫自己并劝说朋友。 
  这七个字,说来容易,听来简单,想起来却很深沉。它能使我在软弱时变得勇敢,骄傲时变得谦虚,颓废时变得积极,痛苦时变得欢愉,对任何事拿得起也放得下,所以我称它为“当头棒喝”、“七字箴言”。 
  ——我常想世间的劳苦愁烦、恩恩怨怨,如有不能化解的,不能消受的,不也就过这短短的几十年就烟消云散了吗?若是如此,又有什么解不开的呢? 
  人就这么一辈子,想到这句话,如果我是英雄,便要创造更伟大的功业;如果我是学者,便要获取更高的学问;如果我爱什么人,便要大胆地告诉他。因为今日过去便不再来了;这一辈子过去,便什么都消逝了。一本书未读,一句话未讲,便再也没有机会了。这可珍惜的一辈子,我必须好好地把握它啊! 
  人就这么一辈子,你可以积极地把握它;也可以淡然地面对它。想不开时想想它,以求释然吧!精神颓废时想想它,以求感恩吧!因为不管怎样,你总是很幸运地拥有这一辈子,不能白来这一遭啊!   
  不要让篮子空着   
  ○赵 云 
  沙滩上撒满了闪亮的贝壳,像是掉了一地的繁星。 
  那孩子捡起一个贝壳看看,随手就把它丢弃。他已经寻找了一个下午,始终没有找到他心目中那最美丽,最稀罕的贝壳。 
  夕阳把海和天渲染成一片深深的紫色。他的友伴们快乐地哼着歌儿,提着满满一篮子的贝壳。只有他仍孤独地拖着长长的影子,在海滩上茫然地找寻。海浪喧哗着卷上来,洗去了印在沙上的小小足迹,他手中的篮子仍然空着。 
  这是小时候听到过的故事,已记不清孩子们捡拾的到底是贝壳还是别的。但这故事蕴含的哲理却常常使我深思。那孩子心目中最美丽最稀罕的贝壳,象征着人们心中一个悬空的目标。在人生的海滩上,晶莹璀璨的贝壳散布在我们的四周。然而,当我们被那唯一的、悬空的目标所眩惑,我们将如那孩子一样,无视于海滩上闪亮如繁星的贝壳,也失去了捡拾贝壳过程中的乐趣。 
  当别人快乐地哼唱着生命之歌,提着充实的篮子走向归途时,那一心向往着要找寻到最完美贝壳的人,将怅惘地提着空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