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故事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读故事会- 第3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离家乡在外打工的少男少女,以及一些仍在为温饱而奔波的人们……他们的身份虽然各有不同,但对于这份刊物的殷殷之情却是相同的。这些信中不乏中肯的意见和热情的鼓舞,还有许多颇有见地的建议,为刊物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路。更有一些热心的读者,几乎是每期都参加,及时地向编辑部指出各期存在的问题。    
      “上帝”所赐予的恩惠,使每一位编辑都感激不已。    
      山东省定陶县一中有一位名叫芮彤的同学,五岁时父亲因病而半身不遂,单位每月只给三十九元的补助金。因此,在他只有六岁的时候,就开始自己煮饭,并帮助母亲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他七岁上学以后,由于负担过重,他的母亲还未到三十岁头发都已几乎全白了。    
      沉重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沦,他仍然努力地学习,一有机会就寻找课外书看,书本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得了一本《故事会》。这期的内容很丰富,其中有一篇故事,深深地将他吸引了。这篇故事说的是一个只有十岁的孩子,利用课余时间挣钱补贴家庭。这给他的心灵以不小的震动,于是,只要一有时间,这位当时只有十一岁的孩子便到处去捡破烂,然后再一分钱一分钱地攒起来,每月去书摊上买一本《故事会》。    
      由于为了买一本《故事会》,他起早贪黑地捡破烂,学习成绩却受到了影响。这学期期末考试,他从年级第一名降到了第七名。为此,母亲生气地打了他一个巴掌。    
      从此,他便瞒着母亲,继续捡他的破烂,只是学习比以前更加刻苦了。他把卖破烂得来的钱,一点一点地放有自己的床底下,每期买的《故事会》看后也妥善地藏起来,不让母亲发现后为他担心。    
      正当他准备考初中的时候,父亲突然去世。极度的伤心,使他未曾考上初中。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他将自己放在床下的钱拿出来,又复读了一年,才考上了初中。    
      领到通知书的时候,他将一个假期捡破烂卖的钱拿出来,母亲又去借了一点钱,才凑足了学费。可是,食宿费却还没有着落。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他不想失去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急得抱着母亲痛哭。    
      这时,老村长来了,拿出一个纸包交给他,并告诉他说:“这是全村人捐的五百多元钱,给你上学用。”接着,老村长又从身上取出几本近几期的《故事会》送给他,说:“这是我为你买的,我知道你已好久都没有钱买了,你爱看,就都送给你。”    
      芮彤再也忍不住了,他扑过去拉着老村长的手,放声大哭起来……    
      就这样,一个苦命的孩子,靠着偶然从《故事会》上看到的一则小故事,就决心学习故事里面的小主人公,从此开始了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的苦苦挣扎。在他自己的努力和好心的村民们帮助下,终于迈进了全县的最高学府。    
      现在,他在学习之余,仍然抽空在外打工,有时也会背着同学和老师去捡破烂卖。目的只有两个:一是为自己筹集读书的学费;二是每月定期都要买一本《故事会》。    
      这就是一位小读者与《故事会》的故事,这难道不是为这本刊物增添了更加迷人的风采吗?    
      你付出了多少真情,“上帝”就会给你多少厚爱!    
      了解读者,关爱读者,读者就一定会为你的刊物增添风采。    
      山东省蓬莱市马格庄有一个名叫孙有璞的读者,二十二年来一直是《故事会》的忠实读者,自从刊物开展“我为《故事会》添风采”活动之后,他对这本刊物就更加关心,积极主动地为刊物做了许多义务工作,成了这本刊物在那个地方的业余宣传员。    
      他所在的庄上由四个自然村组成,有一千二百五十户人家,三千五百多人口,在当地是一个不小的村庄。他根据村子大,面积广,人口分散等特点,在村里干部的支持下,先后在村子里和附近的部队组织了八个读书小组,共有成员二百二十人,带领全村人不定期地开展读书活动,其中还专门安排时间读《故事会》,因为这是读书小组成员们最爱看的一本杂志。    
      为了让更多的人从故事中受到教育,他又在读书小组中发展能说会讲的故事员,现经过培训上岗的故事员就有十四人,在2001年1月至8月,共举行故事会一百一十场,讲《故事会》上的各类故事一百六十五篇,参加的人达五千多人次。其中,他个人在1998年就讲了五十三场,共讲了各类故事九十二篇。1999年8月以前,他个人又讲了二十三场,宣讲各类故事四十八篇,参加听众达三千多人次。    
      就这样,整个村庄竟掀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故事会》热”。通过读刊、讲刊、评刊,他又将这些群众中的不同意见搜集起来,及时地向编辑部反馈。    
      这位热心的老读者还说:“《故事会》是为咱普通老百姓办的,每个读者都应该为她献上一份爱心,以实际行动做好宣传征订工作。”    
      他首先利用村里的黑板报,在上面专门开辟了一个“图书宣传栏”,定期每月对《故事会》《故事会爱好者丛书》《故事会图书馆文库》等进行宣传。接着他又主动与乡村的干部、学校的师生、部队的官兵、企业的工人等联系,通过这些人来扩大《故事会》的影响,再通过这些人去向同志或亲戚推荐这本老百姓喜爱的刊物。    
      在离他们村不远的马格庄镇上有两个个体书摊,邻近的刘家沟有三个个体书摊,这几个书摊都在他的视野里,他不怕路远,主动地与这些书摊的经营者打交道,宣传《故事会》,很快,每个书摊一下子就增加了二十本。    
      在孙有璞的努力下,《故事会》在这里的订数也直线上升。个人的订数过去只有七本,后来增加到了三十七本;刘家旺小学从原来的一本,增加到了八本;附近部队由原来的一本,增加到五本;村里原来是二十本,现在翻了一翻,增加到了四十本;文化服务社由原来的十本增加到了二十本。    
      这就是“上帝”默默无闻地为《故事会》所做的工作,这就是一位极其普通的读者对这本刊物的关爱,这就是开展“添风采”活动之后,心灵与心灵沟通所得到的回报,有什么能比这种回报更令编辑们感动的呢!    
      在黑龙江省穆棱市有一位名叫辛淑芝的老人,《故事会》创刊那年她二十七岁,是六个孩子的母亲,同时一对双胞胎才几个月,总是整天抱在怀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创刊的《故事会》,从此就上了“瘾”,每期必读,每篇必读,成了《故事会》的忠实读者。到开展“添风采”活动的1998年,她已经六十三岁,但在给编辑部的来信中仍充满了对这次活动和这本刊物的向往之情:“不怕同志们笑话,我真希望自己能在这次‘添风采’活动中有幸成为一名幸运者,去游一游大上海,去看看上海的外滩,更重要的是去看看为《故事会》辛勤工作的办刊人员。然而我知道自己并没为《故事会》做出什么突出的贡献,这个愿望自是难(以)实现的,但是只要《故事会》能够知道,在远离大上海的祖国东北边陲的一个山城小县里,有这么一位老太婆从心里、从感情深处,深深地喜欢她,爱着她,余愿足矣。”    
      二十七岁那年,她的家还在远离县城七十里地的农场里,夫妻两人的收入每月总共才七十多元,要维护八口之家的生活已属不易,但她总是每月都拿出够买二斤盐的钱去买一本《故事会》。由于农场没有《故事会》的零售点,她就托人进县城去代,或者是自己跑上七十里路去买。得到后总是怀里搂着两个孩子,手上捧着有滋有味地读着。    
      到了晚年,不幸的事接踵而至。老伴六年前撒手西去。四年后,二儿子又溺水而亡。在接连不断的打击下,老太婆几乎无法支撑。这时,只有这本《故事会》仍然像他年轻时候一样地陪伴着她,使她每天都沉浸在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里,逐渐地从极度的悲痛中解脱出来。    
      为什么一本刊物,会使一个人从青年一直到老年都同样地喜欢她呢?    
      辛淑芝老人是这样认识的:“多年来,我之所以喜欢看《故事会》,是因为她通俗易懂,真正体现了‘讲述老百姓喜爱的故事’这一办刊愿望,能够集故事性、可读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身,不仅使人开阔视野,涉猎知识,陶冶情操,还能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同时让人明辨是非,鞭笞丑恶。”    
    


第四章与“上帝”交流(2)

    正是这样,辛淑芝这样的老人,才能够从青年时代到老年时代都一直与这本刊物紧拉着手,永远不愿分开。    
      在编辑部开展的这次活动中,为了让更多的人领略《故事会》的风采,能同她一起从这本刊物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这位老人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坚持向周围的人们介绍和推荐这本刊物,同时还将刊物中一些精彩的故事,找时间讲给不识字的邻居听。在单位的邻居之间拓展了一个读者群,这其中有年轻人,也有老年人,这些人以后都成了《故事会》的固定订户。    
      看着自己能为《故事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老人总爱高兴地说:“这也算尽了一位老读者的一点绵薄之力。夕阳岁月中,我将让《故事会》一直陪伴我度完余生,因为她能充实我的精神生活,是我精神世界里不可缺少的伴友。”    
      “上帝”与《故事会》的手,拉得是多么紧呀!    
      有着一批终生相守的读者,这样的刊物是多么幸福啊!    
      这样幸福的刊物,在中国又有几家呢?    
      在开展“我为《故事会》添风采”活动结束之后,编辑部邀请在这次活动中有突出成绩的三十六名读者代表,由《故事会》出资,请他们到上海来参加“《故事会》与二十一世纪研讨会”,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新活动的开始。    
      这次研讨会是《故事会》面对未来新世纪的一次动员会,在这次会上,编辑部作了面对新世纪构想的发言,题目是《〈故事会〉:跨世纪的品牌战略》,通过这些热爱这本刊物、同时又热心于为刊物默默工作的读者代表,将《故事会》的声音传向远方。让更多的“上帝”与刊物拉起手来,在新的世纪里共同开创新的业绩。    
      在这三十六名参加会议的代表中,有一位来自河北省隆化县存瑞中学的代表名叫孟颜军。这所学校是以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名字命名的,1997年底被确定为全国百家期刊赠阅单位。这个不要学校掏一分钱,由编辑部每期赠送的学校,同样被编辑部认为是自己的“上帝”,出资邀请他们派代表来参加会议。    
      来自“上帝”的声音是各方面的,能够经常听到“上帝”不同的声音,对于每一本期刊的编辑部来说都应该是一种福音。    
      孟颜军介绍了全国百家期刊进入校园后师生们的反响。在座的编辑们一边听着,一边在诸多的刊物中,不断地掂着自己刊物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